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威脅論? 盤點銀幕機器人的進化史

2021-01-09 電子產品世界

    當機器人在外表上與真人無異,智力和情感也足以媲美真人之時,人類會認同它們為「人」的權利嗎?這個問題,在《銀翼殺手》、《機器管家》中被反覆提及,前者的複製人羅伊被人類科學家設定為只有4年生命,後者的機器人安德魯一次次將機械身軀進化為血肉身體直至放棄永生後才被法庭認可為「人」。
鐵甲英雄的「藍領」時代
  1927年,科幻默片《大都會》導演弗裡茨·朗打算利用最不技術的手段去拼湊出片中機器人瑪利亞的部分形象。一些時候,他們甚至藉助了魔術中的障眼法。在重現機器人瑪利亞「變身」放電這一幕時,道具師們把金屬鉑片捲成圓圈,再利用攝影機拍攝時遠近距離不同來創造出或大或小的電力能量圈。
  在機器人成為銀幕主角的88年歷史裡,這樣的「尷尬」曾不斷上演。那些看起來強大無比、擁有各種超能力的機器人,實際上卻沾了魔術之手的光。同時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電影裡的機器人總是走在現實之前,無論技術還是智商。它們是人類欲望、情感、心理在科技上的投射,某種程度上,它們又反過來引領了現實中機器人的進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2737.htm

《終結者2018》(2009)劇照,帶有三分之二人類結構的混合型終結者馬庫斯


機器人最早的表演舞臺是劇場。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科幻劇本《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中創造了「Robot」一詞,並奠定此後經久不衰的機器人與人類鬥爭的故事框架——無知無覺的機器人承受著人類的重重奴役,直到某天被注入人類情感與自我意識,覺醒後憤然暴力抵抗。次年同名話劇在布拉格上演,劇中邪惡、反控的機器人並不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鋼筋鐵骨模樣,它們用化學物質製造,外表與真人相差無幾。
  7年後,機器人第一次在電影裡亮相——《大都會》裡仿照人類設計、周身用金屬打造的機器人瑪利亞,冒充女主角蓄意激化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矛盾,最後被得知真相、怒不可遏的工人們棄於火海。
  這部德國默片的反烏託邦劇情與彼時德國的社會現實扣得嚴絲合縫。「一戰的戰敗深切打擊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國力日漸衰退,法西斯集權勢力與共產黨社會主義力量又此消彼長,德國民眾普遍失望、迷惘,並把國家暴政、貧富不均歸結為階級對立。」微博ID為「圖賓根木匠」的影評人向《博客天下》分析這部影片 的誕生背景。
影片還表現了工業時代人類對大機器既崇拜又懼怕的雙重心態——無所不在的大工業機器威嚴雄壯,相比之下工人們就像匍匐其下的螞蟻,又像9年後《摩登時代》裡重複扭緊六角螺帽的卓別林。工人們受到機器人瑪利亞的造反蠱惑後一哄而上砸毀機器的情節設定,是工業時代早期盧德主義思潮(排斥新技術和新事物)的延續,那時工人們認為是大機器搶佔了工作,於是盲目地、大規模地破壞工廠裡的機器設備。
  瑪利亞之後,機器人角色一度沉寂,這受限於人們對機器人的狹隘想像以及科學技術的實際發展。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的是《魔鬼博士》、《科學怪人》、《科學怪人的新娘》等科幻恐怖片,在當時人們眼裡,弗蘭肯斯坦這種肖似人類的人造生物遠比笨重、泛著金屬冷硬質感的大機器更可怕也更具吸引力。同時,發軔於20世紀初的現代航天科技取得實質成果,電影導演的目光自然被神秘的外太空吸引,各種奇形怪狀的外星人開始頻繁登上電影屏幕。
  初露頭角即遭冷落的銀幕機器人在當時人們眼裡尚屬於「藍領階層」,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還未獲得高等智慧,是大機器的一種,承擔著繁重的雜役,卻很少踏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盡其所能,為人類所用
  1956年夏天,對機器人電影而言意味深遠。
  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綠樹成蔭的校園裡,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貝爾實驗室、IBM以及本校的信息科技專家召開了為期兩個月的學術會議。其間,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首次提出「人工智慧」這一術語,並確立了用機器模擬人工智慧的科研方向。
  科學界的動向,激活了電影人對於機器人角色的全新想像——過去那種混雜著金屬、機油和蒸汽味道的大機器仍不時現身,日漸主流的銀幕形象卻是具備人類智慧、能應答人類指令、可操辦日常事務的或擬人或擬物的智慧機器人。更重要的是,銀幕中人類與機器的關係,開始跳脫工業時代非崇拜即恐懼的二元對立思維,有了更為多元、複雜的呈現。
  人類意識到受控的智慧機器人將是處理生活瑣事、工作任務的絕佳助手。美國科學家興致勃勃地給機器人安裝力覺、觸覺、聽覺、視覺等傳感器以期早日滿足人類對享用機器人智能服務的需求,好萊塢導演則進一步運用真人扮演、CG特效、動態捕捉等電影技術,描繪人類與機器人和諧相處的美麗新世界。

《星球大戰》(1977)劇照,機器管家C3po與機器啞僕R2d2


  不同於忙碌在汽車零部件組裝流水線的巨型機械手,也迥異於深入危險前線的鋼鐵戰士,電影裡頻繁露臉的是擅長操持各種家務的機器人管家。《星球大戰》那個有些神經質、愛碎碎念的機器人C3po是管家角色的鼻祖,它仿照《大都會》裡瑪利亞設計,擬人體態由金屬殘片、廢棄線路和雜七雜八的零件組裝而成,執行人類指令的動作機械而緩慢。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家用型機器人開始真正走進人類生活,如美國Unimation的護工型機器人Helpmate、日本索尼的犬型娛樂機器人愛寶。似乎是出於被同時期科技趕超的不甘,銀幕中的機器人加緊變身為全能型管家——無論是《機器人管家》中的安德魯,還是《機械公敵》裡的NS-5機器人,都提供從洗衣、打掃、做飯,到寄快遞、遛寵物、管理家庭收支的一條龍服務。
  之後隨著科技進一步發展,無論電影還是現實,機器人的工具化都被推向極致。
  1993年,美國新澤西「真實伴侶」公司的人工智慧工程師道格拉斯·海因斯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性愛機器人,是名女性,叫特魯迪,略顯粗糙,尚存生硬的機器痕跡;7年後,特魯迪進化成了「全球第一個用戶友好型性服務機器人洛克茜」——身高1米70,體重54公斤,C罩杯,皮膚觸感細膩,具備充氣娃娃的全部功能,腦內植入的智能晶片還允許「她」陪人聊天、自動升級程序、發送電子郵件等。
  可能是受現實啟發,電影中也適時出現了可為人類提供性服務的機器人。《人工智慧》裡裘德·洛扮演的機器人舞男喬修長俊美,調情手段與床笫功夫一點不輸人類男性。《機器紀元》中有女性性服務機器人克裡奧,藍色的波波頭嬌俏活潑,身體玲瓏有致,它能模擬女性呻吟,還會在與人類男性共舞后羞怯發問:「你愛我嗎?」
  為成全人類對超能力的幻想,冰冷堅硬的機器甚至與人腦嫁接到了一起。比如《機械戰警》中的王牌警察墨菲,某次執勤時墨菲遭匪徒亂槍掃射,瞬間血肉橫飛,科學家沒能救活他的肉身,卻把他的頭腦與機械合二為一,打造出戰鬥力極強、有邏輯判斷力的半人半機械警察。還有《機械公敵》裡威爾·史密斯扮演的帥酷警官,他那壯碩的仿生皮膚下面,埋藏的是泛著冷光的金屬內殼和機械電路。
  像這種讓人類變得更強的創意電影中屢見不鮮,在人工智慧的現實研究中也有幾多嘗試。「實際上,在『機器人變人』外,還有另一撥科學家在研究如何讓『人變機器人』,這種由人來主控機器的方式顯然會更加安全。」微博ID為「電子騎士」的影評人向《博客天下》舉例,「1950年大腦專家胡塞·戴爾卡多製作出能植入人腦的晶片,希望晶片的刺激能改變人的情緒甚至控制人的身體動作。1972年美國House-3M的單通道人工耳蝸幫助1000多名耳聾病人恢復了聽覺。1998年英國倫敦雷丁大學教授布凱文·沃維克在前臂植下了能夠定位的晶片。從廣義上看,如今流行的谷歌眼鏡、蘋果手錶、小米手環等智能設備即便沒有植入人體,人們也通過貼身穿戴它們實現了自身能力的拓展。」
  鐵甲裡長出的情感和人性
  當代替人類工作的「工具型」機器人角色越來越充斥電影屏幕時,審美疲勞的觀眾對機器人電影寄予了更多期待——既然機器人會說話、做菜、寄送包裹,它們為什麼不能像朋友一樣分享人類的喜怒哀樂?於是有些人工智慧電影的機器人角色超越工具、僕人或助手等單一內涵,成為人類親近、信任的朋友、家人甚至愛人。
  科幻動畫片的機器人幾乎清一色設定為人類好友,哆啦A夢、阿童木、阿拉蕾等熒幕形象給予了孩子們美好的童年記憶。《霹靂五號》裡熱衷結交人類朋友的五號機器人、《鋼甲鐵拳》中不斷得到小主人鼓勵的拳擊機器人亞當亦屬於朋友角色群。

《超能查派》(2015)劇照,心智相當於人類兒童的智慧機器人查派


機器兒童在電影中也越來越多。《有情感的機器人》裡的達爾、《人工智慧》中的大衛、《超能查派》裡的查派,都成長於人類家庭,與朝夕相處的人類父母結下深厚親情。電影導演有感於20世紀末日漸凸顯的少子化(指生育率下降)社會性問題,而熱衷塑造智力與兒童相當的情感陪伴型機器人。史匹柏導演的《人工智慧》就直接把21世紀中期設定為生育率低下的社會,人類父母需要機器孩童來撫慰失去獨生子女的痛楚。
  一度火爆全球的《超能陸戰隊》裡,機器人大白被設置成了一個軟萌的私人醫生,除了治病救人,EQ出眾的它還負責心理和情感治癒。正因為此,大白才俘獲了無數人的心。
  當機器人在外表上與真人無異,智力和情感也足以媲美真人之時,人類會認同它們為「人」的權利嗎?這個問題,在《銀翼殺手》、《機器管家》中被反覆提及,前者的複製人羅伊被人類科學家設定為只有4年生命,後者的機器人安德魯一次次將機械身軀進化為血肉身體直至放棄永生後才被法庭認可為「人」。
  「當時人工智慧發展有限,類人智慧機器人尚未面世,這類電影真正探討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導演們很可能從方興未艾的女權主義浪潮、同性戀者運動吸取創作靈感,表面上講機器人向人類尋求認同,實質表達弱勢人群向主流社會爭取身份理解與認可。」科幻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巖告訴《博客天下》,「但隨著近些年類人智慧機器人的研究速度大大加快,電影對機器人是不是『人』的現實思考會越發迫切。」
  同一時期,人工智慧專家卻困惑於一個難題——人類情感的非線性特徵使之幾乎不能運用數學模型與程序代碼來完整歸納,人工情感技術的進展微乎其微。直到上世紀90年代,感性工學研究者通過分析處理海量數據、情境實現了機器人與人類的簡單情感互動,在此基礎上人工智慧學者開始建立情感數學模型,對情感內部邏輯關係及其運動變化進行嚴密邏輯推理與精確數學運算,眼下銷售火爆的pepper情感機器人正是人工情感技術的最新成果。
  興許是受科學現實進展的鼓舞,導演們大膽幻想起機器人與人的戀愛,儘管愛情是人類情感中最說不清道不明也是人工智慧學科中最難以模擬的情緒。2008年日本影片《我的機器人女友》中,女機器人無條件、不計回報愛上男主角的橋段賺取了無數宅男信女感動的熱淚。文藝清新範兒的科幻電影《她》,女主角是有著超級自主學習能力的智能作業系統薩曼莎,沒有人類實體的「她」僅憑迷人聲線與玲瓏心思,牢牢掌握人類男子西奧多的喜怒哀樂。花兩個多小時觀影的書評人範典五味雜陳:「社會的快速變遷,生活的緊張奔忙,人類變得羞於表達情感,連方式也愈加笨拙。而薩曼莎則是為服務人類這種情感創口應運而生的智能產物,這也意味著未來的情感可以作為商品用金錢進行交易。」

《機械姬》(2015)劇照,以情感偽裝通過圖靈測試的智慧機器人艾娃


  今年上映的《機械姬》中,女機器人艾娃的情感比人類更複雜精細,為通過圖靈測試,「她」綜合使用自我意識、性別魅力及理性主導的情感偽裝,為參與測試的男主角編織一張看似甜蜜實則虛假的情網。影片結尾充滿儀式感,艾娃將仿生皮膚一層層貼上,細細化妝、梳發、換衣,輕盈地邁入人類世界開啟新生活,而男主角在房內拼命捶打、咆哮,聲音穿不透堅硬石門,他將永困於群山之角。
永恆恐懼與咫尺未來
  整個西方科幻作品都是以科技反思開端的,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講的就是科學家創造的生物殺害人類的恐怖故事。機器人是科幻作品的細分題材,自然會延續這種原始恐懼。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主任江曉原對《博客天下》說:「恐懼是科幻電影一大母題,包括機器人、複製人等元素。造物主永遠擔心被造物控制不住,總要預設一個殺手鐧,比如《銀翼殺手》裡為防止複製人造反,發明家為其只設定4年壽命。智慧機器人是迄今人類最傑出的創造物,人類既企圖駕馭它的強大、全知,又忌憚它以超人力量顛覆人類文明。」因此,儘管阿西莫夫在1942年寫下「機器人三定律」,規定機器人必須保護人類、服從人類命令並維護自身安全,想以此扭轉科幻小說中機器人素有的「徵服者」形象,但歷史上相當一部分電影導演屢次挑戰這3條金科玉律。
  方頭方腦的超級電腦是恐懼的一類載體。法國影片《阿爾法城》裡的「阿爾法60」,好萊塢電影《2001:太空漫步》中的HAL900及《巨人:福賓計劃》裡的超級電腦Colossus,均是一副野心膨脹、企圖主宰人類世界的邪惡模樣。這類電影的創意可歸結為美蘇冷戰的特殊時代背景。「1960年代計算機非常笨重,運算速度也慢,法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電影裡的超級智能計算機,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象徵。電影對智能計算機的恐懼,對應著現實裡美國對蘇聯的恐懼,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軍事力量強勢趕超美國的時候。」吳巖解讀。
  另一類電影的恐懼直指現實:當生活中有計算機替人類思考、有電子眼替人類觀察、有機械臂替人類勞作,人類會不會變得越來越懶,徹底成為機器的供養物以至於失去人的主體性?《機器人總動員》裡,環境極度惡化的地球只剩孤零零的垃圾清理機器人瓦力不知疲倦地工作,人類則居住在一艘外星飛船裡,享受著機器提供的適宜溫度、美食華服、娛樂節目,混吃等喝、不復勞動、身體膨脹、人性淡漠。《未來戰警》裡,人類患上重度機器人依賴症,每個人只需將大腦接入網絡,就可以通過由思維控制的機器代理人替自己做一切想做的事情——那是一個現實接觸越來越少的未來世界,機器帶來生活的便利自由卻也剝奪個體的生命體驗、愛與人性。
  然而,相比有實體的計算機或機器人,無形無體卻又無所不在的電子程序才是電影中人類最恐懼的人工智慧形態。《電子世界爭霸賽》最早在銀幕上傳達對電子程序的隱憂,導演史蒂文·利斯伯吉爾在電影中創造了不滿足只掌控虛擬世界、企圖控制人類的主程序MCP——那是1982年,推出世界上首臺個人電腦僅一年,離創建全球資訊網尚有12年。《終結者》中的天網與《黑客帝國》裡的Matrix是比MCP更具殺傷力的變種,人們身處它們一手締造的虛擬世界而不自知。
  科幻導演的此般想像顯然不是無根之木。65年前人工智慧之父圖靈提出的「圖靈測試」正被人工智慧研究者一次次逼近、突破。1997年深藍計算機擊敗世界棋王卡西帕羅夫;2001年印度Techniche節上超過一半的測試者在為期4分鐘的鍵盤交流後相信機器人Cleverbot是人;2011年超級電腦「沃森」打敗了人類,站在了與人類智力競賽的最高領獎臺上;2014年英國皇家學會組織的圖靈測試比賽中,一個名為尤金·古斯曼的「13歲烏克蘭男孩」成功地讓測試專家認可「他」的身份,事實上尤金只是一個電腦程式。
  近10年來全世界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重金投入以及該領域實現的一個又一個突破性進步,讓人們相信智慧機器人具有無限可能,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樂觀預言:人工智慧超越人類的「奇點」將在2045年到來;一部分人群也開始警惕、憂慮人工智慧的潛在威脅,霍金不久前發出了「人工智慧將成為人類終結者」的斷言。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人工智慧的現實研究正急速前進,走在前面的機器人電影日後會怎樣演繹人類與機器人的相處,或許可以從現實初窺端倪。


相關焦點

  • 想像中大開現實腦洞 遊戲創造下的人工智慧威脅論
    由此可見,人工智慧技術的誕生就是用來服務於人的。藝術詮釋的人工智慧 文明走向的百態映射 提到有關人工智慧題材的藝術創作比如由《機器人系列》短篇故事其中一篇所改編,已故喜劇明星羅賓·威廉士(Robin Williams)主演的電影《機器管家》(The Bicentennial Man),以及圍繞機器人三大定律展開的影片《我,機器人》(I,ROBOT)都成為了影史中家喻戶曉的經典。
  • 優酷《未來圖鑑》聚焦人工智慧威脅論
    《復仇者聯盟》中的奧創、《我,機器人》中的NS-5,、《黑客帝國》中的矩陣都是誕生於人類之手,卻想要顛覆世界的智能程序。它們擁有自我意識,卻無法擁有人類情感,只能嚴格按照程序執行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那麼,現實世界中,人工智慧是否會迎來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天呢?在優酷攜手現代汽車集團傾力打造的科普紀錄片《未來圖鑑》中,這一近未來迷思得到了科學家的專業解答。
  • 掃地機器人「眼睛」進化史
    假如掃地機器人有眼耳五官,又如果我們要為掃地機器人的五官各自著書立傳,「眼睛」的進化史絕對是其中最精彩的一部。近年來,隨著主流導航技術從LDS雷射雷達發展到vSLAM視覺導航,掃地機器人已經從「聽聲辨位」進化到「目之所及」,正當大家還在想未來掃地機器人會有一雙怎樣的「眼睛」時,2020年,各大廠商新一輪掃地機器人的產品發布,3D傳感器、dToF技術的應用,讓這雙「眼睛」繼續進化。這讓人類更加好奇,掃地機器人眼中看到的會是怎樣一個世界?
  • 機器人進化史:人類作為造物主的驕傲和恐懼(組圖)
    1.機器人之誕生:叛變而起   有關機器人題材的作品,從古至今一直圍繞著兩大主題展開,且從未脫離過這個模式,即智能與叛變。   在人工智慧這個命題出現之前,當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於1920年在科幻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發明Robot這個詞時,恐怕他不會想到這個詞語會在未來變得多少有些糾結。
  • 機器人也有自己的進化史!圍觀其中的偉大時刻
    影片角色中有一個女性機器人——這是機器人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它採用了一位人類女性的外形,目的是破壞勞工運動。11、機器人三定律,1942年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發表了一篇名為《環舞》(Runaround)的短篇小說,其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 馬斯克稱人工智慧威脅人類生存 專家反駁
    北京時間6月1日晚間消息,人工智慧(AI)創業公司Sentient Technologies創始人兼CEO巴巴克·霍加特(Babak Hodjat)今日稱,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人工智慧威脅論」危言聳聽,它忽略了技術進步的積極一面,可能打消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 360人工智慧技術戰略布局:AlphaGo將究極進化
    事實上,人工智慧技術是基於人類不斷研究和發明創造,才得以發揚光大。  圖1: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場景  人工智慧技術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慧技術的進化與應用  360公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顏水成博士曾在柯潔對戰AlphaGo的首輪賽後發布會上,對賽事進行了點評:「今年的AlphaGo雖然名稱未變,但其實力卻已經得到了極大加強,成為了進化版的AlphaGo 2.0。」AlphaGo從1.0進化成2.0,也證實了人工智慧技術與時俱進的變化。
  • 最大爭議:「人工智慧威脅論」
    最大爭議:「人工智慧威脅論」 這一輪人工智慧熱的復甦究竟是新一次冷熱交替還是奇點來臨不可逆轉?這是目前業界爭議很大的一個話題。業內專家對這一次的復甦持悲觀和理性的態度,而相關行業的投資公司和創業者則表現出了近乎狂熱的樂觀。在過去60年中,人工智慧經歷了三起兩落,其中面臨的最大爭議莫過於「人工智慧威脅論」,已故物理學家霍金便是「威脅論」的堅實擁躉。
  • 機器人進化史:人類作為造物主的驕傲和恐懼
    在人工智慧這個命題還未出現之前,從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於1920年在科幻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發明Robot這個詞以來,恐怕他不會想到這個詞語會在未來變得多少有些糾結。       直至有了舞臺劇《羅素姆萬能機器人》和那部著名的《大都會》,前者人類創造了一種生化機器人,並且壓榨這些機器人為世界經濟的依靠,直到有一天機器人反抗「主人」,將人類乾淨殺絕,然後有兩個特殊的機器人「進化」出了生育能力,取代人類進行繁衍。
  • 霍金人工智慧威脅論可信嗎?
    在現階段,只要是稍微有點名氣的公司都會與「人工智慧」搭上邊,好像只要擁有了人工智慧的基因就能夠讓你沾染上「仙氣」,全球前五大科技公司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在人工智慧領域都有所涉足,足以可見人工智慧這個概念是多麼的火爆,未來的市場價值是多麼的誘人。在中國,三大網際網路巨頭,騰訊、阿里、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也都大舉投入,希望能夠儘快實現商業落地。
  • 一個撲克機器人引發的科技浪潮,人工智慧技術得到拓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慧機器人被研發出來。作為全世界頂尖的科技公司,谷歌此前研發出的Alpha Go曾在短期之內通過自身的學習能力,但全世界著名的圍棋大師擊敗。而在此前,一個名叫Libratus的撲克機器人在無限制德州撲克賽事中擊敗了4名全球著名的撲克選手,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 2019長三角智能製造代表企業盤點丨智慧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製造業逐步開始向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並在眾多領域率先樹立起標杆案例,比亞迪、美的、三一、海爾、工業富聯……這批企業足以稱作中國製造創新發展的典型,而工業機器人、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機器視覺等智能製造技術的應用,成為它們提升製造業生產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方式。
  • 論靈魂的實際表達方式以及智慧機器人情感形成的可行性
    論靈魂的實際表達方式以及智慧機器人情感形成的可行性 生命系統的起源可能是大自然用元素代碼敲出的一個「windows」系統? 物種大爆發可能是由於進化導致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增加?(本人原創文章)我平常都是凌晨一、兩點鐘睡覺,今天卻因某些緣故第二天需要早起,於是晚上十二點就開始睡覺了。
  • 回頭看看霍金的「人工智慧威脅論」!新研究:多慮了,不必擔心
    到底發展人工智慧智能是好是壞呢?其實這個沒有一定定論,在霍金生前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曾三番五次說「人工智慧威脅論」,人工智慧可能會毀滅人類,但是發展到如今的狀態,我們對人工智慧的擔憂可以說是「多慮」了,因為我們還未意識到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任何的威脅,都是「操控」在人類的手中。所以說霍金老爺子已經仙遊,我們如今想想就可以了。
  • 智慧機器人會給人類帶來什麼_智慧機器人對人類的影響
    打開APP 智慧機器人會給人類帶來什麼_智慧機器人對人類的影響 發表於 2017-12-22 17:03:15 有人對類似於索菲亞的機器人有強烈興趣,還有很多人對機器人感到恐慌人工智慧機器人會不會是人類社會的終結者?智慧機器人對人類會有什麼影響?
  • 碼垛機器人是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代表性應用
    碼垛機器人人工智慧主要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目前,人工智慧在機器人、控制系統、仿真系統等得到應用,基於人工智慧,市面上常見的機器人包括碼垛機器人、分揀機器人、餐飲機器人等。智能碼垛機器人是專門用於碼放物品的機器人,廣泛應用於食品、化工、肥料、糧食、飲料、冶金、耐火材料等領域。在我國,碼垛這一高強度的工作主要靠人工操作,「機器換人」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智能碼垛機器人的推廣應用也是加速製造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 智能竹條分選機器人 提高竹條人工檢測效率
    智能竹條分選機器人 提高竹條人工檢測效率 2020-07-29 08:53:57 來源 : 科技日報 可替代至少4個人力,分揀速度高於人工10倍,檢測準確率高達
  • 宋鴻兵:人工智慧是否會威脅人類,取決於能否進化出人工意識
    意識這個詞的英文是consciousness,這個詞也是拉丁詞演化來的,從古羅馬時代就有這個詞了。它的基本含義是什麼?是感知。注意,智能是什麼?智能是理解。而意識呢?意識是感知。在近代重新給這個意識做定義的,最有名的一個人就是約翰·洛克,他的著作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在表達什麼叫意識。
  • 關於智慧機器人應用的十大領域
    中國作為全球第一製造大國,智慧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今天就來盤點它的十大應用領域。 1倉儲及物流 近年來,機器人相關產品及服務在電商倉庫、冷鏈運輸、供應鏈配送、港口物流等多種倉儲和物流場景得到快速推廣和頻繁應用。
  • 時尚女王Queen S銀幕造型進化史
    深圳影訊 成都影訊 時尚女王Queen S銀幕造型進化史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時尚女王一路走來,在大銀幕上的造型進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