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史詩》:超越苦難的溫情之書

2020-12-10 中國文明網

  

  《外婆史詩》 盧文麗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5年11月出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以作者的外婆為人物原型的長篇小說,講述了「雪舫蔣腿」創始人蔣雪舫的曾孫女蔣小娥,這位中國普通勞動婦女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小說以紛繁複雜、時空交錯的多角度、多線索的結構,細密沉著而又不乏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中國近代風雲變幻的百年歷史,揭示了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弘揚了面對苦難不屈抗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以外婆為首的諸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洋溢著南方特有的人文底蘊,是一部具有家族傳記色彩的詩性小說。一部充滿溫情的書,一部超越命運和苦難的書。

  【作者簡介

  盧文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創作一級。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寫詩,著有詩集《聽任夜鶯》、《無與倫比的美景》、《親愛的火焰》、《西湖詩雨》以及散文集《沙漏的舞蹈》、《溫柔村莊》等。詩集《我對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詩100》被評為杭州市城市禮品。現供職於杭州日報報業集團。   

      【各方推薦】

  詩人盧文麗寫起小說來語言潑辣,活色生香,柴米油鹽處,人間煙火起,絲毫沒有詩人腔。可是當我們讀完小說,發現盧文麗依舊是個詩人,而且是個抒情詩人。 ——李洱(小說家)

  盧文麗說,她這輩子只寫一部小說,獻給把她養大已遠在天堂的外婆。豐盈的細節透出親情的暖意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一部懷念之書,也是一部願望之書。 ——艾偉(小說家)

  《外婆史詩》的語言之「輕」,複次體現為一種幽默、風趣、詼諧、俏皮的語言風格。這種令人忍俊不禁的輕俏語言風格,是這部長篇小說在語言運用上的最大特色。 ——塗國文(評論家)

  作者大膽採用了第二人稱來講述,放大了情感空間,為她的詩性運作提供了支撐。在這樣的文風中,盧文麗得以昂首闊步,自說自話。我們怎麼看她她無所謂,她只滿懷深情地,用一種旁若無人的意志講完她要講的外婆故事。 ——李杭育(小說家)

  盧文麗的小說語言清新灑脫而又細密沉著,更不乏幽默。在文壇中有幽默感的女作家我數不出幾個,在文字中幽默更是乏善可陳。——凡一平(小說家)

  《外婆史詩》體現了濃鬱的詩性特質。這種浸潤是自然的,仿佛鹽溶解在水中,它們體現在語感、節奏和意象之間,語言搖曳而富有彈性,流淌著音樂感,閱讀時仿佛感受到裹挾了梔子花香的輕風的吹拂,水氣的氤氳與迷離,老舊的宅子裡飄蕩的陰鬱潮溼的氣息。一種江南的情調躍然紙上。 ——彭程(作家、《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

  讀盧文麗小說,如八月桂子飄香,初味淡雅,再聞濃烈。聞著香,吃著甜,雜有絲絲苦。親密的人物關係,自始至終的飽滿情緒,沾染別樣的鄉愁。 ——葉彌(小說家)

  南方的愛情,家族史的嘆喟,交織在西湖山水化育出的靈性文字中,如風中火焰,搖曳出一段萱草花般的華美人生。 ——趙柏田(作家)

  【精選書評】

  「重」與「輕」:《外婆史詩》的敘事藝術

文/塗國文  

  盧文麗的長篇小說《外婆史詩》是一部描寫普通人與命運抗爭的史詩。小說書寫了「雪舫火腿」創始人蔣雪舫的曾孫女蔣小娥多舛而不平凡的一生,塑造了一個美麗、慈愛、善良、聰慧、能幹、堅韌、達觀、正直、宅心仁厚、吃苦耐勞的「中國外婆」感人形象。小說將「我」對外婆的深情追憶,寓於一種格調幽默的苦難敘事中,以外婆為主線,以「我」為副線,以外公和方士雄為輔線,多線索運行,敘事視角頻繁切換、回憶與現實穿插交織,繪就了一幅縱貫祖孫六代的個體榮辱、家族沉浮和社會興衰圖。  

  這部原型小說不僅是一部外婆的個人史、家族史,也是一部國家史、民族史。它通過敘寫一位普通的中國勞動婦女在不同歷史時代的遭際和掙扎,為讀者激活了相關的國家記憶和民族記憶;它通過描述外婆一生對命運的承受和反抗,展示了一種堅毅頑強的生命意志和人生精神;它以「我」的生命成長串起外婆的一生,將「我」的成長史與外婆的個人史扭結在一起,把對外婆的摯情,融入對外婆人生故事的追溯中。它儼如一條喧譁的語言河流,歷史的巨石在河底緘默,情感的浪花在水面飛濺。  

  《外婆史詩》在敘事藝術上的最大特點或曰最成功之處,在於它很好地處理了內容之「重」與語言之「輕」的關係。從內容上來看,這部小說無疑是「重」的:沉重的個體命運、沉重的民族歷史、沉重的時代之痛、沉重的人間親情,寓國家史、民族史於對個人史、家族史的書寫之中。然而這部小說的語言,卻呈現出一種迥異於其他原型小說的鮮見特質,那就是它的幽默、風趣、詼諧和俏皮。這種輕俏的語言風格,與沉重的命運與歷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從而大大增強了這部小說的藝術張力。  

  《外婆史詩》的內容之「重」,首先體現為命運之「重」。外婆一生命運多舛:5歲時被過繼,飽受養母虐待;第一個丈夫和兒子出水痘死了,被父親領回娘家;回養母家幫忙割稻,卻差點被養母賣了;欲與情人私奔,卻陰差陽錯沒有等來情人;抗戰時為避鬼子,不慎捂死了兒子牛坦;公私合營時丈夫被劃為「資方」,跟著遭罪;大躍進時為養家餬口,給縣長的兒子當奶媽,卻餓死了自己的兒子阿惠;文革時將流產的胎兒做藥引子,仍然沒能救活被迫害的弟弟;為供幾個孩子讀書,替東陽縣城機關、學堂裡的人,洗了四年衣服;嫁給裁縫趙金川,卻一輩子打打鬧鬧……外婆一生艱苦備嘗,她沉重的命運,重重地撞擊著讀者的心扉。  

  《外婆史詩》的內容之「重」,其次體現為歷史之「重」。百年中國史,無論鄉村(東陽),還是都市(杭州、上海),無論現代,還是當代,在這部小說中,都鐫刻上了深深的印記。這部小說與其說是一部關於外婆的史詩,毋寧說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社會、當代社會的的歷史鑑證。民國時期民族工商業的生態、抗戰時期日寇對上海和東陽的屠戮、「三面紅旗」時期的民生唯艱、改革開放時期的制假售假,在小說中都有真切而生動的描寫。歷史沉重得令人心酸:小說中外婆哄翠兒和翔兒睡覺那一段描寫,堪與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的畫餅充飢相比:「好了好了,乖翠兒,乖翔兒,快點睏覺吧,餓怕困,困著了,就不餓了。」  

  《外婆史詩》的內容之「重」,複次體現為文化之「重」。這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小說,既有中國古老鄉村風情圖(東陽的上蔣、上宅、施家村等),又有中國現代都市風情圖(杭州、上海);既有中國百年老店的食品文化(雪舫蔣腿的製作工藝),又有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和服飾文化(建築文化:蔣氏三合院、上宅廿四間、杭州胡慶餘堂;服飾文化:旗袍);既有古老社會的風俗習尚(婚喪嫁娶、修譜、過繼、拉金烏等),又有現代文明的世界性聚焦(首屆西博會);既展示了現代民族工商業的歷史圖景,又為當代中國的高考文化立此存照……  

  《外婆史詩》的內容之「重」,複次體現為情感之「重」。小說時有擊中讀者淚腺的描寫:譬如外婆5歲時被過繼給他人的酸悲、喜元對外婆的摯愛、方士雄對外婆的曠世之戀、外婆用乳房悶死兒子牛坦的慘烈、外婆替人洗衣服的艱辛、外婆給縣長的兒子做奶媽卻餓死了自家兒子阿惠的愴痛,外婆用小產的胎兒作藥引救弟弟而無果的無奈、「我」對外婆的依戀、外婆逝世時親人的悲慟,等等,無不情動天地、催人淚下。特別是小說寫到外婆因思念過甚,一個人半夜跑到山上,將餓死的小兒子阿惠的屍體,從地裡重新刨出,抱在懷裡親吻,更是令人心碎,這一細節將母愛的偉大與時代之痛,表現得淋漓盡致。  

  《外婆史詩》的語言之「輕」,首先表現為一種詩化的語言。作者自覺不自覺地將詩的審美帶入了小說創作中。如:「哦,天堂!哦,宇宙!那正是你即將動身前往的地方,你已整裝待發,只差一粒火種。」「世間萬物與我相連,內心的才華野馬一般衝撞不已。我趴在工作檯上,一秒鐘都沒有遲疑地,畫出第一個樣稿,發覺自己笨拙的手指靈活異常。我傾聽著頭腦裡的旋律,手中的剪刀像燕子的翅膀在春夜裡滑行,一條玲瓏優美的曲線出現在我手下,周轉有度,一氣呵成,有若神明加持,我的內心滋生了鋼鐵一般的意志,屏住氣,別出聲,一件偉大的作品即將誕生。」這兩段詩意盎然的文字,毋寧說是對死亡、對創造的讚美詩。  

  《外婆史詩》的語言之「輕」,其次表現為一種強烈的抒情。小說主要採用第二人稱的敘事視角,面對面傾訴,這就為整部小說奠定了抒情的基調。如:「我」對外婆、對自己曾經生活過多年的上宅村這一「儲存著我生命裡重要記憶密碼的村莊」,這樣抒發感恩之情:「你是我的救星,我的方舟,我的避風港。我指著天空和錦溪水發誓,我愛你。我願是一隻鞋底,被你攥在手中。我願是一枚硬幣,被你牢牢揣在兜裡……」「此時此刻,我努力捕捉那個村莊所散發的氣息,它的氣息,遙遠而親切,濃烈而粗糙,從記憶的窄巷和屋瓦深處,恣意地蔓延、流竄。」  

  《外婆史詩》的語言之「輕」,複次體現為一種幽默、風趣、詼諧、俏皮的語言風格。這是這部長篇小說在語言運用上的最大特色。小說這種令人忍俊不禁的輕俏語言風格的達成,是主要通過如下九條途徑實施的——  

  (一)通感。小說常常以「我」的心理通感而非眼睛所見這種獨特的方式來敘事或交代環境。比如對太公與太婆、外公與外婆幾次性愛的描寫;比如對矮腳和「我」一起偷霜糖的描寫;比如對幼小的長脖吃棒冰情景的描寫:「她的嘴裡,發出唏——的一聲漫長摩擦音,聽上去像是一艘傷痕累累的泥駁船,被一群半裸的縴夫,拖入深不可測的泥漿地,她的兩頰登時凹陷了下去,吊梢眼驚訝地圓睜著。接著,她的嘴裡,又發出一聲漫長摩擦音——噓,半裸的縴夫艱難地,將泥駁船重新拖出泥淖,兩頰如同青蛙一樣鼓脹起來……」小說大大豐富了幽默的表現手法,這是它對幽默的一大貢獻。  

  (二)以人物的外形特徵為人物取綽號。如:塌鼻、長脖、矮腳、大口、冬瓜、長腳春民、電燈泡、猿猴、男人婆等。  

  (三)抓住描寫對象的外貌或外部特徵,以喻體指代本體。如:「穿黑色短袖衫的男人……像一頭神氣活現的海獅……海獅用濃眉下的眼睛,逮住舅舅,開始說話。」「身後跟著兩名護士,她們像三隻白鷺……一隻白鷺走到你邊上。」「他的語速極快,並不時豎起一隻手掌,朝空氣短促有力地劈氣,好像徒手劈著一塊塊看不見的磚頭……海獅一口氣劈了八九塊磚。」等等。  

  (四)對角度的特別關注、有趣的數字圖形的聯想。如:「海獅一口氣劈了八九塊磚,兩手交叉,停在褲襠那兒,盯住地面,跟舅舅湊成一個不等腰三角形。」「舅舅馬坦……雙臂張開呈四十五度的姿勢。」「你以吃力的動作抓住扶手,整個身體呈九十度彎曲,費力地朝汽車踏板抬起了一條腿,尖尖的臀部向外突出,與車門構成一個奇怪角度。」等等。  

  (五)相關聯想。如小說追述「我」的誕生時,因為「我」的生日與俄國革命炮打冬宮為同一天,小說圍繞這一關聯點進行生發,展開了一系列聯想:「起義軍佔領了冬宮,我撤出了子宮……」等等。  

  (六)俏皮。「打滾,是我在鄉下練出的本事,整個童年,我僅此一技之長……我召之即來、來之能打,觀眾不限、場地不限。」等等。  

  (七)竄改。如竄改成語:「叔可忍嫂不可忍;竄改英語:「三塊肉扔給你媽吃」(謝謝)。等等。  

  (八)以時代的政治術語打趣。如:「不久這位溫州醫學院畢業生就和我的舅舅在養豬場結下革命情誼,成為一名吃苦耐勞的好媳婦,並生下兩個革命接班人:矮腳和大口。」「我的回答乾脆利落,擲地有聲,跟劉胡蘭有得一拼。」等等。  

  (九)對話形式的轉換。如:描寫外公與外婆的對話時,採用劇本的形式;描寫外公去世後,外婆夢見外公時,讓外婆與外公採用了越劇對唱和道白的形式,來互訴思念,二人耿耿於懷一生的恩怨糾結,終於渙然冰釋。這種對話形式的轉換,豐富了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整部小說的語言搖曳生姿。  

  此外,《外婆史詩》在細節描寫上也可圈可點。小說通過大量細膩而真切的細節,描寫人物特徵、刻畫人物心理、鋪陳人物命運、揭示環境特點、推動情節發展、構築人文記憶。如小說對6歲的「我」被舅舅抱回杭州後的自虐心理的描寫、對躺在靈床上的外婆「指甲是橢圓形的,靠近甲肉有個白色半圓形小弧」的描寫,等等,無不細緻而鮮活。

相關焦點

  • 官春雲院士:苦難也是一種財富
    「我經常給孩子們講家庭經歷的苦難,讓他們不要忘記過去。苦難也是一種財富,教給我勤勞儉樸、積極向上。我希望孩子們像祖輩一樣,做個勤勞儉樸、積極向上的人。」官院士說。  回顧家庭苦難史,官院士對童年逃難記憶深刻。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殺戮,3歲的官春雲便隨全家四處逃難。「有次與母親失散了半個多月才重逢,全家人抱頭痛哭。」「有次高燒不退又沒藥治療,右眼成了弱視。」
  • 六一書單——給孩子一個奇妙世界_書評周刊·書情/文事_新京報電子報
    裡,身著格子裙的女孩變成了海洋世界的探索者,珊瑚礁、海螺、寄居蟹、大白鯊混雜著養樂多、廢棄的電視,也告訴了我們自然世界被人為因素破壞的程度之大,幸好這個可怕的故事只是女孩的一個夢,但是現實世界呢?  而《我們的森林》也是一部和環保相關的繪本,邱承宗在書裡帶著孩子們認識了臺灣的各種樹木植物,以大冠鷲的視角出發,從一隻瓢蟲的黑點開始,逐漸將視線拉開,進而進入到整個森林世界。
  • 鄧紫棋懷念外婆《不存在的存在》就是為外婆寫的
    鄧紫棋懷念外婆 《不存在的存在》就是為外婆寫的。歌手鄧紫棋先前在紀錄片《一路逆風》中,提起過去辛苦點滴,表示在音樂上啟蒙她的人是外婆,從小外婆耐心教她彈琴、唱歌,是讓她成為優秀歌手的最大助力。鄧紫棋8日想起外婆,在臉書上寫下:「最後一次見你,原來已經是六年前。但我對你的愛,有增無減。」
  • 我的旗袍外婆(5-8)
    三外公對三外婆以前不曾有過的冷漠態度,成為壓垮三外婆精神支柱的最後一根稻草。獨酌到半夜的三外婆,她打開從娘家帶來的旗袍皮箱,沐浴更衣,換上旗袍,把農藥兌入酒中,飲下,獨自睡去。第二天中午,三外公喊她吃飯時,才發現農藥瓶…三外公抱著身穿初見時旗袍的三外婆哀哀哭數: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啊。兒子丶兒子是我害死的,婆婆兒、婆婆兒也是我害死的。
  • 外國人看長徵: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
    外國政治家評長徵:無可匹敵的偉大史詩  長徵在國際上形成的巨大影響,讓很多外國政治家嘆為觀止。他們不吝讚美之詞,盛譽長徵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爍今。  二戰期間戰功赫赫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稱長徵「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史詩,是一次體現出堅忍不拔精神的驚人業績」。
  • 憶外婆系列之——自製米花糖
    我外婆的故鄉宜賓就有這樣的風俗。米花糖入口非常的酥脆香甜,回味無窮,是很多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也是我的最愛。一般到了每年的臘月二十天,外婆就準備做米花糖了,我就做她的小幫手。第一步、製作陰米外婆把頭天晚上洗淨泡好的糯米撈起來,放在甑子中蒸熟,這個過程約需要十幾分鐘。然後將蒸好的糯米取出,均勻的鋪在竹蓆上,放在背陰通風處晾涼,在半乾的時候將糯米全部散開,不要粘在一起,幾天後糯米全部變幹後就成了陰米。
  • 【黨建專欄】微黨課:歷經煉獄之火,方能涅槃飛翔——觀《苦難輝煌》講座有感
    從歷經煉獄之火,到鳳凰涅槃後的飛翔;從血雨腥風的苦難,到國富民強時的輝煌;從硝煙迷漫的戰場,到一個偉大時代的宏偉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綻放。當我觀看金一南教授講解《苦難輝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勝利》時,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歷經磨難,帶領中華民族探索到前所未有的歷史深度和時代寬度,最終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富史詩意義的壯舉。
  • 顏子淵:我的外婆
    成都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六年級五班 顏子淵每次一看到「外婆」這兩個字,我的腦海裡便會出現一個65歲的老人:蒼老的雙眼裡放射著慈祥的光芒,花白的頭髮在後腦勺挽成一個髮髻,顯得很精神。在我的印象裡,她總是在院子裡走來走去,一刻不停地忙碌著。
  • 如何用1700字,概括一部27萬字的史詩? | 一日一書
    自從中世紀以來,英雄史詩(亦稱德國民間史詩)《尼伯龍根之歌》在德語國家中廣泛流傳,是一部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偉大的文學作品。人們推測《尼伯龍根之歌》成書於公元1200年前後,作者或編匯者姓名不詳。1567年在多瑙河流域普龍城堡(Burg Prunn)發現的一幅手跡中則記載了城堡主人夫勞恩貝格家屬在該地過著優雅的宮廷生活。這幅手跡源於十四世紀,上面抄錄著德國文學的經典作品《尼伯龍根之歌》。因此,普龍堡又在民間傳說中被視為《尼伯龍根之歌》的發源地。
  • 美文|苦難是一種財富
    苦難是成熟的必然經歷。晚清名臣左宗棠詩曰:「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很多磨難與挫折,只有熬過苦難,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熟。痛苦常常敲打著人的情感。在磨難面前,往往持有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心理上的沮喪,怨天尤人,從此沉淪下去;另一種是審時度勢,沉著應對,不墜青雲之志。
  • 在苦難中成長蛻變
    生命是大自然的饋贈,是一個奇蹟,世間有生命的萬物,都在努力拼搏活出自己的精彩;苦難是生命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風景,是人生的一場修行,只有經的住生活的磨難與困苦,才能攀登人生旅程的巔峰,到達理想的彼岸。世間有生命的萬物無不在苦難中修行、再造,適應瞬息萬變的狀況,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這句千古絕唱的詩,道出了世間萬物戰勝苦難,超越自我,完美蛻變的真諦;也啟迪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曲折,不要逃避,接受苦難,才有可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經得住困苦,忍得住磨難,才有可能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藍圖。
  • 史上最溫情恐怖片《靈異第六感》揭露了世界真相!
    我自深淵向你哭喊」、「如果你不相信我,怎麼幫助我」……他的秘密誠然,死後的世界我們作為普通人無法知曉,但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是多樣化的,真相有時候並不是我們想當然認為的那樣,也不是表面上那樣,這世界上有很多無法解釋的事情,莫名的預感、突然的汗毛直立不寒而慄……雖然是恐怖片,但是其中包含著溫情和暖意,馬科爾的敬業,以至於死後依然在嘗試彌補曾經的遺憾,馬科爾對妻子的愛,儘管妻子看不到他,他依然在妻子身邊徘徊。
  • 女孩說:外婆就是媽媽
    但今年的暑假有些不同,他從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不得不直接面對新的問題,那就是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不知道從哪裡來。根據錄取通知書,他開學至少要帶六千元,包括學費4500元,住宿費1060元,代收費270元。至於大學期間的生活費,他不好估計,不過,他在高中期間一直住校,由於自己家裡貧困,彭友元每月的生活費比其他同學都要少很多。
  • 我的旗袍外婆(1-4)
    外婆16歲嫁給年長她五歲的外公,並育有兩兒兩女。田益竹的母親是長女,所以,外婆是年輕的外婆,並且是天生的美人胚子。水田鄉繁重的勞作。並沒有讓她腰弓背駝。直到七十歲的老齡時。依然腰杆倍直,精神矍鑠。這主要得益於,外公對妻子一生的呵護。
  • 外婆,真的有天堂嗎?
    外婆是前年走的,走的時候已經九十七歲了,雖然不是百歲老人,也算得上長壽了。因為常年工作在外,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一次,所以自從大學畢業後,看望外婆的次數屈指可數。即使去了,一大夥人呆在外婆居住的空間侷促的車庫裡,嘮嘮家常,也是想儘快離開,所以對外婆沒有留下太多的回憶。反而是小時候去外婆家,留下來很多難忘的回憶!一直到高中住校之前,母親要去外婆家,總要帶上我 ,讓外婆看看他的外孫有沒有長高。
  • 水門對應《者之書》八項數據是怎樣的?有望超越自來也和宇智波鼬
    導讀:《者之書》的八項數據只能用來參考,總分低的忍者不一定比總分高的忍者弱。《者之書》本身沒有包括《火影忍者》的所有時間線,所以有數據記載的忍者並不完全,比如波風水門就沒有對應的八項數據。如果給水門評分,他對應的八項數據分別是什麼?
  •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並不是要轟轟烈烈,而是超越自我
    書中是這樣說的:我覺得沒有誰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弗蘭克將這種構成特點表述為「人類存在之自我超越」。它表明了一個事實: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論是作為有待實現的意義還是需要面對的他人。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 外婆做的蒿子粑粑,有著童年的味道
    小時候在外婆家長大的我,十分貪吃,生性節約的外婆卻很少給我買零食,而蒿子開的時候,便是我一年中最開心的時節。那個時候,外婆忙完農活之後,總是會帶著我去河邊採摘路邊的蒿子,雖然忙碌了一天,但是看著我貪吃的眼神,她還是選擇了牽著我,帶上一個菜籃子,踏上採摘蒿子的路程。外婆一邊看著我,一邊在路邊採摘蒿子。
  • 苦難人生最好的大學、苦難可以使人快速成長
    貝多芬生下來就是麻子臉,而在自己風華正茂、躊躇滿志之時,他竟然發現自己聽力正在衰退。對於一個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就如世界末日。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並說出那句傳頌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