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曉敏 通訊員 邢永田
1月20日凌晨02:19,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心臟外科知名專家程兆雲教授剛剛完成一例複雜心臟外科手術,他沒有立即走出手術室,而是用筆畫了一幅患者的心臟結構圖,而這已是他18年內的一個習慣。
18年來,他先後為3900多名患者手繪心臟冠脈示意圖,他徒手畫的畫堪比電腦繪圖……這些珍貴資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數據寶庫,既便於今後對患者進行複查和隨訪,更為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昨天,在程兆雲教授辦公室的書櫃裡,記者見到了他整整齊齊擺放的「CABG(搭橋)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涵蓋著從2000年至今整整18年內,他手術過的數千個病例。
說起這些數據,程兆雲一臉自豪。
「可以說,這些數據比什麼都珍貴,這在全國是獨一份,在全世界範圍內也不多。這裡面3900多例患者的病例資料都是我一筆一划整理出來。有了這些,我不僅可以對患者的治療方案成竹於胸,還能進行心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對於提高我省乃至我國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都有積極意義。」他說。
數據顯示,全國能開展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的醫院有近1000家,其中年手術量超過1000例的僅有32家。在程兆雲的帶領下,心外科手術量近3年位居全國前十,質量控制位居全國第三,多年位居河南第一。
程兆雲副院長的「畫」,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一流的。在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像程兆雲教授這樣,善用「丹青」的人才還真不少。
這是一幅心臟內部結構的手繪圖,病人是一位22歲的女子。年紀輕輕的她卻經常出現胸悶、氣促等症狀,夜間較重,不能平臥休息,伴頭暈、咳嗽、胸骨後疼痛。而這幅圖的作者是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科研與學科建設部副主任、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超聲專家劉琳博士。
原本這只是一次普通的心臟彩超檢查,當劉琳博士用精巧的妙手繪出這張圖的時候,檢查就變得意義非凡。該女子心臟二尖瓣發育異於常人,前葉及後葉腱索附著於前外側和後內側乳頭肌之間的左室後壁,呈「降落傘」樣改變。也就是說,二尖瓣長出了一個「副瓣」,這是一種較少見的先天性畸形。
超聲波捕捉到心臟內部結構的改變,呈現在顯示屏上,超聲專家能夠看明白這些圖像,其他人則難以看懂。如果把這些細節畫出來,患者就能完全明白自己的心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更重要的是,外科醫師也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患者心臟的內部結構,為研究手術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
每次遇到特殊病例,劉琳博士就會把彩超捕捉到的圖像用繪畫形式再現出來,然後通過授課的方式,為其他同行和專家提供借鑑,避免漏診和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