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認為質量來自希格斯粒子,廣義相對論說:我有不同意見

2021-01-15 騰訊網

在我們今天已知的宇宙中,大到星系團、星系,小到原子及亞原子粒子,以至於更基本的粒子如夸克,不管是什麼物質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被稱為「質量」,這是一種抗拒被移來移去的屬性,物理學家把物質的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不同物體的質量各不相同,從最輕的電子、中微子在到最重的頂夸克,以及由這些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子分子,這些原子分子再聚集成其它物體,這些物質的質量跨越無數個數量級。質量究竟從何而來,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核心問題。

圖1 慣性演示器

質量的來源有兩種解釋

關注科學的小夥伴們都知道,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家頒給了發現希格斯粒子(賦予微觀粒子質量的粒子)的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預言這種粒子的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

希格斯粒子的發現,解決了1954年以來,由於質量來源問題引發的量子力學危機,這個危機差一點就摧毀了整個量子力學的基礎,為物理學發展開闢了新的起點。這是由於,希格斯粒子正是量子力學中,為其它粒子貢獻質量的粒子。

圖2 粒子對撞產生希格斯粒子模擬圖

然而,在現代物理學的另外一個發展方向上,廣義相對論同樣高歌猛進,在廣義相對論宇宙學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特別是當廣義相對論宇宙學與量子力學結合之後,讓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

這其中就包含了,基於廣義相對論的原理對於質量起源的新的理解。由於了解量子力學的小夥伴比了解廣義相對論的小夥伴多,所以本文的重點就是從廣義相對論的角度,對於質量的本源與大家交換意見。

圖3 閔可夫斯基時空

廣義相對論關於質量本源的解釋

閔可夫斯基時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科技大學時期的數學老師赫爾曼·閔可夫斯基在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之後,於1907年將愛因斯坦與亨德裡克·洛倫茲的理論結果重新表述成(3+1)維的時空,其中光速在各個慣性參考系皆為定值,這樣的時空即以其為名,稱為閔可夫斯基時空,或稱閔可夫斯基空間(如圖3)。

圖4 閔可夫斯基時空的一個坐標變換

勻加速參考系

倫德勒曾經研究過閔可夫斯基時空中的一個坐標變換(如圖4),他把閔氏時空線元(如圖5a所示)變成了倫德勒時空線元(如圖5b所示),其中加速度a=常數,即勻加速。看不懂沒關係,我下面用三個朋友來說明這兩個線元之間的關係。

圖5 閔氏時空線元與德倫勒時空線元

有三個小朋友,小紅、小明和小白,小白一出生就一直待在地球上,小明坐上了相對於地球靜止坐標系作勻速運動的宇宙飛船,小紅則坐上了相對於地球靜止坐標系作勻加速運動的宇宙飛船。

以小紅所在的位置為坐標原點建立倫德勒坐標系,則小紅的固有加速度為a,稱小紅的加速度為這個倫德勒的坐標加速度。稱小紅為倫德勒觀測者。這個時候,小紅在閔氏時空中的世界線是雙曲線。

圖6 勻速運動參考系和勻加速運動參考系

見圖6,可以看出,倫德勒時空與是瓦西時空圖很像。倫德勒時空存在著「視界」,也就是圖6b上的兩條斜線。做勻速運動的小明可以看到整個二維時空中的實踐,但對於小紅來說,事件是二維時空中的一個點(某時某處)。

所謂的觀測者「可以看到事件」的含義就是,一個事件發出的光,在二維時空上從事件方向畫的兩條45°斜線之一,將與觀察者的世界線相交。從圖6b上可以看出,處於勻加速運動中的小紅所在的時空存在著一個「事件地平線」,即「視界」。她無法看到這條直線左邊時空中發生的任何事情。

圖7 倫德勒坐標系覆蓋的閔氏時空

安魯效應

安魯在霍金提出黑洞輻射之前發現,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倫德勒觀測者(前文說的小紅童鞋)處在熱浴中。這個意思就是,在倫德勒時空坐標系下,閔氏時空中的小白和小明都認為自己的飛船在真空中,而小紅則認為自己的周圍充滿了熱輻射。

安魯的結論是驚人的,因為「真空」不是絕對的,依賴於參考系的選擇,同樣溫度也不是絕對的,也依賴參考系的選擇。安魯認為,小紅感受到的熱輻射是一種量子效應,它是由於不同「時空坐標」對應不同的「真空」造成的。按照狄拉克的思想,真空不空,有零點能存在。

圖8 閔氏時空零點能

霍金提出黑洞具有溫度、存在熱效應之後,安魯意識到自己先前證明的小紅觀測到的熱效應,與霍金效應具有相同的本質。

安魯效應表明,閔氏時空的真空狀態,是倫德勒時空中的熱態。熱輻射的出現,源於真空能級的變化。倫德勒時空中的能量零點比閔氏時空中的能量零點低,使得閔氏時空中真空張羅的零點能量在倫德勒時空中以實的正能量的形式出現,呈現為熱輻射能。

安魯效應的溫度,正比於倫德勒觀測者的加速度,而加速度正是該加速系統的慣性場強。所以,慣性力可以看做慣性的經典效應、力學效應。而安魯效應可以看做慣性的量子效應、熱效應。

圖9 倫德勒時空真空能量下降到Q點,閔氏真空零點能量以熱輻射形式出現

類似的,霍金輻射也源於真空能級的變化,霍金溫度正比於視界的表面引力,而引力正是史瓦西時空的引力場強。因此萬有引力可以看做引力場的經典效應、力學效應。而霍金輻射可以看做引力場的量子效應、熱效應。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霍金-安魯效應起源於真空能級的變化,慣性力與萬有引力也應起源於真空能級的變化。因此,慣性力與萬有引力有著相同的本質和起源。

圖10 慣性力與引力等效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慣性力起源於加速引起的局域「真空形變」,慣性力就是真空「形變」造成的反作用力。慣性作用不是超距作用;慣性力跟普通力一樣,具有反作用力。

同樣的,兩個物體間的萬有引力不是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過「形變」的真空間接相互作用的。引力場就是形變的真空場,由此可見,引力的傳播速度就是光速。

無處不在又變化多端的真空存在很多效應,尤其是彎曲時空中真空的研究使人們大開眼界,黑洞理論與真空理論相結合,有希望解開物理學中的許多疑團。

相關焦點

  • 慣性的起源,除了希格斯粒子的貢獻,廣義相對論也有話說
    不同物體的質量各不相同,從最輕的電子、中微子在到最重的頂夸克,以及由這些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子分子,這些原子分子再聚集成其它物體,這些物質的質量跨越無數個數量級。質量究竟從何而來,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核心問題。
  • 質量與引力,誰讓空間彎曲了?相對論認為是質量,弦論認為是引力
    1905年發表的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與空間跟物體運行的速度有關。而在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出現將物理學家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了出來,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是質量在時空中的表現,它在彎曲空間的同時也改變了時間。
  • 在未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可能統一嗎?科學家是這樣看的
    、時間的起源和空間的本質,需要在某種程度上結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但是,這兩個理論在本質上似乎是不可調和的。科學家們始終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一定會交融到一起。目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分別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它們看起來卻不可調和。
  • 這個新方程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這個公式迷人之處在於,它連接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我們知道,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在各自領域出色的描述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它們也預言過許多聽起來有違常識的概念。當今物理學家的目標之一就是將它們合併在一起,並希望最終得到一個「量子引力理論」。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努力都還沒有成功。
  • 為什麼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無法統一?愛因斯坦自己也無法做到
    我們在「升力」或速度變換下具有對稱性,這一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有一個守恆量:線性動量。當動量不僅僅是一個與粒子有關的量,而是一個量子力學算符時,這就更難理解了。例如,光子不能完全用狄拉克方程來描述,因為它們具有錯誤的粒子特性。電子-電子相互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描述,但是光子-光子相互作用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描述。即使在狄拉克的相對論量子力學框架內,解釋像放射性衰變這樣的現象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有了這一巨大的進步,故事的一個主要部分還是缺失了。 最大的問題是量子力學,甚至相對論量子力學,都不足以描述宇宙中的一切。
  • 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終極矛盾——黑洞奇點
    然而通過恆星坍縮自然形成的奇點的質量很大,一般在三個太陽質量以上,所以實際上它的不確定性很小,也就是說奇點雖然屬於微觀,但似乎又不存在不確定性,因為它的位置和動量都非常容易確定,雖然它實際上是無法測量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測量黑洞來對其進行間接測量:根據黑洞的視界能確定黑洞的質量,而根據黑洞的質量能確定奇點的質量,又根據其移動速度確定其動量;通過視界能確定黑洞的邊界,而奇點就位於黑洞的中心點上
  • 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 「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物理學家的「終極夢想」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和闡釋引力場的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它們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這兩大理論似乎天生是對「冤家」,無論科學家們如何努力使其融會貫通,始終不能「友好和平共處」:很多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適用的物理規則,在量子領域就不再適用。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能否合二為一?
  • 什麼是量子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結合,未解之謎
    物理學家可以精確地預測引力對恆星和行星的影響,但是沒人知道力如何與微小粒子或量子相互作用。因此,人們寄希望於一個引力規則控制所有星系,夸克及其之間所有事物的簡單期望推動了量子引力理論。從而,對於力如何作用於宇宙中最小的部分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廣義相對論的邊緣理論物理學中最棘手的問題是該領域的兩次最大勝利之間的衝突。
  • 相對論、量子力學以後物理學為什麼沒有發展了?
    相對論、量子力學誕生近一百年多來,我們的基礎物理學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突破,相應的技術應用科技都是建立在一百年前的基礎理論之上,而物理學各領域的進步,全是對之前基礎物理學的完善和補充。在微觀領域,量子力學能解釋部分超導現象。在宏觀宇宙學,廣義相對論能夠做出部分解釋。
  • 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未來在哪?
    提問: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否需要統一呢?回答: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兩者皆是描述自然的。我們希望有一種對於自然的描述,它是能夠自圓其說的。這就是統一的含義:一個能自洽的理論。從實際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統一或許是沒必要的。量子場論只在彎曲的空間背景才能被較好的運用。
  •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百年矛盾!超弦理論能否使其化幹戈為玉帛?
    可以說,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聯手把牛頓力學的「帝位」給篡了。可是這兩家理論並不是完全兼容的。相對論又分為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簡單來說,狹義相對論沒有解釋牛頓力學中的萬有引力現象,而廣義相對論彌補了狹義相對論的缺失。
  • 高能粒子對撞機有望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楊振寧忍痛放棄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出現後,我們進入到以量子、粒子為代表的微觀世界,發現它們跟原來的經典物理學大相逕庭,這是一個更為廣闊和宏大的科學疆域,微觀世界的很多物理理論跟宏觀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量子力學中的很多東西都是顛覆現有經典物理學的。不過有一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裡的很多理論雖然我們都在應用,卻從未知道其原理和成因,這也限制了我們進一步利用和發展這門高深的微觀科學。
  •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互矛盾這件事其實是還沒有定論,或者說,如果從純粹理論的角度上看,目前它們是有一部分融合了,有一部分科學家還在試圖用各種辦法把它們融合到一起,因此,現在就下定論說,兩者是相互矛盾的說法是不太合適的。那具體是咋回事呢?我們要先從兩個理論描述了什麼來進行入手。
  •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時空背景有何不同?
    這是從理論模型的角度對這兩個理論深層次矛盾的揭示,而在一篇科普文章中,更有意義的是從背景邏輯框架的角度出發,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矛盾進行闡述。從這裡可以看出,量子力學中的背景框架——空間、時間,暫且拋開它們是否具有連續性的問題,粒子在這樣的空間、時間背景下的行為呈現出的隨機性與不確定性、粒子行為軌跡的失效都喻示著,量子力學中的空間、時間在本質上是會促使粒子以不確定的、概率的形式演化的。
  •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相互矛盾,它們能調和統一嗎?
    因此,量子力學的產生是出於了解很小的現象與科學中的大事物的行為有何不同的必要。我們發現,像光子一樣的東西可以充當粒子(攜帶質量和能量)和波(僅攜帶能量)。這意味著宇宙的最小部分會劇烈波動,並且無法隨時知道特定位置。相對論因此,現在我們了解到,量子力學從本質上掀開了我們對宇宙的思考(涉及到最小的尺度)。
  • 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可統一了?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月25日電 (記者徐玢)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 物理學家將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結合,找到替代黑洞奇點的新方法
    物理學家提議替代黑洞,物理學家已經將量子力學概念與廣義相對論結合在一起,從而找到了替代黑洞奇點的新方法。當您跨過兩個黑洞的假設選擇時,您會得到什麼?,這是一個自洽的半經典相對論恆星,發表了有關恆星命運的新數學模型。
  • 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結合取決於引力
    提問:據我所知,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可能是相互矛盾的。那這是否說明其中有一方有問題的呢?答道: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在許多方面並不矛盾,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是能夠相互包容……首先,目前的量子理論以及量子場論從一開始就有著完全相對論性。可以說,相對論是「嵌入」量子力學的。
  • 當代理論物理學最艱巨的任務——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完全統一
    在物理學上,有一個怪象。當人們探究宏觀世界的奧秘時,只要使用廣義相對論就足夠了;而當人們探究微觀世界的奧秘時,只需要量子力學就可以了。這兩個理論在各自的領域就如同兩把萬能鑰匙,無論多麼複雜的鎖都能打開。
  •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到底有多矛盾,我們有沒有可能將二者統一?
    愛因斯坦的最大貢獻在於廣義相對論,不論你是否明白廣義相對論到底講的什麼,當相信你一定都聽過這個名詞。那麼廣義相對論到底講了什麼呢?接著上面的問題來說,廣義相對論完美的回答了「引力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通俗一點來件個,以前我們認為宇宙就是一個真空的空間,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宇宙並不是空的,而是在整個宇宙空間之中布滿了一張看不見的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