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鎮坪縣牛頭店鎮紅星村,在大巴山放養了4年黃牛的王濤被當地老鄉稱為放牛娃,如今王濤建起大型牛圈,花80多萬元,從東北引進61頭世界著名肉牛,要帶領村民走高效養牛之路。
王濤以前在外打工,2016年返鄉後開始養牛,王濤養的是當地的巴山黃牛,巴山黃牛適合放養,王濤也把他的黃牛放養在深山裡。王濤說:「現在深山裡還放養著100多頭黃牛呢。本地黃牛生長周期長,要養足3年才能殺了賣肉,一頭賣1萬來元,這種傳統的養殖方式見效很慢。」
去年3月王濤花80多萬,從東北引進61頭西門塔爾牛。王濤說:「這種牛以前我們這裡也有人養,放到山上,摔死了,這種牛不能像巴山黃牛那樣放養在高山上,它適合圈養。一頭牛一天吃30多斤飼料,一年就能出欄,扣除成本,一頭牛能淨掙6000元,比養黃牛見效快。」
王濤儲備的牛飼料,整整齊齊地碼放在倉庫裡。綠色包裝裡是玉米秸稈飼料,將玉米秸稈粉碎,加入發酵劑,真空包裝後,讓玉米秸稈在裡面發酵。
發酵好的玉米秸稈,添加玉米粉、酒糟、豆腐渣後用來餵牛。王濤準備讓當地的農戶也來養優質肉牛。王濤說:「我把小牛分散到農戶養,一家養三五頭,農戶不用掏小牛錢,養一年後我回收大牛負責銷售,一頭6000元的利潤給農戶,這樣農戶能掙錢,我的養殖規模也能擴大。現在廣東,湖南不少客商想要我這邊的牛,有的客商看上我們這裡無汙染的養殖環境,想籤一年200頭合同,但我沒有那麼多牛呀。」
秸稈處理一直是農村一件比較頭疼的事,不少農戶都是把秸稈一燒了之,不但浪費資源,也汙染環境。王濤每到一地,見有人燒秸稈,就勸他們別再燒了,他來收,1斤1毛。
王濤開著車,直接到農戶地裡回收玉米秸稈。王濤說,養牛規模慢慢擴大,附近老鄉的秸稈都不夠我餵牛,我得把其它鎮的玉米秸稈也收來。
從放養巴山黃牛到圈養世界著名肉牛,王濤要走一條秸稈餵牛,牛糞還田肥地的高效生態農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