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剛
蔣志剛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生物學研究。從1999年起,主持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貿易公約中國科學機構的日常工作,作為中國全權副代表參加第11屆、第12屆、第13屆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貿易公約(CITES)締約國大會,參加了公約的科學文件制定和我國有關CITES公約的科學事務決策。
11月22日,據新華網消息,安徽省林業部門估計,該省野豬數量已經超過10萬頭,嚴重威脅其他物種生存和山區農民正常生產生活。該省有關部門準備協調各地組織山林狩獵隊,解決「野豬之患」。
此前,媒體曾報導,黑龍江省林業廳批准雞西市可以獵捕100頭野豬,掀起軒然大波。該省一些環保志願者在哈爾濱市開展宣傳活動,號召市民「保護野豬,愛護動物」。有近萬名市民籤名倡議「停止獵殺野豬」。最後,黑龍江省的捕殺野豬計劃在爭議聲中被迫暫停。
豬年到來之前,野豬已經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野豬」、「野豬危害」、「野豬狩獵」成為媒體上出現頻率頗高的詞彙。我用百度在網上用「野豬+狩獵」搜索了一下,找到了相關網頁約160000篇。
野豬屬於哺乳綱偶蹄目豬科,是常見的野生動物。其食性雜,採食植物塊根塊莖、野果、青草、小型脊椎動物及各種無脊椎動物等,尤其喜歡拱掘植物的地下根莖。野豬繁殖能力驚人,食物豐富的時候,一年可產幾窩幼崽,每窩平均4~8頭。野豬平均壽命為10年,最長為27年。一頭雌性野豬可以繁殖上百頭後代。
事實上,生物增長在自然界受到環境可能負載的種群數量的限制。由於食物不足、天敵捕食,許多初生個體活不到性成熟年齡。野豬這樣的雜食動物,其種群增長既可能受到採食植物量的制約,又受到捕食者的控制,還要與競爭者競爭、被自身密度以及疾病與寄生蟲所影響。在自然界,沒有一種生物能夠按照其潛在生殖能力發展。進入工業社會以來,野豬的天敵減少。人類狩獵是控制野豬數量的重要途徑。
在1990年以前,我國野豬是狩獵對象。狩獵也是當時控制野豬數量增長的重要因素。1994年,我國在全國範圍內收繳獵槍,目前已經禁獵了12年。上世紀末,我國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野生動物保護工程等生態保護工程。近年來,隨著各地森林植被的恢復,野豬、水鹿、獼猴等的種群數量開始恢復。其中野豬的危害十分突出,例如,安徽、浙江、陝西等省的野豬數量都已達到10萬頭以上,在江西、重慶等省市,野豬也大面積毀壞莊稼,甚至危及山區農民的人身安全。媒體報導,遊人在杭州西湖沒有看到白娘子,倒是碰上了黑乎乎的大野豬,一些野豬開始攻擊遊人。野豬沒有天敵,其種群增長很快。任其發展下去,將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任何物種都不可能無限制地增長。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人類的增長。由於營養和醫療防疫條件的改善,人口不斷增長,在近代,人口大約35年翻一番。於是,一些國家不得不採取措施限制人口的增長。
對於數量增長過快的野生動物,各國都採取措施予以控制。一個辦法是開展狩獵。狩獵在發達國家是一項普及的運動。
世界各大洲的動物不一樣。20世紀初,野豬才被引入北美洲。在北美,野豬還沒有成災。然而,北美洲本地的野生動物數量很多,狩獵是控制野生動物種群增長的主要手段。北美每年有約1400萬人狩獵,1130萬人狩獵鹿和熊等大型獸類,690萬人狩獵兔和松鼠等小型獸類,31萬人狩獵鳩鴿和水禽等遷徙鳥類,150萬人狩獵旱獺和浣熊。2001年~2002年,僅在阿拉斯加州,獵手就獵了124頭野牛、2460頭黑熊、1737頭棕熊、17547頭白尾鹿、108頭馬鹿、6575頭駝鹿、436頭野山羊、156頭麝牛、872頭盤羊、1741匹狼、32616頭馴鹿。美國蒙大拿州只有80萬人口,每年有10多萬人獵黇鹿,10多萬人獵馬鹿。蒙大拿州野生動物與魚管理局每年收入的90%來自出售狩獵執照的收入。
澳大利亞引入的野豬廣泛分布於東部和北部,西部地區亦有少量野豬分布,約38%的土地上有野豬分布,數量在350萬~2350萬頭之間,野豬被列為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外來害獸之一;在一些國家列為保護動物的鹿類,如水鹿、馬鹿、黇鹿,由於數量過多,在澳大利亞都被列為外來害獸。在澳大利亞,數量更多的野生動物是當地的袋鼠。僅在新南威爾斯州西部平原上,紅袋鼠就達到218萬隻,灰袋鼠達到279萬隻,這些袋鼠破壞了牧場和自然環境。為控制這些袋鼠的數量,澳大利亞早在1956年就開始獵殺袋鼠向外出口,年捕殺袋鼠量有時達960萬隻。
19世紀初,野豬在歐洲幾乎已完全滅絕。後來,人們重新引入野豬。現在,野豬在歐洲又重新佔據了原來的分布區域,從地中海西部地區到歐洲東部,從海邊、河口直至山區,都能發現野豬的足跡。2001年,僅在德國巴伐利亞州,野豬就導致了幾十萬歐元的農業損失,在整個德國,野豬造成了好幾百萬歐元損失。野豬問題在荷蘭、西班牙也有報導。
野生動物是保護還是控制,取決於它們在自然界的數量。控制野豬的種群增長數量,可以狩獵,也可以嘗試節育和引入野豬天敵的方法,但是,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成熟的、可以大規模實施的野生動物節育方法。野豬天敵既捕食野豬,也可能捕食其他野生動物與家畜,甚至危害人類,因此,應當慎重對待。
到目前為止,我國建立了2300多個自然保護區,佔國土面積的15%。自然保護區是我們為野生動植物留下的生存空間,其目的是為了保護野生動植物和自然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內外的野豬應區別對待。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的調控應以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證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和生物物種的進化潛力為準則。由於野豬破壞自然保護區的植被,與其他草食動物(那些動物常常是保護對象)競爭食物,在嚴格科學論證的前提下,可調節野豬的種群密度,比如可以考慮在一些自然保護區引入野豬天敵,恢復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還可以開展節育之類的科學實驗。
在自然保護區之外的85%的國土面積上,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的調控應以保護人民的安全與物質利益、保證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