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上大學,22歲當教授,70種發明創造,熱力學之父的學二代人生

2021-01-15 FUN知識點

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1824年6月26日出生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作為數學家的兒子,威廉和其他6個哥哥姐姐從小就接受了嚴苛的學術訓練。

威廉八歲那年,他的父親被任命為格拉斯哥大學數學系主任,威廉也因為數學方面過人的天賦和領悟力,得到了重點培養,10歲正式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在接下來的五年中,威廉的研究涉及天文、化學、物理、數學等多個領域,對熱、電、電磁尤為感興趣。

畢業後的湯姆森前往法國巴黎,那裡從17世紀起就代表著歐洲數學的最高水平。湯姆森通過在亨利·維克託·勒尼奧(Henri Victor Regnault)物理實驗室的工作,結識了天文學家畢奧、物理學家柯西、數學家劉維爾、斯圖姆等等。

在劉維爾的引導下,湯姆森開始研究法拉第、庫倫和泊松在電學理論上的思想,從而研究物理科學的方法論。在法國待了1年之後,湯姆森收到父親的來信,信中說他已經推選湯姆森為格拉斯哥大學自然哲學(即物理學)教授,湯姆森隨即返回格拉斯哥,開始了其長達53年的教授生涯。這一年,湯姆森22歲。

身份的轉變也伴隨著研究方向的轉變,他開始與斯託克斯合作,進行流體力學的研究,這成為他一生最愛的研究領域,斯託克斯也成為他終生的摯友,兩人用書信交換學術意見長達50年之久,其中有很多關於熱力學和流力學理論的討論。

對於熱力學的研究,還讓湯姆森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基礎上,提出了熱力學溫標,這是一種與測溫物屬性質無關的理論溫標,是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1852年,湯姆森觀察到了如今所謂的「焦耳-湯姆森效應」,即氣體在真空中膨脹時溫度的降低,這一發現被廣泛應用於製造低溫的相關技術中。

在電磁學領域,湯姆森發明了電像法,用數學公式將磁力和電力統一,用計算進行電磁場性質的探討。在電測量儀器方面,他改進了電動機,發明了鏡式電流計、虹吸記錄儀。在渦輪理論方面,他發明了磁羅盤、水深探測儀,使之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必備。

有人說,在湯姆森職業生涯的前半段,他基本沒有錯誤的看法和認識,但是進入後半段,卻突然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湯姆森拒絕接受原子理論,反對達爾文,錯誤的估算地球和太陽的年齡,反對盧瑟福放射性思想。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在改進物理儀器和改進教學制度方面的貢獻。

從1855年到1865年的十年間,湯姆森與一群工業家合作,參與了一項在愛爾蘭和紐芬蘭之間鋪設海底電纜的項目。他既是董事會的成員,也是學術顧問。原本的電纜太長導致傳遞的信號極弱,湯姆森對其進行了改進。經過三次失敗的嘗試,最終使用鏡面電流計完成了成功鋪設,並在實踐中證明了這種鋪設方法可以快速傳輸信號。由於湯姆森在這項電纜鋪設項目上的貢獻,他於1866年被封為爵士,並於1892年被授予開爾文勳爵。

湯姆森作為教授,他在上課時「很容易與他所講的主題一起發散,這使得學生有時很難理解他所說的內容,也無法理解沉醉其中的湯姆森所表現出的激情。」但作為校長,湯姆森很得學生喜歡,他將實驗列為學位課程,還通過提供現金和實物來獎勵最為優秀的學生,被授予者由學生組織進行投票選出。

湯姆森一生發表了600多篇論文,著作頗豐。1900年,他在一次物理學報告中發表了題為《在熱和光動力理論上空的19世紀烏雲》的開幕演講,在演講中他提出:「力學理論斷言,熱和光都是運動的形式。但是現在它被兩朵烏雲遮住了,第一朵出現在黑體輻射實驗和理論的不一致,第二朵出現在關於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理論上。」正是這「兩朵烏雲」,醞釀出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你對湯姆森的「學二代」人生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讚、評論,每天一點泛閱讀!

本文為FUN知識點:科學史上的今天系列

相關焦點

  • 「熱力學之父」——開爾文
    原標題:「熱力學之父」——開爾文 ■1824年6月26日,英國數學物理學家、工程師,「熱力學之父」開爾文出生。「第十一條誡律」 開爾文出身於一個由於宗教壓迫而離國逃遷的家族,10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是格拉斯哥大學的自然哲學教授,他為他的6個子女,提供了一套旨在保護他們的心靈而磨礪他們智力的教育方式。在他們的桌上,不僅有玩具的地球儀還有一個更大的天球儀——它講出了天體的史詩,而地球只不過是這個偉大史詩中一個小小的音節而已。
  • 最勵志老爺爺,97歲「鋰電池之父」成最高齡諾貝爾獲獎者
    97歲的約翰·B·古迪納夫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是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發明人,鋰離子電池的奠基人之一,通過研究化學、結構以及固體電子/離子性質之間的關係來設計新材料解決材料科學問題,被業界稱為「鋰電池之父」。
  • 「中國微波之父」 林為幹逝世 70歲時攻下「電磁學哥德巴赫猜想」
    2015年1月23日9:30,國際著名微波理論學家,「中國微波之父」林為幹在成都逝世,享年96歲。林為幹曾解開電磁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我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國50年重大貢獻科學家之一。 1980年,林為幹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院士),曾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是新中國培養博士生最多的導師之一。
  • 19歲打二戰,58歲發明電池陰極,他97歲拿諾獎
    諾貝爾獎官網的一篇文章將3人形容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三位科學家將共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50萬元)的獎金。現年97歲的古迪納夫,常常被稱作「鋰電池之父」,多年來被視為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如今,他已超過去年獲得物理學獎的阿瑟·阿什金(時年96歲),成為獲獎時年齡最大的諾貝爾獎得主。
  • 97歲「鋰電池之父」傳奇人生再添榮耀
    20 世紀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擔任牛津大學無機化學實驗室主任,並開發出鋰離子可充電電池的首選陰極材料鈷酸鋰。自 1986 年以來,Goodenough 一直擔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和機電工程教授,並繼續研究離子導電固體和電化學裝置。
  • 「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他97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他為現代鋰電池做出先驅性貢獻,被業界稱為「鋰電池之父」,即使97歲高齡,他仍然奮鬥在科研一線。 當我們將這位史上年齡最高的諾獎得主的人生履歷細細翻開,不得不感嘆其傳奇的人生經歷。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位「鋰電池之父」的傳奇人生。
  •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相圖與熱力學專家、中南大學教授金展鵬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相圖與熱力學專家、中南大學教授金展鵬金展鵬院士 資料照片【追 思】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相圖與熱力學專家、中南大學教授金展鵬,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82歲。
  • 81歲老漢自稱發明「永動機」(圖)
    「我發明了永動機,現在在世界上還是沒有,這是首例。」近日,81歲的包啟大爺拿著他的實用新型專利發明證書來到本報,自我介紹起他為之得意的發明來。然而,老人的發明還處於圖紙階段,他希望能有人願意幫忙,把他的理論付諸實踐。
  • 諾獎最年長得主坐輪椅現身 97歲鋰電池之父演講
    諾獎最年長得主坐輪椅現身 97歲鋰電池之父原標題:鋰電池之父成諾獎最年長得主:97歲坐輪椅現身12月10日,2019年度諾貝爾頒獎典禮在瑞典舉行。現場出現令人為之動容一幕,現年97歲的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坐著輪椅上臺領取化學獎。古迪納夫超越去年96歲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阿瑟·阿什金,刷新了諾貝爾獎得主的最高齡記錄,可謂一份遲來的最高榮譽。
  • 美女學霸22歲名校碩士畢業:人生黃金期怎麼努力?
    歲名校碩士畢業:人生黃金期要怎麼努力?美國伯克利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Meg在TED上有期名為《20歲光陰不再來》的演講,探討了20歲到30歲的這個時間段,對於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孩子出生後,她一邊帶娃一邊見縫插針地申請哈佛大學的研究生。隨後成功被哈佛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專業錄取,22歲碩士畢業時她是該專業最小的研究生,並且拿到了全A的優異成績。林希作為哈佛教育學院最年輕的研究生,抱著兒子參加了學位授予儀式。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陶哲軒(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而陶哲軒成長經歷中的每一步,也在不斷印證著他的天才之名絕非過譽——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是年級最小奧賽金牌獲得者,該記錄一直保持至今;14歲時進入澳洲的福林德斯大學就讀,兩年取得學士學位
  • 97歲獲諾貝爾獎的「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也曾面臨中年失業
    而讓他獲得此項殊榮的可攜式鋰電池,是他54歲時才開始進行的科研,而這個領域,對於他而言,是一個全新的科學領域。 約翰·古迪納夫,美國固體物理學家,電池二次產業的重要學者,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 2019年97歲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鋰電池之父—約翰·B·古迪納夫...
    在介紹鋰電池之父「約翰·B·古迪納夫」的個人遭遇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看下面的這段話:近70年以來,有兩種材料的出現可以稱為超級發明。一個是電晶體的發明,因為沒有電晶體就沒有電子產品。另一個是鋰電池的發明,因為鋰電池的出現,才有了相機、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車等可移動便攜電子設備的推廣和使用。
  • 33歲入選國家傑青,這位70後科學家在雙非大學崛起
    即便如此,除了實力不俗的太原理工大學外,既非985高校也非211高校的雙非高校——山西大學可以算作是一座「科教城」了。這個科教城中,一位70後海歸教授格外引人注目。他不僅是被國內同行欽佩的光學技術專家,而且也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
  • 2019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鋰電池之父刷新年齡紀錄
    惠廷漢姆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發了第一個功能性鋰電池,在石油危機期間創造了鋰電池的早期版本。古德納夫的工作是基於惠廷漢姆所做的研究。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古迪納夫將電池的潛力提高了一倍.據麻省理工學院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透露,現年97歲的古迪納夫1943年畢業於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在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MIT’s Lincoln Labs)工作了大約20年。自1986年以來,他一直在那裡擔任教授。
  • 22歲成最年輕教授還獲獎金百萬,他如何走出天才「捧殺」魔咒?
    10年前那個在本科階段就解決掉國際著名的「西塔潘猜想」、22歲就當上中國最年輕教授的劉路。10年過去,曾經也被稱作「天才少年」的劉路,現況又如何呢?20年,「西塔潘猜想」終於等到解謎者20世紀90年代,英國數理邏輯學家西塔潘提出了一個反推數學領域關於拉姆齊二染色定理證明強度的猜想。
  • 鋰電池之父成諾獎最年長得主:97歲坐輪椅現身
    12月10日,2019年度諾貝爾頒獎典禮在瑞典舉行。現場出現令人為之動容一幕,現年97歲的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坐著輪椅上臺領取化學獎。古迪納夫超越去年96歲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阿瑟·阿什金,刷新了諾貝爾獎得主的最高齡記錄,可謂一份遲來的最高榮譽。
  • 計劃70歲走T臺的女人
    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航空運輸大國。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我國航空工業蓬勃發展的半個多世紀裡,閃耀著許多顆璀璨的星辰,其中不得不提的,當屬西北工業大學神奇的5381班。這個班級有多牛?雖然沒有成為英姿颯爽的飛行員,但對天空的嚮往讓陳鵬毅然選擇了西北工業大學,進入空氣動力學專業,做航空事業的幕後英雄,當時專業的著名教授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的高徒。
  • 「鋰電池之父」獲2019諾貝爾化學獎 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10月9日,從瑞典皇家科學院傳來消息,「鋰離子電池之父」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等3人,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說,「鋰離子電池自1991年進入市場以來,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為無線、無化石燃料的社會奠定了基礎,為人類帶來了最大效益。」
  • 鋰電池之父成諾獎最年長得主:97歲坐輪椅領化學獎
    12月10日,2019年度諾貝爾頒獎典禮在瑞典舉行。現場出現令人為之動容一幕,現年97歲的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坐著輪椅上臺領取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