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 基於納米環/量子點結構的高效率全彩微型發光二極體

2021-02-15 中國雷射

封面文章:

S. Huang Chen, et al. Full-color monolithic hybrid quantum dot nanoring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using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nd nonradiative resonant energy transfer. Photon. Res. 7(4), 416-422(2019)

微發光二極體(μLEDs)是下一代顯示技術最有希望的候選者。然而,μLEDs的效率會隨著尺寸的減小而降低。另外,為了實現單片全彩色微顯示,RGB的巨量轉移成本很高,量子點(QD)顏色的轉換效率還有待提高。

為了使μLED儘快量產,由臺灣交通大學電光工程研究所郭浩中教授和廈門大學電子科學系吳挺竹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如何提高全色單片混合量子點納米環(NR)μLED的效率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量子點-納米環混合μLED(QD-NR-μLED)結構。

他們在綠色LED外延片上製備了納米環結構,利用應變弛豫效應將NR-μLED由綠色變為藍色,並採用原子層沉積(ALD)技術在藍光NR-μLED的側壁上沉積了1 nm的Al2O3層,使藍光NR-μLED的光致發光強度提高了143.7%。

接著在藍光NR-μLED上噴塗紅色量子點,利用非輻射共振能量轉移(NRET)機制,通過量子點和暴露的多量子阱之間的耦合來提升量子點色轉換效率並實現全彩顯示。為了進一步提高紅光的純度,課題組研製了一種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鏡,以重複利用激發光。

沉積了透明導電氧化層和pn電極的綠色μLED、藍色NR-μLED和紅色QD-NR-μLED的三個子像素。

在這項工作中,納米環結構為單片全彩微顯示提供了結構基礎,ALD側壁鈍化技術提高了μLEDs的發光效率,NRET機制增強了紅色量子點的色轉換效率。因此,郭教授和吳博士認為,「這種新型的QD-NR-μLED能夠為全彩微顯示的應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下一步的工作將集中在優化ALD的厚度以及如何將QD-NR-μLED與柔性基板結合,以實現柔性透明微顯示。

推薦閱讀

綜述 | 緊湊型波導脈衝雷射的研究進展

封面 | 自聚焦艾裡渦旋光束在無線光通信中的應用

納米金屬熱電子探測器:有望大規模低成本製造

如需轉載,請直接留言。

商務合作:高先生 13585639202( 微信手機同號)

本文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或網站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20個工作日之內來電或來函聯繫,我們將協調給予處理(按照法規支付稿費或刪除)。

最終解釋權歸《中國雷射》雜誌社所有。

相關焦點

  • 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2020-06-09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京東方高解析度、全彩量子點發光二極體取得重大突破
    京東方官方獲悉,近日,京東方集團中央研究院關於高解析度、全彩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解析度500ppi、色域114%NTSC的全彩QLED器件,技術指標全球領先。相關研究論文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no Research上發表。
  • Light: 黃維&王建浦|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傳統的無機發光二極體通常在單晶襯底上通過外延法生長製備,難以獲得大面積柔性器件。近年來快速商業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能夠通過溶液法、蒸鍍法製備大面積柔性器件,但有機材料本身的激子特性使其難以在大電流下實現高亮度和高效率。
  • 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研究獲進展
    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的支持下,浙江大學化學系彭笑剛課題組與材料系金一政課題組合作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該文報導了一種以量子點為電致發光材料的新型LED器件。其性能遠遠超過了目前相關文獻報導的其他量子點LED,並且該新型器件可以通過簡單的溶液加工路線製備而得。 LED作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的核心器件已被業界認可。GaN外延生長量子阱的LED器件則是目前市場上的流行產品。但是,GaN外延生長量子阱需要超高真空、超高純度原料、超密度電能消耗等條件。
  •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新型量子點發光二極體 在照明與顯示產業有重要作用
    【去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明藍光發光二極體的數位日裔科學家,「白熾燈點亮了20世紀,LED點亮了21世紀」,從頒獎詞看出,發光二極體即LED是公認的下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的核心器件。幾十天後,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報導了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 看不到的量子點,為你發光
    去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明藍光發光二極體的數位日裔科學家,「白熾燈點亮了20世紀,LED點亮了21世紀」,從頒獎詞看出,發光二極體即LED是公認的下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的核心器件。  幾十天後,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報導了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楊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由南京工業大學海外人才緩衝基地(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雜誌。
  • ...擬定增募資不超過6.99億元,用於全彩表面貼裝發光二極體封裝擴...
    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6.99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的淨額擬投資於全彩表面貼裝發光二極體(全彩LED)封裝擴產項目,次毫米發光二極體(MiniLED)背光封裝生產項目和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LED)技術研發中心項目。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龔偉斌先生擬以現金方式參與本次非公開發行認購,認購金額不低於5000萬元且不超過2億元(均含本數)。
  • 新型量子點LED: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導讀近日,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研究團隊通過設計金屬納米結構基板,成功提升了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技術的效率。它是 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 的縮寫,中文就是「量子點發光二極體」,它是一種不需要額外光源的自發光技術。為了更好的理解QLED,讓我們先重溫一下量子點(QD)技術。
  • 綜述:膠體量子點發光二極體中的表面工程和器件設計
    通過與液晶技術的兼容,基於量子點光致發光技術的顯示設備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的商業應用。和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類似,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可以有效避免背光源技術光散射嚴重等缺點,進一步提高色彩的品質,QLED被廣泛認為是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 近年來,隨著量子點表面工程以及器件設計的不斷發展,QLED的性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商業化前景逐漸顯現。
  • 我國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近年來興起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兼具無機LED和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優勢,在低能耗、高亮度、大尺寸顯示與照明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LED外量子效率。據該工作主要完成人、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浦教授介紹,他們發現當鈣鈦礦晶粒像一個個麻將牌,互不相連且不規則地分布在襯底表面時,可以獲得外量子效率達到20.7%的近紅外鈣鈦礦發光二極體,與國際同行獲得的13%外量子效率相比,提高了將近8個百分點,器件輻照度達到390 W sr-1 m-2,並且在100 mA cm-2的電流密度下持續工作20個小時後效率才降低一半,性能遠超目前熱門的相近發光波段的
  • 長春應化所等研發出高效率綠光發光二極體—新聞—科學網
    準二維鈣鈦礦的特殊結構賦予其優越的發光潛能。
  • 浙大研製成功量子點電致發光二極體
    近日,浙江大學高新材料化學中心彭笑剛課題組和金一政課題組設計出一種新型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其製備方法基於低成本、有潛力應用於大規模生產的溶液工藝,其綜合性能則超越了已知的所有溶液工藝的紅光器件,尤其是將使用亮度條件下的壽命推進到10萬小時的實用水平。這種新型QLED器件有望成為下一代顯示和照明技術的有力競爭者。
  •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浙江大學高新材料化學中心彭笑剛課題組和金一政課題組設計出一種新型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製備方法基於低成本、有潛力應用於大規模生產的溶液工藝,其綜合性能超越了已知的所有溶液工藝的紅光器件,將使用亮度條件下的壽命推進到10
  • 半導體發光二極體的基本原理
    發光二極體自發性(Spontaneous)的發光是由於電子與空穴的複合而產生的。一般的半導體發光二極體,多以Ⅲ-Ⅴ、Ⅱ-Ⅵ族化合物半導體為材料。圖1示出的是Ⅲ- Ⅴ及Ⅱ-Ⅵ族元素的帶隙(Bandgap)與晶格常數(Lattice Constant)的關係。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新型多量子阱鈣鈦礦材料——基於壘寬調控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因可低成本的製備成大面積柔性器件,色純度高,顏色可調等特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
  • 《Nanomaterials》:一種高效、長壽命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
    編輯推薦:本文報導了在摻鎂氧化鋅(MZO)電子傳輸層(ETL)中摻入不同鹼金屬碳酸鹽,製備出高效、長壽命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s)。鹼金屬碳酸鹽混合在MZO,可以控制帶隙、電性能和熱穩定性。因此,這可以提高QLEDs的運行壽命。
  • 低熔點合金電極的非真空製備工藝及其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的應用
    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的一大優勢是可以使用低成本的非真空製備工藝製備,例如噴墨列印、旋塗等,但是,器件的頂電極,通常採用金屬材料如Mg:Ag、Al、Ag、Au、Cu等,仍然必須通過真空熱蒸鍍的方法製得,與印刷、卷對卷的製備工藝不兼容;而且真空設備的引入,降低了生產效率,提高了成產成本
  • 低熔點合金電極的非真空製備工藝及其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的應用
    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的一大優勢是可以使用低成本的非真空製備工藝製備,例如噴墨列印、旋塗等,但是,器件的頂電極,通常採用金屬材料如Mg:Ag、Al、Ag、Au、Cu等,仍然必須通過真空熱蒸鍍的方法製得,與印刷、卷對卷的製備工藝不兼容;而且真空設備的引入,降低了生產效率,提高了成產成本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誕生!外部量子效率創紀錄達21.6%!
    博科園:本文光學與光子學類林雪平大學一個實驗室已經生產出高效的鈣鈦礦近紅外(NIR)發光二極體。外部量子效率達21.6%,這是一個記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鈣鈦礦是由其晶體結構決定的一組材料,在過去10年中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最初用於太陽能電池,但新研究也用於發光二極體,具有良好的發光性能,易於製造。博科園-科學科普:迄今為止,基於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外部量子效率(以光形式發射的載流子比例)一直受到製造過程中材料中出現的缺陷限制,這些缺陷對載流子起著陷阱的作用,從而造成能量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