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馬鹿、野豬、獾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數量提升

2021-01-09 澎湃新聞
猞猁、馬鹿、野豬、獾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數量提升

2020-06-15 1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近日,為調查掌握古日格斯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內野生動物資源的多樣性情況及監測動物動態變化,古日格斯臺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國有林場)啟用野外紅外相機開展野生動物監測工作,在迪彥管理站三道窪等區域內的野生動物活動通道、覓食地及動物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進行了紅外相機的安裝布設,初步放置15部紅外相機。

紅外相機拍到的視頻。

經過10天的監測,各點相機共拍攝有效視頻30餘段,監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猞猁、馬鹿、狍子,以及野豬、獾子等野生動物,監測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來,古日格斯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斷強化管理工作,加強日常巡護、禁牧、野生動植物監測、防火等工作,積極與毗鄰保護區開展科研監測合作,生態得到有效保護,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在逐年增多,野生動物分布和活動區域進一步擴大,充分說明了古日格斯臺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工作成效明顯,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區域內動植物種類族群顯著提升。

資料圖

資料圖

資料圖

資料圖

下一步,古日格斯臺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會繼續加強野生動物植物監測體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之以恆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來源:內蒙古古日格斯臺自然保護區)

關鍵詞 >> 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原麝(組圖)
    東北網9月11日訊(記者 侯巍)近日,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布了保護區紅外自動監測相機的監測結果,其中包括小興安嶺林區首次拍到的野生原麝照片。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原麝。原麝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原麝視覺嗅覺敏銳,且警惕性很高,野外極難發現。據介紹,在採集到疑似原麝照片後,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一時間聯繫到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專家對照片進行鑑定。專家認為,照片中的動物體型偏小,低肩弓腰,毛色較深,符合原麝的形態特徵,但僅憑照片尚無法完全確定,建議收集其他證據進行核實。
  • 黑龍江鳳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注重技術平臺建設 增強科研監測水平
    黑龍江鳳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全方位監測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分布和種群密度情況,與國家林草局貓科動物研究中心(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開展進一步合作,10月13日-10月18日,國家林草局貓科動物研究中心(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姜廣順教授帶隊,團隊一行5人針對野生動物資源監測技術與管理做了專題講座,通過野外調查在原有設計26個野生動物監測點位上架設自動相機50臺,增強了野生動物監測的實時性,數據的真實性。
  • 「瀕危」野生原麝在黑龍江朗鄉保護區被拍到
    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野生原麝據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朱世兵博士介紹,原麝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原麝視覺嗅覺敏銳,且警惕性很高,野外極難發現。經對照片進行鑑定,朗鄉保護區監測照片中的動物體型偏小,低肩弓腰,毛色較深,符合原麝的形態特徵。
  • 山中無老虎,野豬、狼、猞猁、熊等誰能稱霸王?
    當老虎消失之後,當地的人類又迅速取代了老虎的生態位,通過打獵的方式繼續控制著當地的食草動物數量,甚至還造成了許多食草動物數量銳減,以至於出現滅絕的危機。但是在最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對動物的保護性加強,以及禁止盜獵的法令頒布,才使得野生動物的數量有所上升。其中繁殖能力強,對環境適應能力更強的野豬,首先開始崛起。
  •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監測到國家保護野生動物18種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監測到國家保護野生動物18種】2018年以來,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先後投入400餘萬元,用於生態監測系統的大數據建設,已採購紅外相機200餘臺,遠程監測設備12臺,組成保護區生態監測智慧管理平臺,並通過在保護區內設置監測點和20條監測線路,實現了全天候遠程適時監測,大幅提升了科研監測能力。 截至目前,已監測到國家保護野生動物18種。
  • 野生動物頻繁「出鏡」中衛市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野生動物頻繁「出鏡」中衛市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www.nx.xinhuanet.com  2020年05月15日 來源:新華網    近日,寧夏中衛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結合水鳥保護救護項目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
  • 猞猁「一家三口」呼中山坡上曬太陽
    近日,黑龍江大興安嶺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回收紅外相機內存卡時,驚喜發現其中一臺相機完整採集到了三隻國家II級保護動物猞猁在山坡上悠閒曬太陽的高清畫面。圖片來源:呼中自然保護區據工作人員介紹,此次監拍地點是在保護區試驗區內,卡內時間顯示為2020年2月22日。因為猞猁屬於獨居動物,能一次性發現三隻群居尚屬罕見。經專家判斷,可能為「一家三口」。
  • 科學網—科學透視:狩獵是控制野豬數量重要途徑
    澳大利亞引入的野豬廣泛分布於東部和北部,西部地區亦有少量野豬分布,約38%的土地上有野豬分布,數量在350萬~2350萬頭之間,野豬被列為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外來害獸之一;在一些國家列為保護動物的鹿類,如水鹿、馬鹿、黇鹿,由於數量過多,在澳大利亞都被列為外來害獸。在澳大利亞,數量更多的野生動物是當地的袋鼠。
  • 2019年至今 甘肅省法院共受理涉野生動物保護刑事案件72件
    其間,還審理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案件23件,提升了社會公眾對野生動物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甘肅作為我國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共有野生動物650多種,屬於國家保護的稀有珍貴動物有90多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24種,二類保護的24種,三類保護的4011種,有大熊貓、金絲猴、麝、猞猁等世界珍貴動物。
  • 新疆阿爾泰山首次拍攝到猞猁一家三口活動影像
    近日,新疆阿爾泰山拍攝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猞猁。畫面中兩隻小猞猁一前一後在山間行走,很快猞猁媽媽出現在鏡頭中,它不時抬頭張望,最後朝山林深處走去。阿爾泰山國有林管理局福海分局森林保護科幹部 楊文超:猞猁是一種白天休息,晚上出去覓食的動物,所以兩次都是夜間拍攝到的。猞猁還是一種離群獨居的動物,所以我們這次能拍到三隻猞猁在一起是比較罕見的。
  • 內蒙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該保護區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保護大興安嶺南麓山地典型的過渡帶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西遼河源頭的重要溼地生態系統;保護棲息於該生態系統中的野生馬鹿(東北亞種)種群;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大鴇、黑鸛及其它珍稀瀕危鳥類的繁殖地。
  • 紅腹角雉、獼猴、小鼯鼠出鏡 珍稀野生動物現身堵河源自然保護區
    人民網竹山12月6日電 近日,在湖北堵河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洪坪站,管護站工作人員在民主村、洪坪村範圍內收集紅外線攝相機拍攝影像資料中發現,斑羚、小麂、紅腹角雉、獼猴、野豬等許多野生動物頻頻出現在紅外線相機的鏡頭前,它們悠閒地在叢林中,享受著「天然氧吧」。
  • 阿爾泰山發現大量野生動物!這麼可愛你一定沒見過
    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間,阿爾泰山國有林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在阿爾泰山的7個野生動物監測點投放了500臺遠紅外攝像機。在這一年多中,先後拍攝到了大量的野生動物。其中雪豹、紫貂、貂熊、金雕、北山羊、河狸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多達6個,猞猁、棕熊、蓑羽鶴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多達12個。
  • 雲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野生動物監測顯成效
    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野生動物監測顯成效。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郭麗 通訊員 梁濤)近日,雲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對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紅外線相機監測數據進行了第三次回收,圓滿完成了保護區內7條樣線為期1年的野生動物監測工作,總體達到了預期效果。
  •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猞猁是一種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的中型貓科動物,它們的特點是尾巴很短,不畏嚴寒,最喜歡吃兔子。猞猁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歐洲(除伊比利亞半島)和亞洲北部,生活著歐亞猞猁;在北美洲靠北,生活著北美猞猁;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生活著伊比利亞猞猁;在北美洲靠南,生活著短尾貓。一般來講,猞猁是肉食性動物,且最喜歡吃兔子,比如伊比利亞猞猁幾乎完全以兔子為生,兔子佔其食物總量的9成。即便猞猁吃草,也不會吃得太多。
  • 河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其中天鵝是保護區的主要保護物種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10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31種。(2)河南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南南部新縣境內,地處大別山北麓鄂豫兩省交匯處,是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冠長尾雉及其棲息地和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 西藏藏羚羊種群數量逐年增加數量增至15萬隻
    西藏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江白近日在拉薩舉行的「西藏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成就」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近年來西藏藏羚羊種群數量逐年增加,目前已達到15萬隻左右。我國西部的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新疆巴州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
  • 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物種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
    航拍截圖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棲息在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藏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供圖航拍截圖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棲息在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藏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供圖中新網拉薩7月27日電 (記者 貢桑拉姆)27日,記者從西藏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由西藏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委託綿陽師範學院生態安全與保護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對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的綜合考察項目已圓滿告終,保護區生境明顯改善,物種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
  •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百臺紅外相機監測拍攝到野生動物61種
    臺海網10月12日訊 據閩西新聞網報導 10月10日,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六批次紅外相機監測數據從野外採集回收作業全面完成。監測圖像資料顯示,保護區新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頸長尾雉、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毛冠鹿。截至目前,梅花山保護區已累計監測拍攝到野生動物61種。
  • 環江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今年以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特別重視科研檢測,為了科學監測林區動物,中心採用網格法先後在保護區布設了90餘臺紅外相機。近日,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取回監測信息時,發現相機於今年10月份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是我國東南部森林特有鳥種,在廣西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地帶,因為種群數量稀少,已經被IUCN列為全球性近危種。此次在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西部三個監測點分別發現有雌雄種群分布,此前河池從未發現白頸長尾雉分布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