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用戶@大谷Spitzer用人工智慧修復了100年前北京晚清的影像,AI完成了上色、修復幀率、擴大解析度的步驟,@人民日報對此進行了報導,網友也是連連稱讚,對看到的影像資料也表示,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藉助人工智慧進行影像資料的修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歷史,從最初的衣、食、住、行到影像修復,人工智慧已經是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契合了,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它了。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馬斯克曾表示,人工智慧將在「一切」方面打敗人類,人工智慧可能對社會構成巨大威脅。
乍見之下,有點道理又有點害怕,仔細品味有點兒危言聳聽的感覺,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
繼上海進行垃圾分類之後,北京、杭州等地也陸續實行了嚴格的垃圾分類方法。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處理垃圾分類不清,還需要接受較為高額的罰款。於是,幫助人們識別垃圾種類的app、小程序層出不窮,分類垃圾桶也用起了智能設備,打造了垃圾分類生態閉環。
以北京為例,北京採用的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具有信息採集、投放溯源和管控垃圾流向的功能,可以追溯到投放垃圾的居民,如果居民錯誤投放,也能及時在後臺留下記錄,還可以更大程度地統計居民參與率。
用人工智慧的科技力量,做環保的事情,確實要比人工分類省時省力,那何樂而不為呢?
比爾·蓋茨曾在1995年出版的《未來之路》中表示:在不遠的未來,沒有智能家居系統的住宅會像不能上網的住宅一樣不合潮流。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判斷,他花了巨款造就了堪稱全球智能家居經典之作:「未來屋」。
1990年開始興建,1997年竣工,位於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湖畔,佔地面積約6600平方米,前臨水、後倚山,林木蓊鬱、氣象萬千,鋪設了84公裡纜線,完成了家居生活與高科技的完美對接,總造價高達 1.13億美元,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房子」。
如今已經23年過去了,曾經讓人羨慕的「未來屋」,也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變成了每個人自己的「小屋」。借著「618」購物狂歡節的東風,天貓精靈公布了6月1日的銷量:全平臺可以連接天貓精靈的智能家居設備,銷售額在1分鐘內突破1億,智能家居正在一步一步地進入到每一個家庭中。
想像一下,在人工智慧的助力下,未來的每一天,你下班之後,回到家裡,浴缸已經自動放水調溫,空調也已經自動調好了溫度和溼度,這樣的生活,不是很美好嗎?
說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普通話是制約扶貧開發、技術培訓等活動的重要因素。 「推普脫貧」幫助山村裡的孩子學會普通話,能夠為他們走出大山、創造美好生活打好基礎。
於是,人工智慧登場了,通過人工智慧推廣普通話,以達到幫助少數民族認讀常用規範漢字、掌握日常生活用語的目的。目前「語言扶貧」APP已在雲南、廣西、甘肅、新疆等地使用,累計助力32.8萬各民族群眾快速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
不僅如此,利用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技術,還可以將一些好的學校和好的老師將優質教育資源上傳到平臺,基層老師調用這些好的資源和內容便可惠及更多孩子,讓更多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連精準扶貧都有人工智慧的身影,這樣是不是真的意味人工智慧會在「一切」方面打敗人類呢?
其實不然,與其說人工智慧「打敗」人類,不如說,人工智慧的應用提高了人們處理事務的效率和效果,更加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這也是人工智慧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
人工智慧的本質是工具,就好比一把精緻的刀,用在醫生手裡就是治病救人的,用在廚師手裡就是用來做飯的,刀的速度是不是可以打敗徒手不重要,誰來用,怎麼用,怎麼才能用得更好,才重要。
所以,要擔心的不是人工智慧會不會打敗人類,而是現在我們要儲備什麼樣的知識,怎麼樣把人工智慧用得更好,畢竟在人工智慧時代發展的初期,每一個人都有走在時代前沿的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