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增三個鳥綱動物

2021-03-03 微會澤官方

今年越冬期以來,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監測和攝影愛好者陸續發現有火烈鳥、小白額雁、大寶的身影出現,同時,還發現此前多年沒有現身的白琵鷺也現身了,到目前,今年會澤念湖新增了三個鳥綱類動物。

攝影愛好者劉雲成說:「今年來了兩隻火烈鳥,已經來了幾天了,我們這幾天都在這裡看火烈鳥。」

從最初的黑頸鶴、灰鶴、斑頭雁,到現在的火烈鳥、小白額雁、大寶等等,到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候鳥越來越多。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橋片區面積達九千公頃,沼澤面積達3000多畝,保護區是以沼澤為主的高原湖泊生態系統和鳥綱類動物自然保護區,隨著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群眾愛鳥護鳥意識的提高,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同時保護區溼地為候鳥覓食提供了充分保障,來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灰鶴、斑頭雁等候鳥數量呈現逐年增多趨勢,越來越多的候鳥到這棲息。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橋管理所工作人員陳南英說:「今年越冬期以來,通過我們監測和一些攝影愛好者的發現,到我們保護區越冬的水鳥數量較往年的基礎有所增加。今年增加了火烈鳥、小白額雁、大寶,保護區裡面的鳥綱類動物已經達到182種,總數量達三萬多隻。」

會澤融媒 秦本林  陳其海 陳會瓊 晏水清 

圖 陳南英 編輯:袁蓉卉

相關焦點

  • 首批黑頸鶴飛抵雲南會澤念湖越冬
    首批黑頸鶴飛抵雲南會澤念湖越冬  雙十一這天,伴隨著久違的高亢悠揚的鶴鳴聲,60餘只黑頸鶴先頭部隊飛抵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橋片區越冬棲息,高原精靈們迎風展翅、盤旋環繞隨著第一批黑頸鶴的抵達,飛抵會澤保護區黑頸鶴數量每天都在增加。  據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橋管理所工作人員監測,今年黑頸鶴飛抵時間比去年晚了幾天。  11月15日早晨7點左右,保護區大橋管理所工作人員陳南英和蔣濤在好望角正監測黑頸鶴的數量: 「黑頸鶴起飛了,大壩方向17隻,又起飛5隻,李家灣方向8隻。
  • 2020年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8次鳥調 最新記錄黑頸鶴116隻
    集群黑頸鶴和灰鶴記者從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了解到,從最原始的看護到現代化的全面監測,隆寶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監測工作穩步開展,2020年該保護區就進行了8次鳥調。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4年8月,是青海省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溼地之一,也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第一個以黑頸鶴及其繁殖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 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3年,「鶴園家長」落馬了
    6月13日,雲南曲靖市紀委監委通報,曲靖市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宦國躍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在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記者注意到,宦國躍1967年10月出生,從事黑頸鶴保護工作33年,曾被稱為「鶴園家長」。
  • 中國首個黑頸鶴繁殖保護地鳥類名錄創新高
    中新社西寧11月5日電 (李江寧)5日,據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新鳥類調查結果顯示,該保護區本年度新增物種7種,鳥類種數達到121種,鳥類數量再創新高。 據了解,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該保護區又添7種新成員,分別為翹鼻麻鴨、鳳頭潛鴨、白腰草鷸、楔尾伯勞、煙腹毛腳燕、紅翅旋壁雀、藏雪雀。
  • 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物種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
    航拍截圖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棲息在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藏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供圖航拍截圖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棲息在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藏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供圖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北部的藏北高原,是高原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中珍稀瀕危生物物種最多的地區。
  • 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名錄 33個自然保護區解析
    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名錄 33個自然保護區解析  序號名稱大連城山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350.006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0000.007天津古海岸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6000.0024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4378.0025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廣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2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廣西中南部,地處北回歸線上,總面積16994公頃。
  • 河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河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空間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1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黃河中下遊段,是中國東部平原與西部山地丘陵、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保護區東西長301公裡,總面積68000公頃,橫跨河南省4個省轄市8個縣。主要保護對象為黃河溼地生態系統及其珍稀瀕危野生水禽。
  • 野生動物頻繁「出鏡」中衛市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野生動物頻繁「出鏡」中衛市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www.nx.xinhuanet.com  2020年05月15日 來源:新華網    近日,寧夏中衛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結合水鳥保護救護項目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
  • 環江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近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首次發現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珍稀雉類——白頸長尾雉,這是在廣西西部石灰巖地區首次監測到該物種。
  • 內蒙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下,基於高解析度衛星影像,通過圖上同名點的地理匹配,以及經緯網格間的誤差計算,實現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與衛星影像之間的地理配準。然後,對每個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及實驗區進行面狀要素矢量化。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內蒙古自治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2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高原精靈黑頸鶴迎來2019年冬季首場雪(組圖)
    高原精靈黑頸鶴迎來2019年冬季首場雪(組圖) 2019-12-03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猞猁、馬鹿、野豬、獾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數量提升
    猞猁、馬鹿、野豬、獾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數量提升 2020-06-15 1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黑頸鶴,世界上唯一生長和繁殖在高原的鶴,你見過嗎?
    它們刨食的時候很少用腳,而是用用尖嘴在淺水中捕捉動物或從泥土中掘取食物。越冬期間很少有大的群體,一般是3到5隻的小群分散覓食。分布於中國、印度、越南。旅鳥:尼泊爾。為中國特產種,分布於中國的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北起新疆的阿爾金山並延伸到甘肅的祁連山,南至西藏的喜馬拉雅山北坡和雲南的橫斷山,西起喀喇崑崙山,東至青藏高原東北緣的甘肅、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雲南與貴州交界的烏蒙山,包括青海、四川、甘肅、新疆、西藏、雲南和貴州共7個省區。
  • 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原麝(組圖)
    東北網9月11日訊(記者 侯巍)近日,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布了保護區紅外自動監測相機的監測結果,其中包括小興安嶺林區首次拍到的野生原麝照片。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原麝。保護區立即組織人員對拍攝地點進行調查,並發現了原麝糞便,進而確認照片中的動物為原麝。2019年2月,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計劃在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東北虎及其獵物種群的長期調查和監測,為小興安嶺東北虎種群恢復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 雲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野生動物監測顯成效
    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野生動物監測顯成效。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郭麗 通訊員 梁濤)近日,雲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對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紅外線相機監測數據進行了第三次回收,圓滿完成了保護區內7條樣線為期1年的野生動物監測工作,總體達到了預期效果。
  • 巫溪:陰條嶺自然保護區多次拍到國家級保護動物林麝、獼猴
    拍到的野生動物。巫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重慶1月7日電 6日,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回收的紅外儲存卡時發現,在多處拍到林麝、野生獼猴的身影。 從截取的圖片可以看出,兩隻林麝明顯不是同一隻,其中一隻嘴巴外面長有獠牙。據巫溪縣林業局的專家介紹,長有獠牙的是雄性,沒長的是雌性。
  • 青海黑頸鶴繁殖分布密度全國最大
    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獲悉,青海是國內黑頸鶴種群繁殖密度分布最大和繁殖率最高的區域,每年大致有2000對至2200對黑頸鶴在青海繁殖。鶴科在全球有4屬15種,目前國內記錄到的鶴類共有9種,青海或整個青藏高原記錄到的鶴類有3種,分別是黑頸鶴、灰鶴和蓑羽鶴。灰鶴和蓑羽鶴在青藏高原是遷徙路過的旅鳥。黑頸鶴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區域完成了整個生活史過程,即繁殖、遷徙和越冬的全過程。
  •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雲南尋甸迎來73隻黑頸鶴越冬
    截至2021年1月12日,雲南昆明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已監控到了73隻越冬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在溼地活動。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已知的黑頸鶴最南端越冬地,2020年11月9日,保護區迎來了冬季首批4隻黑頸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