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王天巍 通訊員馮文
南海是我國遼闊的領海,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更是華南沿海漁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海。海上風雲變化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
「改了!改了!返航時間由14日改為13日了,我們可以早一天回家了。」2016年7月12日上午,「三沙1號」船艙裡傳來船員的歡呼聲,有著20多年船齡的丁繡錦鬆了一口氣。原來,7月11日,在「三沙1號」啟程前往永興島的前一天,丁繡錦在海南省氣象局門戶網查詢到14日夜間至18日白天,航線沿線風力達6至8級,西沙海域將有熱帶低壓。於是他當機立斷,調整航程,提前一天返航,確保航行安全。
正確的航程判斷,得益於海南省氣象局自2014年開始開展的智能網格預報業務。
近年來,隨著政府和公眾對天氣預報多樣化、精細化的需求迅速增長,天氣預報業務中原有的以點代面的稀疏站點預報已經顯得有些過時。
2013年3月,海南省氣象局啟動了精細化網格預報業務建設工作,建立了預報向省級集約製作,省、市(縣)兩級應用服務的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新流程,重點開展了ECMWF-EPS、NCEP-GEFS等集合預報產品的解釋應用和基於地形、實況檢驗的多模式產品動態權重集成,為智能網格預報製作提供了高質量的背景場。同時,根據熱帶地區的天氣特點,智能網格預報系統設置了時間序列的降水位相平移、任意半徑風軌跡編輯等智能工具,大大提升了預報員製作預報產品的質量和效率。
海南省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流程。
自實施網格預報業務以來,海南省氣象局城鎮整體預報質量不斷提升,2014年至2016年的逐年預報質量均較2013年有明顯提升。其中,2015年海南省氣象部門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預報準確率、晴雨預報訂正技巧等多項評分在全國預報評比中排名第一,真正做到了預報質量和產品精細化雙提升。
依託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海南省氣象局編織了一張鋪滿整個南海的氣象「天網」,南海10萬個網格上空間解析度達5公裡、時間解析度3小時的10天天氣預報可隨時查詢。預報產品覆蓋南海九段線內的所有島嶼及海區(東經105°至120°,北緯3°至22°),可實現任意時間、地點的動態預報提取,預報精細至街道、村落、漁區和航線。高精度、高頻次、多要素的精細化預報為南海海上運輸、遊輪航行、資源開發、漁業養殖捕撈、海上搜救以及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氣象保障服務。
精細化格點預報在手機app、門戶網站、交通、旅遊中的應用。
2016年,第21號颱風「莎莉嘉」襲擊海南,省氣象局依託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平臺,全程滾動更新預報,不斷對外提供預報預警信息,各部門提前5天就築起了防災減災的「銅牆鐵壁」,全省2.5萬餘艘漁船及時回港避風,無船舶出現走錨、擱淺、沉沒等險情,真正做到了零損失、零傷亡。
海南省氣象局局長王春乙說:「涵蓋陸地以及全海域的定點、定時、定量精細化天氣預報服務,對於海南這樣的海洋大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前沿要塞尤為重要。」
作為南海海洋氣象服務的重要陣地,海南省氣象局從社會公眾服務、政府防災減災、南海海域海洋經濟發展等氣象保障需求出發,根據智能網格預報數據,研究制定了數字向文字、定量向定性的智能轉換規則,將傳統的氣象要素服務轉化為可被用戶理解的、與行業密切相關的氣象產品;完善了原有的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精細化服務產品集;採用更加合理的按需提供服務模式,在不同天氣情況下,結合多種相關信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智慧型手機終端、地理信息GIS技術、LBS定位服務和自動信息推送等),挖掘用戶需求,智能推送用戶所需的精細化預報服務產品。
未來,海南省氣象局將繼續開展客觀預報技術研發,做好數值預報解釋應用和多源資料融合應用;與多部門開展深度合作,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挖掘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方面深入研究,進一步提高網格預報、預警精準度。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8月3日三版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