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發太陽能運用新技術 或實現"帶電出行"

2020-11-24 中國網

中國網12月31日訊 據日本NHK網站12月30日報導,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不斷普及,日本各家材料公司開始正式開發可以安裝在房間牆壁及窗戶上的輕薄型、薄膜狀太陽能電池。

這種尚未開發出的新型太陽能電池的製作原理是在薄膜上塗上可發電的特殊化合物,即使電池發生彎曲也可以使用,所以可以將其安裝在房間的牆壁和窗戶等處。

此前預測低成本大量生產此電池將非常困難,且普及該電池也需花費一定的時間。然而在此情況下,大型化學公司「積水化學工業」竟研發出了可實現大量生產的技術。可發電的化合物需在500度的高溫下附著在薄膜上,該公司通過技術研發使此工藝在常溫情況下也可以順利進行,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積水化學工業開發推進中心的所長小笠真男表示:「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可以安裝在各種地方,如柱子和牆壁等,它可以很輕易地發電,我們即將迎來帶著電出行的時代」。(實習編譯:王玥)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帶電納米碳技術:能提高汙水有毒重金屬清除效率
    對此,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項新技術,即利用帶電納米碳化物實現更有效的重金屬離子過濾。於是他們想到往納米碳化物中加一些分子如能跟金屬形成更強化學鍵的氨基。研究小組對這種可能性展開了研究,他們將苯酚作為碳材料並將其跟一種叫做APTES的化合物混合作為氨基。 這些成分被放置在一個玻璃容器中然後在高壓電流下暴露20多分鐘,最終氨基基團均勻地分布在納米碳的表面。
  • 日本研發了一種生長高質量GaN晶體的新技術
    蓋世汽車訊 氮化鎵(GaN)晶體是一種很有發展前景的材料,可用於研發下一代功率半導體設備。據外媒報導,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NIMS)與東京工業大學(Tokyo Tech)研發了一種生長高質量GaN晶體的技術,與現有技術生長的GaN晶體相比,新技術製成的GaN晶體缺陷會少很多。
  • 國內首次實現750千伏輸電線路直升機帶電作業
    不僅打破甘肅境內無直升機帶電作業的歷史,還是國內首次利用直升機在750千伏電壓等級輸電線路上進行帶電作業,標誌著中國帶電作業技術和實踐再次取得突破。此次作業內容為750千伏官東二線103號塔大號側第三個間隔棒更換,作業點處於劉家峽水庫正上方,為保障青海豐富水電資源送出,最大限度地減少停電檢修帶來的影響,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組織開展了此次直升機帶電作業。
  • 日本測試「太空電梯」,百年「天梯」夢要實現了?| 新京報專欄
    負責研發的日本靜岡大學教授能見公博表示,實驗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研究人員將用一段10米長的鋼製纜繩,連接2顆邊長為10釐米的小型立方體衛星,以此測試太空電梯模型的可行性。不過,航天技術的進展在近幾十年來一直不盡如人意,自從1969年實現載人登月以來,載人航天活動一直在近地空間徘徊,國際空間站的高度不過360公裡。
  • 薄膜發電,為太陽能汽車帶來新機遇!
    漢能這次推出的電動汽車和我們往常認識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有著本質的區別,漢能帶來的兩款汽車主要以太陽能為動力源,採用了漢能所擅長的太陽能薄膜發電技術,讓電動汽車最大限度的從太陽光獲得能源,擺脫對充電樁的需求。漢能汽車的出現也為新能源綠色出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漢能做太陽能汽車有著先天的優勢,尤其是漢能多年來對太陽能薄膜發電領域的深耕,形成了獨特的產品技術優勢。
  • 國網湖南帶電作業中心:採用新方法 實現新突破
    人民論壇網10月8日訊  當最後一名塔上作業人員走下±800千伏賓金線1874號杆塔,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標誌著國網湖南帶電作業中心成功利用「沿跳線進入作業點」的新方法消除了極Ⅱ前側#3子導線壓接管缺陷。該中心作業人員克服了作業方法新和作業現場氣候環境複雜的雙重挑戰,實現了特高壓帶電作業新的突破。
  • 高壓帶電顯示裝置的技術與發展
    西安西電開關電氣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葛允、張庫娃、黃鐘、張豪俊、張子劍,在2020年第9期《電氣技術》雜誌上撰文,介紹了當前高壓帶電顯示裝置的技術原理,對比分析了電容型感應單元、光學電壓感應單元的技術優勢和特點,介紹了模擬型、數字型顯示單元的原理,闡述了其研究方向和發展前景。
  • 甘肅電力實現省內特高壓直流線路等電位帶電作業「零突破」
    人民網蘭州8月24日電(郭頌霞)8月20日,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應急搶修中心在±800千伏酒湖線組織開展等電位帶電作業演練,實現了甘肅境內特高壓等電位帶電作業的「零突破」,填補了甘肅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帶電作業的空白。這標誌著甘肅電力企業已經具備了在特高壓等電位下進行帶電作業的能力。
  • 天能鋰電「換陣」出擊輕型車新出行
    自行車|天能鋰電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19 20:40:16 閱讀:90 瞄準新國標下鋰電輕型車新出行的市場紅利,天能鋰電「換陣」布局。8月19日,天能鋰電第三屆819電池節在浙江長興舉行。
  • 發電與儲能一機搞定,科學家研發太陽能液流電池混合系統
    太陽能-電池儲能系統是當今滿常見的再生能源組合,我們可以運用鋰離子電池儲存太陽能多餘電力,達到穩定電網、削峰填谷功用,移轉白天太陽能電力到夜間使用,而現在太陽能也有另一個合作夥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組成的跨國團隊就研發出高效,且長時間儲存電力的太陽能液流電池混合系統。
  • 世界最高電壓等級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刷新技術創新紀錄
    今天,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土門鎮,國家電網公司員工運用超(特)高壓帶電作業工法——無人機結合電動升降裝置進出等電位作業方法,成功開展±1100千伏吉泉線帶電作業消除缺陷,刷新世界特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技術創新紀錄,創造國內高海拔地區帶電作業消缺最高電壓等級記錄。
  • 研發海洋潮流能技術 獲重大突破
    這標誌著我國在海洋潮流能開發利用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也因此正式增加了一個新的能種,而且是清潔無汙染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為我國加快自主創新「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增加內容。目前世界上實現海洋能發電併網的國家只有英國和美國。法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雖經多年努力,還是無法實現潮流能穩定發電併網的技術要求。
  • 透明太陽能玻璃將於2020年發售
    開發背景NTT集團力爭通過技術革命讓世界實現IOWN(Innovative Optical and Wireless Network)創新光學和無線網絡化概念。  IOWN是一個通過活用各種光學技術,傳遞或解析信息的交流平臺。
  • 太陽爆發產生高能帶電粒子
    本報北京7月14日電(記者林英、通訊員羅楊)今天從北京市天文臺獲悉:最近幾次太陽爆發所產生的高能帶電粒子正以每秒1000千米的速度飛向地球,將從15日起的兩周內陸續對人類產生多方面影響。國家天文觀測中心懷柔觀測基地在7月11日凌晨6∶00觀測到一次太陽無線電波爆發,這次爆發的流量超過正常流量的12倍,是1996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從7月11日起至今,至少又連續發生了2次較大規模的太陽爆發。據中國天文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趙復垣介紹,高能帶電粒子會影響到地球電離層,使短波通訊,如軍用步話機、短波廣播等受到幹擾,甚至發生中斷。
  • 新技術新應用賦能 「智慧旅遊」加速發展
    國家旅遊局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全國共接待遊客3.86億人次,同比增長12.1%,實現旅遊收入4750億元,同比增長12.6%。而在火熱的旅遊市場中,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紛紛應用於各類旅遊場景,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出行,為旅途增添了美好體驗,而且大大加速了中國「智慧旅遊」的發展進程。
  • 美日歐攜手研發新一代太陽探測器,印度也加入戰團
    根據《科技日報》6月13日的報導,日本、歐洲和美國將攜手研發新一代的太陽探測器,名字叫「Solar-C_EUVST」,如果研發過程一切順利,在2025年前後將發射它去探測太陽,屆時人類對於太陽的了解,也會有更深層次的進展。新一代太陽探測器的任務是什麼?
  • ...閱兵大部分新型武器運用了公司技術,自主研發高性能電磁材料...
    光啟技術:國慶閱兵大部分新型武器運用了公司技術,自主研發高性能電磁材料突破國外禁運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國家原子能機構供圖)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趙竹青)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日本推出高端新技術可實現海魚與淡水魚「同居」
    日本推出新技術能夠實現海魚和淡水魚「同居」【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12月18日報導,位於日本青森縣八戶市的市立水族科學館,近日向大家展示了一個號稱「最佳環境水」的水缸。這個特殊水缸可供海水魚與淡水魚共同生存,吸引眾多人群來館觀看。
  • 赴五年之約 | 貴州分院精彩回顧(新技術實踐運用與探索)
    秉承清華同衡「產-學-研」理念,立足清華同衡科研平臺,貴州分院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在各類項目中的應用與轉化路徑,本文梳理了五年間貴州分院以規劃項目為基礎開展規劃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行業服務、技術合作、人才培養,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2015年4月,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分院在貴州省貴陽市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