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EPR,一個讓愛因斯坦再次驕傲的方程,揭示了一個怎樣的宇宙?

2021-01-15 太空記

ER=EPR,一個讓愛因斯坦再次驕傲的方程,揭示了一個怎樣的宇宙?

ER=EPR這個被譽為讓愛因斯坦再次感到驕傲的方程究竟描述了什麼?在這個世界裡,引力支配著宇觀星系的運動,量子支配著微觀粒子的運動,智能則支配著人類這種宏觀智慧生命的行動,這三種完全不同尺度的現象,看上去似乎毫無關係,然而現代物理學越來越多地研究卻表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不可忽視的聯繫。

首先我們要知道,量子糾纏是根據愛因斯坦,為了反駁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解釋,從而提出的一個稱為EPR悖論設計的思想實驗。即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三人於1935年5月,在《物理評論》上聯名發表了一篇名為《可以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備的嗎?》的論文。藉此對量子力學提出了強勁的質疑。很少有人知道,愛因斯坦等人根據量子力學設計了精巧的實驗,他們通過高能光子照射特殊晶體,讓特殊晶體的外層電子躍遷兩個能級,然後在回落時放出一對低能光子,也就是說每回落一個能級就會釋放出一個,基於守恆定律,你會發現被放出的一對光子的量子態,存在某些關聯,比如偏振。

根據哥本哈根學派的解釋來看,這對量子態,即微觀粒子狀態的統稱,在存在關聯的光子被測量到以前,量子態都會呈現出不確定的特性。由於這對光子的量子態存在關聯,這意味著一個光子的狀態被確定的同時,另一個光子的對應量子態也被確定了。

最近幾十年來,理論物理學家索恩將興趣點從蟲洞研究轉移到了引力波探測,並在2017年,因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另外,人們對蟲洞的研究的基本思想,也在近10年發生了顯著的改變,人類甚至可以將蟲洞研究的新思想來源,概括為一個物理公式,也就是由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曾因提出ADS/CFT對偶理論名聲大噪的,胡安馬爾達西那和史丹福大學的倫納德薩斯坎德,在2013年拋出了重磅炸彈ER = EPR。這個公式首次將蟲洞與量子糾纏聯繫在了一起。

ER的全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這是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在研究廣義相對論方程時,提出的一種不可穿越的蟲洞,EPR則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這三位科學家姓名首字母的縮寫,你知道嗎?波多爾斯基是一名俄籍美國物理學家,而EPR在物理中,是指一對相互糾纏的粒子,原本ER與EPR兩個概念是毫無干係的。因為愛因斯坦-羅森橋是描述大尺度宏觀現象的廣義相對論的產物,EPR是對微觀世界的量子糾纏行為的描述。

要知道,量子糾纏在大尺度上很容易因為退相干而消失,如果我們將黑洞視為量子系統而非經典物體,就有可能會出現,兩個高度糾纏的黑洞組成的系統,當人們對這種糾纏態進行仔細研究後,就會發現這種糾纏態對應的時空,可以看作一個不可穿越的蟲洞連接了兩個黑洞,這就是ER = EPR的真正含義,嚴格來說,ER = EPR不是一個數學或者物理方程式,它更像一個標語,強調著量子糾纏和時空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繫,假設這種聯繫存在,這說明它不僅可以自然而然地,將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即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聯繫起來。此外,它還暗示了量子糾纏,在時空結構的呈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或許你會感到困惑,人們為何要將量子糾纏與蟲洞聯繫在一起。首先我們要明白黑洞的幾個性質,黑洞是彎曲的時空區域,與大家熟知的,相對而言未被扭曲的空間大不相同。其中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人們能夠將它的幾何結構分隔為兩個區域,一個是空間被彎曲,但物體和信息仍能逃離的外部區域,另一個是物質和信息衝進去後,就再也無法逃逸出來的內部區域,因為內部和外部被一個名為事件視界的表面分隔開來。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視界只是一個想像出來的表面,當一名太空人穿越視界之際,他並不會在該區域內感到任何異樣。不同的是,一旦穿過它,這名空間旅行者,將註定被擠壓進一個有著巨大曲率,且無法逃離的區域,其實,黑洞內部相對外部而言,實際上是在未來,因此旅行者無法逃離,所以他無法穿越回過去。

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一年後,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找到了愛因斯坦方程的一個最簡單的解,還指出了如今被稱為黑洞的天體的概念,你知道嗎?史瓦西計算出的時空幾何結構,尤為出人意料,以至於科學家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真正理解,這個結構描述的其實是連接兩個黑洞的蟲洞,從外部看,兩個黑洞是相距很遠的兩個獨立實體,然而它們竟共有一個內部區域。在1935年的論文中,愛因斯坦和他的合作者內森羅森預料到,這個共有的內部是某種蟲洞,由於當時他們未能完全理解,蟲洞代表的幾何結構,從而使得蟲洞也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

對此,小夥們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ER=EPR,一個讓愛因斯坦再次驕傲的方程,揭示了一個怎樣的宇宙?
    ER=EPR,一個讓愛因斯坦再次驕傲的方程,揭示了一個怎樣的宇宙?ER=EPR這個被譽為讓愛因斯坦再次感到驕傲的方程究竟描述了什麼?很少有人知道,愛因斯坦等人根據量子力學設計了精巧的實驗,他們通過高能光子照射特殊晶體,讓特殊晶體的外層電子躍遷兩個能級,然後在回落時放出一對低能光子,也就是說每回落一個能級就會釋放出一個,基於守恆定律,你會發現被放出的一對光子的量子態,存在某些關聯,比如偏振。
  • 愛因斯坦引力方程中的宇宙常數與暗能量的區別是什麼?
    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就是此時,引力方程的一個預測讓愛因斯坦產生了困擾。但是,這種假象會給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引力方程預測出了一個不穩定的宇宙解!如果有一個大致均勻的、不完美的物質分布,那麼時空就會因為物質的存在發生彎曲。
  • 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如何理解?
    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Rμv是代表曲率的裡奇張量,它是由四階的黎曼張量壓縮得到的一個二階張量。大家都知道廣義相對論所用的是黎曼幾何,所以描述時空曲率的張量應該是黎曼張量,然而描述時空的黎曼張量是一個四階張量,而與其對應的能量動量張量卻是一個一階張量,這樣兩者無法建立對應關係,後來愛因斯坦把能量動量張量插值成二階張量,結果一個四階一個二階,還是無法建立對應關係,所以決定壓縮黎曼張量,但愛因斯坦自己搞不定,剛好有個數學家裡奇幫他完成了這項工作。
  • 被愛因斯坦視為最大錯誤的宇宙常數,真的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嗎?
    愛因斯坦認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是宇宙常數Λ,在愛因斯坦看來,這是一個失敗的作品,然而現實卻再度和愛因斯坦開了一個大玩笑。隨著對宇宙認識的深入探索,被愛因斯坦宣告「死刑」的宇宙常數卻在宇宙學中重新復活,科學家認為它蘊含著無窮的價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偏微分方程:一門揭示宇宙奧秘、改變世界面貌的科學
    偏微分方程這門數學學科,對於廣大中學生來說,恐怕是完全陌生的,難免會感到高不可攀;至於說它是一門揭示宇宙奧秘、改變世界面貌的科學,恐怕更顯得匪夷所思了
  • 愛因斯坦的「黑洞方程」的證明
    愛因斯坦解釋說,我們並不是居住在一個絕對的幾何空間和時間中,實際上,我們棲息在一個被命名為「時空」的四維現實裡,它隨著物質能量的變化而發生著波動。 愛因斯坦將他的神奇創見展示在幾個構成他廣義相對論理論核心的方程中,即愛因斯坦場方程。自二十世紀以來,這個理論已被多個實驗所證實。
  • 愛因斯坦的「最大錯誤」,科學史上的一個悲劇
    儘管已經去世65年了,但愛因斯坦仍是科學史界一個長盛不衰的話題。這不,美國科普作家博達尼斯創作了一部以愛因斯坦「犯錯」為主題的讀物——《愛因斯坦也犯錯:天才的一生》,重新梳理、回顧了這位天才的一生。
  • 通俗易懂地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個問題引發物理界劇變
    一個好的問題促進人們思考,甚至於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比答案更重要。愛因斯坦就曾受益於一個好的問題,當時落魄的愛因斯坦經朋友介紹在專利局做一名小職員。麥克斯韋方程雖然早就揭示了光速不變的道理,卻被他本人忽視了,隨後才被愛因斯坦所指出來。
  • 從黑洞到NUT宇宙,愛因斯坦方程為何會有數量眾多的「病態」解?
    如果不是愛因斯坦早期錯誤地將宇宙常數拿掉了,就連宇宙膨脹問題也能得到很好的解釋。但為何說它像「特洛伊木馬」呢?這是因為,通過對廣義相對論不間斷地深入研究和剖析,人們發現在它的內部潛藏著各種「妖魔鬼怪」,包括黑洞、白洞、蟲洞、各種不同意義的時間機器,甚至不同類型的宇宙,這些都是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出的不同的解。
  •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三大意義,第三個創造了整個宇宙!
    ,那就是在宇宙中發生的任何反應,質量都是守恆的。下面,就來看一下愛因斯坦從狹義相對論中推導出的最著名方程——質能方程:E=mc^2這個方程由三部分組成,(1)E是能量,位於方程的一邊,表示系統的總能量;(2)m是質量,與能量存在聯繫;(3)c^2是光速的平方,使能量和質量等價的換算因子。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激烈對決——EPR悖論!
    他們相信會有一個更完備量子理論。   玻爾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放下手頭的所有工作,專心來解決這個問題。從愛因斯坦等人給出的第二個條件的要素要求:「假設在對於系統不造成任何攪擾的狀況下,可以準確地預測(即以等於100%的概率)一個物理量的數值,則對應於這物理量存在了一個物理實在的要素。」開始了他的反駁。
  • 我們該如何理解愛因斯坦質能方程
    我們後背的驕傲,人類的智慧象徵!相對比廣義相對論公式,質能方程E=MC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生至少見過一次吧。但此公式應該如何理解,包含什麼樣的深意,是我要告訴大家的。質能方程表述如下:E=MC。其中,E是能量,單位是焦耳(J)。M是質量,單位是千克(Kg)。
  • 愛因斯坦的七大預言中,有三個還沒有實現,其中一個讓人類期待
    愛因斯坦是100年前的偉大科學家,他的偉大之處有兩個,一個是提出了對人類影響深遠的相對論,另一個則是著名的質能方程式。相對論向我們揭示了時空的探索方向,有了相對論的指引,我們才能夠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而人類在未來是否能夠成為強大的星際文明,或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相對論的理論指導。沒有相對論的指引,人類可能也不會有現在的太空探索發展速度。
  • 黑洞中心的奇點那麼怪異,它是否連通另外一個宇宙?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1916年正式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並在論文中給出了引力場方程,同一年,正在歐洲一戰戰場上服役的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他就給出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首個方程解有人問,那麼多的物質全部聚集在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中,這實在是讓人無法相信,物質會不會通過了奇點之後,抵達了另外一個宇宙呢?
  • 宇宙起源於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這種話你相信嗎?
    宇宙大爆炸論是目前最被認可的關於宇宙起源的假說,當然你是有權利不去相信的。宇宙起源於138.2億年前的一個緻密、熾熱、質量巨大的奇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物質的密度從大變小,從熾熱開始冷卻。直到變成今天你所看到的樣子。整個過程看起來像是一場「爆炸」。
  • 宇宙常數,在這一點上,愛因斯坦真的錯了
    對於一個不完美的宇宙來說,同樣的道理也是成立,因為最小的擾動將導致失控的引力增長,無論是在局部小體積空間,還是在達到最大的密度、或超過平均值的空間,都會如此。圖:我們銀河系中一個沒有物質的空間區域揭示了宇宙的另一端,那裡的每一點都是一個遙遠的星系。團簇/空洞結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表明我們的宇宙並非在所有尺度上都具有完全均勻的密度。
  • 從宇宙本源到原子彈,看愛因斯坦的生死方程如何掌控人類命運
    1905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26歲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突破了近三百年來艾薩克·牛頓建立的經典物理學體系,與狹義相對論同時誕生的還有一個方程,那就是我們熟知的質能方程:E=mc^2。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當然也是近代大尺度物理學/宇宙學最偉大的成就。而愛因斯坦場方程則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凝練的核心數學表達式,愛因斯坦場方程對很對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和神秘的。今天,我們準備寫一篇簡單的科普文章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 沒有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造不出原子彈嗎?
    當另一個蛻變核中的中子發射出來擊中這個「液滴」,它就會開始劇烈振動,並逐漸拉升成花生狀,最終一分為二。是不是有點像原子彈爆炸時的情景~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聊到了質能方程在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質能公式是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一個質能轉換方程,是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其中,E是能量,單位是焦耳(J)。
  • 他會是中國的愛因斯坦嗎?一個公式解讀宇宙一切,全網炸了!
    筆者把這個方程叫做宇宙方程,或者叫做宇宙定律。二、宇宙方程的深入理解這個方程,它不僅是對於整個宇宙而言,也是對具體事物而言,還是對基本物事而言;它適用於整個宇宙的一切事物和整個宇宙;宇宙的整個奧秘都包含於這個公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