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四種不同的地震震級(ML、MS、MB、MW)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個量,當前,最基本的震級標度有4種:地方性震級ML、體波震級(Mb和MB)、面波震級MS和矩震級MW。

前3種震級是通過測量地震波中的某個頻率地震波的幅度來衡量地震的相對大小的一個量。

地方性震級ML是用1秒左右的S波(或Lg)的振幅來量度地震的大小,體波震級Mb是用1 秒左右的地震體波振幅來量度地震的大小,體波震級MB是用5 秒左右的地震體波振幅來量度地震的大小,面波震級MS是用淺源地震的20 秒左右的面波振幅量度地震的大小

由於當初設計芮氏規模時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近震規模 ML 若大於約6.8或觀測點距離震中超過約600千米便不適用。後來研究人員提議了一些改進,其中面波震級(MS)和體波震級(Mb)最為常用。

由於「地震強度頻譜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會產生飽和效應,使得一些強度明顯不同的地震在用傳統方法計算後得出芮氏規模數值卻一樣。

到了21世紀初,地震學者普遍認為這些傳統的震級表示方法已經過時,轉而採用一種物理含義更為豐富,更能直接反應地震過程物理實質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級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

矩震級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參數所計算的震級,描述了地震破裂面上滑動量的大小,一般通過波形反演的方法計算。

我國規定對公眾發布一律使用面波震級MS

四種震級適用範圍區別:

ML:測量範圍400km內,震級2-6級。

Mb: 深度16-100,震級4-7級。

Ms:深度20-180,震級5-8級。

MW:震級>3.5,無上限限制

地方性震級ML、體波震級(Mb和MB)、面波震級MS之間有換算的經驗公式:ML=(1.17MB+0.67)/1.13 ML=(MS+1.08)/1.13

但以上三種震級標度與矩震級MW不能直接進行換算和對比。

對於淺源大地震,我國習慣使用面波震級,而美國往往較多地使用體波震級或矩震級,在一些新聞報導中,往往不加區別地將它們籠統稱之為「震級」或「芮氏規模」,這就容易造成混亂

附文:什麼是矩震級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以西海域Ms8.7級地震,引發海嘯,衝擊了印尼、斯裡蘭卡、印度、泰國、孟加拉國、馬爾地夫、索馬利亞、馬來西亞、緬甸、坦尚尼亞、塞席爾、肯亞等印度洋及其沿岸十幾個國家,死亡人數超過28萬。

世界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各著名地震研究機構紛紛發表評論,其中很引人注目的一條消息來自美國地質調查局:按照矩震級Mw排序,這次特大地震為20世紀以來,名列1960年智利9.5級,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灣9.2級,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列諾夫島9.1級地震之後,與1952年勘察加9.0級地震並列第四。

當時就有許多讀者向地震部門詢問,什麼是矩震級?為什麼特大地震要按矩震級Mw排序?

以前的地震科普材料裡已經比較多地介紹過,什麼是芮氏規模?怎樣從近震震級ML,逐步推廣到面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在那些材料裡一般都會告訴大家,對于震源淺且距離遠的強震通常測定面波震級Ms。

可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科學家在研究全球地震年頻度與面波震級Ms的關係時發現,缺失Ms超過8.6的地震。他們認為,當Ms超過8.6以後,儘管地表出現更長的破裂,顯示出地震有更大的規模,但測定的面波震級Ms值卻很難增上去了,出現所謂震級飽和問題。於是,從反映地震斷層錯動的一個力學量:地震矩M0出發,又提出一種新的震級標度:矩震級Mw。

在力學裡,矩的概念是用來討論物體轉動問題的。例如,用雙手放在桌子的兩邊,在水平方向上一隻手向前推,另一隻手向後拉,桌子就可能轉動。桌子是否轉得動以及轉動量的大小不僅與這對力的大小,而且與這對力的距離有關。這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叫做力偶。衡量這對力偶對於轉動作用大小的是力偶矩,其量值等於其中一個力的值與它們之間的距離之乘積。這個概念被引伸到斷層位錯問題,可用斷層面積S、斷層面的平均位錯量和剪切模量μ的乘積定義地震矩。顯然,這是對斷層錯動引起的地震強度的直接測量。為從地震矩出發,又能和以往的震級可比擬。

為測定地震矩及矩震級,可用宏觀的方法,直接從野外測量斷層的平均位錯和破裂長度,從等震線的衰減或餘震推斷震源深度,從而估計斷層面積。也可用微觀的方法,由地震波記錄反演計算這些量。

以往的科普材料裡,在說明震級與地震烈度的區別時,常常強調,地震烈度是從地震造成的破壞程度及引起的影響反映地震的大小,而震級反映了地震波能量的大小。現在要將由芮氏規模發展起來的幾種震級標度與矩震級做比較,就不能不更進一步說清楚,只有矩震級才真正反映了地震錯動的大小。那幾種震級只是抓住某一種地震波的最大振幅來標徵地震的大小,它們與地震波能量大小的關係只是一種統計關係。而地震波能量也只是地震釋放總能量的一部分。又由於最常用的面波震級達8.6以後又有飽和問題,比較特大地震當然得用矩震級了。

唐毓瑨

相關焦點

  • 新聞背景: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震級和烈度
    新聞背景: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舉個例子來說,地震震級好象不同瓦數的日光燈,瓦數越高能量越大,震級越高。烈度好象屋子裡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日光燈來說,距離日光燈的遠近不同,各處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樣。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
  • 生活地理 | 地震中的震級與烈度是怎麼一回事?
    在關於地震的相關信息中,大家可能對震級震烈傻傻的分不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震級和震烈是什麼樣的不同?地震時所釋放的能量可以根據地震儀記錄的地震波來測定。世界上常用「芮氏規模」標準區分地震震級。「芮氏規模」最初由地震學家查爾斯·裡克特1935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發明的。裡克特提出按照地震儀器探測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將地震分級。
  • 地震震級有很多不同類型 我們測的芮氏8.0級是面波震級
    2008年9月4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院士、副主任史培軍教授、專家董樹文研究員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並答記者問。    [彭博新聞社]第二個問題關於地震震級的問題,中國地震部門報導是芮氏8.1級,美國部門報導是7.9級,美國和中國的地震部門,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攀枝花會理地震的報導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中國汶川大地震發生幾天之後又調高了地震震級,是否中國的有關部門有意調高震級,以掩蓋他們在救災工作中的不足?謝謝。
  • 地震的震級是怎樣判定的
    有的地震可以摧毀高樓大廈,有的卻讓人一點感覺都沒有,直到新聞上報導或地震局發布消息,才被知曉。同時,在新聞上看到的有關地震的消息,報導裡提到的「XX級」地震,這裡的「級」指的便是震級。震級是指地震震源釋放能量的等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數字越大,反之亦然。
  • 冷知識|地震震級測定結果為什麼常常有不同版本?
    冷知識|地震震級測定結果為什麼常常有不同版本? 澎湃新聞 王亦贇 張軒婷 2017-08-11 17:51 來源:澎湃新聞
  • 地震的震級與烈度
    地震震級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我國一般採用芮氏規模。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根據不同強度地震的破壞能力,震級進—步劃分為5個級別。
  • 從日本熊本地震傷亡看「震度」 與震級不同
    原標題:從日本熊本地震傷亡看「震度」   新華社東京4月18日電 日本是地震多發國,但每次地震發生時,大規模傷亡並不多見。這次九州熊本縣7.3級地震,死傷人數較多,關鍵在於地震的震度非常高。   震度與震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 地震震級與烈度
    震級是表示地震大小的,而烈度是表示地震時地面破壞程度的。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對於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的地區,烈度的大小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烈度。地震好比一顆炸彈爆炸,炸彈的爆炸威力好比是地震的震級,炸彈爆炸對周圍的破壞程度好比地震烈度。在距炸彈爆炸點近的地方,破壞就大;遠的地方,破壞就小。地震烈度也是如此。
  •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劃分
    地震研究部門在報導某地區發生的地震時,往往要冠以發生了XX級的地震,烈度達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級和烈度並不是一回事。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  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裡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 ,震級則是根據地震儀對地震波所作的記錄計算出來的。
  • 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的區別
    一、地震震級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
  • 【災害科普】芮氏規模是咋回事~~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次人工地震,是由於朝鮮氫彈試爆而引起的。 那麼,如果地震發生在地下,地震學是如何判斷區分一個地震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引發的呢? 其實,自從全球數位化地震臺網和臺陣技術——這些永不休息的「順風耳」發展以後,一般認為只要核試驗引發的震級超過mb3.5的,就可以被臺網監測到。
  • 地震中,日媒報導的震度和震級和我國有什麼不同?對房產有什麼影響?
    2月13日,日本當地時間23點08分在福島外海發生了7.1級地震,日媒報導震源強度為6強,東京為3強。看了日本媒體報導的新聞,很多人都會對「震度」這一表述感覺有一些費解。那麼,這幾個日本表示地震等級的數據,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幾級地震,有什麼不同嗎?
  • 地震冷知識丨震級為負值的地震
    有震級為負值的地震嗎?解答:有。我們知道地震是地下能量的一種正常釋放,能量釋放不為負,但是,一個真實發生的地震,芮氏規模卻有可能是負值。芮氏規模是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裡克特和古登堡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準。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經過一定公式,計算出來的震源處地震的大小。我們要明白,最早提出震級概念的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定義的零級地震不是沒有地震,而是指某種特定大小的地震。
  • 天天學普地||地震的強度——地震的震級
    地震震級(magnitude)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個量,為地震的基本參數,是通過測量地震波中的某個振相的振幅來獲取的。震級標度的方法有多種,以芮氏規模(ML)為常用。芮氏規模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F.Richter於1935年研究加州地震時,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依據,依次確定出震級與能量的關係。
  • 雙語閱讀:地震的「震級」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雙語閱讀:地震的「震級」 2008-05-16 17:57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5月12
  •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級?它們是一回事嗎?
    地震波按傳播方式的不同分為體波(P波、S 波)和面波。 相應地,由體波振幅計算得到的震級叫體波震級,由面波振幅計算得到的叫面波震級,二者反映的是地震釋放能量大小與震級的統計關係。 地震越大,震級的數值也越大。我國常用的震級標度包括面波震級、體波震級和近震震級。
  • 工程地質知識: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是什麼
    1)地震震級震級是對地震強度大小的度量,與所釋放的能量大小有關,釋放的能量(E)越大,震級(M)就越高。兩者的關係為:logE=11.8+1.5M。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時一定地點的地面震動強弱程度的尺度,是對該地點範圍內的平均水平而言。地震烈度不僅與震級有關,還和震源深度、距震中距離以及地震波通過的介質條件(巖石性質、地質構造、地下水埋深)等多種因素有關,一般情況下,震級越高、震源越淺、距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高。
  • 地震等級劃分,芮氏規模
    地震等級的劃分,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地震等級劃分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芮氏規模規模。地震級別是地震時,釋放能量多少的一種度量值。芮氏規模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數,選擇距離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規模每增一級,能量釋放約增加了32倍。芮氏規模釋放的能量按照幾何倍數增加,具體的能量釋放有一個明確的計算公式。這種複雜的計算公式對一般人來講並不實用,那麼我們用TNT 來比較形象的表述一下。
  • 【地震特輯】日本地震原是核試驗?
    因為只要是核爆炸,就會產生地震波;只要爆炸達到一定當量,其地震波就會被全球的地震臺網記錄到。地震學家就能研究、判斷這個地震是人工地震還是天然地震。自從全球數位化地震臺網和臺陣技術——這些永不休息的「順風耳」發展以後,一般認為只要核試驗引發的震級超過mb3.5的,就可以被臺網監測到。那麼,地震學是如何監測核試驗的呢?
  • 芮氏規模、體波震級、面波震級,還有矩震級到底是什麼?
    理論上,一次地震,同一震級標度的震級只有一個。實際上,除了經常出現不同的國家、機構所報導的震級不一致現象外(比如2001年中國崑崙山口西地震,中國的測定結果是Ms=8.2,而美國的測定結果是Ms=8.0),還經常有修訂震級的情況發生(比如USGS對日本地震測定的矩震級,先從8.8修正到8.9,目前又修正為9.0)。針對這種現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