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腫瘤醫生患癌後:沒想到做病人那麼沒尊嚴

2020-12-02 健康界

我是一名婦產科醫生,主攻惡性腫瘤。

從醫三十年來,我做過上千臺手術,患者中有豆蔻少女,有風華少婦,也有年逾古稀的老嫗。她們分布於社會的各階層,閱歷不同,性格迥異。

當癌魔突然降臨,她們無一例外悲傷、恐懼和孤獨。

突然之間,我也淪為一名癌症患者,一張病理報告單將我從醫生轉換為患者,我親歷了我所有病人經歷的一切:肉體苦痛,精神折磨,經濟壓力。

很多人聽聞醫生患病或離世,總是很吃驚:他不是醫生嗎?是的,現在的中國醫生甚至比公眾還面臨更大的健康隱患……但同時,中國醫生可能還需要重新調整與患者的溝通方式。

2013年10月8日

順便查體查出癌

好幾個夜班後我都沒有休息,湊了幾天假回老家看望父母。

他們已經到了耄耋之年,我很是放心不下,一早就帶著他們到醫院體檢。B超醫生是我的老同學,她一邊用探頭在母親的腹部掃著,一邊和我抱怨工作太過繁忙。

她拍拍母親的肩膀,「阿姨,您身體不錯,沒什麼毛病。」

看她此時不忙,我也順帶做個B超。

我有膽結石十幾年了,時斷時續地痛,痛的時候吃點藥,不痛就懶得管了,已經多年沒做過全面體檢了。當探頭觸及到我膽囊的時候,老同學的眉頭一下皺起來了,「膽囊有一個三釐米的實性包塊,有血流信號,不太好啊,趕緊手術吧。」

我有點恍惚:「性質能確定嗎?」老同學含糊其辭:「不管怎麼樣,趕緊手術吧。」畢竟只是B超的單項診斷,我還抱有一絲幻想。回到單位,我沒有和任何人談及病情,照常上班依舊手術,但已經開始等待床位,準備手術。

2013年10月9日

未見病理結果,心存幻想

今天我住院了。

做了一系列相關檢查,核磁、CT、腫瘤標記物,都指向惡性腫瘤,但畢竟沒有病理結果,我仍然心存幻想。

女兒請了長假,扔下年幼的孩子,每天都來醫院陪我。看她紅腫的眼睛和勉強擠出的笑容,我能想像得到交待病情時醫生和她說了什麼。未諳世事的她,承受著痛苦和壓力……

之前,我也無數次給病人做過談話,所有可能的風險都要一一告知,哪怕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都不能忽略,畢竟沒開腹之前裡面的情況不能百分之百確定,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也讓我們不得不小心謹慎。

每當談及手術風險,家屬們就不再淡定了,有些拿著錢往我兜裡塞,有的雙手顫抖著寫不了自己的名字,還有些家屬下跪磕頭,甚至有些家屬決定放棄手術。

我不能打包票說手術一定成功,所有併發症一定能避免,我只能憑醫生的良心和職業道德做出承諾:出現風險只是可能,而我一定會百分之百地盡力。有些事真的不是醫生所能左右,我們治病不治命。

2013年10月16日

熟悉的手術室,陌生的恐懼感

今天是我手術的日子。

女兒特意穿了一件大紅毛衣,還把她的玉如意掛在我脖子上。這個如意是我在她病重的時候送給她的,女兒用這種方式給我打氣為我祝福。

我一絲不掛地躺在床上,備皮,插尿管,插胃管。

當胃管從喉嚨插進去的時候,又幹又痛,雖然醫生操作極其輕柔小心,但我還是覺得萬般無助,我為魚肉,毫無尊嚴。家人送我到電梯口,我突然覺得很恐懼,我不捨得放開女兒的手,我怕這是一扇生死之門。

躺在冰冷的手術床上,醫生和護士談笑風生。我在這個手術室工作了三十年,周圍的環境無比熟悉,可是此時我卻覺得陌生和恐懼。

我越來越冷,渾身不自覺地開始哆嗦。麻醉師問,「還好吧?」然後就把面罩給我戴上了。我睡著了,睡得很香很沉,等我醒來的時候已經下午兩點了。睜開眼睛那一刻,伴隨著的是一陣陣劇痛。摸了一下肚子,腹帶,引流袋,我知道自己真的是癌了。此時顧不得悲傷害怕,就是痛,五臟六腑撕裂般的痛,按一下鎮痛棒疼痛稍微緩解一些,然後我就昏昏睡去了。

術前我告訴女兒,術後無論什麼情況都要如實告訴我,我是醫生,有勇氣面對,也有能力參與。面對突如其來的癌魔,悲傷痛苦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必由階段,或長或短,一旦承認了接受了,就可以坦然處之,積極面對了。

因為癌,重新規劃生活,認真反思人生,日子雖然前途未卜,但患者會活好每一天。

2013年10月20日

醫生「殺人」的三句話,原先我不信

最痛的三天終於熬過去了,我下地了。

我雙膝酸軟無力,只能將全部重心都壓在老伴身上,艱難前行。走一步一身汗,傷口隨著腳步的移動一下一下地抻著,那種痛只讓人感覺生不如死。

之前,我也是這麼近乎殘忍地要求術後病人儘早下地的,面對怕痛不願意下地的患者,我總是一番長篇大論,「您遲遲不下床容易粘連不易於恢復,還有可能造成傷口感染,如果再出現下肢靜脈血栓就更麻煩了,咬咬牙,下來走走。」

生病之後,我才理解患者對醫生的那份信任和依戀,還有什麼比生命之託更重的呢?主任來看我了,我抓著他的手淚水瞬間就下來了。感激,他為我手術,讓我的人生再次有了生的希望;感慨,幾天前還是並肩作戰的同事,而今我為患者他是醫生,人生無常;委屈,三十年兢兢業業的工作,救人無數,正要安頓晚年之際卻罹患大病,命運如此不公。

主任是個沉默寡言的人。我拉著他的手,問他病理結果,他絲毫沒有隱瞞,然後握握我的手,「安心養病,別想多了。」他的副手性格截然相反,開朗健談,剛從日本回來的博士。他告訴我他在日本的病人十幾年了如常人般高質量地生活著。主任的握手、博士的故事如同強心劑一般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和安慰。

雖然我也是醫生,也一直從事惡性腫瘤的治療,但是臨到自己的頭上,我還是束手無策,還希望能從醫生那裡獲得鼓勵和支持。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醫生有三大法寶:語言、藥物、手術刀。有笑話說醫生「殺人」的三句話,不好、晚了、早幹什麼去了。之前看到這些的時候,我總覺得有些誇大其詞,不以為然。每當有病患家屬問到我愈後的時候,我總是告訴他們五年生存率的統計數據。面對可憐的百分比,家屬悲痛得不能自己,我表示愛莫能助,很少寬慰勸解。

而今,我既想知道自己的愈後,又不想聽到那些冰冷的數字,我最想聽到一句,「手術很成功,一切都會好的。」哪怕僅僅是出於安慰。

一篇文章說國外醫生面對腫瘤患者時會說:人體會有強大的自愈功能,你的疾病也有一部分痊癒的可能,我們醫生會有辦法控制疾病最大限度延長你的生命,減輕你的痛苦。雖然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如果醫生真的能用這樣的方式和患者溝通,患者內心的傷痛一定會治療大半的。

2013年11月20日

誰能感同身受痛苦和壓力?

今天是我術後複查的日子。

一個月了,我的身體恢復得還不是很好,發燒成了家常便飯,每天的活動僅限於在家裡地上走上兩圈,大部分時間都是躺著。

我徹底接受了我是一名癌症患者的現實,一個月內我流了一生的淚。每一次親人朋友來看我,我都淚流不止,我再也不是那個連續十幾個小時站在手術臺上不知道疲倦的鋼鐵醫生了,我成了一名「懦夫」,整日虛弱不堪地半倚在沙發上蓋著毛毯,一集集看電視劇麻痺自己,經常電視開著,我早已神遊四方了。

癌症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國人基本都是談癌色變,在大家的頭腦裡癌症就等於死亡,癌症來臨的時候給一個家庭所造成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無論從經濟還是精神。知道患癌的那一瞬間,我頭腦裡出現的是對死亡的恐懼,我捨不得乖巧的女兒,放不下體貼的老伴,扔不開年邁的父母。大家都勸我振作起來,可是我承受的肉體痛苦和精神壓力你們誰能理解,誰又能替代?我只能寄希望於時間,希望時間能抹平我的一切傷痛。

2014年1月16日

雖然醫生意見不一,但我選擇了化療

術後對於是否進行化療,醫生們意見不一,我選擇了化療。

我有溫暖的家,有熱愛的事業,生活如此美好,無論多麼艱難痛苦我都要努力活下來。

今天我第一次化療。對化療的痛苦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我見過病人捧著馬桶哇哇地吐直到吐出膽汁,我見過二十歲的小姑娘幾天之內就掉光了滿頭的秀髮,我也見過拔掉針頭寧可放棄生命也不願意受化療之苦的。我提前買好了假髮,從心理上,身體上,做好了一切準備,迎接新一輪的戰鬥。

液體輸入體內後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就出現了,我渾身酸軟,躺在床上動彈不得,翻個身都困難無比,每個骨頭縫裡好像有萬隻螞蟻咬噬一樣,痛不可言。然後就是冷,好像瞬間掉到了冰窟窿裡一樣寒徹骨頭,之後就是高燒,燒到迷迷糊糊。幾天之後,待那些藥物代謝掉後,我的身體才又恢復一些。可是第二個療程又開始了。

2014年8月22日

老太婆我挺過來了

今天,我的靜脈化療徹底結束了,十二個療程,三種藥物聯合的超強化療方案終於結束了。

半年的時間裡,我經歷了各種化療的不良反應,發燒、關節痛、神經炎、血小板低、打白介素後的周身不適、血尿、尿蛋白四個加號……終於,一切苦難都結束了。我老太婆挺過來了,我為自己叫聲好。

2014年10月16日

一歲了,我要重新思考生命

今天,我一歲了,做了全面的複查,一切都好。

我們全家去了一趟大連,這是我病後第一次出遠門,雖然有些疲憊,但更多的是開心快樂。

站在海邊,看著海浪滾滾,我思緒萬分。如果不是癌症,現在的我一定仍然工作在第一線,手術和病人仍然佔據著我幾乎生活的全部,我像一隻上了發條的陀螺,一個勁地旋轉著,卻不知道為了什麼,也未曾考慮將轉向何處。突如其來的疾病打亂了我原來的生活步伐,讓我慢下來了,給我時間我讓思考生命,沉澱人生。

我對家庭付出很少,將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女兒小的時候,我和老伴分居兩地,每逢值班的時候,我就把她帶到值班室,經常半夜我做手術走了,快天亮的時候才回來,女兒早就醒了,一個人躲在被窩裡因為害怕而哭泣。又有多少次,女兒生病,我出門診忘記了正在打吊針的女兒,等我回來一看,液體早就輸完了,她自己拔了針頭,床單上地上都是濺落的血滴。我沒有給女兒開過家長會,沒帶她去過公園,我的生活全部被工作佔滿了。對於家庭我滿心虧欠。

三十多年的從醫生涯我問心無愧,我覺得自己是個善良的醫生,我很少拒絕患者加號的要求,寧可不吃午飯也要看完所有的病人,而不願意讓病人等到下午。

我認為自己算得上是一個敬業的醫生,三十多年來,我很少在家完完整整休息過一天,只要有手術病人,第二天我一定去查房,哪怕是除夕。

我自詡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醫生,我經手的所有病人從入院的查體到出院後的回訪,我都親力親為,我記不得多少次打電話喊回來體檢報告有問題而本人毫不在意的腫瘤患者。

而今,站在一個患者的角度上思考我的職業生涯,我又覺得我似乎可以做得更多更好。雖然我對病人盡到了百分之百的責任,但是我眼中看到的是他們的病,而很少關注作為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在乎手術範圍是否夠,淋巴是否剔除到位,是否出現併發症,但是很少設身處地考慮過病人的感受和他們的情緒。

身體的傷痛肉眼看得見,我們可以及時處理,而患者內心的痛苦和悲傷,我們因為看不到所以忽略,因為不影響對技術的評判,所以我們漠視。

對於患者而言,醫生鼓勵安慰的作用是任何親人,朋友,甚至心理醫生都不能企及的,也許醫生短短幾句的鼓勵就能成為患者做完整個治療的支撐。

等我重返工作崗位的那一天,我一定會面帶微笑地和每一位病人問好,握著要進手術室的病人的手,輕聲地告訴她,「別怕,我也是一名癌症患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術後,我會俯下身子,輕聲地問她,「感覺怎麼樣?疼得厲害嗎?要不要用些止痛藥?」

當過患者之後,我一定會是一名另一種評判標準下的好醫生的。


相關焦點

  • 腫瘤沒那麼嚇人,它就是一種慢性疾病
    我一開始是作為醫生,治療病人肯定有成就感,但是後來我做了院長感覺就完全不一樣,發現病人怎麼治都治不完,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以後來我站出來牽頭做「一網一鏈」腫瘤防治體系,請全市和周邊省市一起來做科普宣傳、早期篩查、規範診療,把基本的科普知識傳遞給大家,讓老百姓知道可防可治很重要。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旁小小假髮店 癌症病人這裡"戴"上生命的尊嚴
    原標題:腫瘤醫院旁小小假髮店,癌症病人是主要客源 她們在這裡「戴」上生命的尊嚴女孩為自己戴上新假髮,也「戴」上了生的希望。  上海東安路從斜土路到零陵路的480米路段,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門前的一條街。工作日白天,這裡擠滿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和家屬,他們中大多數人有一個共同的敵人:癌症。  東安路沿街密布著各種針對病人的商業點,如藥房、快餐店、小旅館等,還有一家小小的假髮店。這家假髮店開在腫瘤醫院正對面,癌症病人是主要客源。
  • 腫瘤化療病人沒胃口怎麼辦?化療後的飲食
    很多人都知道一種可怕的疾病叫做癌症,這種疾病是一種極為棘手的疾病,但其實癌症就是一種惡性腫瘤,屬於腫瘤的一種。腫瘤還有一種類別就是良性腫瘤,一般來講對人體無害,但有時也會影響人類健康,所以很多人使用化療來治療腫瘤。那麼,腫瘤化療病人沒胃口怎麼辦呢?
  • 上海腫瘤醫院旁的假髮店裡 他們「戴」上生命的尊嚴
    原標題:上海腫瘤醫院旁的假髮店裡,他們「戴」上生命的尊嚴  上海東安路從斜土路到零陵路的480米路段,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門前的一條街癌症病人在做化療後第15天會開始掉頭髮,於是不少人在化療初期便選擇把頭髮剃光,戴上假髮。  一頂假髮,是他們在疾病與死亡面前對於生存的希望與尊嚴。  春  從沿街的一扇門進去,穿過一家中藥鋪走到盡頭,這家名叫「品秦假髮」的假髮店就開在最裡面。
  • 女孩臉上長個包,家長擠破沒放心上,沒想到竟是腫瘤
    來源 | 都市現場綜合大連新聞綜合頻道轉載請註明全部來源家住遼寧大連的小花今年7歲,去年右側臉頰上長了一個包,當時家人沒當回事,結果包塊越來越大。家長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沒想到小花臉上長的竟然是個腫瘤,需要手術切除。
  • 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 多位院士表示:腫瘤防治 國外的月亮沒比國內圓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在「2018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期間舉行的腫瘤防控院士高峰論壇上如是表示。近年來,不少癌症患者選擇出國看病。他們認為,在國外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對於這一認識誤區,赫捷的觀點還得到了另一位與會院士的贊同。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說:「我可以很明確地說,國內外沒有什麼差距。
  • 腫瘤醫院院長:患癌十多年我是如何活下來的?|徐克成
    2001年,他以61歲高齡創辦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暨南大學附屬醫院,隸屬於廣東省衛計委直管),設立「不收紅包、不收回扣、不接受吃請」廉醫規矩。2006年,66歲時,身為腫瘤醫院院長的他,體檢時卻發現自己患上肝癌。後來他反思、研究治療方案, 摒棄傳統落後的治療方式。如今14年過去了,癌症都沒有復發。患癌後,他在接受採訪和不同場合,說了大實話!患癌十多年我是如何活下來的?
  • 一位物理學家做了心臟移植,沒想到…
    雅吉爾回家後一直感到不適,咳嗽得很厲害,他認為自己可能是旅途中得了感冒,於是就開始服用感冒藥。阿維·雅吉爾(Avi Yagil)接下來的那些天裡,雅吉爾咳嗽的症狀一點沒見好轉,他只好去找了醫生。胸部的X射線檢查顯示他的肺部充滿了液體,隨後的超聲心電圖表明他的心臟有些受損。看來這並不是普通的感冒,雅吉爾被診斷為患有心力衰竭,醫生給出了治療方案,先通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
  • 腫瘤科醫生說了大實話!
    聽聽腫瘤專科醫生怎麼說!不少醫生也是,病人一診斷出癌症而且是晚期,就把家屬拉到一邊,說你看這癌症都晚期了,沒幾天活了,省點錢回家想吃什麼就給吃點什麼。家屬本來就早有耳聞癌症就是不治之症,現在醫生都這樣說了,當然更是深信不疑,於是一千個感謝一萬個道謝地辦理出院回家等死。這真是一種悲劇!可以不懂,但不可以武斷,為什麼不請腫瘤專科的醫生來會診看一看,聽聽專科的意見?!
  • 癌症患者海外就醫誤區多 醫療技術差距沒那麼大
    儘管國外在很多方面,針對不少病症的醫療條件都相比國內優越,但是迥異的醫療體系以及高昂的醫療費用等不利因素,使得海外就醫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好。據《中國青年報》9月10日報導,當丈夫被診斷為脊椎腫瘤時,杭州網友「傾心2007」和大多數人一樣驚慌失措。一位國內權威專家告訴她,丈夫必須做手術,否則將癱瘓。在輾轉了杭州和上海幾家醫院後,選擇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院醫學中心就診。
  • 醫生,你們磁共振壞了哇,都沒喊我「屏氣、呼吸」呢?原來……
    全套生命感知系統好處一: 病人無需再憋氣說到這次檢查,李婆婆就覺得好笑。李婆婆身體一向不好,經常進醫院,各種檢查如數家珍,已經久病成醫了。這一次頭痛,她料到會做核磁共振,但是這次的機器有點「扯拐」。李婆婆說,機器把自己把裡送的時候,她就已經做好「吸氣、屏氣」的準備,但沒想到機器一直都沒下命令,最後醫生居然告訴自己「做完了」,還出具了報告。
  • 男子370萬未救活患癌妻 醫生:最後買來的都是痛苦
    在那些癌症病人最後的時刻,劉端祺聽到了各種抱怨。有病人對他說:「我為治病賣了房,現在我還是住原來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給人家交房租,我死的心都有。」還有病人說:「就像電視連續劇,醫生導演完每一集,都告訴我們,不要走開,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後一集我們才知道,儘管主角很想活,但還是死了。」
  • 癌症病人自述:我真的不想活了,真的太疼了!癌痛到底有多痛?
    三、治療後的疼痛癌症治療七分靠治療,三分靠心情。患者的求生意志、心態均可能影響其對疼痛的感受,而且很多疼痛都是心理上的「陰影」。即便很多患者腫瘤已經完全切除,但是心理上仍感覺到那一處有痛症發作。2018年4月,一樁癌症病人的悲劇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 女子患癌後每天一兩石斛煎水當茶喝 半年後悲劇了
    (原標題:杭州女子患癌後,每天一兩鐵皮石斛煎水當茶喝!這幾乎是每位腫瘤患者就診時必問的問題。對此,在近日舉辦的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班「中醫藥在腫瘤綜合治療中應用進展」上,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腫瘤診治中心副主任、學科帶頭人黃常新教授特別提醒:腫瘤病人切不可盲目進補,小心補藥成「毒藥」。
  • 鳳凰獨家|哈佛醫生親歷醫暴手記:美國如何處理攻擊醫生的病人?​
    上午10點多,一位患血液癌症的父親在女兒的陪同下,來到我們科室接受第三次免疫治療。今天這位患者的標準流程應該是先由護士完成基本生命體徵的測量,然後做CT。評估前兩次化療的效果,如果對藥物反應良好,那就繼續第三次。整個流程下來,剛好到下午5點可以結束回家。對於一個病人來說,這是安排的非常滿的一天的日常。但非常遺憾的是,護士走進來告訴我們,這位病人今天的CT沒預約上。
  • 腫瘤多是「吃」出來的!3種調料沒選對,癌症提前來敲門
    其中,腫瘤疾病的死亡率最高的地區就是東亞地區。在眾多腫瘤疾病中,最讓人恐懼的便是惡性腫瘤了,也就是癌症。不少年輕的患癌病人剛開始都不相信自己這麼年輕也會得癌症。但其實,這就是一種生活習慣不當引起的疾病。
  • 老伯整個舌頭長滿了腫瘤,沒想到竟是「口腔潰瘍」引起...
    都可能會贈你一個潰瘍口腔潰瘍不是什麼大病不少人也不太放在心上然而沒想到這樣一個小小的潰瘍無奈去當地醫院就診,沒想到取活檢化驗提示「舌鱗狀細胞癌」,半邊舌頭上長了腫瘤,疼痛讓郭伯難以進食,身體日漸消瘦。本來首選治療方案是手術切除,但由於郭伯17年前發現「腹主動脈夾層」,當地基層醫院醫生獲悉該病情後不敢冒險為郭伯手術,郭伯只能選擇放療作為保守治療。放療後,郭伯舌癌的病情得到了暫時控制。
  • 醫生10年前幫病人墊醫藥費,10年後還能收到還款,網友:暖心
    據福建衛生報報導,廈門市中醫院三科副主任醫師鄭瑩10年前做了一件好事,幫病人墊醫藥費,現在病者家屬找到鄭瑩,將當年欠下的款還上,網友們說,這是一個有情一個有義,太暖心了。十年前熱心醫生的救助得到了回應鄭瑩從醫22年有餘,一直是同事和病者公認的好醫生,對本職工作盡忠職守,對患者的關心也是無微不至。在10年前,鄭瑩接手一位肝硬化的患者,也成為其主治醫生。
  • 病人在臨終階段,到底是什麼狀態?聽聽這位腫瘤醫生的感悟
    有一次記者在採訪中問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王懷宇:腫瘤科永遠避免不了一個沉重的話題,當患者命懸一線時,您內心最大的感觸是什麼?他引用了加拿大著名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 我是早期肺癌,手術後醫生沒讓化療,現在復發了,是不是醫生失職
    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患者,我自己的一個遠房親戚就是這樣,手術之前,醫生告知是早期肺癌,手術之後也說手術沒問題,都切掉了,也沒有讓化療,放療和吃靶向藥,術後沒幾個月出現肩膀疼痛,且疼痛越來越厲害,最終在肩胛骨這個少見的轉移部位查到了腫瘤轉移病灶,經過一年的治療,最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