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在社會結構
對近三十多年中國的社會狀況,曾有人做出這樣的評價:經濟發展的黃金期與社會矛盾的高發期並存。這是符合實際的。不過,不能認為社會矛盾的高發期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必然帶來的,不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更不能對「社會矛盾的高發期」掉以輕心。如今社會衝突的次數、規模、烈度都有滋長的苗頭。因此,強調加強綜合治理是應該的。在綜合治理方面,還需突出從源頭上抓起,至於源頭在哪裡,那就見仁見智了。
源頭,引發社會矛盾、社會衝突的源頭,概括起來講,是社會結構的失調。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社會結構。諸如,20世紀初葉義大利帕累託的「社會均衡論」,20世紀20年代帕森斯提出的「體內自動平衡理論」,以及為實現社會均衡、社會平衡、社會協同而產生的各種相關理論。在當代中國就是和諧社會的理論。
什麼叫「社會結構」?抽象地講,是指社會整體裡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對穩定的有序的體系。具體地講,就是階層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民族結構、職業結構、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群體結構以及政社、政企之間的結構,等等。這些結構如果出現傾斜,如果組成結構的諸元素之間張力過大,就會引發社會衝突,導致社會解組。即使有「力拔山兮」的本事,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把社會衝突與解組的壞事變成好事,但是社會衝突與解組也畢竟是已經給社會帶來了破壞。沒有社會衝突的國家是沒有的,可是社會衝突較少較小的國家和地區總是有的。
隧道效應理論清楚地告訴我們:差距過大會加劇社會衝突
中國的社會結構經過三十多年的重組日趨合理。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中國的收入基尼係數已經大大超過了警戒線,至於財富基尼係數那就更大了。三十多年來,伴隨著階層差距拉大而來的是城鄉之間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還有人簡而言之:中國東部是城市,西部是鄉村。因此,城鄉差距擴大也意味著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階層、城鄉、地區這三大差距擴大一分,社會衝突便加大一分;這三大差距擴大一尺,社會衝突也加大一尺。
對於這一點,馬克思曾用茅屋與大廈作比,來說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過大會助長對立情緒。學者也講過隧道效應理論,以隧道效應理論清楚地告訴我們:差距過大會加劇社會衝突。差距是「因」,衝突是「果」。不難看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結構不合理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