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之見,隨時修改,僅供參考。)
發酵需要一定的溫度,相當於微小的文火,持續慢熬。
溫度高則速度快,品質低;
溫度低則速度慢,品質高。
上凍不會使發酵停止,只是減緩,並且在化開後,材料的精華更容易釋出(東北的凍柿子)。但如果容器沒有彈性(塑料容器有彈性),容易被冰撐裂。
大概人感覺最舒服的環境溫度,也是發酵最合適的。如果時間充足,還是溫度低些好(窖藏)。
有些材料(豆、糧)可以先經過高溫(蒸、煮、烤、焙),促使(加速)某些轉變發生,然後再進行緩慢的低溫發酵(醬、醋)。
為了獲得高活性而做的酵素,材料還是越新(生)鮮越好,發酵的溫度還是稍低一些好。
熟食做的酵素,營養高但活性少,可以在做好之後,與活性高的酵素進行(任意比)勾兌,互補長短,多者為主,少者為次,看用途定比例。
已經穩定而需要長期存放的酵素,最好放在溫度相對低而穩定的環境。可以覆蓋遮蔭、用土掩埋、放室內。酵素可以與周圍生態互養互助,有大樹的地方最好。
塑料容器既怕高溫(釋放塑化劑),也怕陽光中的紫外線(破壞化學鍵,風化碎裂),適當遮蔭(窖藏)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酵素在使用時,溫度稍微高一些,會更容易發揮活性作用。接近人體的溫度最合適(飲水、泡澡)。
在用酵素處理一些材料時,往往需要加熱(煮湯、養油)。高溫會破壞一些活性物質,但酵素裡所含的物質很豐富,作用也豐富立體,在高溫下依然會有一些作用,或連鎖的後續作用。
為了提高效果,可以先低溫處理,或文火慢慢加熱,讓酵素的作用充分發揮。
在經過高溫又降溫之後,(水、湯、油)可以再加少量酵素(水),可以進一步優化(柔和、融合)。也可以在此時加入特殊的有針對性的(藥材、調料)酵素。
長時間發酵過的酵素,和用酵素長時間養過的水,都可以認為是熟水(相對於生水)。
長時間的合適溫度,和發酵材料中所含的陽光能量的轉化,還有多種微生物與活性物質的活動,都可以改變水分子團的微觀結構,使水更「熟化」,而且沒有高溫帶來的破壞(活性,活水)。
熟水加熟水,還是熟水。熟水加生水,就需要存放一定時間,或(粗暴)加熱,才能成為熟水。
加熱就是加速。如果要馬上用的,可以加熱(養油、泡茶、養水)。如果已經是熟水,微微加熱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