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等級的劃分,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地震等級劃分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芮氏規模規模。
地震級別是地震時,釋放能量多少的一種度量值。
芮氏規模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數,選擇距離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規模每增一級,能量釋放約增加了32倍。
芮氏規模釋放的能量按照幾何倍數增加,具體的能量釋放有一個明確的計算公式。這種複雜的計算公式對一般人來講並不實用,那麼我們用TNT 來比較形象的表述一下。
零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6.3×10^4焦耳,約是0.015千克TNT當量;
一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是0.477千克TNT當量。
二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15千克TNT當量。
三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477千克TNT當量。
四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15噸TNT當量。
五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477噸TNT當量。
六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1.5萬噸TNT當量。
七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47.7萬噸TNT當量。
八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1500萬噸TNT當量。
九級地震釋放能量大概是4.77億噸TNT當量。
另外,由於芮氏規模達到7.0後會產生飽和效應,也就是說,當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增大的時候,震級卻不再增大。人們使用震距來表示,所以,通常所說的芮氏規模就是面波震級。但由於習慣,國內外媒體報導時仍說裡氏多少級。
地震烈度分為12個等級。
第一級,人們並未感覺到震動。
第二級,人在高樓才能感覺晃動。
第三級,在地面的室內能感覺到,懸掛對象也晃動。
第四級,連汽車也晃動,嚴重的話木牆或窗架會出現裂縫。
第五級,容器中的液體濺出,睡覺的人會被震醒,小物體會移位。
第六級,牆上掛的圖畫會掉下,家具移動,人們會因為害怕紛紛逃到屋外。
第七級,人會站立不穩,池塘出現水波。
第八級,磚石牆部分破裂倒塌,樹枝斷落。
第九級,是很嚴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現裂縫,小建築物倒塌等等。
第十級,水庫出現裂縫、橋梁被破壞,鐵路扭曲等。
第十一級,地下水管及陰溝系統全被破壞。
第十二級,全面破壞,連巨石也震動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