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刊論文「翻車」世衛也被誤導 滿身漏洞的數據公司如何「騙」過了...

2020-12-04 紅星新聞

本月4日,全球科學界被一條「爆炸性」新聞震驚了,在數小時內,兩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全球性新冠病毒研究分別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柳葉刀》兩大權威期刊撤回,原因是「作者無法核實研究結果所依賴的資料庫是否真實」。

▲兩大權威期刊撤回兩篇「具有重要意義」的新冠研究論文。圖據《衛報》

據悉,這兩項研究皆由哈佛大學心臟病學「大牛」曼迪普·梅赫拉教授(Dr. Mandeep Mehra)主導,其中一項研究認為,引人注目的抗瘧藥物氯喹和羥氯喹會對新冠患者造成更大危險;另一研究則是證明某些降壓藥並不會增加新冠治療風險,甚至可能起到保護作用。

據《紐約時報》介紹,這兩項研究在新冠全球大流行期間都扮演了關鍵角色,甚至影響了全球科學領域對新冠病毒的研究進程,並促使一些拉美國家政府根據該研究結果,修改了其全國新冠肺炎治療指南。

然而,在半個月喋喋不休的爭論和不斷發酵的質疑後,這兩項研究均被曝出,其所依賴的研究資料庫可能「從頭到尾就是一場騙局」,而且性質之惡劣,堪稱近年來全球最大的醫學研究醜聞之一。

/ 論文 /

迫使世衛暫停試驗項目

「現在很明確的是,當我希望能在這個緊迫時期為新冠研究做貢獻時,我沒有做足夠的工作以確保數據源的適用性,」梅赫拉博士在對《紐約時報》的聲明中表示。「對於因此而造成的所有直接、間接幹擾,我深感抱歉。」

梅赫拉博士是一名備受崇敬的心臟病學專家,除了在哈佛大學任職外,他同時還擔任波士頓布裡格姆女子醫院心臟和血管中心的醫學主任。此前,他還曾擔任國際心肺移植學會(ISHLT)主席及旗下《心肺移植雜誌》期刊主編,以及美國心臟衰竭協會主席。

▲兩篇論文的主要作者梅赫拉博士。圖據《科學新聞》

5月22日,他在《柳葉刀》發表了一篇關於抗瘧疾藥物氯喹和羥基氯喹的研究論文,因其「令人震驚的結論」而成為了全球頭條新聞。該論文稱,在涉及全球六大洲、671家醫院的96,000名受試者的研究中發現,正在探索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抗瘧藥羥氯喹(HCQ)與患者較高的死亡率有關。

論文發布後,世界衛生組織(WHO)立即暫停了「團結試驗」中涉及HCQ的部分臨床試驗工作,全球範圍內的相關臨床試驗也陸續被叫停。與此同時,感到驚恐的研究人員開始對HCQ進行安全性審查。不僅如此,據英國《衛報》報導,該論文還成為了一些拉丁美洲國家治療新冠肺炎政策的基礎。而在本月3日,在兩大期刊提出對研究的擔憂後,WHO立即宣布將恢復氯喹和羥基氯喹的臨床試驗。

▲羥氯喹(HCQ)。圖據STAT新聞

據《紐約時報》報導,梅赫拉教授的兩項研究主要基於一個龐大的國際患者醫療記錄資料庫,它來自一家名為「Surgisphere」的醫療數據分析公司。該公司聲稱,資料庫擁有六大洲1200家醫院及醫療機構共享的患者信息。正因為如此,梅赫拉教授在兩篇論文中,都將該數據公司創始人兼CEO薩潘·德賽博士列為作者。

/ 質疑 /

四處漏風的數據「誤差」

然而很快,對這篇論文的質疑聲開始陸續湧現。比如,研究人員發現,Surgisphere從5家醫院獲取的數據記錄顯示,截至4月21日,澳大利亞有73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卻顯示,截至4月21日,澳大利亞只有67人死於新冠肺炎。隨後,《柳葉刀》對數據進行了修正,稱「一家亞洲醫院不小心被納入了澳大利亞的數據,導致數據出現誤差」。

此後,《衛報》聯繫了墨爾本的五家醫院和雪梨的兩家關鍵醫院,但所有人都否認加入了這樣一個資料庫,並表示從未聽說過Surgisphere。

隨後,梅赫拉的研究中「所用數據和數據集來源不規範」引發了大量關注,其研究的結論也似乎越來越站不住腳。有人指出了一些應當在同行評審過程中被發現的異常,比如為何在新冠大流行早期就能收集到大量的註冊病例信息,甚至很少有電子健康記錄的非洲也囊括在內?

5月底,全球120名科學家在一封致《柳葉刀》編輯的公開信中,通過對梅赫拉所使用的數據提出質疑,表達了對該研究真實性的懷疑。本月3日,《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均刊文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事實上,另一項發布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基於同一數據來源的研究,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該研究通過Surgisphere資料庫發現,抗寄生蟲藥「伊維菌素」可以降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據《衛報》報導,這一研究促使秘魯政府將伊維菌素添加到國家新冠肺炎治療指南中。

梅赫拉教授在一份聲明中稱,隨著爭議達到頂峰,研究的其他三名作者已委託獨立審計機構對Surgisphere數據的來源和真實性進行調查。「6月3日,(審計人員)通知我們,Surgisphere無法移交進行此次審計所需的數據,原因是其與客戶達成了協議,而且文件中包含機密信息。」他補充道。由於無法驗證數據的真實性,梅赫拉教授及合著者隨後要求兩大期刊撤回已發布的研究論文。

▲上周,《柳葉刀》期刊在其官方推特帳號發表了撤回聲明。截圖自推特

/ 疑點 /

圖書出版商搖身成為大數據公司

由於幾篇論文的影響力,原本默默無名的Surgisphere公司成了新冠危機中異軍突起的黑馬,而眼下的這場學術爭議又讓形勢再度反轉,但無論如何,這家曾經鮮為人知的小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科學界的「聚焦點」。

據其創始人兼CEO德賽的介紹,Surgisphere僅有11名員工,他們用了12年的時間成功創建了「一個龐大的全球私人醫療信息資料庫,囊括了全球各國患者的詳細醫療信息」。然而,這個「龐大」的資料庫卻鮮少有專業人士知曉。

▲薩潘·德賽。圖據《衛報》

最令科學界困惑的一個問題是,這家由德賽於2008年創辦的、出版教科書的醫學教育公司Surgisphere,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家擁有強大國際資料庫的數據公司。

梅赫拉博士稱,自己通過研究的其中一名合著者認識了德賽博士,並被告知存在一個由Surgisphere彙編的大型患者醫療記錄私人資料庫。據《波士頓環球報》旗下的醫療媒體STAT新聞8日報導,布裡格姆女子醫院發言人向其表示,介紹梅赫拉教授與德賽認識的人,正是論文作者之一的阿米特·帕特爾——目前,美國猶他大學已宣布終止對他的教職任命。

就這樣,當初,德賽向梅赫拉教授「慷慨地」提供了用於心臟研究及羥基氯喹研究的統計數據。在梅赫拉教授的論文發布後,許多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世界上竟然還存在這樣一個資料庫,可以如此迅速地對全球多個大陸成千上萬的醫療記錄進行收集和分析。

上周,德賽在一次採訪中極力為Surgisphere資料庫辯護,稱自己完全支持信息透明化,但他與數百家客戶醫院籤訂了保密規定,因此不能向任何人展示原始數據信息。他還「喊冤」稱:「我們想在這樣(疫情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提供幫助,並沒有從中牟利,我們完全是自費在做這件事,這也是我從事醫學的原因。」

▲Surgisphere在其官網對《柳葉刀》的批評做出回應。圖據《紐約時報》

然而,他的說法並不能讓人信服。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的公開資料顯示,Surgisphere的幾名員工幾乎或完全沒有統計學或科學相關背景。一名被列為科學編輯的員工此前是科幻作家、幻想藝術家,她的職業簡介表明寫作是其曾經的全職工作。另一名被列為市場營銷主管的員工則是一名模特和活動主持人。

與此同時,儘管Surgisphere聲稱運營著世界上最大、最快的醫院資料庫之一,但它幾乎沒有任何線上服務。公司的推特帳號只有不到170個粉絲,在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的近三年裡,沒有發布過任何帖子。此外,該公司LinkedIn(領英)主頁上的「取得聯繫」連結,還被定向到一個加密貨幣網站的模板——那麼問題來了:全球這麼多家醫院是如何能聯繫到這家公司,並加入其資料庫的?

而公司創始人德賽,在今年2月前一直在伊利諾州阿靈頓高地的西北社區醫院擔任血管外科醫生。《衛報》在對其進行背景調查後發現,德賽的名字曾出現在三起美國醫療事故訴訟中,其中有兩起發生在2019年11月。在其中一項訴訟中,病人約瑟夫·維塔利亞諾指控德賽及其任職的西北社區醫院「粗心大意」,導致手術造成永久性損傷。

/ 反思 /

期刊嚴謹的評審標準正被侵蝕

發布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的Medicine Uncensored網站負責人詹姆斯·託達羅曾表示:「Surgisphere突然憑空出現,並且在短短幾周內,就進行了一項可能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病最具影響力的全球研究。這完全講不通,要實現這種規模的跨國研究,需要的研究人員要比它聲稱的多得多。」

而德賽則告訴《衛報》,Surgisphere自2008年開始運營,其醫療保健數據分析服務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啟,並持續增長。「我們使用大量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來儘可能地使過程自動化——這是這類任務可能實現的唯一方式。Surgisphere作為一個數據聚合器,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我們不負責源數據,因此,從電子健康記錄(EHR)中導出數據、將其轉換為所需格式,以及完全消除身份識別等勞動密集型任務,都由合作機構完成。」

▲事件發酵後,德賽在其博客頁面上發表講話,但仍尚未充分解釋該公司如何收集數據。圖據Vimeo

然而,為聯邦政府提供數據集成項目的國際管理諮詢公司Nous Group首席數據科學家彼得·埃利斯表達了自己的擔心,他坦言Surgisphere資料庫「幾乎可以肯定是一個騙局」。埃利斯認為,「這不是任何醫院都能做到的事情,消除身份識別不僅僅是刪除病人名字的問題,它是一個巨大而困難的過程。我懷疑醫院是否有能力做到,畢竟這是多年來美國國家統計機構通過一整個團隊一直在做的事情。」

耶魯大學紐哈芬醫院的心臟病專家、衛生保健研究員哈蘭·克魯姆霍爾茲博士稱,建立如此龐大的患者醫療記錄資料庫並非不可能,如果醫院系統與供應商籤訂合同,由供應商將記錄傳遞給其他大數據公司是可能實現的。然而即便如此,他表示,Surgisphere資料庫之所以引發懷疑,是因為「如果這個資料庫這麼好,為什麼之前我們沒有人使用它?」他補充說,無處不在的「大數據」對科研人員很有吸引力,但在引用前,他們必須了解數據的來源、真實性和質量。

▲Surgisphere公司原本是一家出版教科書的醫學教育公司。圖據《今日醫學要聞》

《柳葉刀》在一份最新聲明中表示,圍繞Surgisphere公司和研究中使用的數據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現在迫切需要對Surgisphere的研究合作進行制度審查。」

與此同時,論文撤回事件也引發了人們對科學研究現狀的擔憂。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成千上萬的相關論文在幾乎沒有同行評審的情況下,被匆忙地刊發在網上和期刊上。批評人士擔心,在迅速審查和傳播新的科學成果的壓力之下,即使是最挑剔的期刊,那些長期所堅持的標準也正在被侵蝕。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徐緩

編輯 李彬彬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相關焦點

  • 世衛組織提出預防蠕蟲感染新戰略
    新華網日內瓦10月27日電(記者楊京德)世界衛生組織(簡稱「世衛組織」)26日推出一本手冊,其中提出一項新戰略,以消除威脅貧困者生命的某些常被忽視的疾病,特別是蠕蟲引起的疾病。  在這本名為《化學療法預防人類蠕蟲病》的手冊中,世衛組織指出新戰略的第一部分是化學療法預防。
  • 世衛組織否定瑞德西韋 抗體藥成為下一個希望
    周五,世衛組織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發表論文,明確表示不建議醫生將吉利德科學公司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用於治療新冠住院患者。該建議的發表導致吉利德科學公司周四盤後股價大跌近2%。世衛組織研究稱,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瑞德西韋可以降低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或縮短病程。世衛組織的建議與美國FDA的監管指南截然不同。
  • 《紐約時報》翻車了……世衛專家「手撕」不實報導:「無恥!斷章取義!」
    看到《紐約時報》發出的一篇關於世衛組織考察武漢的文章後,世界衛生組織病原體顧問、美國非營利組織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彼得
  • 川普「斷供」世衛!美醫學界被嚇壞,美媒:世衛沒遵守美國要求
    川普在發布會上表示:「由於世衛組織在處理新冠病毒事件中存在管理不當、隱瞞數據的行為,今天,我下令(美國)政府暫停向世衛組織提供經費。每個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美國納稅人每年向世衛組織預算捐款4-5億美元。作為比較,中國支付了4000萬美元。」此前,川普批評稱,儘管美國為世衛組織提供的會費佔了15%的份額,但是世衛組織仍然「過於關注中國」。
  • 【世衛再次重申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當地時間9月25日,世衛組織...
    【世衛再次重申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當地時間9月25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針對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言論,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重申,世衛組織相信科學和證據,目前所有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 哈佛醫學院用停車場照片+百度搜索炮製「論文
    最近,哈佛醫學院未經審查的「論文」分析了武漢醫院停車場的衛星照片和中國搜尋引擎的搜索數據,試圖得出結論,武漢可能在去年8月底發生了新的新冠肺炎。 「論文」中引用的材料牽強,而且漏洞太多,讓人感到驚訝。哈佛醫學院未經審查的「論文」充滿漏洞該「論文」發表在哈佛開放獲取機構圖書館的DASH(哈佛大學數字獲取獎學金)學術平臺上,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 世衛通報:四種變體!
    綜合報導,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晚,世衛組織正式通報了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的主要變異情況,包括四種變體。當天,世衛將美國輝瑞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合作研發的疫苗列為可緊急使用,這是首個獲世衛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疫苗。
  • 想騙過人臉識別?一塊錢就夠了(附送幾組騙AI的方法+論文)
    一個能夠愚弄人臉識別AI的眼鏡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人員表示,佩戴專門設計過的眼鏡架,可以愚弄最先進的面部識別軟體。一副眼鏡,不單可以讓佩戴者消失在人工智慧識別系統之中,而且還能讓AI把佩戴者誤以為是別人。
  • 【世衛稱一次冠狀病毒感染不會終身免疫】當地時間10月9日,世衛...
    2020-10-10 09:01:02來源:FX168 【世衛稱一次冠狀病毒感染不會終身免疫】當地時間10月9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許多研究顯示,無論病情嚴重程度如何,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都會產生免疫反應,甚至無症狀感染者也會產生免疫反應,但尚不清楚其強度和延續時間如何。
  • 世衛重申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當地時間9月25日,世衛組織針對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言論,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重申,世衛組織相信科學和證據,目前所有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根據以往研究經驗,確定其動物源和中間宿主需要一定時間,需要進行非常詳盡的調查。如果不知道其源頭和中間宿主,就有可能再次傳播給人類。(@央視網快看)
  • 被世衛組織「拉黑」的「反式脂肪」,你可能還在吃
    據俄羅斯塔斯社9月10日報導稱,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據世衛組織估計,每年50萬人因反式脂肪而死於心血管病。事實上,早在2018年5月,世衛組織就向反式脂肪來源 | 搜狐被世衛組織世衛組織建議,反式脂肪的功能比應低於
  • 走出武漢實驗室,世衛專家說「挺諷刺的」......
    2月3日,世衛專家到訪了武漢病毒研究所。與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西方人的期待不同,專家組對之前屢次被居心叵測者抹黑的武漢病毒實驗室讚嘆有加。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2月3日當天,世衛專家組在研究所逗留了三個多小時,期間與研究所新發傳染病中心主任石正麗等專家進行了充分深入的科學交流。
  • ...以及病毒是如何跨越物種傳播給人類的。世衛緊急項目技術主管...
    2020-11-24 08:55:56來源:FX168 【世衛:可能有不止一例「零號病人」】在23日的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上,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確認新冠「零號病人」非常重要,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會有不止一例「零號病人」;如果新冠病毒存在於動物界,就有可能出現多次跨越物種傳播。
  • 世衛組織:確信病毒來自自然界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5月2日6時30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3334416例累計死亡237943例世衛組織5月1日宣布:鑑於當前形勢新冠疫情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世衛組織同時表示
  • 世衛組織強調新冠病毒來自大自然 目前最重要的是確定其宿主
    世衛組織強調新冠病毒來自大自然 目前最重要的是確定其宿主 2020-05-02 12:01:47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世衛組織強調新冠病毒來自大自然】當地時間5月1日,世衛組織召開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針對關於新冠肺炎病毒是否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質疑,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已有許多科學家研究了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
  • 世衛組織再次重申: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當地時間9月25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針對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言論,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重申,世衛組織相信科學和證據,目前所有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瑪麗亞·范·科霍夫央視新聞 圖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根據以往關於從動物傳染到人的病原體的研究經驗,確定其動物源和中間宿主需要一定時間,需要進行非常詳盡的調查。
  • 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許多疫苗已被預訂,明年上半年供應將非常有限
    聯合國新聞11月16日消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世衛組織歡迎關於新冠疫苗的最新消息,但仍在等待進一步的相關數據。 根據初步結果,生物技術公司莫德納(Moderna)周一宣布,其實驗疫苗顯示出近95%的功效。
  • 針對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言論,世衛再次重申: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當地時間 9 月 25 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針對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言論,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重申,世衛組織相信科學和證據,目前所有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 · 範 · 科霍夫表示,根據以往關於從動物傳染到人的病原體的研究經驗,確定其動物源和中間宿主需要一定時間,需要進行非常詳盡的調查。如果不知道其源頭和中間宿主,就有可能再次傳播給人類。
  • 哈佛大學論文「翻車」背後:我們是如何被數據和文字利用的?
    尤其是一些不專業的轉載,把標題直接改成「哈佛大學論文稱新冠病毒去年秋在武漢傳播」,極具誤導性。認真讀完了這篇7頁長的論文(加上封面和參考文獻總共10頁),也看到了「數字」和「事實」擺在眼前。即便如此,這篇論文被質疑完全不冤。
  • 世衛組織和法專家齊反駁: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
    原標題:世衛組織和法國專家齊聲反駁: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4 月 16 日,法國病毒學家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在電視節目中發表言論稱,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HIV)的核酸序列,有人工操作的痕跡,是實驗室裡人工合成的,並將矛頭指向了武漢病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