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08,廣州二五仔攝
最近中山崖口村的兩隻小鳥,成了觀鳥界的小明星,一下子火了一把。
自半月前鳥友海容首次發現以來,很多鳥友便聞訊而至,紛紛為之傾倒。
最先是珠海、廣州、佛山、深圳等珠三角的鳥友,近水樓臺先得月。當消息在觀鳥圈繼續擴散,最後連北京、上海的鳥友也驚動了.
↑黑頭鵐雄12.06亦風攝於崖口
看起來也很普通的這兩隻鳥,中文名叫黑頭鵐(拉丁學名:Emberiza melanocephala)。
吸引許多鳥友前來的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它的珍稀。
黑頭鵐雄鳥跟已瀕臨滅絕的黃胸鵐(禾花雀)有幾分相似,頭部黑色,胸腹部
金黃色,但胸部沒有黑帶。
從《中國鳥類野外手冊》記錄來看,黑頭鵐的分布範圍極為狹窄,國內只在新疆天山北部地區有分布,那裡是它們夏季的繁殖地(藍色部分)。而華南地區只有幾個紅色小點,意為「迷鳥」,也就是遷徙過程中迷失方向的鳥兒,記錄極少。
這個區域,離它們繁殖地已有萬裡之遙。
它們要遷徙的目的地在哪兒?真的只是迷鳥嗎?
↑ 黑頭鵐的分布區域(藍色部分、紅色點)
↑ 黑頭鵐雄鳥,亦風2018.11.27日攝於崖口
為什麼說它的「迷鳥」身份可疑,是因為在今年元旦過後,我們在崖口村另一處水塘邊也曾首次記錄到黑頭鵐。
如果說迷失方向一次來到崖口,還說得過去。那麼可能會兩次迷失在 崖口嗎?這種概率似乎並不太大。
↑今年元旦首次記錄的黑頭鵐,2018.1.2日攝於崖口(亦風)
也許它們是遷徙過境?但這次發現的兩隻黑頭鵐已經在崖口呆了快半個多月了,似乎已有點樂不思蜀的感覺。
也許,它們會把這裡作為遷徙的目的地呢。
如果是這樣,當然就太好了。
↑2018.12.08 JENNY攝於崖口
↑黑頭鵐一對,海容攝
一開始,我們誤以為它們是一對雙宿雙飛的夫妻。它們有時立於枝頭,有時飛到翻耕後的稻田裡覓食。
二者羽色差別看起來十分明顯,形影不離的一對,這符合我們的美好期待。
BUT,有資深鳥友指出,這兩隻都是雄鳥.
這就有點尷尬了。原來它們竟然是好基友。
另一隻背部看起來比較灰,但過了些時日,腹部羽色也有淡淡的黃。而黑頭鵐雌鳥只有尾下覆羽呈黃色,所以據此判斷,另一隻色澤低調的也是雄鳥。
鳥兒隨著季節變化會更換羽毛,色澤也會隨之而變,給人們辨識往往帶來困難。
↑松柏上的黑頭鵐(亦風攝)
崖口也是我們逛得最多的地方,它也是中山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吧。尤其是冬、春遷徙季節,候鳥,過境鳥都會特別多。經常會出現一些特別的客人停留,似乎也不奇怪。
在崖口,我們記錄過中華攀雀、流蘇鷸、紅頸瓣蹼鷸、慄喉蜂虎、壽帶等相對在中山其他區域比較少見的候鳥。
因為崖口瀕臨珠江口,有大片的圍墾魚塘、稻田、藕塘,也有保存較好的風水林,生境相對豐富,為鳥類提供了多樣的棲息和覓食場所。
遺憾的是,我們的灘涂大部分被圍墾了。每天最低潮時露出水面的時間非常短暫,大部分堤圍外的灘涂被潮水覆蓋。
如果灘涂再多一點,說不定有勺嘴鷸,有鳳頭燕鷗呢。
如此多的珍貴客人來這裡,我們是不是要好好保護這裡的溼地生態呢?
否則,我們拿什麼來招待這些美麗的客人。
黑頭鵐之後,下一隻美麗的鳥會是什麼?非常期待。
中山溼地候鳥保育,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候鳥溼地保育計劃跟蹤報導】籌款逾4萬,候鳥重現,本周末還有公益課程
(籌款活動今日已全部結束,近日將公布最終籌款結果,感謝大家熱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