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肝傷腎事件頻發,中藥究竟有沒有毒?

2020-12-06 澎湃新聞
《本草綱目》中「養血益肝」的何首烏,實際上可導致嚴重的肝損傷。

近年,有關中草藥導致肝、腎損傷的報導屢屢見諸報端。不同統計均顯示,致肝損傷藥物中,中草藥佔20%-50%,其中包括了知名的補益藥何首烏以及「疏肝瀉熱」的川楝子。而關木通因其包含的馬兜鈴酸可導致嚴重的腎毒性,被撤出藥典,相關中成藥限期改方,也成為近期受人關注的中草藥安全性事件。

為何許多人心目中「天然無害」的中草藥,時至今日卻成了「有毒有害」的呢?

天然植物並不希望自己被吃掉

在諸多非法食品添加劑被曝光後,民眾對「化學成分」可謂風聲鶴唳,視其為毒蛇猛獸的同時,轉而擁護一切天然成分,卻忽略了「天然植物往往有毒」這一常識。

除了烏頭、曼陀羅、斷腸草這些眾所周知的有毒植物外,事實上我們常吃到的一些食物,在一定條件下也是有毒的。例如,發芽馬鈴薯中的龍葵素可麻痺呼吸中樞致死,未煮透的四季豆中的皂素和紅細胞凝集素可致頭暈嘔吐,新鮮山藥所含生物鹼容易使人過敏,未去皮浸泡的木薯所含氰化物毒性極強可致人死地。

曼陀羅是著名的藥用植物,含莨菪鹼、東莨菪鹼和曼陀羅等藥用活性成分,但全草有劇毒。

這些食物為什麼會有毒?因為人類「強行」把有毒植物變成了食物。事實上,各種植物體內都含有「次生植物物質」,這是一類在植物生長、發育及繁殖過程中非必須的天然化合物。其中,有些物質可以協助生長調節,有些可以引誘昆蟲等協助授粉,其他則發揮了「拒食」功能。

要知道,除了甘美的果實吸引動物吃掉以傳播種子之外,植物極力避免自己的任何一部分被吃掉,於是「心機深重」地合成了各種物質。植物靜默不語,但不是好欺負的,它們遠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和有能耐。有些次生植物物質的拒食機制非常複雜。比如多種豆科植物種子中的非蛋白胺基酸,看起來和能夠正常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十分類似,但用前者「造」出來的蛋白質並不能正常工作,會導致吃下種子的動物生存受到不良影響。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類不僅會用各種手段將植物去毒,變成食物,還會把一些植物用作藥物來治療疾病。於是,各種實際上含有次生植物物質的植物都被人吃進了肚子。

植物就此輸給人類了嗎?並沒有。這場戰役比我們以為的艱難。現有的技術不但無法將次生植物物質全部去毒,而且一部分次生植物物質在用於治病的同時也產生著毒副作用,這就是植物對人類的「報復」。

藥理活性和毒性是一把雙刃劍

單純地從植物中攝取糖、蛋白質和脂肪能填飽肚子,但這些元素並不能用於治病。人們真正能用來治療疾病的,正是前文提到的「次生植物物質」,它們在人體內發揮功效,調節人體生理功能或殺滅病原體、癌細胞,從而達到治病功效。

像甾體、萜類、類黃酮、生物鹼等等,都屬於次生植物物質。這些名字聽起來有些抽象?那我來舉些具體例子。讓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的青蒿素,就屬於倍半萜內酯;傳教士治好康熙瘧疾用到的金雞納霜,是一種生物鹼;而歷史上最著名的植物來源藥物阿司匹林,就是由有機酸為基礎合成的。如果您認為這些都屬於西藥,那麼可以看看中藥的有效成分:人參有效成分是人參皂苷,大黃有效成分大黃素屬於蒽醌,綠茶的抗氧化功效則來源於茶多酚。無論西藥或是中藥,諸多來源於植物的藥物,其有效成分都是次生植物物質。

瑞士羅氏公司推出的抗流感特效藥「達菲」,由調味料八角中提取的莽草酸為原料合成。

從本質上說,中草藥只是全世界天然藥物中的一個分類,了解其傳統的應用歷史,並不能表明其特殊性,更不能說明其無毒無害。不論中藥還是西藥、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有機物還是無機物,只要吃到嘴裡塗在身上,有毒與否,關鍵還是取決於用途和劑量。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還要提出一組對立概念:「治療作用」VS「毒作用」、「副作用」。以金雞納霜中的奎寧為例,用於治療瘧疾時,用量過多會導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一種中毒現象,所以它有「毒作用」;同時也是治療目的以外的藥理作用,因此它還有「副作用」。

這種毒副作用,卻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利用。奎寧有一種異構體奎尼丁,調節心律的作用和奎寧類似但更強,它就可以用來對失常的心律進行矯正,此時奎寧的毒副作用卻起到了治療作用。

再舉一例,雷公藤有抗腫瘤及免疫抑制作用,是非常有前途的治療癌症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中草藥。然而它毒性也很強,服食根皮30g-60g即可致死。因而用藥劑量需要嚴格控制在毒性劑量範圍之下,仿佛天平的指針,左偏為藥物,右偏即為毒物。

由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出粗淺的結論:藥物和毒物並沒有嚴格的分界,區別只在於劑量。而如何掌握用藥劑量以避免毒副作用發生,或者通過藥物炮製等手段使得毒副作用降低,成了醫藥學界數百年來的工作重點。

未曾進入現代毒理學軌道,就無法正確認知毒性

東方西方都在探究藥物毒理方面經歷了漫長的實踐。

傳統中醫基於用藥經驗,已經初步總結了一些中草藥的毒性及配伍禁忌,比如在《本草綱目》等本草著作中就標明了「小毒」、「大毒」及「十八反、十九畏」等。與此同時,奠基於古埃及、古希臘醫學的西方醫學,也對藥物毒性及毒物進行了分類研究。

「現代毒理學之父」Paracelsus(1493-1541)。

16世紀,西方毒理學研究的裡程碑事件誕生了。瑞士醫生Paracelsus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劑量決定一種物質是不是毒物。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毒物和非毒物,而是由劑量的多少決定。即便是水、鹽、氧氣這樣的生存必需物質,一旦過量也會造成毒害。這就是現代毒理學的奠基,也是傳統中醫始終沒有邁出的一步。

既然毒性可以量化,那麼如何量化就成了新的問題。隨著藥理學、藥物化學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的共同發展,現代毒理學試驗逐漸脫離了單純通過觀察人體用藥反應的階段,發展為:首先通過藥物本身化學性質來初步判斷其毒性,然後通過大鼠、小鼠、兔等動物作為人體替代品,觀察其毒性反應,確定其毒性級別,初步確認安全性後,再進行各期臨床試驗。

動物實驗如何確定毒性級別?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為例:選取批量動物,依不同劑量給藥,記錄各劑量下的死亡數量,即可統計出藥物的半數致死量——讓一半受試動物死亡的劑量。以半數致死量同藥物最大用量相比較,即可確定毒性級別——藥物最大用量距離半數致死量越大,則可粗略視作安全性越高。

事實上,現代毒理學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經典毒理學。劑量閾值統計方式在更新,基因敲除(knockout)動物被用於試驗,DNA晶片等分析手段不斷推陳出新,臨床前安全性評價也逐步成為新藥上市前的慣例。因此,當我們拆開西藥的包裝盒取出說明書,往往會看到上面寫著林林總總的不良反應和禁忌,令人觸目驚心;而中成藥的說明書上「不良反應」、「禁忌」兩欄卻常常是「尚不明確」。

也許很多人以為,這正是中藥「沒有副作用」的明證。可其實這樣才是令人擔憂的。中成藥及其來源中草藥的成分極為複雜,本應條分縷析、進行多重臨床前實驗及臨床試驗。然而出於種種原因,這項工作並沒有完全開展,中草藥帶著「天然無副作用」的光環不明不白吃到了患者肚子裡,結果卻產生了各種毒性作用,令人措手不及。

正確認知中草藥毒性之路阻礙重重

如果中草藥不納入現代毒理學的軌道,其毒性認知水平恐怕只會停留在《本草綱目》的水平,甚至還不及。現代毒理學是一門舶來品,在中國落地不過數十年。在浩如煙海的天然中草藥和各地民族民間藥面前,儘管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了長期而艱巨的研究工作,有相當大比例的中草藥尚未獲得充分研究,毒性仍未明確。

換言之,當前的中草藥研究,還未能完全納入現代毒理學軌道,有大量中草藥和民族民間藥的毒性尚無章可循。

與此同時,中草藥的應用卻未曾因毒性研究滯後而停步,如同一輛剎車失靈的老舊汽車在高速狂奔。中草藥方劑仍然照常開出,還被製成各種中成藥和保健品——採用現代製劑工藝,其內在卻不遵循現代藥品研發程序,僅憑「長期應用」就未經臨床試驗投向市場,這就進一步加劇了用藥安全隱患。

由於利益驅使,衛生部門既不會主動推動中草藥規範化,也沒有壓力要向公眾普及中草藥毒性知識。而從中藥種植到加工,再到中成藥、保健品廠商,經由銷售渠道流向廣大藥店和中醫院,並由中醫藥院校提供人力保障的這條產業鏈,牽扯了太多利益相關,誰都想從中分一杯羹,誰都不願意將中草藥毒性的事實公之於眾,故而中草藥的毒性只能轉嫁到患者身上。

普通患者通常並不具備完善的醫藥知識體系,獲得相關信息的主要途徑無非是電視、報刊、廣告、熟人以及朋友圈。這些未經科學閥門過濾的信息源,充斥著各類商業廣告、醫託、偽科學及民粹。儘管許多患者平時非常注意身體調養,信賴有機食品,反對化學產品,然而在蒙蔽中卻把有毒中藥當作天然無害成分大把大把吃了下去。

這種亂象不應發生在科學昌明的當代,也與醫者仁心相背。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邁開這一步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腎友:不是說中藥傷腎嗎?怎麼還用中藥?今天就告訴您答案
    之前小編寫過不少文章,提醒腎友謹慎服用中藥,避免加重腎臟損傷。不少腎友看完就會留言詢問:既然中藥會傷腎,怎麼得了腎病以後醫生還讓我吃中藥治腎病呢?那我這腎會不會越來越差呢?還有的腎友會更是提出了反對意見:中藥怎麼會傷腎?傷腎的話醫生怎麼還會開中藥給我呢?
  • 他汀傷肝傷腎嗎?
    問:他汀傷肝傷腎嗎? 答:他汀不傷腎,而且慢性腎病的病人吃他汀可以獲益。 少數人吃他汀有肝酶升高(轉氨酶超過正常高值的三倍),但這個比例是很低的。
  • 六類中藥會傷腎
    六類中藥會傷腎發布時間: 2019-04-09 10:46:01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近年來,中藥腎損害的報導屢見不鮮,甚至引起人們談「中藥」色變。中藥的毒性具有廣義性和狹義性,廣義上是指藥物的偏性,狹義上是指藥物對人體的傷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說過:「凡藥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盛。」
  • 傷腎藥物名單:亂用4種西藥,可能會把腎臟「毒壞」
    因此,保護兩顆腎,早防早治是上策,而對於生活中的這4類傷腎藥物,更加要提高警惕。降尿蛋白的藥物降尿蛋白的藥物常見的有環孢素、普利、沙坦類藥物。譬如普利和沙坦,既能降尿蛋白,又能降血壓,在腎內科的應用相當普遍,雖然沒有明顯的腎毒性,但是,腎動脈狹窄、孤立腎等情況的患者,服用這類藥物之後,很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
  • 三甲軟肝縮脾湯傳承中藥技術,推陳出新
    溼有內外之分,外溼為感受六淫之溼邪,內溼為飲食不節,脾失健運而化生。 其依據有三:一是肝硬化的臨床表現是一派溼邪困脾或脾胃溼熱的症狀,如腹脹尿少,大便溏瀉,肢體困重,食欲不振,舌苔膩等;或見腹脹,尿少而黃,胸悶,噁心嘔吐,大便臭穢不爽,舌苔黃膩等。
  • 傷腎藥物名單:這些中藥可能會把腎臟「毒壞」,一定要謹慎!
    自行買藥,濫用藥物有很大危害在購買中藥時,應該讓正規醫生先對症下藥,再根據醫生開具的處方去抓藥。很多人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可以隨便吃,導致很多人會自行購買中藥給自己煎服,全然不管什麼對症下藥,或者在沒有醫學素養的情況下認為自己就是那種病症然後去抓藥。
  • 這些中藥別亂吃,否則傷肝又傷腎
    生病就醫方向不同,主要根本還是考慮中藥和西藥的對身體的傷害。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耳濡目染的一句廣告詞「純中藥製劑絕無副作用」灌輸到人們的思想中,並且根深蒂固。從此,人們對「純天然」的萬物追捧,例如野菜、中藥等。
  • 中藥很安全沒副作用?別傻了!《藥典》明確:4類中藥有腎毒性
    廣州新手媽媽小麗在產後著急恢復身材,服用了某種「減肥中藥秘方」,不久便出現貧血、夜尿多等腎損傷症狀。更令人擔憂的是,民間不乏有自學成才的「中醫迷」,大膽給自己或家人開方治病。福建有一位父親看到女兒眼睛不舒服,自行翻看醫書抓中藥給孩子吃了近一年,導致小小年紀就腎衰竭。據統計,國內文獻報導的各類藥物不良反應中,中藥所致的腎臟損害發生率為1.7%-9.2%。
  • 肝腎同源精血同源,傷腎也是傷肝,春季養肝的食療和艾灸調理方法
    那麼春季養生首先要養肝,養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食療方法,艾灸方法。包括其他的一些方法,首先我們要知道,春季在養肝的時候,首先就是食療方面,我們多吃一些青色的蔬菜,因為青色他入肝臟,青色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來講就是說綠色蔬菜,都能夠養肝。
  • 最全的傷腎清單,特別是這3類中藥,小心腎衰竭、尿毒症
    部分人群可能會認為中藥是傳統的治療,相對西藥會比較安全,所以治療疾病時,常常以中藥為主,但然而,中藥並非就絕對的安全,它也是很傷肝腎的。以下最全的傷腎中藥清單都在這,腎友們最好不要碰:經過對中藥腎毒性的研究,發現將近有50多種中藥對腎臟會造成損害,細分又分為植物類、動物類和礦物類的中藥;其中植物類的腎毒性中藥最為典型,也是比較常見,用的最多的。
  • 中醫提醒:「思傷脾,怒傷肝,憂傷肺,恐傷腎」,4招緩解「4傷」
    據《黃帝內經》記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種中醫理論,也廣泛的應用於我們中醫養生學中,對於調節情志,延年益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有機整體,七情六慾,每個人都有,往往會因為我們情緒的變化,而導致我們身體機能分泌失調,體內陰陽失衡,神經紊亂,所以養生要注意情緒調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穩定的情緒。
  • 這3種常見藥很傷腎,醫生提醒:長期服用,或會招來麻煩
    估計連李大姐自己也萬萬沒有想到,因為普普通通的感冒症狀,因為自己亂用藥物,把自己的腎給「毒」壞了!一、這些西藥易傷腎,別亂吃西藥中,有不少藥物都被明確標識有腎毒性作用,大家在使用這類藥物時一定要留意。很多常見的抗菌藥,像慶大黴素、環丙沙星、磺胺藥、紅黴素、四環素、抗結核藥、抗真菌藥物等就有腎毒性作用,像青黴素、頭孢美素之類,若劑量過大也會產生腎毒副作用。不少常見的消炎止痛藥也會傷腎,像感冒藥泰諾、康泰克、安乃近,或止痛藥阿司匹林、芬必得等,長期大劑量服用此類藥物很容易造成腎損傷。
  • 中藥五倍子—治腎的「著力點」
    五倍子,一味治腎常用中藥,歸屬於收斂藥,其藥味酸澀,性寒,歸肺、大腸、腎經;其傳統功效為:斂肺、止汗、澀腸、固精、止血、解毒,主治肺虛久咳、自汗盜汗、久痢久瀉、脫肛、遺精、白濁、各種出血、癰腫瘡瘍;五倍子含有鞣質,即五倍子鞣酸,還含有沒食子酸、樹脂、澱粉等;臨床發現,本藥有消除蛋白尿之功效,那麼
  • 小心肝!這些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不僅僅傷腎
    臺灣科學家繼2013年確定馬兜鈴酸即相關毒性化合物導致腎癌的確切機制後,再發重磅研究成果,認為整個亞洲地區的肝癌高發或與含馬兜鈴酸及相關化合物的馬兜鈴屬及相關植物的廣泛藥用相關。吃錯中藥不但傷腎還可致肝癌!哪些含有馬兜鈴酸?春雨健康科普 10-20昨日,科學雜誌《Science》子刊中的一篇文章表明,傳統中藥中的常見成分—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可能是導致很多亞洲人患肝癌的原因。
  • 8種傷腎食物排行榜,不想腎衰竭,腎友千萬別碰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傷腎行為比比皆是,比如憋尿、喝水少、頻繁感冒、長期存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代謝性問題,每天吃大魚大肉,攝入太多高蛋白的食物等等,這些無意中都會傷到腎臟。其中飲食不當是加重腎臟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腎臟作為重要的過濾、代謝器官,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最終都需經腎臟過濾後代謝出來,如果不嚴格管理飲食,勢必會加重腎臟負擔。
  • 中藥蒲公英—治腎的「著力」之處
    蒲公英,一味治腎常用中藥,歸屬於清熱解毒藥;其所含主要成分有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芹菜素、葡萄糖甙、芸香甙、菊澱粉、多糖及樹脂等多種健康營養物質;現如今,蒲公英的應用挺多,有與綠豆等一起用做美容的,也有發現蒲公英的多糖部分能活化巨噬細胞——用做輔助抗癌治療;那麼,在治腎中
  • 一味中藥出自兩種植物,是祛風溼常用中藥之一,其中一種有毒傷腎
    同一味中藥出自兩種不同的植物,是祛風溼的常用中藥之一,還能夠利水消腫,可這兩種植物出產的中藥其中一種有毒而傷腎,它就是中藥防己。>中藥防己做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歷代的中醫藥類書籍均有記載,是中醫調理風溼關節疼痛的常用中藥之一,關於它的原植物是不同的兩種。
  • 小夥吃兩個月中藥成「藥性肝」 當心!不少常見藥物會傷肝
    市民小陳(化名)是個年輕小夥,為了治療皮膚病,吃了兩個多月中藥,結果病沒治好,反而吃成了「藥性肝」,住進了醫院。醫生表示,因服藥不當而導致肝損害的案例時有發生。   A  吃中藥治療皮膚病  小夥兩個月吃成「藥性肝」   28歲小陳患有皮膚病白癜風,嘗試了很多方法,治療效果都不理想。後來,在朋友推薦下,到一個小診所看病,吃中藥進行治療。
  • 中藥最好飯後半小時服用 喝中藥注意六大禁忌
    不同類型的中藥,服用時間也不同。肝、腎、腸道疾患,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    這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
  • 經常喝它可能是養生的「誤會」,傷肝傷腎,你或許也「中招」了
    比如說像詩仙李白,他有許多傳頌千古的詩句,也是在飲酒之後有感而發。其實適量的飲酒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有利於健康的作用。尤其在嚴冬臘月的時候小酌一杯,既能保暖又能解乏。但偏偏往往有很多人在飲酒這個方面都把握不好這個度。尤其是在有場合的酒桌上,更是豪言更可怕的是一旦過量飲酒,就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危害,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過度飲酒會為我們的身體帶來哪些危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