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在這裡告訴大家,不止稀土,世界上還有一個稀缺的東西被我們把控著,沒有它,航空航天事業要發展會停滯很長一段時間知道扎到可代替的材料,來看看是什麼吧。
稀土對於一個國家在工業產品的製作與量產上有著相當大的應用範圍,這個被世人叫做「工業味精」的稀土,應用到的範圍我細數了一下,大概就是後面這些:農業、冶金業、石油化工、玻璃材料、陶瓷工藝、研磨材料、電光源、紡織領域、高溫超導、催化劑、電熱、伸縮性材料……
老實說還挺多的,我都不想打字了,一句話概括就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這麼強大的資源,如今絕大部分都在我國的國土之上,我們不僅掌握了資源,還掌握了稀土的提純冶煉技術,不好意思,只有我國才會。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張牙舞爪時,萬千國民請願限制稀土出口的理由,開玩笑,沒了稀土,美國人民的科技至少停滯幾十年,說停滯誇張了些,應該是龜速發展。
人類在航天航空領域的發展目前已經發展到了恆星——太陽那兒,探索宇宙需要事先做足信息收集和計算,為太空人提供安全保障和技術保障,收集信息一大部分的作用都在衛星上。衛星在太空中日以繼日地飛行,有些是兩三個月,有些卻飛了好幾年,對於衛星續航來源的事兒,人們一直比較好奇。
對航天知識了解的都知道衛星的動力來源於它的那對翅膀,衛星升空並不會攜帶諸多的電源,而是靠著雙翼在宇宙中吸收能量轉換為電能,維持自己飛行,而這項續航技術的核心材料就是精製鍺片,它的主要成分就是鍺。
老實說我並不是個化學老師,所以在查了了這一元素的資料後,還是依然的懵圈,只知道這是一種稀有的化學元素,目前應有領域的話主要有半導體、航空航天測控、核物理探測、光纖通訊、紅外光學、太陽能電池、化學催化劑、生物醫學等領域,它對於國家的戰略地位不比稀土差。
情形和稀土差不多,目前71%的稀土都在我國的掌控之中,我們既掌握了資源,也掌握了技術,處於絕對的領導地位,並掌握了定價權,不過我們不像某些國家一樣,大搞壟斷,如今這一化學元素也在正常的交易範圍內。所以現在萬千國民要請願的話,下次帶上稀土的時候,別把這個也忘了,都說掌握了技術就掌握了未來,我們乾脆一點,掌握了資源就掌握了技術。
目前世界上的幾個航空大國都在日日夜夜突破自己的航空航天技術,每年的衛星發射以及載人航天飛船都是國家報導的熱點。除了北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目前我國正在著力建造自己的宇宙空間站,屆時它將成為宇宙裡唯一的一個空間站(上一個外國人的快不行了),戰略意義可想而知。
而西方大國也有自己的42000顆衛星的星鏈計劃(這麼久下來,人類不過才發射了9000顆衛星)意圖覆蓋全球,提供所謂的WIFI服務……不過在我看來這個計劃哪能不能實現還得看看我國同不同意了,顯然他們是做不成的,但我們的宇宙太空站靠著資源優勢,預計2022年就能完成,不久了,只有兩年了(鼓掌鼓掌鼓掌)
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天一個二等功的川建國同志,這些年在他的「幫助」下,我們的發展狀況不可謂不一日沖天,被世界人民羨慕,我們掌握了重要的資源與技術,所以大國不懼恐嚇,只把恐嚇者視為跳梁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