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種白菜,年年賠,別人種菜賺錢,自己種菜虧本,年難過了。這是筆者山東種植大白菜的朋友發來的信息,很明顯大白菜價格行情不是很好。昨日去超市上看大白菜價格行情,大白菜基本在五毛到一塊五左右,品質不同價格有差異。相比去年大白菜價格行情來看,價格算是偏高,但對種植戶來說還是會虧本。
根據筆者朋友介紹,當地大白菜價格表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雨水情況好,種植管理得當,大白菜豐收;二是收購商相比往年來說數量下降,且壓價現象很明顯;三是白菜收購價格在兩毛到五毛左右。按照這樣的行情計算,種植大白菜是虧本的,種的規模越大,就越虧錢。市場價格和收購價格是有區別的,種植風險是由農民擔,而利潤全都被中間商賺走。
相信有人會算這樣的帳:大白菜畝產按照兩千斤計算,一畝能賺四百到一千元,感覺比種地賺錢。實際卻不賺錢,大白菜收購價格不到一塊很難說賺錢,不是農民貪心,而是種植成本太大。白菜種植相比小麥和水稻種植主要問題就是沒辦法機械收割,人力收割的成本極高。
種植大白菜有兩個支出是大頭:一是農資成本,在種植過程中要定期施肥和打農藥,保證品質,不然壓根就沒消費者需要;二是人力成本,種植和採收都需要人力投入,種植面積小的話,人力投入就小,面積大,人力成本會很高。普通種植戶承擔的風險小,規模化種植的就要面對很大壓力。現在農村請人工採收大白菜起碼一天都要七八十,相比人力成本,白菜收購價格就很低。
大白菜收購價格雖然低,但城裡銷售價格並不低。不是說中間商就很賺錢,而是整個供應鏈體系太長,供應鏈主體都要利潤,最終利潤全都要消費者承擔。正如生物學上的知識:老鼠偷吃毒性不大的糧食,老鼠被蛇吃掉,蛇被老鷹吃掉,就這樣持續循環,毒素在老鷹體內累積,最終老鷹成了受害者。在市場經濟中,糧食就是大白菜,中間商是老鼠,經銷商是蛇,消費者是老鷹,真正的受害者只有丟掉大白菜的種植戶和被毒身亡的老鷹。
在市場經濟中,中轉鏈條的次數就決定銷售價格高低。國內大白菜銷售是兩類線條:一是種植戶到網際網路平臺,網際網路平臺到消費者,中間就只有平臺服務費和快遞費;二是種植戶到中間商,中間商到收購商,收購商到各類經銷商。簡單來說,任何類型銷售都不可避免有附加成本出現,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種植戶自己拉到市場銷售。
筆者朋友聊天時說:種植大白菜是風險最大的,人工成本太高,今年大蔥價格不錯,明年準備開始準大蔥。大蔥價格相比往年確實有上漲,但還是不要盲目跟風種植。在整個大的市場中有兩個特點:一是盲目跟風,看到別人種植,自己就種植,結果就是誰都沒能賺到錢;二是不可預測,價格發展和產量任何人不能確保,沒辦法準確預測整個大的市場。正是有以上兩個點,任何農產品種植都充滿風險和不可預知,虧本不可避免,能做的就是止損。
在選擇種植蔬菜時一般都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一是來年價格預測,雖然很難準確的預測,但心裡要有數;二是渠道量,自身是否有銷售該類農產品的渠道,保證不出現滯銷問題;三是大行情,大行情指的是整個市場經濟的運行情況。永遠都要記住:農產品種植不是單槍匹馬的莽夫,而是要精於算計的智者,不然會變成任人宰割的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