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中大開現實腦洞 遊戲創造下的人工智慧威脅論

2020-11-25 電科技

造物主用基因創造了人類,現今人類開始試圖用代碼創造出一個「新物種」。在科技領域,人工智慧(A.I)作為一項關乎人類文明未來的研究課題,不僅備受大眾關注,更為眾多科幻小說作者、戲劇以及藝術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繼而創造出眾多堪稱不朽的經典作品。這些層出不窮的未來幻想對文明變革的展示,以及對人類如何去適應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我們通過對些獨特思緒的解讀,也似乎窺見到了種族未來的悲觀與希望。

 

服務即是研發理念 由現實定義解釋A.I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概念解釋上其實就是對人的意識、思維信息過程的模擬,它是一門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理論及應用系統的技術科學,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理論上是如生命般抽象的概論,而像人類一樣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則是讓這一神奇存在具現化的產物。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就曾給A.I技術的研發初衷下過一個形象的定義:即「人工智慧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由此可見,人工智慧技術的誕生就是用來服務於人的。其原本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只要能模擬人類意識與思維都可以涵蓋其中。從Google Deep Mind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序AlphaGo(「Go」事實上就是「圍棋」日譯英而來),現在如火如荼的無人駕駛技術,不經意間已充斥我們生活各環節諸如;視網膜、指紋識別功能,GPS自動規劃路線,我們所熟知類似SIRI語音助手的應用科技等等,無一不涉及人工智慧的範疇。

 

無論是概念炒作的資本博弈還是未來文明的現實縮影。如今,人工智慧的發展態勢已形成必然。而在包括文學、戲劇、遊戲創作在內,那些璀璨斑斕的藝術展現下,我們似乎已經預見到了足夠的未來走向。

 

藝術詮釋的人工智慧 文明走向的百態映射

提到有關人工智慧題材的藝術創作。很多玩家都應當聽說過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大名。如果你對作為小說家的他還會感到陌生。那麼列舉一些由他小說改編的電影或許你就會頓時恍然大悟了。比如由《機器人系列》短篇故事其中一篇所改編,已故喜劇明星羅賓·威廉士(Robin Williams)主演的電影《機器管家》(The Bicentennial Man),以及圍繞機器人三大定律展開的影片《我,機器人》(I,ROBOT)都成為了影史中家喻戶曉的經典。

 

當你在閱讀他筆下塑造出的鮮活機器人角色時,你經常會忘記人與機器人之間的界限,很多時候書中的描繪會使你由衷的覺得機器人甚至要比人更加可親可愛。就像在玩家心目中已經將生於光環安於WIN10的Cortana幾乎剝離出了人工智慧的層級,更多當作了一位與士官長共進退,有血有肉的良伴益友。

 

而在我們遊戲的虛擬世界中,A.I除了體現在程序設計與互動體驗上以外,當然就是那些在同樣精彩架構下刻畫的A.I體系與角色。遊戲獨有的互動性(沉浸感),通過創造一個個亦真亦幻的未來生活畫卷,豐富飽滿的角色,使我們能相對直接的,仿佛親歷般參與並體會創作者對未來的種種假想和思考。今天就讓我們從遊戲中的創作談起,來一場有關A.I的腦洞暢想。

 

如上所提,人工智慧存在的根本就是服務於人,一切依照人類意願行事。取代人類以往不願,不得已勝任的勞作或社會付出(譬如,挑選黃瓜和寫軟文)。好讓人們最大程度解脫人生負擔,盡享浪蕩生活。但一切真的會如構想般遂願麼?在科幻創作中那些對這種天真理念從未停止的否定,或許不無道理。

 

出於人類的自大本性,歸根究底讓服務自己的人造生命超越並取代自己的統治地位顯然是不被接受的。因此,人類必須儘可能的規避這種事態的出現。在今年E3引起熱議的QD新作《底特律:變人》就為玩家呈現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未來人工智慧唱主流的「生態」社會。而早前放出的以女主角KARA為主題的宣傳片也承接著PS3技術演示短片《卡拉》的情節進行了一番深入淺出的展開;大致講述了卡拉作為一個「異端」服務型人工智慧產品,被「毫無專業素養」的產品線檢測員意外放逐後,在人類社會群體中遊歷並尋覓生命意義,探索著生存之道。

 

之前的短片已經為人工智慧這個生命定義獻上了深刻的思考。卡拉本是個模糊了人造生命概念的存在,對人類而言就是個殘次品(威脅)本應被報廢處置。而作品開放主題的設置,又為被立意撼動的觀者提出了更加深層的疑問。正如,影片《機械姬》所展現的那樣;當一個脫離掌控,擁有自我思維,自由意志的人造體融入人類社會,這將意味著什麼?

 

不經過生命創造和進化的人工智慧只會是海市蜃樓。這種生命化的創造媒介是通過人工編碼的方式實現。而通常龐大複雜的演算程序也會如同生命形態一樣自行產生隨機的分化,可以說是一種面對外界反饋的成長應對,如生命本身般超乎意料。

 

正如上文所說,和諧互融共同發展是不被人類自尊心接受的,即使人類種族之間也是衝突四起。何況人工物種。矛盾激化下必然產生衝突,根深蒂固的觀念化歧視等等癥結都是難於解決的。至少對人類來說毫無疑問是這樣。人工智慧若想求得生存甚至統治地位,最終必須要自我創造,延續人工生命。不過達成共融路徑的唯一選擇可能只有通過《黑客帝國》中的世界構建那樣實現了。

 

何以如此悲觀 反烏託邦是科幻作品長期的主旋律

如果你是一個頗為資深的科幻迷,會發現如今在影視作品中與《機器管家》類似,積極樂觀方向的題材創作越來越少,似乎我們只能從像《瓦力》這樣的動畫中才能見到A.I可愛和善的一面。

當前大多數展現未來人類文明的科幻作品,通常都會將全面A.I化的社會描繪得消極悲觀。用反烏託邦的世界觀構成來表達或渲染現實思索。但既然是虛構的藝術創作,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這些憑藉想像杜撰出來的反烏託邦情結,究竟是如何讓現實下的人們似深有體會般為之共鳴與痴狂的呢?

 

我們說任何有現實取材的幻想作品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有依葫蘆畫瓢的再加工成分。對於觀眾(玩家)而言,有了貼近生活的取材作依據,代入感與參與動機的促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這與在網絡中曬觀點刷存在感其實並無不同。

 

近年來流行的反烏託邦作品除了涉及民眾被集權的專制獨裁統治、陰謀跨國壟斷公司隻手遮天等老梗外,著重考慮到了一些引發衝突的社會問題。近期的《殺出重圍:人類分裂》其實與當年的賽博朋克經典影片《銀翼殺手》有不少相似之處。壓抑氛圍的渲染,社會階層的差異化,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不但沒有給人們帶來福祉,反而成為了統治者最有力的鎮壓工具,處於這種情況下的普通民眾儘管遭受著壓迫,但是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只能任由著被控制、被宰割、最後悲慘地死亡。先進的人類社會最終淪為了虛榮與腐敗的犧牲品。

 

人工智慧對於人類本身的益處顯而易見,服務大眾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的生存乃至生理需求。而普遍的悲觀論調則出於人類這種存有諸多劣性的物種,在仿神的作為中埋下惡果與脫離掌控的可能性對未來文明走向的擔憂。

 

在這場人類頂尖智慧與人工智慧的左右互搏中,人類對於人工智慧的態度始終是好奇與恐懼共存。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機器人最終會控制甚至取代人類嗎?人工智慧真的對人類有巨大威脅嗎?頂尖科學家和科技大佬如史蒂芬·霍金和埃隆·馬斯克都曾警告過人們必須謹慎發展人工智慧,否則《機械公敵》的設想將從科幻變成現實。

 

至少現在談及A.I帶來的潛在危害一切還尚早,但是人工智慧正在越來越多的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與工作卻是毋庸置疑的。

 

在史丹福大學百年人工智慧研討會上,據數十位專家討論後的一致看法預測,按照目前A.I的發展速度,到2030年A.I就將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產生深遠影響。從出行到工作,從個人健康護理到下一代的教育,人們的生活方式無疑將接受一次科技的洗禮。

 

關於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以及暴露的問題在《黑客帝國動畫版:機器的復興》(The Second Renaissance: Part 1&Part 2)中已做出了「有理有據」的形象展示。而對人造生命的本質探討,正如《底特律:變人》 KARA 中的詮釋;生命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多變而出人意料。它並不是一條可預見的直線,而是可隨時開渠分流的江河。

 

對於威脅,借用科技權威人士的看法來說就是:我們應該儘早對AI到來的世界做好準備。防患於未然,疏堵於未決。

 

電科技專注於TMT領域報導,青雲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優酷《未來圖鑑》聚焦人工智慧威脅論
    《復仇者聯盟》中的奧創、《我,機器人》中的NS-5,、《黑客帝國》中的矩陣都是誕生於人類之手,卻想要顛覆世界的智能程序。它們擁有自我意識,卻無法擁有人類情感,只能嚴格按照程序執行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那麼,現實世界中,人工智慧是否會迎來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天呢?在優酷攜手現代汽車集團傾力打造的科普紀錄片《未來圖鑑》中,這一近未來迷思得到了科學家的專業解答。
  • 人工智慧威脅論? 盤點銀幕機器人的進化史
    科學界的動向,激活了電影人對於機器人角色的全新想像——過去那種混雜著金屬、機油和蒸汽味道的大機器仍不時現身,日漸主流的銀幕形象卻是具備人類智慧、能應答人類指令、可操辦日常事務的或擬人或擬物的智慧機器人。更重要的是,銀幕中人類與機器的關係,開始跳脫工業時代非崇拜即恐懼的二元對立思維,有了更為多元、複雜的呈現。  人類意識到受控的智慧機器人將是處理生活瑣事、工作任務的絕佳助手。
  • 霍金人工智慧威脅論可信嗎?
    在現階段,只要是稍微有點名氣的公司都會與「人工智慧」搭上邊,好像只要擁有了人工智慧的基因就能夠讓你沾染上「仙氣」,全球前五大科技公司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在人工智慧領域都有所涉足,足以可見人工智慧這個概念是多麼的火爆,未來的市場價值是多麼的誘人。在中國,三大網際網路巨頭,騰訊、阿里、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也都大舉投入,希望能夠儘快實現商業落地。
  • 馬斯克稱人工智慧威脅人類生存 專家反駁
    北京時間6月1日晚間消息,人工智慧(AI)創業公司Sentient Technologies創始人兼CEO巴巴克·霍加特(Babak Hodjat)今日稱,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人工智慧威脅論」危言聳聽,它忽略了技術進步的積極一面,可能打消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 人工生命:模擬智能的社會互動
    模擬生命過程不少人工智慧研究想要創造出能夠以一種可被視為智能的方式模擬大腦的機器或系統。然而,什麼是智能?1928年,卡羅爾(R. P. Carroll)將智能定義為「在事物的各種關係中觀察事物的能力,以複雜和協調的方式進行思考,從而產生一種綜合的,或多或少統一的反應」。
  • 那些讓你不敢想像的未來前沿科技 未來科技讓人類真正的腦洞大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科技#系列徵文科技發展的速度已經超出了人類的想像,未來很大一部分科學技術將改變甚至顛覆你我現在的生活和現在的思維。先製造一個人工大腦,然後通過特製儀器對人體大腦記憶進行掃描並且複製備份,然後植入人工大腦中,當人逝去後,就可以開啟逝者的機器人模式,讓它以機器人的方式繼續生活下去,科學家認為在未來這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一些國家的科研人員已經在著手這樣的研究,所以說這樣的技術並非還停留在想像的概念層面上,使機器人成為某個生物複製品等等一些相關研究正在深入進行中。
  • 腦洞大開的《SCP秘密實驗室》,具象化的「未知」才是恐懼的來源
    在遊戲領域中,「科幻」和「恐怖」題材的遊戲,更是因為遊戲遠超其他藝術形式的代入感而備受玩家追捧。如果說一般的遊戲都是在向玩家講述一個故事的話,那麼《SCP秘密實驗室》的遊戲便是在誘導玩家「發現」更對的故事。其實有時候我就在想,我們所懼怕的神神鬼鬼不過都是我們自己的想像,腦洞越大距離這些神秘事件也就越近。
  • 人工智慧威脅人類?劉慈欣:我對未來保持樂觀
    劉慈欣認為,在宇宙中更大體積、更大範圍的更普遍條件下,如恆星上、恆星周圍,甚至在完全不依託於任何星球的純粹的真空裡面,有可能有由宇宙中的塵埃構成的生命形態。「這些生命可能是很讓人吃驚的,他們可能不是碳基生命,甚至可能是核能驅動等等。」  人工智慧威脅人類?
  • 當蘋果腦洞大開時:iPhone當護照、光場VR眼鏡、人肉遊戲手柄
    ▲蘋果AR眼鏡的佩戴者能將任何表面都顯示為觸控屏不得不說,這一操作讓我想起了科幻電影中大boss隨時隨處一揮手就出現的懸空電子屏。而實際上,蘋果的這一專利早在2016年就提交了,不過是最近才曝光出來而已。想像一下,這一技術在未來如果實現,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直接隨身戴副眼鏡,平板和手機都不需要時時掛在身上了?
  • 外星生物創造論認為人類是外星人通過基因改造成的,你認同嗎?
    但科學又不僅僅是假設和猜測,更有之後的證據,也就是通過現實存在的事實依據來證明之前的假設和猜測,所以科學才更有說服力,但由於任何形式的證據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科學存在「可證偽性」!
  • 當蘋果腦洞大開時:iPhone當護照、光場VR眼鏡、人肉遊戲手柄……
    想像一下,這一技術在未來如果實現,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直接隨身戴副眼鏡,平板和手機都不需要時時掛在身上了?上個月的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20)展示出的「iPhone開寶馬」「空間音頻環繞音效」的專利可謂讓我們大開眼界,而蘋果有趣的專利遠不止於此。蘋果專利的腦洞總是讓人意想不到,而這些專利也在不斷充實著蘋果公司的各大產品,在iPhone、Mac甚至即將到來的AR/VR頭顯上都有大量涉及。針對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蘋果近期又推出了哪些腦洞大開但實用性卻不遜色的專利?
  • 《SCP秘密實驗室》,在下從未見過如此腦洞大開的恐怖聯機遊戲!
    相信對於各位樂於研究「SCP文化」的玩家來說,《SCP收容失效》絕對是一款不可錯過的遊戲,只是可惜《SCP收容失效》是一款單人獨立解謎性質的恐怖遊戲,無法與別人「眾樂樂」,於是,小編就要向各位隆重介紹一款可以與基友開黑,可以與「沙雕網友」連麥,最最重要是讓人腦洞大開的SCP
  • 與孩子共做神奇遊戲,學會設計思維,激發無限創造潛能
    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給老人買了智慧型手機,老人學不會,家裡幾歲的孩子用的可溜了,啥都會。也經常聽到有的家長說,孩子一直偷偷打遊戲,管都管不住。為了讓孩子和電子遊戲隔離,家長們聽網課、找專家,可謂是煞費腦筋。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這樣的結果除了「歸功」於遊戲製作人的初衷,我們能做什麼、確切的說是能陪孩子做什麼呢?
  • 遊我推薦:腦洞太多無處發揮?在《廢品機械師》中你可以創造萬物
    《廢品機械師》是由xolot Games工作室開發的一款物理沙盒多人建造生存遊戲,在遊戲裡可以任意發揮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創造神奇的機器、載具或卑鄙的陷阱。廢品機械師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在這裡只要腦洞夠大再搭配上動手能力,近乎可以創造一切,遊戲近期更是更新了生存模式,約上三兩夥伴一起生存,一起建造,體驗快樂沙盒。
  • 遊戲論·性/別丨女性向手遊:遊戲和女性的互相想像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這一系列包含「批評的向度」「歷史的視線」「文化的邏輯」「媒介與現實性的擴張」等多組文章,邀請中、日、韓相關領域卓有精進的研究者、有志於遊戲研究的青年學人以及遊戲行業的前輩/從業人員等產學研各方面的遊戲同好聯合撰稿:嘗試提出遊戲批評的概念與觀點,圍繞遊戲批評的價值、可能、向度、路徑等展開討論;以歷史為向度,在文化與技術、東亞與全球、現代與後現代等脈絡下呈現遊戲史的源流及面向
  • 腦洞大開的蘋果專利盤點:iPhone當護照、光場VR眼鏡、人肉遊戲手柄
    想像一下,這一技術在未來如果實現,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直接隨身戴副眼鏡,平板和手機都不需要時時掛在身上了?上個月的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20)展示出的「iPhone開寶馬」「空間音頻環繞音效」的專利可謂讓我們大開眼界,而蘋果有趣的專利遠不止於此。 蘋果專利的腦洞總是讓人意想不到,而這些專利也在不斷充實著蘋果公司的各大產品,在iPhone、Mac甚至即將到來的AR/VR頭顯上都有大量涉及。
  • 當科幻電影大片中的全息投影黑科技遇上智能玻璃
    鴻果果科幻電影大片兒想必大家都看過不少,裡面的各種大製作大手筆場景總是少不了伴隨著一些黑科技的裝備,讓主角在電影裡次次在遇到危險時或日常生活中就像遊戲裡的RMB玩家一樣過著一種開了掛的生活。當然近在屏幕之外的我們也是無比羨慕,想像電影裡那樣人手一個黑科技產品,從此開啟開掛的生活。我們在看這些科幻電影大片兒的時候,總是會被影片的各種奇怪腦洞的思維所徵服,會想到這些出現在電影中的黑科技產品是不是會有一天在現實生活中也會有呢。畢竟所見即所想。
  • 真的不好意思 《黑色劍士》只是腦洞開很大
    基情、後宮、死亡遊戲,小編一度以為《黑色劍士》是我見過實物極度奇葩的遊戲,玩家們在次元之間不停轉換,燒腦程度堪比究竟小李子能不能奪得奧斯卡(今年之前),然而還是我太年輕!
  • 遊戲論·文化的邏輯丨機制與意義:作為數字現實的電子遊戲
    於是我們要麼否認日常事物在本體論層面的存在,要麼反過來接受一種具有多重存在層面的本體論(例如Markus Gabriel就堅持,作為所有可能對象存在的整體終極背景的「世界」並不存在,而代之以各種作為經驗特定對象的背景的意義場),並將所謂的現實世界在本體論的意義下理解為多個層次的現實,包括多個層次的物質性。
  • 腦洞大開!「開局一條鯤,升級全靠吞」《妄想山海》真做出來了!
    該遊戲不僅可以讓玩家享受無限制探索的樂趣,自由捕捉上古神獸坐騎;更重要的是,《妄想山海》還加入了異獸吞噬玩法,真正將買量廣告中的腦洞大開轉換為了現實,滿足了一眾玩家多年的期待。一直以來,《山海經》都是遊戲行業的熱門題材,但改編難度實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