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世界上的第一束人造雷射刺破了加州修斯實驗室的寧靜,西奧多·梅曼發明的紅寶石雷射器,開啟了人類創造雷射、利用雷射改造世界的大門。此後五十餘年來,雷射科學發展迅猛,雷射技術的普及應用也從方方面面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但多數人只是知道雷射有這樣那樣的用途,卻不知道雷射到底是怎麼來的。因此,本文將用相對通俗的語言,為大家講解雷射形成的原理。
要弄懂雷射形成的原理,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能級。簡單來說,能級就是每一個原子(實際上核外電子)攜帶一定能量的狀態,不同的能級表示原子攜帶的能量不同。能級越高,意味著核外電子能量越高,越容易脫離原子核的束縛。為方便理解,以原子結構最簡單的氫原子為例進行講解。
氫原子能級結構圖
n表示量子數,對應原子的能級E。n=1時,表示的是氫原子穩定狀態下的能級,稱為基態(E1能級)。n=2、3、4等,稱為激發態(E2能級、E3能級、E4能級等)。根據丹麥物理學家玻爾的理論,原子處於穩定的基態時,如果受到外界的激發,吸收相應的外界能量,會躍遷到較高的能級上形成激發態。而原子在激發態時是不穩定的,當原子處於激發態時會自發地向較低能級躍遷,經過一次或幾次躍遷到達基態,在向低能級躍遷的過程中會釋放相應能量。這個相應能量以一定頻率的光子的形式存在,可由能級圖右側數值計算得出,光子能量E=hν=Em-En。h是物理學家測出的固定值(普朗克常量),ν表示光子的頻率(由激發態向基態躍遷時釋放光子的頻率,就是原子對外輻射光的頻率,形成雷射時也就是該雷射的頻率,這決定了雷射的波長λ=c/ν,c為光速)。
理解能級結構之後,來看看雷射是怎麼形成的。同樣為方便理解,還是以結構最簡單的紅寶石雷射器為例進行講解。紅寶石雷射器屬於固體雷射器,工作物質是紅寶石棒,晶體基質為Al2O3,摻有佔總重量0.05%的Cr2O3。紅寶石中的雷射作用是通過Cr3+(鉻離子)的受激發射過程而實現的,因而Cr3+通常稱為激活離子,它是紅寶石中產生雷射的「主體」。而紅寶石的主要成分氧化鋁只是容納鉻離子的基質,對雷射作用只起間接作用。其能級結構如圖所示:
當泵浦光照射紅寶石時,處於基態的Cr3+離子吸收特定波長的光躍遷到E3能級,Cr3+離子在這個能級上壽命很短(極不穩定,約存在10-9s),因而迅速通過無輻射躍遷(無輻射躍遷是指原子通過原子碰撞的形式將能量與外界進行交換,即晶體內部熱運動,從而發生能級改變,期間既不發射也不吸收光子)躍遷到E2能級。E2能級壽命較長(約有3ms),稱為亞穩態能級,在這個能級上可以聚集較多的Cr3+離子。當外界泵浦足夠強的時候,會在E2能級和E1能級間形成粒子數反轉,即E2能級上Cr3+離子數量比E1能級多。在實現粒子數反轉後,每一個能量為hν的外來光子都將激發E2能級上的一個原子使其躍遷到基態,同時釋放一個能量為hν的光子,光子總能量也就1變2,2變4,4變8……從而實現了受激輻射放大(增益)過程。由於光學諧振腔對光增益存在損耗,只有受激輻射放大的增益大於雷射器內的各種損耗時,才會輸出雷射。
下面對紅寶石雷射器結構進行講解,有條件的話,可以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簡易的紅寶石雷射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