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的軍事分類與應用

2021-01-21 電子產品世界

2004年4月A版

軍事導航系統的分類

陸基無線電導航系統

  陸基無線電導航指塔康(TACAN),精密雷達(PAR),儀表著陸系統(ILS),微波著陸系統(MLS),羅蘭C(Loran C),無線電信標(Radio Beacon)等系統。它們都是在陸上(有時也在艦上)設置一些導航臺,發射無線電信號,當裝有相應機載或艦載導航設備的飛機或艦船進入其覆蓋區後,便能確定自己的實時位置。

  這些系統除了無線電信標是更早的系統之外,基本上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或基於大戰中發展起來的軍事技術在戰後建立起來的。至今,各種導航臺已遍布全球,形成一套頗為完備的體系,仍在為飛機和艦船的各航行階段提供航行引導服務。

  陸基無線電導航的主要缺點是,一種系統不能同時實現大的覆蓋範圍和高的導航精度兩項要求。

衛星導航

  衛星導航系統現在有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它們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正式投入運行的。歐洲正在發展Gelileo系統,計劃於2008年開始工作。衛星導航是基於航天技術、精密時間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它由空間段(衛星星座),地面段(分布在全球的主控站、監視站,上行注入站)和用戶設備組成。衛星向地面發射無線電導航信號。地面段用以支持空間段,使之維持系統正常、高精度地運行。大致可以說衛星導航系統是把陸基無線電導航的導航臺放到了人造衛星上。由於衛星可以看到大片地球表面,又發射高頻率信號,因此既可利用由多顆衛星組成的星座覆蓋全球,又有高的精度。這就消除了陸基無線電導航的缺點,衛星導航不僅能連續提供三維位置信息,而且能夠提供準確的速度與時間信息。系統設計的思路是把技術複雜性集中在地面支持設施和衛星上,使用戶設備體積小、重量輕、功耗省、價格低、使用方便。因此衛星導航為導航技術帶來的是革命性的變化,它不但有潛力取代所有的陸基無線電導航系統的航行引導功能,而且從1991年的海灣戰爭開始,作為軍事裝備,滲透到了歷次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各階段,各種級別的武器平臺和軍事信息系統中,成為戰爭機器的重要基礎設施。

  GPS和Glonass都是軍事系統。由軍方研製和運行,同時也提供民用。衛星發射兩種信號,即軍用信號和民用信號。民用信號是公開的。軍用信號是保密的,其抗幹擾能力和精度都比民用高一些。這樣,一般用戶,尤其是敵對方,不能利用軍用信號,也不容易模仿軍用信號而進行欺騙幹擾。

  GPS從1993年達到初始工作能力,1995年達到全工作能力之後,運行一直正常。Glonass由於俄羅斯的經濟情況的原因,在1995年布滿星座之後,由於失效的衛星得不到及時補充,因此至今運行不正常。在全球範圍內GPS的實際定位精度民用大致在20m左右,軍用可能優於10m。利用差分技術可以使局部區域的精度明顯提高。另外利用載波相位測量技術,可以使一定區域內的定位精度達到釐米甚至毫米級,還能產生平臺的航向和姿態測量信息。GPS提供的時間精度軍用是40ns,利用GPS實現遠距離同步時精度可優於10ns。

  衛星導航最主要的弱點是,衛星發射的信號要經過20000公裡左右的距離才能傳播到地面,因此信號太弱,容易受到幹擾,也容易受到樹蔭房屋的遮擋。經過10多年來的軍用和民用,美國從2000年起正在實施為期10年的GPS 現代化計劃。從軍用的角度來看,這項計劃的主要目標是:把定位精度提高到1m,使用新的軍用信號和加大衛星發射功率,以提高抗幹擾能力和保密性。另外還要提高完好性。

  另外GPS系統的完好性還需要提高,這就是現時航行引導還不能完全依靠GPS的原因。

基於無線網絡的導航

  一些戰術無線移動通信系統的結構是,把用戶設備組織成網絡,用戶之間除了能夠作一對一的通信之外,還可以作一對多或多對一的通信,還可以經過不同的路由中繼。其中有一種網絡採用同步時分多址(TDMA)接入方式。

  基於無線網絡的導航的優點是信號採用跳頻、直接序列擴頻、糾檢錯編碼等方式和多重保密措施,通信距離近,因而抗幹擾和保密能力都很強。

慣性導航

  慣性導航系統普遍裝在飛機、軍艦、飛彈、戰車上。慣性導航系統有兩種,最先出現的是平臺式慣性。它以陀螺為基礎構築一個不隨運載體(飛機、艦船和飛彈等)姿態和載體在地球上的位置變化影響的穩定平臺,保持著指向東、北、天三個方向的坐標系。固定在穩定平臺上的加速度計分別測量出載體在這三個方向上的加速度。分別對這些加速度在時間上作一次和二次積分,便能導出載體的速度和所經過的距離。載體的航向與姿態信息由穩定平臺感知。

  另一種是捷聯式慣導。它的陀螺和加速度計均直接固連在運載體上。實質上是用數學平臺取代了機電平臺。捷聯式慣導是隨計算機技術和光學陀螺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體積重量都比平臺式慣導小,可靠性明顯提高。

  慣性導航有許多優點。它不依賴於外界的導航臺,是一種自主工作的系統。沒有電波傳播,可用於海、陸、空、天及水下環境,隱蔽性好,不可能被幹擾,無法反利用,生存能力強。能同時提供載體的位置、速度和航向姿態信息。因此在軍事上有重要意義。

  慣性導航的主要缺點是位置誤差隨工作時間而增加,因此一般要和衛星導航相組合使用,以把兩種系統的優點結合起來。衛星導航/慣導組合是當今軍事導航的主要系統。

多卜勒導航

  多卜勒導航是一種飛機導航系統。機載多卜勒雷達斜向對地面發射電波。因飛機在運動,地面的漫反射回波中帶有多卜勒頻移,根據這種頻移可以算出飛機的三維速度,經過對時間的一次積分,便可以算出飛機的已飛距離。

  由於不依賴於地面導航臺,多卜勒導航也是一種自主式系統。與慣導相比,由於位置也是由出發點加上積分運算而求出,因而也是一種推算導航系統,誤差也隨工作時間而積累。而它的精度比航空慣導低,不能用於地面和海上,導出的參數只有位置,還要發射電波,因此不如慣導意義大。但設備比較便宜,在直升飛機和一些轟炸機上有較多應用。

地形輔助導航

  地形輔助導航是低空突防飛機和低飛的巡航飛彈採用的導航系統。它的原理是,在運載平臺中存儲所要飛越地區的三維數字地圖。在飛行過程中,系統將運載體上的氣壓高度表產生的海拔高度與由雷達高度表產生的相對高度相減,得出飛過的地形剖面圖。將這一剖面圖與所存儲的數字地圖相比較,當達到匹配時,便求出了飛機所在點的位置。由地形匹配所得到的更新率不高的定位信息,採用卡爾曼濾波法,與機載慣導相組合,產生出連續、高精度的三維位置、速度和航向姿態信息。

  由於雷達高度表在高空工作時精度不夠,在海上和平原上時地形信息太少,因此地形輔助導航只適合在不平地形上低空使用。

導航系統的軍事應用

  1993年11月30日美國國會要求在2000年9月30日之前美軍的所有這些平臺都必須用GPS裝備起來。

  美軍的主要軍事飛機,包括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偵察機、電子戰飛機,大型無人機都裝備了GPS/慣導組合系統。這些飛機中,較老式的由於先裝了慣導,後才裝GPS,因而用的是鬆耦合組合形式。較新的則用緊耦合組合。組合系統為飛機提供連續精確的位置、速度、航向姿態與時間信息。這些信息除了作航行引導之外,主要是支持飛機作戰,比如在戰鬥機和轟炸機中作精確打擊空地飛彈和炸彈的初始化,在預警機中作機載雷達的原點和波束指向基準。

  現在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國的軍用飛機正在加緊裝備MIDS,提高其C4KISR功能。低空突防飛機裝有地形輔助導航系統。這些系統許多都要用慣導,有一種發展趨勢是把GPS 、慣導、MIDS或地形輔助用聯邦卡爾曼濾波器進一步組合起來。實質上是要用多種手段校正慣導的積累誤差。飛機慣導早期是機電陀螺平臺式慣導,80年代以後逐漸換成了雷射陀螺捷聯式。

  軍事飛機上還載有塔康和儀表著陸系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飛機著陸和美軍飛機航母著艦用精密進近雷達來引導),與GPS/INS配合作航行引導。美國正在發展聯合 精密進近與著陸系統(JPALS),打算取代ILS和現行的航母飛機著艦系統。JPALS實際上是一種差分GPS系統。

  海上軍事平臺和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裝有GPS和慣導組合系統,這種慣導的精度一般較高。這種系統除了用於保障軍事航行之外,還為艦載機的慣導提供初始對準信息,為艦載機著艦提供航空母艦縱橫搖信息。為艦炮和艦載雷達提供位置和姿態基準信息,為艦對岸飛彈提供初始化信息。海上軍事平臺和海軍航空兵飛機已經大量裝備JTIDS,以實現海空配合作戰。大型軍艦都裝有塔康導航臺,使飛機能隨時掌握相對於軍艦的距離和方位。還裝有羅蘭C,作岸區航行引導。航母上裝有精密進近雷達,以引導飛機著艦。海軍在海上布雷掃雷中大量使用GPS。

  潛艇的主要導航手段是慣導。由於需要長期在水下工作,因此許多都裝備了靜電陀螺慣導,這種慣導精度很高,但不適於高動態。B52飛機也裝有這種慣導,以便於長途奔襲。潛艇上還裝備有GPS和羅蘭C。GPS信號不能入水,羅蘭C信號入水深度也很淺,因此它們或者藉助於漂浮天線,或者在潛艇上浮後,用以校準艇上的慣導。潛艇導航主要作航行引導,也對水下發射飛彈作初始化。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GPS對陸軍作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沒有地形可作參考的大沙漠中,它引導裝甲部隊穿越伊拉克西部大沙漠完成了對共和國衛隊的戰略包圍。GPS使部隊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出現在需要的地方,執行任務後撤離到指定的地方。GPS除了單兵使用之外,還用於特種部隊偵察,火炮陣地布列,近空支援,布雷掃雷等一系列戰術操作。基於GPS載波相位測量的尋北裝置用於火炮與雷達指引。坦克用GPS/慣導組合作導航和火炮指引。值得一提的是所謂GPS引導組件(GGP),它是為坦克開發的GPS/慣導系統。GGP用光纖陀螺以降低價格,GGP還可以用於戰術飛彈制導。PLRS和EPLRS用於為師或旅一級指揮員提供下屬的步兵、戰車、陸軍航空兵在戰場上的實時分布,也作航行引導。陸軍還正在將GPS/INS裝在增程炮彈內,以提高其遠程命中的精度。

  GPS在精確打擊武器中的應用是最引人注目的。其中主要是海射和空射巡航飛彈和由飛機投放的由GPS/INS制導的普通炸彈(如JDAM),滑翔炸彈(JSOW)和空地飛彈(JASSM)等。對於有末制導的巡航飛彈,GPS/INS作中段制導。GPS/INS制導炸彈的特點是飛行員只根據事前已知的目標坐標發動攻擊,不用看見目標,炸彈打了之後不管,而且命中精度很高,因此飛機可以在高空遠離目標投彈,而且可以一次投放多枚炸彈攻擊多個目標。這就減小了氣象和能見度對作戰的影響,降低了飛行員的風險和導致的附帶損傷,減輕後勤負擔。所謂「無接觸戰爭」的概念即因此產生。

  陸基洲際彈道飛彈用高精度慣導制導(戰略級),潛射洲際飛彈也用慣導制導,同時用天文導航校正慣導。炸彈用的是低精度的慣導(戰術級)。巡航飛彈和飛機用的慣導其精度處於二者之間(導航級)。早期的戰斧式飛彈用地形輔助作中段制導,因為所需要的任務規劃時間太長,現在已完全由GPS/INS取代。GPS和基於GPS的尋北裝置還用於飛彈發射架定位和指向,作飛彈初始化。

  GPS/INS制導的前提是目標位置準確已知,因此精確的目標偵察十分重要,由於GPS精度很高,廣泛用於偵察平臺本身的定位。例如偵察衛星、高空偵察機和無人偵察機的定位。只有平臺定位很準,目標偵察精度才高。一個把偵察和打擊結合起來的典型的例子是許多對地攻擊機和無人機所用的GPS輔助目標定位系統(GATS)。在這種系統中,飛機上載有合成孔徑雷達(SAR)和GPS。SAR定出目標相對於飛機的位置,GATS利用由GPS產生的飛機位置數據把目標位置變換到WGS-84測地坐標系中,飛機的投彈系統再把目標坐標裝訂入飛機所載的GPS/INS制導炸彈中,然後對目標發動攻擊。

  監視衛星、遙感衛星、航天機等都用GPS/INS定軌。

  通信衛星、各種軍事通信網,C4KISR系統都由GPS實現精確的時間同步。

  軍事測繪利用GPS載波相位跟蹤作快速測地。

  在軍事靶場中廣泛用GPS,差分GPS和載波相位跟蹤作系統時間同步、武器系統威力測試、飛彈真實軌跡測量、位置標定等。GPS在氣象探測和海洋監視中也有重要應用。

  GPS在後勤支持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重要軍事裝備的運輸因有GPS而準確和準時,同時後勤指揮機構可隨時監視各種後勤支持單位的移動情況,從而及時加以調度。藉助於GPS,飛機坦克能夠準確掌握與補給基地的距離,因而可以少留剩餘油量,從而加長執行任務的時間等。■

相關焦點

  • 網友分享 GPS在軍事軍事領域中的應用
    [中關村在線GPS頻道11月25日]GPS導航定位設備起初是應用於軍事方面的,隨後逐漸開放了民用級別的服務供我們用戶使用,那麼我們平時使用的GPS與軍事中應用的有哪些不同呢?論壇的網友為我們簡單的分析了這個問題。
  • 慣性導航系統深度報告:現代軍事系統的核心技術產品
    什麼是慣性導航慣性導航系統(INS)是一種自主式的導航設備,能連續、實時地提供載體位置、姿態、速度等信息;特點是不依賴外界信息,不受氣候條件和外部各種幹擾因素。慣性導航及控制系統最初主要為航空航天、地面及海上軍事用戶所應用, 是現代國防系統的核心技術產品,被廣泛應用於飛機、飛彈、艦船、潛艇、坦克 等國防領域。
  • 一文看懂SLAM導航技術分類、典型應用及國內發展現狀
    圖片來源:OFweek維科網SLAM的典型應用領域主要應用於機器人定位導航領域:地圖建模。SLAM分類目前用在SLAM上的傳感器主要分為這兩類,一種是基於雷射雷達的雷射SLAM(Lidar SLAM)和基於視覺的VSLAM(Visual SLAM)。
  • 【智庫聲音】淺談5G的軍事應用(三)
    來源:軍事高科技在線作者:秦中南、龍坤 導讀 近些年來,世界很多國家正在積極推進5G的應用。全世界5G基站的數量持續增長,5G應用層出不窮,享受5G服務的用戶也越來越多,5G正在越來越多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 GPS的航海導航應用
    的局限性,不僅精度高、可連續導航、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 而且能提供七維的時空位置速度信息。在最初的實驗性導航設備測試中,GPS就展示了其能代替 TRANSIT和路基無線電導航系統,在航海導航中發揮劃時代的作用。
  • 導航定位方法的分類
    以衛星導航為例,導航定位方法可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作如下劃分:(1)按觀測量分類:偽距定位和載波相位定位。偽距定位是在用全球定位系統進行導航定位時,用衛星發播的偽隨機碼與接收機複製碼的相關技術。衛星導航系統提供兩種測距碼實現測距,即民用碼和軍用碼。採用民用碼偽距觀測值定位精度在10米左右,採用軍用碼偽距觀測值定位精度在3米左右,但是軍用碼定位需要授權使用軍用接收機才可以定位。偽距定位的優點是數據處理簡單,對定位條件的要求低,不存在整周模糊度解算,可以非常容易地實現實時定位,其缺點是觀測值精度低。
  • 慣性導航的優勢、局限及應用前景
    1、慣性導航的理論依據說到慣性導航的理論依據,那就不得不提牛頓對慣性導航的貢獻!慣性導航裡用到的兩個重要工具:牛頓第二定律和微積分都與牛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陀螺儀再加上加速度計,就是慣性導航的傳感器部分了。這樣,運動路徑就和傳感器可測得的加速度、角加速度這兩個量聯繫在了一起。慣性導航就是通過測量這兩個瞬時變量,在經過一系列公式運算,就可以將運動路徑完完整整的計算出來了。 2、慣性導航的優勢1)慣性導航定位不需要外源信息慣性導航可以說是個老古董了,但在今天其地位依舊不可動搖。
  • GPS技術及其在導航電子地圖中的應用
    GPS技術及其在導航電子地圖中的應用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 發表於 2009-11-23 10:02:23 GPS技術及其在導航電子地圖中的應用
  • 人工智慧在軍事領域有哪些應用價值?
    人工智慧對軍事發展的影響是什麼??人工智慧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人工智慧對軍事發展的影響是什麼??人工智慧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作戰數據分類與預測作戰活動中往往會產生大量數據,例如敵軍作戰單元的活動軌跡、武器毀傷範圍、通信系統覆蓋範圍等等。受自然環境影響,這些數據和理論計算數據差距往往較大,不利於指導作戰。人工智慧系統通過分類和預測功能得出的數據,則非常接近真實值。
  • 海洋測繪的分類及應用
    海洋測繪是一門研究海洋、江河、湖泊以及毗鄰陸地區域各種幾何、物理、人文等地理空間信息採集、處理、表示、管理和應用的學科,是測繪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切海洋軍事、海洋科學研究及開發和利用活動的基礎
  • 量子加速度計:導航的新選擇
    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官網近期報導,該校與一家量子技術公司攜手研製出全球首款用於導航的量子加速度計   此外,量子加速度計不僅可用於大型車輛、船隻的導航,還可應用在尋找暗能量和引力波等基礎科學的研究上。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格雷姆·馬爾科姆博士認為,這種商業上可行的量子設備,即量子加速度計的研製成功,表明英國在結合工業界和學術界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將讓英國處於即將到來的量子時代的前沿。
  • 交通運輸領域新基建推動5G、北鬥應用 2020北鬥導航產業發展趨勢
    提出近期要加快成熟技術在交通基礎設施重點領域的深化應用,具體來看,要深化ETC的應用,研製智能型高速動車組,並推進5G技術、北鬥系統、區塊鏈技術在交通行業內的應用。藉由此次發射,中國的衛星導航和位置服務順利在全球壟斷市場中鑿開了一個口子,實現了中國的又一個全面技術自主。軍事領域的精確制導、自動駕駛技術、精密農業、民航飛機高精度起飛降落自主導航、超大工程定位……衛星導航和位置服務系統作為資訊時代的「基礎設施」,隨著北鬥系統的逐漸完善,一個千億級市場正待爆發。
  • 中國新型戰機普遍應用光纖陀螺導航系統
    當前陀螺儀發展的形勢可概括為:應用成熟的機械陀螺(撓性陀螺和液浮陀螺)、不斷改進的雷射陀螺、迅速發展的光纖陀螺和方興未艾的微機械陀螺。 國外光纖陀螺儀發展動態  國外光纖陀螺技術已經臻於成熟,精度範圍涵蓋了從戰術級、慣性級到戰略級的各種應用,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航海等軍事及民用工業領域。
  • 泰公主用中文贊北鬥導航:亞洲國家應用亞洲衛星
    泰國詩琳通公主19日在參觀泰國朱拉宗告王家陸軍軍事學院年度學術展覽時,對中國企業展出的北鬥「智慧農業」應用表現出濃厚興趣。她呼籲中泰繼續合作,將北鬥導航技術應用於泰國更多的地區和領域。作為此次展覽唯一的中國參展企業,武漢光谷北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柳鈞議向詩琳通公主介紹了中泰在遙感衛星和北鬥導航衛星方面的合作進展,以及北鬥示範站在泰國建設和運營的情況。詩琳通公主對此表示肯定,並用中文說:「亞洲國家應該使用亞洲衛星。」詩琳通公主與北鬥衛星淵源已久。
  • 人工智慧2020年在軍事上的應用有哪些
    打開APP 人工智慧2020年在軍事上的應用有哪些 黨亞娟 發表於 2020-03-02 09:39:14 近日,美國C4ISR網站報導,事實證明,人工智慧對於戰術邊緣數量激增、種類繁多傳感器所獲取數據的利用,以及依賴這些數據的新興應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 藝術、教育、垃圾分類等AR應用,讓生活更便捷!
    近期AR生活應用動態盤點2019年以來,AR方面動作頗多。硬體方面,多款AR眼鏡公布,包括nreal light AR眼鏡、vivo AR眼鏡等;應用方面,微信推出的AR營銷小程序曾強勢刷屏,導航方面的動態亦不少(關於AR導航,VRPinea曾對其有過詳細介紹:《蘋果、谷歌、高德……都在搞的AR導航,你還沒試過?》,感興趣的讀者請自行點擊藍字閱讀)。
  • 汽車導航系統的應用技術
    自主導航  汽車自動導航系統的作用是根據GPS接收機提供的車輛當前位置和用戶輸入的車輛目的地、參照電子地圖計算的行駛路線,並在行駛中將信息提供給駕車者。目前世界上應用較多的是自主導航,其主要特徵是每套車載導航設備都自帶電子地圖,定位和導航功能全部由車載設備完成。
  • 北鬥導航有哪些創新應用
    從打開地圖導航,到外賣點餐,再到車庫裡停車,現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目前,全球應用北鬥系統導航的手機已經超過3.72億部。少有人知的是,助力疫情防控是今年北鬥應用的新亮點。可以把這個系統應用到醫院去,實現對病人的設備跟蹤、處理、自動化,這樣的系統應用在手機上,手機就成了智能助理,有老人在外面摔倒了,手機能告訴醫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摔倒,也可以應用到物聯網上去定位充電樁位置,保證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安全。還可以做高精度導航定位地圖實現智能駕駛。北鬥可以解決測路系統的智能化問題。汽車開在路上,路上的標牌是給人看的,所以利用北鬥建立測路系統是實現智能駕駛的關鍵。
  • 衛星導航技術 與汽車應用系統
    通常,GPS民用信號的導航精度為15-20米。有些情況下,如汽車自動駕駛等應用時,這樣的精度不夠,可以考慮採用差分,即DGPS技術,定位精度可提高到2米左右。一般的差分技術都需要專門的基準站,並廣播差分信息,如汽車上的設備收到差分改正信息後,便可獲取較精確的定位數據。鑑於差分的應用有如此麻煩,所以普通的車輛應用情況下不必採用差分技術。
  • 空間智能技術發展與應用之智能導航
    ,其中天文導航應用範圍更廣、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參考星主要是飛行軌道附近的一些已知星曆的天體,通過在一段時間內對這些天體進行連續觀測,就可以根據這些天體的星曆信息,使用濾波技術估計出探測器自身的軌道,從而進行自主軌道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