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明劉增光赴麻州大學波士頓孔子學院分享中國哲學思想

2020-11-25 人大新聞網

9月28-30日,應麻州大學波士頓孔子學院和波士頓大學儒學社的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溫海明教授和劉增光副教授訪問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和波士頓大學儒學社。麻州大學波士頓孔子學院以此訪為契機,積極協調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全球訪學項目部門和文學院,邀請兩位教授於9月28日上午走進英語系學生課堂做專題講座。

講座由麻州大學波士頓孔子學院美方院長孫柏鳳和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文學院英語系高級講師約翰∙海斯(John Hess)共同主持。孫柏鳳簡要介紹了孔子學院的有關情況,表示中美兩國建交40年來,隨著雙方合作不斷深化,兩國關係的內生動力逐步增強,孔子學院希望藉助邀請兩位老師走進課堂介紹中國哲學思想,進一步增進美國大學生對中國人民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兩國的人文交流。約翰∙海斯代表講座現場的80餘名師生歡迎兩位教授的到來,期待他們的講座能夠幫助美國學生進一步拓展關於中國研究的視野。

在接下來的講座中,劉增光著重介紹了中國哲學中關於「孝經」的思想構建和歷史研究,闡釋了「孝」與「自身」修養的關係,以及「孝」中蘊含的「仁愛」思想。

溫海明則著重闡釋了中國哲學中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基本概念和思想,表示中國哲學致力於研究世界本原及其演變規律,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倫理觀。溫海明強調,雖然中國和西方的哲學研究方法不同,但兩者具有通約性,可以互學互鑑。

溫海明、劉增光關於中國哲學思想深入淺出的介紹與現場聽眾產生了思想共鳴,大家紛紛表達自己對中國哲學的理解和感興趣的話題。

講座結束後,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副教務長謝莉爾∙尼克森(Cheryl Nixon)會見了兩位教授,感謝他們為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師生帶來的精彩講座,對兩校以孔子學院為紐帶,加強學術交流表示讚賞,並表示希望兩校能夠拓展更多的方式不斷提升合作關係。

會見結束後,溫海明、劉增光即前往波士頓大學,參加為期兩天的以「為儒家思想正名」為主題的國際學術會議,與世界知名儒家思想研究學者分享學術成果。

麻州大學波士頓孔子學院成立於2006年,由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和中國人民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共同建設。自成立以來,麻州大學波士頓孔子學院不斷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促進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和中國人民大學在國際漢語教學、老年學、高等教育等領域的學術交流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今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麻州大學波士頓孔子學院正在精心策劃籌備系列講座,並計劃於10月至12月期間邀請國內外專家向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的師生介紹中國40年來在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的發展成就。

相關焦點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11月4日至8日,講座第二季以線上直播與線下講座相結合的形式推出,每晚6點至8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郭湛先生、張志偉教授、李秋零教授、焦國成教授、宋志明教授分別主講,分享他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中國哲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經年探索與長期思考,帶領大家走進哲學這座宏偉壯麗的殿堂。
  • 孔子學院搭臺 讓外國民眾與中國文化近距離接觸
    他說,現在,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赴烏投資,這也使到孔子學院學習中文的烏茲別克斯坦學生日益增多。  放眼全球,像圖爾松博伊夫一樣對學習中文興趣濃厚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各國的孔子學院蓬勃發展,使更多的外國學生得以邁入學習中文的課堂,切身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 美國一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去世,北京語言大學回應
    針對美國韋伯斯特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劉強在美去世一事,今天,北京語言大學通過學校官網公布情況通報,劉強系該校教師,學校已經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工作組
  • 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舉辦「孔子學院日」活動
    人民網弗羅茨瓦夫9月28日電(記者于洋)一年一度的弗羅茨瓦夫大學孔子學院日活動28日上午在弗羅茨瓦夫國家博物館舉行,當地市民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和中國文化體驗,並拉開了當地慶祝中波建交70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
  • 波士頓學院優勢
    波士頓大學與波士頓學院優勢對比1、波士頓大學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簡稱BU,創辦於1839年,坐落在美國麻薩諸塞州(麻省)的波士頓市中心,與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隔河相對,全美第三大私立大學,2018年被
  • 探訪土耳其奧坎大學孔子學院
    人民網 高澤華攝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高澤華)去年5月,土耳其的第三所孔子學院在伊斯坦堡奧坎大學正式掛牌,由中國國家漢辦、土耳其奧坎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共同籌建。近日,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前方報導組探訪這所「年輕」的孔子學院,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交流,並且專訪奧坎大學校長舒萊·屈特女士。屈特表示,她一直以來都認為中土教育合作非常重要,孔子學院可以作為一座橋梁加強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
  • 孔子的「禮儀」思想,被低估兩千年的高級哲學
    實際上,孔子的哲學核心就是幫助人類解決這些日常細節的問題,他提倡「克己復禮為仁」,企圖用禮儀幫助人類構建和諧的、穩定的、仁愛的文明秩序。可以說,禮儀才是孔子哲學思想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也是儒家學說的潛力、彈性所在。
  • 妥建清:中國眼光,世界意義——中國哲學「主體」思想的現代價值
    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及文化自覺意識的顯現,致使探尋中國哲學文化的歷史不僅是為了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理路、彙編思想清單以期認識自身,而且更是以「中國的眼光,為人類目的」,藉由對中國哲學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尤其是在此不斷籲求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反思宰制中國傳統哲學主流的儒家「道德主體」觀,以此特殊性的中國哲學思想的闡釋來澄明時代精神,超克現時代的困境與危機,意義自然重大
  • 全世界唯一的共和國孔子學院
    託濟克院長在孔院門前迎接記者團(攝影:趙雪予)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趙雪予):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共和國漢學孔子學院成立於2006年6月。現任院長阿納託利託濟克教授是中國的老朋友,2006-2011年期間曾任白俄羅斯駐華大使,卸任回國後又擔任白俄羅斯副總理兼白中經貿政府間合作委員會白方主席。2016年起任共和國漢學孔院院長。 託濟克院長告訴記者,白大孔院負責協調全白俄羅斯所有孔子學院的工作。白大孔院下設有孔子課堂和漢語與中國文化中心。
  • 孔子學院再出新動態!孔子學院推動中文和中國文化在土耳其的發展
    近日,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孔子學院與土耳其安卡拉白楊溪中學籤訂合作。作為在土耳其開辦的唯一一所中學教學班,孔子學院將會通過此次合作,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學習中文的興趣,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黑格爾說孔子不是哲學家,中國根本沒有哲學,大家怎麼看待?
    何為哲學?我認為有哲理的學問即為哲學。中國文明延綿幾千年了,比其它文明產生的時間都要早,其中總結產生的思想能引領世界的肯定比他們所謂的哲學們的哲學要多的多!有用的多!論語,儒家文化幾千年來被統治階級利用,服務於鞏固它們的政權。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學科,連續3年排名中國高校第1!
    學院特色1、中國頂尖,學術重鎮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前身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成立於1956年,國家文科基礎學科(哲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重點基地、「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國家第一批博士授權單位,第一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
  • 一位美國大學校長:我為什麼支持孔子學院
    今年9月16日,他更明確表態:「我認為在西肯校園中應該支持中國文化項目,孔子學院是一種良好的渠道。」 一位美國大學校長為何如此支持中國的孔子學院?西肯孔院,能為孔子學院在美國的發展探出一條什麼樣的路? 人民網記者獨家專訪了蘭斯戴爾校長,並在此後1個多月與各方人士的交流中,觀察著西肯孔院所經歷的一切。
  • 華東師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全英文碩博士項目」鬱振華教授在美講中國哲學
    當地時間6月3日,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全英文碩博士項目「授課教師、「長江學者「鬱振華教授應美國俄勒岡大學孔子學院邀請,在尤金市公共圖書館舉辦題為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但是在近代,中國的很多文人卻對傳統的哲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疑問。雖然胡適先生在中國哲學方面樹立了很多學術典範。也確立了很多標準,建立起了一套哲學化的體系。第一次將中國的很多傳統思想納入了哲學體系當中。但是其間的分歧與疑問,甚至連胡適本人也沒能完全一一解答。胡適建立的中國哲學的學術典範和哲學化的體系,並不是由其一人單獨創建的。
  • 《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出版
    丁四新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哲學、出土簡帛思想、儒家哲學與經學的研究。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學科負責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二級教授,哲學系主任。丁四新表示,《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是一部綜述性的書稿,目的是追蹤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的研究。這個項目從2006年起,迄今已屆十年。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10月28-29日,「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平臺」成立大會召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和自動化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及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五十餘位專家學者與會。
  • 孔子學院為全球渴望學習中文的學生提供了極佳的學習機會
    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深化的國際合作,中國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積極與中國交流。燦爛的中國文化吸引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於是漸漸地一股「漢語熱」在世界各地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孔子學院學習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