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D有自己的應用,不一定會被3D代替,將來2.5D還可以做到異構。
目前主導的28nmFPGA最大可達到100萬邏輯單元,在20nm工藝到來之前,如何在單個FPGA中實現200萬個邏輯單元?這好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賽靈思(Xilinx)做到了,而其「武器」就是2.5D堆疊矽片互聯(SSI)技術。近日賽靈思推出採用世界第一個採用堆疊矽片互聯(SSI)技術的首批Virtex-7 2000T FPGA,提供200萬個邏輯單元,擁有68億個電晶體,相當於2000萬個ASIC門,是當今世界容量最大的可編程邏輯器件。
為何是2.5D
半年前賽靈思介紹過3D技術,此次為何改弦易轍選擇2.5D入手?賽靈思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執行總裁湯立人表示,3D是非常尖端的技術,它把不同的IC堆疊在一起,每個IC都是主動的,面臨三大挑戰:第一,3D是垂直的堆疊,通過微凸塊(micropum)技術把多個主動晶片連在一起,但多個晶片本身的膨脹係數可能不一樣,中間連接的micropump受到的應力比較大。第二,TSV有應力在,會影響周圍電晶體的性能。第三,熱管理,因為都是主動IC,散熱就成為很大的問題。因而3D技術發展需要行業解決這三大問題。「我覺得3D真正量產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湯立人接著指出。
既然3D技術真正成熟還待時日,賽靈思選擇2.5D可謂是「迂迴前進」,那2.5D與3D的差別在哪裡呢?「2.5D則是把主動IC放到無源矽中介層上,由穿過該中介層的金屬連接,由於矽中介層是無源的、被動的,所以不存在TSV應力以及散熱問題。」賽靈思亞太區銷售及市場總監張宇清指出,「相比傳統的多晶片MCM封裝,2.5D實現了很大的跨越,因為多晶片封裝必須要通過金屬線,延時更長,並消耗很多I/O資源。此外,由於晶片在矽中介層上並排放置,SSI技術能夠避免多個晶片堆疊造成的功耗和可靠性問題。」
2.5D看上去很美,但也不是任何晶片企業都可觸手可及的。「因為實現這個堆疊跟原來的架構非常有關係,賽靈思的架構是沿用賽靈思歷史上最成功的Virtex FPGA的ASMBL架構,是Column Base,每個FPGA切片是按照一列列並排排列在一起的,四個FPGA之間連接起來走線是最短的,可以非常容易地應用2.5D。如果不是這種架構,連線就是一個大問題,很難做到。」張宇清介紹說。
而2.5D是不是3D的過渡技術?湯立人表示,2.5D會一直走下去的,2.5D有自己的應用,不一定會被3D代替。目前2.5D上所有晶片都是同構的,將來2.5D可以做到異構,而模擬工藝發展到65nm已很有難度,而存儲器等已可做到20nm,如果能實現異構IC互聯,那將會帶來更多的革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賽靈思還在與合作夥伴一起共同研發3D。
劍指多重應用
由於採用了創新的2.5D技術,Virtex-7 2000T在容量、帶寬、功耗方面具有非常優異的性價比。Virtex-7 2000T FPGA可實現180000MIPS,而總功耗控制在20瓦以內,其在通信、視頻處理等集成系統領域,以及ASIC替代和ASIC原型和模擬仿真市場需求方面優勢顯著。
比如,集成系統客戶需要採用多晶片系統實現既定功能,不僅影響演進,其眾多I/O還限制了性能和增加了功耗。此外,系統功能在多個IC間的分區也是一項複雜工作,可能會延長設計時間,增加測試成本。而應用Virtex-7 2000則可迎刃而解這些問題。「由於容量比競爭性FPGA高出一倍還多,Virtex-7 2000T能讓客戶進一步提高集成度,相對於多晶片解決方案而言可將功耗降低1/4。同時,Virtex-7 2000軟體工具可讓算法在FPGA晶片內根據晶片間和晶片內連接功能及時序要求智能地放置相關邏輯,取消不必要的設計分區而降低了系統的複雜性。」湯立人指出。
而FPGA替代ASIC的風潮也愈演愈烈。隨著晶片工藝技術的不斷發展,ASIC設計和製造成本也在不斷飆升。28nm的ASIC或ASSP的NRE成本超過5000萬美元,而且一旦修改ASIC則可能把成本再增加近一半。而Virtex-7 2000T可取代1000萬到2000萬門級的ASIC,避免了ASIC相關的NRE成本問題。當然,最重要的是,2000萬門級的ASIC實現尚需時日,而Virtex-7 2000T已經發貨可以立即開始設計。快速開始快速上市帶來的成本效益更值得關注。
「Virtex-7 2000T已經開始供貨,需求非常大,不同行業客戶都非常重視這款產品。目前已經有日本的一家廠商用我們的產品來做裸眼3D TV。」湯立人表示。未來一年,賽靈思還計劃發布2.5D的其他單晶片Virtex-7 FPGA產品。
(責任編輯: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