1861年,三十三歲的趙之謙應友人之邀,同時也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溫州。在那裡,趙之謙見到了以前未曾見過的新奇花卉和海洋生物,然後將它們一一寫入畫中。被稱為有「奇趣」《異魚圖》就是那個時候的作品。
趙之謙是清代的著名畫家,和任伯年、吳昌碩並稱「清末三大畫家」。但其實他是多面發展的人才,不僅是繪畫領域,在書法、篆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所謂的「三絕」就是指這些。

要說到趙之謙的繪畫,也是獨具風格,他善於花鳥畫,賦色鮮明,渾厚嫻靜,開創了海派畫風。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寫道:「會稽撝叔趙之謙,以金石書菌作花並,宏肆古麗,並前海派之先河。」
花卉是他的強項,《異魚圖》這樣的主題畫起來他也是得心應手。由於第一次來到溫州,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給了趙之謙不一樣的體驗,他被這裡的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奇異的動植物吸引,因而多次尋訪考證,仔細觀察這些奇異生物,並一一描繪出來。
《異魚圖》中,趙之謙畫了有十五種海生物,內容豐富,都是些趙之謙之前沒見過、沒聽過的海洋生物。落款上則寫著「鹹豐辛酉,撝叔客東甌,見海物有奇形怪狀者,雜圖此紙,間為考證名義,傳神阿堵,意在斯乎。」
《異魚圖》中各種海中生物大小不一,構圖卻是疏密交錯,繁而不亂。趙之謙取象寫意,筆墨飽滿,設色清雅明淨,他通過疏密、輕重、濃淡的合理安排來取得畫面平衡,使得這幅畫雅俗共賞,極富生氣,成為歷代藏家都看重的作品。


《異魚圖》上面有多處題跋,這是因為趙之謙曾多次將圖拿給其他人觀賞。離開溫州後,趙之謙便一直帶著《異魚圖》南下北上,在這期間,有幾個人先後欣賞了這幅畫,並留下了題跋。
比如叔,趙之謙和他雖然相識不是很久,但很聊得來,兩人之間有很多共鳴,算是知音友人。趙之謙還曾將同樣在溫州繪製的《甌中物產卷》贈給江弢叔,並請其為《異魚圖》題跋。
江弢叔的跋文是這樣寫的:
疏草木,注蟲魚,非我撝叔事,然且為之枉其心矣。今天下之怪物不在鱗介,亦既時產於海濱,撝叔今年客瑞安,既飽見之,使能以筆為刀而盡膾焉。棄其殘者於海,必且化為十百千種異魚而為畫所不能盡矣!時叔方佐東甌戎幕,故記之如此。辛酉十月九日,長洲。


《異魚圖》被稱為「奇趣」,不僅是因為趙之謙的繪畫技巧和思想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畫中的千奇百怪的異魚,這些魚並不常見,因而能給人一種新奇的體驗。畫前人所未畫,同樣在上面題跋的劉焞和陳寶善便都指出了這種奇物異草所帶來的「奇趣」感。
趙之謙在畫《異魚圖》時,都是經過他親自取材考證的,他在溫州親眼見到的各種海洋生物。也許對於當地來說是一種常見的生物,但對趙之謙來說,這些卻是全新的生物。因而在畫這幅圖的時候,趙之謙並不僅僅是記錄下異魚怪草,也帶有對一地物產與風俗的考證目的。


因而我們還可以看到,在這幅畫中,不論是大魚還是小蝦,每個生物下面趙之謙都細緻地貼上了考證題識,這便使得此幅畫成為了一種考證資料。
在日常繪畫中,他的取材對象都是自然生活中的常見之景之物,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然後繪於畫中。他的作畫宗旨是:「學由博返約,畫以繁入簡,丈夫為其難,無取悅俗眼。」其藝術風格對後世有著很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