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探針-尿嘧啶 I 高螢光的核鹼基分子轉子

2021-02-20 化學之光

  研究進展:螢光光譜法是研究核酸體系結構和動力學的重要工具,螢光技術的應用需要使用螢光標記物,如螢光染料或螢光鹼基類似物(FBAs)。與共軛螢光團和嵌入型染料相比,FBA在RNA和DNA結構內具有高度精確定位的優勢。但現有報導的FBAs並沒有克服螢光鹼基類似物亮度低和檢測靈敏度低這兩個缺陷。所以,開發出性能優良的螢光鹼基類似物,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解決方案:作者報導了一種最亮且最敏感的FBA-錯配報告器tsTtsT是含有反式二苯乙烯的環化尿嘧啶衍生物,它具有理想的分子轉子性質,可以檢測與鹼基對不匹配的局部動態運動。                          

圖1:tsT核苷(2)和tsT亞磷醯胺(3)的合成路線。

tsT在各種溶劑中均顯示出明亮的螢光發射(ε× Φ = 3400−29700 cm−1 M−1),而且其螢光強度隨粘度的增大而增強。這表明tsT中分子轉子受到抑制,TICT狀態減弱。另外,tsT對雙鏈DNA的機械運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ε× Φ = 150−4250 cm−1M−1)。與T或C鹼基配對相比,tsT與A配對時,其螢光強度提高了28倍。這表明tsT對鹼基A具有高度的響應性,是一種「智能的」胸腺嘧啶類似物。

圖2:(A)tsT在甲醇和甘油混合物中的螢光。(B)含匹配或不匹配鹼基對的tsT官能化雙鏈DNA在PBS緩衝液(pH =7.4)中的螢光。

與時間相關的單光子計數法顯示,tsT的螢光壽命(τ= 4-11 ns)比匹配良好的雙鏈DNA的各向異性衰減(θ= 20 ns)短,但比鹼基對錯配的動態運動長(0.1-10 ns)。上述特性表明tsT對核酸局部動態檢測具有前所未有的敏感性。

圖3:(A)與溫度相關的螢光壽命吸光度變化比較。(B)ss-tsTds-tsT:T和ds-tsT:A的時間分辨螢光各向異性。

點評與拓展】:高螢光的核酸鹼基類似物對檢測核酸的局部動力學有較高的靈敏度,對臨床基因診斷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Nathan W. Luedtke et al. A Highly Fluorescent Nucleobase Molecular Rotor.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5180.

相關焦點

  • 高靈敏度線粒體螢光探針&ATP檢測
    線粒體是存在於所有真核細胞中的獨特的膜結合細胞器,作為ATP生產和細胞能量供應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獨特方面(包括稱為mDNA的單獨遺傳物質,其自身的蛋白質合成機制以及嚴格調節的膜電位梯度)使其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另外,隨著衰老過程和更多其他人類疾病方面的研究發現,線粒體的作用比以往更加值得我們研究
  • 螢光探針-羅丹明 I 環境敏感型探針用於生物成像
    羅丹明類染料:羅丹明類染料由於具有遠的吸收和發射波長,高的量子產率,大的消光係數等優異的光譜性質被廣泛地應用於螢光傳感材料
  • 科學網—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開發成功可細胞選擇性標記細胞內重金屬離子的可視化螢光探針,這對於未來發展體內跟蹤技術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化學通訊》。 利用螢光小分子探針,動態標記特定組織及病理狀態下細胞對於特殊物質的內吞和表達,一直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然而為實現「靶向性」示蹤並減少探針的毒副作用,發展可高特異性、高選擇性檢測待測物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
  • Ursa BioScienceo品牌螢光和磷光探針Sensitizer Blue
    憑藉強大的內部科學團隊和世界知名的螢光,合成有機化學和眼科外部顧問,Ursa BioScience已經做好準備,為複雜問題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在過去幾年中,Ursa已經開發並商業化了一系列螢光探針和智能分子傳感器,具有專利保護和多樣化的特性。我們的探針是*的,在當今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找到。
  • 螢光探針-共軛低聚物 I 一種可鑑別革蘭氏菌類型的螢光探針
    但目前並沒有一種簡單合適的方法對革蘭氏菌進行區分,因此研製出性能優良且可簡單快速區分革蘭氏菌型的探針,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解決方案:本篇文章中,作者報導了一種共軛低聚物COE-S6,它可以作為簡單易用的革蘭氏特異性螢光探針(圖1)。
  • 「螢光探針」點亮細胞世界
    ,「螢光探針」使細胞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效果,形態各異的圖案仿佛將人帶入鮮花與極光交融的海洋。然而,你能想像這不起眼的「螢光探針」通過成像監測,便能實現儘早地發現和預防重大疾病嗎?「一定要把目光瞄準國際科研領域的最前沿,只有站位高、視野寬、反應快,才能把握住科研領域的時代脈搏,產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唐波不僅自己以此為標杆,還將這一理念植入了全體科研團隊的「基因」之中。  自然科學獎評審的核心指標就是原創性,而這正是「細胞穩態調控活性分子的螢光成像研究」項目的「撒手鐧」。
  • 科學網—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該探針克服了已有多巴胺檢測手段中時空解析度低、分子特異性差等諸多問題,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活體果蠅、小鼠、斑馬魚、斑馬雀等模式生物。
  • AIE內質網螢光探針:水脂雙親,告別高背景、假陽性
    然而傳統AIE螢光探針在生物體內的成像特異性不佳。這是因為,生物細胞中同時存在水溶性和脂溶性環境,而傳統AIE螢光染料通常僅在單一環境中溶解良好,但在另一種環境下極易聚集並發光,產生背景噪音或假陽性信號。
  • 螢光定量PCR的原理及應用
    以探針法螢光定量PCR為例:PCR擴增時在加入一對引物的同時加入一個特異性的螢光探針,該探針兩端分別標記一個報告螢光基團和一個淬滅螢光基團。開始時,探針完整地結合在DNA任意一條單鏈上,報告基團發射的螢光信號被淬滅基團吸收,檢測不到螢光信號;PCR擴增時,Taq酶將探針酶切降解,使報告螢光基團和淬滅螢光基團分離,從而螢光監測系統可接收到螢光信號,即每擴增一條DNA鏈,就有一個螢光分子形成,實現了螢光信號的累積與PCR產物形成完全同步。
  • 螢光定量PCR技術原理,螢光定量PCR的應用有哪些?-菲優特檢測
    螢光定量檢測螢光定量檢測根據所使用的標記物不同可分為螢光探針和螢光染料。螢光探針又包括Beacon技術(分子信標技術,以美國人Tagyi為代表)、 TaqMan探針(以美國ABI公司為代表)和FRET技術(以羅氏公司為代表)等;螢光染料包括飽和螢光染料和非飽和螢光染料,非飽和螢光染料的典型代 表就是現在最常用的SYBR GreenⅠ;飽和螢光染料有EvaGreen、LC Green等。
  • 螢光引導手術來襲 靶向螢光分子探針或將改變腫瘤診療現狀
    但由於ICG本身並不具有腫瘤靶向性,自此,具有靶向性的螢光分子探針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術中螢光分子探針成像原理上圖:靶向螢光分子探針的潛在應用示意圖。下圖:在開放和腹腔鏡手術中實施螢光引導。經靜脈注射後的示蹤劑(手術前1小時以內,視示蹤劑而定)、腫瘤或其他目標組織使用專業的近紅外攝像機,從而指導外科醫生實時切除。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基於MOFs的「關-開」型螢光探針實現高靈敏度檢測次氯酸鹽
    因此,非常有必要開發一些有效的技術,用於高靈敏度和選擇性檢測次氯酸鹽。在許多檢測次氯酸鹽的方法中,螢光探針技術因其設備簡單,操作簡便,實時監測,靈敏度高,選擇性好等優點而備受關注。該研究團隊構築基於MOFs的「關-開」型螢光探針,首先以氯化鋯為中心金屬離子和2,2-聯吡啶-5,5-二羧酸為配體合成UiO-67,然後通過逐步後修飾的策略將稀土銪離子和功能識別有機配體(二甲基4-(甲醛肟)吡啶-2,6-二羧酸)依次組裝到Uio-67的孔道中,得到螢光被抑制型的複合材料UiO-Eu-L,並利用其實現對次氯酸鹽的高靈敏度和高選擇性螢光增強檢測(從無光到紅光)。
  • AIE內質網螢光探針:水脂雙親,告別高背景、假陽性|NSR
    然而傳統AIE螢光探針在生物體內的成像特異性不佳。這是因為,生物細胞中同時存在水溶性和脂溶性環境,而傳統AIE螢光染料通常僅在單一環境中溶解良好,但在另一種環境下極易聚集並發光,產生背景噪音或假陽性信號。
  • 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課題組在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系陳鵬課題組,巧妙地將一種特異的有機過氧化物識別蛋白(OhrR)與環化的黃色螢光蛋白(cpVenus)相對接,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能夠有效地對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產生螢光響應,但不與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單線態氧、羥自由基等物質發生反應。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10月22日,李毓龍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在《自然·方法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應用成果。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nbsp&nbsp&nbsp&nbsp成功應用於人體宮頸癌細胞中過氧化氫的檢測&nbsp&nbsp&nbsp&nbsp
  • 「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多巴胺相關的神經環路還是成癮藥物如古柯鹼等的作用靶點。
  • 一種檢測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可逆螢光探針
    該工作建立了快速靈敏可逆的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高選擇性識別方法,設計合成了亞硫酸氫根比率可逆螢光探針。該探針不僅可以用於檢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還能對細胞內的亞硫酸氫根進行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二氧化硫以及亞硫酸氫根不僅造成酸雨等危害,還嚴重影響人體呼吸系統和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