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某地參加「名師講壇」時,一位教師在公開課上語言親切,提問點撥恰到好處。這位教師靈動的教學智慧和學生們勤於思考、爭相發言的活躍課堂場面,無不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上課臨近結束時,我遺憾地發現前來上課的並非一個「原始」班的全體學生。這位教師解釋說,由於場地限制,有數十位學生沒能來上公開課,只能留在教室裡自習,來上課的學生回班級後可以和沒來的同學分享這節課。姑且不論來上課的學生是如何表現的,想想那些沒能來上課的孩子,他們的心裡會怎麼想?近年來的「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等公開課評選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怪現象:有的老師為了教學效果更好,在拍攝公開課錄像時,只安排部分學生來上課;有的甚至從幾個平行班中每個班抽出幾位優秀的學生,臨時組成一個班來「教學」。為了課堂上學生的「良好表現」,個別教師甚至安排較高年級的學生代替較低年級學生,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時下很多學校的公開課被賦予了太多的非教學功能,致使上課的教師和學生實際上只是在為外來觀摩者表演。課上,教師更多關注怎麼講更精彩,怎麼展示更吸引眼球。可是時常忘記了一節課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的,是他們共同的一段生命歷程。真實的課堂中,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建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也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活動的實踐過程。只有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和課程改革最終受益者。任何缺少學生的公開課,都將是有缺憾和不完美的。
事先經過多次「打磨」的公開課,反覆「排練」後,最後更像是表演課。這種現象之所以屢見不鮮,我想,可能首先與部分學校與教師的私心雜念——急於「創先爭優」的功利心相關。其次,沒能真正體會一節好課的精髓何在。很多專家曾指出,一堂成功的課,並不意味著完美無缺。一堂成功的課,可以是教師幫助一個從來不敢在課堂上發言的孩子樹立了信心,或者是讓一個平時讀課文結結巴巴的孩子通順地讀完一段話……總之,評價一位教師的課是否成功,重點應看學生是否有了點滴的進步,而不應只是關注教學設計是否成功。
(作者單位:安徽省繁昌縣孫村鎮黃滸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30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