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級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時候,總有一些聲音提醒大家S基金的機會來了,現在正是適合投資的時候。
但是,S基金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PE二手轉讓的交易為什麼能夠達成呢?
總體來說,S基金是一門三贏的生意,所有的參與方均能從中獲益。既能夠兼顧賣方的資金需求,又能夠為買方獲得較好的資產,為買賣雙方尋找利益最大化的臨界值;同時,管理資產的GP也能夠減少投後壓力。
用一組公式來展示:
S基金的三贏=賣方LP「資金回流」+買方LP購買優質資產的「等待時間」+GP「業績實現」
接下來,我們就從公開市場披露的昆仲資本轉受讓的案例,詳細展示這個「三盈」的生意。
1
賣方LP的利益:資金回流
昆仲案例中的賣方LP:落袋為安
昆仲資本這個案例中,賣方LP的陣容非常強大:招商局、盛世投資、盛景網聯、中金啟元、宇通集團等。「不差錢」的強大LP在這個案例中展示了一個顯著趨勢:即使是耐心強的機構LP,在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的時候,投資邏輯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相信IRR(即絕對收益)」變為「重視DPI(即資金回流)」,更想「落袋為安」。
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收益(IRR)會呈現「J曲線」的特點(如下圖紅色曲線):
投資期一般為3年左右,這個時間段基金整體呈現資金流出的狀態(即灰色柱狀),投資期結束前可能會有少量資金分配(即橙色柱狀)。
在經營時間達7年左右,基金的IRR或將大幅提升,開始獲取絕對收益。
因此,大部分LP的心態是:在基金經營7年左右的時間點,獲取一定絕對收益後再考慮轉讓二手份額。
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收益(IRR)呈現「J曲線」的特點
數據來源:諾亞研究
反觀昆仲資本的案例,昆仲資本人民幣一期基金成立於2016年年中,S基金的轉讓交易發生在2020年年初,中間僅相差3年多時間,相當於剛過投資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LP便開始尋求退出機會,足以證明LP的流動性需求旺盛,更渴望資金回籠而不是獲取超額絕對收益。
正是因為LP的心理預期變化,昆仲資本的轉讓生意才談成了,否則,長線資金極可能捂住資產惜售。
賣方尋求退出的訴求將會源源不斷
研究完昆仲資本的賣方LP狀態,肯定會產生兩個疑問。
Q
&
A
第一個問題:昆仲資本LP心理預期的變化會不會是個特例?
答案是:不會,流動性難題將在未來幾年持續存在於一級市場,為S基金提供源源不斷的項目供給。
原因:
近些年來,大量資金進入私募股權基金,退出卻不如進入多,就像一個「蓄水池」,大量的水流入,流出卻不夠多,因此池子裡的水越積越多。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是,水池中的水需要通過更多的渠道流出,避免堵塞。
在流動性問題亟待解決的時刻,市場上大量處於退出期的基金便會尋找各種方式退出,S基金就像「蓄水池」中的漏鬥,挑選池子中優質的資產進行交易,為存量資金尋求除了上市之外的退出機會。
因此,S基金的投資案例中便出現了圍繞GP和LP退出訴求的交易性策略:購買二手份額、直接投資底層項目、基金接續或重組。這些策略都能夠幫助賣方LP賣出資產,獲取資金,解決了基金的退出剛需問題,在退出需求扎堆的這幾年裡,市場對於S基金的需求度不斷提升,大量S基金將會應運而生。
Q
&
A
第二個問題:除了S基金的「漏鬥效應」,國家層面在這兩年間出臺了一些利好退出的政策,例如:2019年設立科創板幫助更多企業上市退出、2020年減持新規的鬆綁幫助PEVC加速退出等。退出的新政會不會導致做二級交易的S基金項目來源大幅減少?投資變得更加艱難呢?
答案是:退出出口變寬對S基金好處更多。
原因一:
根據2019年的數據來看,1年內科創板上市70家公司,而近5年來每年有1萬左右的被投項目,很明顯,目前的利好政策的確幫助PEVC解決了部分退出難題,但是比起巨大的存量項目,仍然是杯水車薪,S基金並不會因為科創板退出量的擠兌而項目供給不足。
原因二:
S基金作為過濾器的角色,是「優中選優」的交易策略,底層資產更為優質,當科創板等退出方式放寬時,S基金的資產更容易脫穎而出,實現IPO等方式的退出。
2
買方LP利益:購買資產的「等待時間」
昆仲案例中的買方LP:買的「安心」
雖然賣家將存續期間的資產包賣出,但是S基金的買家並不是傻白甜式的「接盤俠」,確保獲利的最好方法就是購買到有價值的底層資產,因此買方的利益主要由項目端的資產包來決定。
昆仲資本這個案例中交易的並不是基金的份額或者單個項目,而是更為複雜的多項目資產包。公開信息可以查到共有7個底層項目被交易,其中包括影譜科技和AIBEE愛筆。
影譜科技是人工智慧領域的獨角獸,主攻可視化、人臉識別等技術,昆仲資本於2017年投資,目前該公司的融資已經進入E輪,估值45億左右。
AIBEE愛筆也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新秀,接受過紅杉、真格、險峰、金沙江等一眾頭部VC管理人的投資,並且紅杉在後續輪融資中不斷追投,昆仲資本於2017年投資,目前該公司的估值從8億人民幣漲到了3億美金以上。
從底層的資產包來看,昆仲資本的買家LP在2020年買入了2017年投資的優質資產,經過時間的驗證,這種資產的質地較好,投得更加「安心」。
以退定投,二次驗證
從買方角度而言,S基金的利益主要源自於能夠以退定投、二次驗證,充分起到漏鬥的作用,尋找確定性更高的優質資產買入,時間將會見證資產升值。通俗來說:S基金買方LP低價購買了優質資產的「等待時間」,盈利的機會就是在「等待時間」後,被低估的底層資產升值。
Q
&
A
問題:昆仲案例中S基金買家所獲得的確定性是不是特例?未來還會有類似的優質資產流入二手轉讓的市場嗎?
答案:昆仲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有更多的好機會。
原因一:
S基金買入的是一個已知的資產包或項目,底層的所有項目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因此這類項目是經過時間驗證的,買入的時候確定性是天然存在的。
原因二:
底層資產的質地和行業的發展浪潮是息息相關的。美國由於私募股權市場發展較早、更為成熟,行業的發展浪潮可以給中國一定借鑑意義。美國100年來,TOP10市值的公司逐漸從1917年化工轉變成2017年的科技,中國的科技潮也在近10年快速發展成型,未來的行業變遷極可能與美國類似。因此,從退出獲益角度來看,帶有科創屬性的項目和行業價值高。
中美行業科技公司對比
數據來源:經緯中國,諾亞研究
另外,2019年,私募股權基金退出項目數TOP5的行業是生物技術/醫療、IT、半導體、網際網路和機械製造,均集中在科創領域,也證實了科創屬性項目的投資更容易成功。
2019年中國私募股權退出行業分布
(按退出案例,筆)
數據來源:清科,諾亞研究
國內經歷過科技浪潮,培養出了淘寶、騰訊、華為等一些列科技巨頭,站在當下的時間點投資科創屬性的企業,投資者能夠通過公司的發展、行業的變遷來確定估值,判斷將更加準確。S基金買入這類質地和屬性的資產包,並能夠獲得一定估值折扣,相當於在當下時間點購買了早期的獨角獸公司,投資的確定性顯著高於PEVC類策略。
目前經營中的私募股權基金,大多數會投資這類科創屬性的項目,因此,還會有更多的優質資產等著S基金來「續航」。
母基金更有能力做好S基金的管理
S基金買家的贏面來自於底層資產的確定性,那麼,對基金和資產覆蓋最全面、數據資源最多的機構,將會更拿到最多的信息,實現對風險的定價。符合這種特徵的機構,首推母基金。
市場化的母基金是很多私募股權基金的LP,在調研和投資後,能夠獲取管理人旗下資產的詳細數據,就如同擁有一個一級市場的WIND或者同花順般的資料庫,隨時可以調取很多資產的信息,從而在做二手份額交易的時候更容易判斷資產的價值。
以知名的母基金管理人歌斐資產為例,旗下FOF基金投過數百家GP,超過210支子基金,擁有10年真實的持續業績數據,因此歌斐資產的S基金在做二手交易時,可以從資料庫中看到這隻基金和同類基金過往的所有記錄,也可以看到大部分底層資產的整個發展過程,交易的勝率明顯升高。
3
GP的利益:業績實現
昆仲案例中的GP:一石三鳥
昆仲資本作為GP,在這場經典交易案中也受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業績來看。這次交易規模為1億美金,基金總規模為15億人民幣,簡單相除就可以算出DPI為0.5,而這個結果僅用了3年多便實現,在私募股權基金裡算是非常亮眼的數據。
另外,昆仲資本先將人民幣基金中的資產包轉成美元基金,賣給TR capital等買家,該資產包的業績代表了昆仲資本具備美元基金的投資能力,可參考的業績對後續美元基金的設立和募集有好處。
除了賣出的資產包,存量資產的管理也間接受益。昆仲資本一期人民幣基金共投資32個項目,賣出7個項目意味著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去管理剩下的25個項目,間接提振未來的業績表現。
趨勢:GP與LP形成利益共同體
有限合夥的結構讓GP在私募股權基金的管理過程中有極大的話語權,因此,即使買賣雙方LP有意願交易資產,GP若強烈反對阻止,交易也很難達成。
昆仲資本的案例是一個經典的複雜交易案例,參與方均是市場主流機構,GP也從中獲得多重利好,說明S基金開始受到GP重視和認可。之前GP強烈反對交易的情形會越來越少見,GP和LP未來將更多以利益共同體的形態出現。
任何一門生意若想成功,均是多方共贏的結果,剖析昆仲資本的案例可以發現:S基金目前已經具備讓交易方均獲益的「三盈」局面,未來還會有更多經典的案例在這個領域爆發。
END
免責聲明:本文件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觀點、結論、建議等)僅供參考,不代表任何確定性的判斷,您仍應根據您的獨立判斷做出您的投資決策,投資涉及風險,諾亞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及其關聯公司不對因使用本文件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本文件包含前瞻性的預測,任何非對過往歷史事實的陳述均為前瞻性的預測,本公司並不保證完全準確或未來不發生變化。本報告的信息來源於公開資料,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所包含的信息及建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本公司已力求報告內容的客觀、公正,但文中的觀點、結論及建議僅供參考,不代表任何確定性的判斷。
本報告相關智慧財產權歸本公司及其關聯公司所有,未經本公司及其關聯公司許可,任何個人或組織,均不得將本報告內容以轉載、複製、編輯、上傳或發布等任何形式使用於任何場合。如引用或刊發需註明出處為「諾亞研究部」,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諾亞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關聯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之權利。任何機構或個人使用本文件均視為同意以上聲明。
本報告所載的信息、材料及結論只提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立,也不適用於個別投資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投資者應考慮本報告中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