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悖論指向現實的不穩定基礎

2020-08-27 科技全頻

將近60年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尤金·威格納(Eugene Wigner)在一項思想實驗中捕捉到了量子力學的眾多奇特之一。他想像著他的一個朋友,被密封在實驗室裡,在維格納站在外面時測量諸如原子之類的粒子。著名的量子力學允許粒子同時佔據多個位置(所謂的疊加),但是朋友的觀察使粒子「塌陷」到一個點。但是對於維格納來說,疊加仍然存在:崩潰只有在稍後某個時間進行測量時才會發生。更糟糕的是,維格納還看到朋友處於疊加狀態。他們的經驗直接衝突。


現在,澳大利亞和臺灣的研究人員也許最清楚地證明了維格納悖論是真實的。在本周發表在《自然物理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他們將思想實驗轉化為一個數學定理,該定理確認了方案核心的不可調節矛盾。該團隊還使用光子作為人類的代理,通過實驗測試了該定理。維格納認為解決這一悖論需要量子力學能夠打破諸如人類觀察者之類的大型系統,而一些新研究的作者則認為,根本性的東西也像薄冰一樣:客觀性。這可能意味著沒有絕對的事實,對我和對你都是如此。

「這有點令人不安,」格裡菲斯大學的合著者娜拉·蒂施勒(Nora Tischler)說。「測量結果是科學的基礎。如果這不是絕對的,那就很難想像了。」

洛桑大學的物理學家兼哲學家達斯汀·拉扎羅維奇(Dustin Lazarovici)說,對於那些把維格納(Wigner)這樣的思想實驗當作解釋性的肚臍注視而不予考慮的物理學家,該研究表明矛盾可能會出現。他說:「本文竭盡全力說出那些只想討論一些根本性問題的人的語言,從而可能迫使至少一些人直面這些問題。」

近年來,維格納的思想實驗受到了新的關注。2015年,維也納大學的ČaslavBrukner測試了最直觀的方法來解決這一悖論:實際上,實驗室中的朋友已經在一處或另一處看到了粒子,而Wigner只是不知道那是什麼。 。用量子論的術語來說,朋友的結果是一個隱藏變量。


布魯克納在他自己的思想實驗中排除了這個結論,他使用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的技巧,將隱藏的變量公開化。他設想建立兩個對的維格納配對,並給每個粒子一個與其伴侶糾纏在一起的粒子,以使它們的屬性在測量時相互關聯。每個朋友測量粒子,每個維格納測量朋友的粒子,然後兩個維格納比較音符。重複該過程。如果朋友看到明確的結果(您可能會懷疑),維格納斯自己的發現將僅顯示出弱的相關性。但是相反,他們發現了強相關性的模式。「您遇到矛盾,」布魯克納說。

但是在2018年,亞利桑那大學物理學哲學家理察·希利(Richard Healey)指出了布魯克納的思想實驗中的一個漏洞,蒂舍爾和她的同事們現已關閉了這一漏洞。在他們的新方案中,他們做出了四個假設。一個是朋友獲得的結果是真實的:它們可以與其他度量結合起來以形成共享的知識語料庫。他們還假設量子力學是普遍的,對觀察者和對粒子一樣有效。觀察者所做的選擇沒有因上帝般的超決定論而引起的特殊偏見;並且物理學是局部的,除了最有限形式的「怪異動作」,在遠處都沒有。

然而,他們的分析表明,維格納悖論的矛盾仍然存在。該團隊的桌面實驗(在實驗中他們創建了糾纏的光子)也支持了這一悖論。光學元件將每個光子控制在一條取決於其極化的路徑上:這相當於朋友們的觀察結果。然後,光子進入扮演維格納角色的第二組元素和探測器。團隊再次發現,朋友和維格納夫婦之間的不可調和不匹配。而且,它們精確地改變了粒子的糾纏程度,並表明與Brukner的情形不同,這種失配是在不同的條件下發生的。「這表明我們確實在這裡有了新的東西,」蒂施勒說。


它還表明必須給出四個假設之一。很少有物理學家認為超定論可能是罪魁禍首。有些人將局域性視為薄弱點,但它的失敗將是顯而易見的:一個觀察者的動作甚至在很遠的距離內都會影響另一人的結果-一種比量子理論家通常認為的類型更強的非局域性。因此,有人質疑觀察者可以憑經驗匯總其測量結果的宗旨。「一個觀察者有事實,另一觀察者有事實;研究的合著者和格裡菲斯物理學家霍華德·懷斯曼(Howard Wiseman)建議。這是一種激進的相對主義,至今仍令許多人感到震驚。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物理學哲學家奧林匹亞·倫巴第(Olimpia Lombardi)說:「從經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被認為是客觀的,獨立於其他任何人看到的東西。」

然後,維格納得出結論,量子力學本身就崩潰了。在這些假設中,通過對量子力學進行更大範圍探索的實驗,它是最可直接測試的。格裡菲斯的另一位合著者埃裡克·卡瓦爾坎蒂(Eric Cavalcanti)說,但是一個無法在分析中倖存下來的職位是沒有職位。他說:「大多數物理學家都認為:&39; 「他們將很難過。」

資料來源:物理學期刊

獲取更多科技新資訊,歡迎訂閱關注「科技全頻」。

相關焦點

  • 新量子悖論,揭示了現實世界的不牢靠
    於是問題便陷入了兩難,形成了一個悖論:朋友眼中的現實與外界的現實不一致。最近,一項新發表於《自然-物理》雜誌的研究,為「維格納的朋友」悖論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利的證明。2015年,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Časlav Brukner發展出了一種理論,表明在一定假設下,維格納的朋友的悖論可被用於證明量子力學中的測量對觀測者來說是主觀的
  • 量子力學迄今最具現實衝擊力的悖論
    量子力學中出現了一個新悖論,使人們對有關物理現實的一些常識性觀念產生了懷疑。量子力學與常識看一下以下三個語句:當有人觀察到事件發生時,它確實發生了。但根據發表在《自然·物理學》上的研究,它們不可能全部都是正確的,否則量子力學本身就是錯的。這是迄今為止量子力學一系列發現裡的最強結果,這些發現顛覆了我們對現實的看法。要了解它為何如此重要,讓我們先看一下歷史。為現實而戰量子力學可以很好地描述微小物體的行為,例如原子或光粒子(光子)。但是這種行為是……非常奇怪。
  • 新的量子悖論:量子力學的恐怖,皆來源於人對「真實」的認知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學的基礎,激發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注意力。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打個簡單比方說,如果一根針掉在地上,沒有人能聽到。會發出聲音嗎?有人說,不會有聲音。如果有人聽到此聲音呢?
  • 維格納悖論:您需要了解現實的二重性嗎?
    量子力學怪癖-觀察者觀察者量子悖論想像一個人被困在實驗室並測量量子系統。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格裡菲斯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諾拉·提斯勒(Nora Tishler)和她的同事進行了維格納實驗的一個版本,將經典思想實驗與另一種量子理論-量子糾纏-結合了很長距離的粒子現象結合在一起。研究人員還提出了一個新的定理,該定理對現實的基本本質施加了最強的約束。這項工作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
  • 最新量子實驗:不同觀察者眼中的現實不一致!
    導語:量子觀測效應證實了,觀察者與事件之間存在緊密關聯(事件在未觀測前處於多種可能性的疊加狀態)。現實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觀察者,這意味了人眼看到的現實並不一致(每個人看到的「真實」世界不一樣)。1961年,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如果將量子力學應用到一個正在被觀察的觀察者身上,會發生什麼?
  • 量子力學是如何改變時間軸的?解決時間悖論問題
    這是自我幹涉的時間旅行悖論的一個例子,它造成了現實中的不一致性。如何解決這個悖論一直是20世紀科幻小說的主題。真正的科學研究開始在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一個叫做莫斯科聯盟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所謂的封閉時間型曲線(CTC)的後果以及圍繞CTC的各種問題(包括它們是否可能),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悖論問題。
  • 量子力學是完備的嗎?――談「EPR悖論」
    一般說來,量子力學是很難理解的。即使對於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量子力學本質上也是極其深奧的。如何描述量子力學的奇異世界呢?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有一個訣竅,他講了一個故事,可以讓複雜的理論變得易於理解。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薛丁格貓悖論」。故事的主角是一隻不走運的貓,它既活著又死了。顯然,這是荒謬的!仔細考察這種奇特的矛盾現象,將把我們帶入量子力學的神奇世界。
  •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EPR)悖論是如何描述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簡稱為EPR悖論,它是一個思想實驗,旨在證明量子理論早期公式中的內在佯謬;它是量子糾纏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根據量子力學,這個悖論涉及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根據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每一個粒子在被測量之前都處於一個不確定的狀態,此時該粒子的狀態變得確定。在同一時刻,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變得確定。之所以將其歸類為悖論,是因為它似乎涉及到兩個粒子之間以大於光速的速度進行通信,這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衝突。
  • 哲學悖論的物理學形式
    實際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理論物理學家就提出了在量子領域實現芝諾悖論的設想,通過物理學實驗來實現這樣的一個哲學悖論,所依賴的基礎就在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之一:對於量子系統進行觀察會對這個量子系統產生影響。
  • 科學家實現了愛因斯坦孿生悖論的量子力學變體
    孿生悖論的量子力學變體圖示物理學的基本挑戰之一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調和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來自萊布尼茲大學漢諾瓦分校和烏爾姆大學的科學家們討論了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孿生悖論。這個思維實驗圍繞著一對雙胞胎展開:雙胞胎兄弟一個進入太空,另一個留在地球上。因此,在一段時間內,這對雙胞胎在太空中以不同的軌道運行。當這對雙胞胎再次見面時,結果是相當驚人的,在外太空旅行的那個人比他在地球的哥哥年輕得多。
  • 量子力學的新悖論,或許將顛覆你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是最基本的科學理論之一,但最近科學家在量子力學中發現了一個新的悖論,它使人們對一些關於物理現實的常識產生了懷疑。但是,最近發表在《自然物理》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表明,這些不可能同時正確,否則量子力學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會崩潰。量子力學這是量子力學又一次顛覆了我們對現實的認知,自從它誕生起,似乎就顯示出與眾不同。量子力學理論非常適用於描述微小物體的行為,例如原子或光子,但這些粒子的行為非常奇怪。
  • 追龜問題的量子解釋:普朗克長度解決一切類似的悖論
    悖論一直是科學論壇有趣的一個話題,各種縝密而又不合常理的問題往往讓人懷疑眼前真實的世界。其中追龜問題是一個明顯違背常識而又看似毫無破綻的悖論,那麼為什麼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會跑不過一隻普通的烏龜呢?追龜問題,又叫阿基裡斯悖論。
  • 科學家完成神奇實驗 不傳輸粒子也能實現量子通信
    出人意料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等與清華大學馬雄峰合作,完成了這個「天方夜譚」式的實驗,把匪夷所思變成了科學現實。實驗室中的通信雙方之間沒有實物粒子的交換,成功傳遞了圖像信息。論文成果以《利用量子芝諾效應實現直接反事實量子通信》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量子芝諾效應的名字來自古希臘數學家芝諾提出的「飛矢不動」悖論。
  • 量子力學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礎上的,這是一個反直覺的理論
    愛因斯坦在1885年建議建立量子力學,這個理論跟經典力學觀點有不少矛盾之處,然而不管怎麼說,量子力學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礎上的,這是一個反直覺的理論。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在重要性上的不同點在於量子力學通過測量來決定態的具體形態,經典力學通過測量來決定態的變化的大小。
  • 當熱力學悖論化身為量子熱機
    從時間反演對稱性到「時間之箭」1876年,物理學家洛施密特(Johann Josef Loschmidt,1821-1895)向他的論敵玻爾茲曼(Ludwig Boltzmann,1844-1906)拋出了一個問題:既然基礎動力學方程都具備時間反演對稱性,為什麼由這些基本規律推導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卻莫名其妙地具備了不對稱的時間指向呢
  • 量子力學裡的平行世界理論能破解外祖父悖論嗎?
    量子力學剛發展起來的時候,為了解釋量子糾纏這種「鬼魅般的超距離作用」(愛因斯坦語),科學家分成了兩派:一派以愛因斯坦、薛丁格等為首的科學家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量子糾纏中存在一個隱變量。另外一排就是以玻爾和海森堡為首的哥本哈根詮釋派,認為量子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量子的行為是概率性的。測量會造成波函數坍縮,使量子處於一個確定的狀態。
  • 量子物理或可解史上最怪異理論:祖父悖論
    據國外媒體報導,量子物理學的建立被認為是上個世紀最成功的理論之一,經過幾位量子大師的完善後該理論至今已經演化了一百多年。雖然多數科學家認為量子物理學引領著物理學的發展方向,但是該理論衍生出許多奇特的宏觀解釋,並導致許多悖論性的問題出現,與此同時該理論卻又符合當前的實驗結論,這正是量子物理的神奇所在,看似模糊性的解釋卻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 新量子悖論闡明了我們現實觀點是錯誤的!
    一項思想實驗動搖了量子基礎世界,迫使物理學家闡明各種量子解釋(如量子力學的多世界和哥本哈根解釋)是如何放棄看似合理的現實假設。量子力學是沒有爭議的成功理論,它在微觀尺度上對世界本質做出了驚人的準確預測。近一個世紀以來一直存在爭議的是它告訴我們什麼是存在,什麼是真實的。這個問題有無數種解釋,每一種解釋都要求我們接受某些尚未得到證實的說法,即對現實本質的假設。
  • 理髮師悖論及其他
    如果他為自己刮鬍子,那麼按照他的豪言「只為城裡所有不為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他不應該為自己刮鬍子;但如果他不為自己刮鬍子,同樣按照他的豪言「一定要為城裡所有不為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他又應該為自己刮鬍子。       理髮師悖論(Barber paradox)是羅素用來比喻羅素悖論的一個通俗說法,是由伯特蘭·羅素在1901年提出的。
  • 新研究檢驗量子版愛因斯坦雙生子悖論
    一組物理學家最近提出了一種把量子學和愛因斯坦的雙生子悖論聯繫起來探查其效果的實驗,研究者稱,這將為發明更準確的時鐘、感應器奠定基礎。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物理學家齊奇(Magdalena Zych)說,這份他們和德國烏爾姆大學(Ulm University)合作的研究,旨在用量子粒子特有的「疊加態」,對愛因斯坦的雙生子悖論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