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短面熊:原來它才是北境之王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註:經過各種曲折+死了又活,雪諾終於成為北境之王,三聲歡呼!圖片來自網絡
《冰與火之歌》是我最喜歡的美劇,在已經結束的第六季中雪諾起死回生,而且通過私生子之戰被擁立為北境之王(The King in The North)。一直伴隨在雪諾身邊的冰原狼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其原型是北美洲的恐狼,恐狼生存的史前北美洲由於冰川作用很多地方都覆蓋著冰川,猶如小說中的北境,當時這裡的王不是人類而是一種巨熊,它就是巨型短面熊。
大師與巨熊
圖註:巨型短面熊的骨骼,圖片來自網絡
19世紀中期,美國開始了向西發展的西進運動,在新的土地中人們發現了大量的化石,其中就包括巨大熊類的化石。1854年,美國古生物學泰鬥約瑟夫·雷迪根據這些化石建立了短面熊屬(Arctodus),意思是「熊的牙齒」,模式種名為倭短面熊(Arctodus pristinus)。由於短面熊具有比今天熊類更短的面部,因此有了個更為形象的名字「short-faced bear」,這也是其中文名「短面熊」的由來。
圖註:巨型短面熊的命名者,著名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圖片來自網絡
短面熊被命名25年之後的1879年,著名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柯普根據新的化石命名了短面熊屬下的第二個種: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顧名思義,其體型更大更強壯。正是兩位大師的研究,人們才知道在史前的北美洲曾經生存著一種巨熊。
熊中巨人
圖註:巨型短面熊與成年人體型對比,其體型相當巨大,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站立起來的巨型短面熊身高達到3.5米甚至更高,模型由藍犀牛工作室製作,圖片來自藍犀牛工作室官網
巨型短面熊是北美洲曾經生存過的體型最大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其體長3至3.5米,高1.5至1.8米,站起來時高度達到3.5至3.7米,體重900公斤。曾經發現的最大的巨型短面熊站立高度達到4米,體重更是超過1噸。巨型短面熊比今天的棕熊和北極熊都要大。
圖註:巨型短面熊的頭骨較短,其粗壯的犬齒非常發達,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與人類相比,巨型短面熊的腦袋很大,圖片來自網絡
巨型短面熊與今天常見的熊類動物不同,它看上去不僅被放大了,而且四肢還被拉長了。巨型短面熊的面頰寬闊,面部的長寬比為1:8,其他熊類則小於1:7。從頭骨上看,巨型短面熊的眼眶孔直徑等於棕熊的兩倍,說明其具有極佳的視力,這在熊類中是較為少見的。與大眼眶孔相比,巨型短面熊位於頭骨前面的鼻孔同樣很大,其擁有熊類的好嗅覺。
巨型短面熊的嘴巴儘管較短,但是從頭骨上可以看到其上下頜處連接著發達的肌肉,具有強大的咬合力。在巨型短面熊的嘴巴中,最顯眼的還是粗壯彎曲的上下兩對犬齒,其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圖註:四肢相當長的巨型短面熊,圖片來自網絡
巨型短面熊的身體強壯,四肢出奇的長。今天的熊類在行走的時候都是「內八字」,這讓它們走路的時候看上去有些蹣跚,巨型短面熊則全面不同,其完全是走直線的。正是由於筆直的步伐,巨型短面熊走起路來不但看上去非常穩健,而且大步流星。當奔跑時,長長的四肢賦予了巨型短面熊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耐力。
從身體結構上看,巨型短面熊具有與眾不同的身體結構,它就像是熊類中的獅子,在速度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眾王之王
圖註:在平原上攻擊野牛的巨型短面熊,作者:roman uchytel,圖片來自網絡
巨型短面熊生存於距今80萬至1萬年前的北美洲,當時的北美洲可與今天截然不同,這裡生存著大量的大型食肉動物,其中最著名的就要算是美洲擬獅、刃齒虎、古棕熊、恐狼啦。儘管與許多大型食肉動物生存在一起,但是巨型短面熊依然能夠獨步天下,它在激烈的競爭中屹立不倒。
圖註:打算從刃齒虎嘴中奪食的巨型短面熊,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與一群刃齒虎搏鬥的巨型短面熊,作者:roman uchytel,圖片來自網絡
身高腿長的巨型短面熊主要生活在開闊的平原上,它們以大型動物為食,比如野牛、駝鹿、馴鹿等。正是因為能夠獨自捕殺強壯的野牛,巨型短面熊也被稱為「噬牛熊」。如果有機會,巨型短面熊還會攻擊猛獁象的幼崽。有的時候,巨型短面熊也會幹點打家劫舍的勾當,它們會靠著巨大的體型優勢搶奪其他食肉動物的獵物,這種不勞而獲的行為或許並不少見。
行走在北美洲廣闊的平原上,巨型短面熊經常會站立起來尋找食物,其高大的身材是其他掠食者無法比擬的。
從北向南
圖註:腿長的巨型短面熊能夠快速的奔跑,它絕對是熊類中的「獵豹」,圖片來自網絡
巨型短面熊屬於眼鏡熊科,其家族內唯一生存至今天的成員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的眼鏡熊了。巨型短面熊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1000萬至700萬年前一種原始小型的古老眼鏡熊科動物。距今80萬年前的晚更新世,巨型短面熊出現在北美洲,其生存範圍從北方的阿拉斯加直到北美洲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州。同屬於短面熊家族的倭短面熊生存範圍更加靠南,達到了佛羅裡達州和墨西哥北部。
圖註:在茫茫冰原上行走的巨型短面熊,作者:roman uchytel,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南美洲的細齒巨熊是巨型短面熊的親戚,其體型比巨型短面熊更大,圖片來自網絡
更新世時期,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向南侵襲,使得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變成一片冰原,猶如《冰與火之歌》中的北境。擁有速度、力量、體型優勢的巨型短面熊統治著北境。當距今300萬年前,南北美洲通過巴拿馬路橋連結起來之後,短面熊的一支進入南美洲,在缺乏競爭者的新環境中,短面熊越長越大,最終進化出了最大的熊科動物,也是史上最大的陸生食肉哺乳動物——南美細齒巨熊。南美細齒巨熊比巨型短面熊更大,其最大個體肩高2米,站立時高4.2米,體重超過2噸。
巨熊之死
曾經所向披靡的巨型短面熊在距今11600萬年全部滅絕了,同屬的倭短面熊滅絕的時間更早。研究認為倭短面熊的滅絕來自於黑熊和古棕熊的競爭,它們都生活在森林之中,但是後兩者更大更強壯、食性也更廣泛。當古棕熊想要進入平原時,它們卻受到了巨型短面熊的壓迫,所以它們並沒有導致巨型短面熊的滅絕。
圖註:當人類第一次到達北美洲時就遇到了強悍的巨型短面熊,模型由藍犀牛工作室製作,圖片來自藍犀牛工作室官網
距今1.5萬年前(一說為4萬年前),一個全新的物種通過白令陸橋從亞洲來到了北美洲,它們就是人類。進入北美洲的人類很快就與巨型短面熊相遇,在早期的遭遇中,人類一定吃了不少苦頭。隨著武器的發展,當進入距今1萬多年前的克洛維斯文化時,人類已經可以熟練的使用長矛、標槍等武器,這些武器造成了北美洲大型動物數量的急劇下降,巨型短面熊也深受其害。
圖註:使用長矛的克洛維斯人正在攻擊猛獁象,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今天的北美洲北部已經成為棕熊的領地,圖片來自網絡
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有先進的武器,而且還有致命的病毒,在這種打擊之下,包括巨型短面熊在內的大型動物最終紛紛滅絕。當巨型短面熊消失後,棕熊趁機佔據了其留下的生態位,坐上了北美最大食肉動物的寶座。
參考資料:
1.Figueirido; et al. (2010). "Demythologizing Arctodus simus, the 'short-faced'".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0 (1): 262–275. doi:10.1080/02724630903416027.
2.C. S. Churcher, A. V. Morgan, and L. D. Carter. 1993. Arctodus simus from the Alaskan Arctic Slope.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0(5):1007-1013, collected by A. V. Morgan
3.M. L. Cassiliano. 1999. Biostratigraphy of Blancan and Irvingtonian mammals in the Fish Creek-Vallecito Creek section, southern
4. COPE, E. D. 1879. The cave bear of
下期預告:下一期介紹陸地上神一樣的存在,易碎雙腔龍,謎一樣的最大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