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中文菜名英文譯法》討論稿正式由北京市旅遊局對外公布,此稿初步確定了2753條菜單及酒水的英文譯法,並徵求市民建議。千變萬化的中文菜名讓在中國的「老外」傷透了腦筋,曾有飯店想當然地把「童子雞」譯為「還沒有性生活的雞」,把「紅燒獅子頭」變成「燒紅了的獅子頭」,出了不少笑話。
從去年3月起,北京市外辦、北京市旅遊局等相關單位便著手開展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的規範工作。經過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專家及顧問審核後,形成了最新的《中文菜單英文譯法》討論稿。
2753道中國菜有了英文名
「中國菜名是我們文化中非常複雜的一個部分,我們必須以長短適中的英文向外國來賓傳達出基本意思。」主持討論稿制訂工作的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馮冬明說。
名目繁多的中國菜名該怎麼翻譯?在討論稿中,針對2753種菜名,專家們進行了相對的整理。
首先是中國菜中以主料開頭的菜名歸為一類,比如「白靈菇扣鴨掌」就直接採用蘑菇和鴨腳,中間以連詞連接,而像「冰梅涼瓜」則把菜中的主要配料苦瓜和楊梅汁直接翻譯,也用連詞連接。
其次,一些中國菜名以烹製方法開頭,而這些烹製方法在國外並不存在,比如燉、熘、燴、水煮等。這些菜名則主要採用烹製方法的相應動詞,再加上菜餚採用的主料來表示。比如「地瓜燒肉」便用「被爛熟的地瓜和肉丁」(Stewed Diced Pork and Sweet Potatoes)來表示,「水煮魚「則翻譯為「熱辣油裡的魚片」(Fish Filets in Hot Chili Oil)。
第三類是以口感開頭的菜名,這一類的菜則以介紹菜餚形狀或口感以及主配料為原則,並進行合理想像。比如「脆皮雞」翻譯為「脆雞肉」(Crispy Chicken)。
最後一類是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餚,這類直接以菜餚的創始人或發源地的拼音加主料來表示。比如麻婆豆腐便直接以「麻婆」和「豆腐」的漢語拼音組合成英文菜名MapoTofu,「廣東點心」則採用廣東地名加英文單詞點心來表示。
經過以上四類的歸納,2753道中國菜的翻譯便全部完成。
「餛飩」「餃子」原音照搬
曾經鬧過笑話的菜名是如何翻譯的呢?「童子雞」已經正式跟「沒有性生活的雞」告別,而改成了「春雞」,「叫化雞」則被規定為「乞丐雞」。在討論稿裡,記者還找到了一些比較有創造性的譯法,「田園素小炒」規定為「讓素食主義者高興的菜」。
對於一些中文菜名用英文是表達不了的,比如「餛飩」有些地方也叫「雲吞」,中文字面意思是「吞下雲彩」的意思,常見的「魚香肉絲」是該翻譯成「有魚香味的肉片」,還是「用蒜味作料做的豬肉條」?還是乾脆就叫「川味肉片」呢?
據記者了解,在討論稿中,對這類菜名也有規定,具有中國特色的且也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食品,本著推廣漢語及中國文化的原則,全部使用漢語拼音,另外,具有中國特色的且被外國人接受的,但使用的是地方語言拼寫或音譯拼寫的菜名,也保留其拼寫方式。
這樣的菜名有「佛跳牆」、「鍋貼」、「窩頭」、「蒸餃」、「油條」、「湯圓」、「粽子」等。
新譯名將在全國普及
為中國菜餚制定標準的英文名稱的任務非常艱巨,但這十分必要。在菜單上,老外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家常菜被翻譯成稀奇古怪的名字。很多名字讓他們大倒胃口。
制訂過程中,北京市聯合大學旅遊學院牽頭有關機構,搜集了1萬份餐館菜單用於研究和分類。
這個翻譯委員會由20名志願者組成,其中有英語教授、餐飲行業經理以及多數來自美國的「外國專家」。該學院翻譯委員會的初步目標是提供在200家三星級以上餐廳最常見的1000種菜餚的官方英文菜名。
儘管這個任務似乎相當艱巨,但馮教授表示,委員會將在11月份之前在網上公布初步整理的結果。
「餐飲店不會被強制要求按這套新的英文菜名製作菜單,但是,如果這些英文名被比較高級的酒店餐館採用,它們可能會流向全市小型、非星級甚至還沒有營業執照的餐館——這樣的餐館估計全北京有10000-40000家,隨後還會擴散至全國。」馮冬明說。
為避免這樣的跨文化溝通僅僅停留在菜名的層面上,該學院還準備實施一個項目,培訓酒店服務生用標準英語向用餐的客人介紹菜品及點菜。
討論稿公示後,有網友批評翻譯名字後面跟著的簡介太長了,應該要儘量簡短。另有網友說,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菜名叫法各具特色,翻譯得不倫不類,反而喪失了中國的文化特色。一些網友也表示,其實無須為迎合外國遊客而翻譯菜名,如果要與國際接軌,不妨給菜品配圖,在圖片的旁邊用英文表明食品的原料。另有提議說,菜名直接寫漢語拼音,再配圖片和英文說明就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