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悖論的物理學形式

2020-11-26 三聯生活周刊

哲學悖論的物理學形式

2013-09-16 10:10 作者:苗千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飛矢不動」這樣的一個哲學命題,最開始被認為是悖論,之後被認定是「聰明的騙局」,歷經了2000多年後才引起重視,轉而被物理學家當作一個物理學命題,最終成為實驗事實,這個實驗也使人們更接近理解「運動」的本質。

哲學悖論的物理學形式

「飛矢不動」這樣的一個哲學命題,最開始被認為是悖論,之後被認定是「聰明的騙局」,歷經了2000多年後才引起重視,轉而被物理學家當作一個物理學命題,最終成為實驗事實,這個實驗也使人們更接近理解「運動」的本質。

文苗千

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埃利亞的芝諾(ZenoofElea),喜歡通過哲學思辨的方式研究運動的本質。他曾經對運動的本質提出了一系列悖論,柏拉圖在著作中記錄了其中最知名的「飛矢不動」悖論:一個飛行中的箭頭,在一個特定時刻,如果它有一個確定的位置,那麼它在這個時刻就沒有運動,因此,這個箭頭就永遠都不會到達目的地。

很明顯,真實的運動是存在的,飛行的箭頭最終也會到達目的地。那麼,如何理解芝諾關於運動的悖論?2000多年以來,這都被認為是一種詭辯,而哲學家芝諾則被認為是一個「聰明的騙子」。直到20世紀,芝諾和他的關於運動的一系列悖論才重新引起了哲學界的關注。

「飛矢不動」悖論不僅吸引了哲學界的關注,在物理學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探討。是否有可能通過物理學實驗真正地實現芝諾悖論,讓人們更加接近理解運動的本質?這對於人類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實際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理論物理學家就提出了在量子領域實現芝諾悖論的設想,通過物理學實驗來實現這樣的一個哲學悖論,所依賴的基礎就在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之一:對於量子系統進行觀察會對這個量子系統產生影響。對一個量子系統進行觀測,會導致系統波函數的坍塌,如果對一個量子系統進行頻繁觀測,那麼這個量子系統的演化就將會明顯變慢;如果對一個量子系統進行持續觀察,那麼這個量子系統就可能無法演化,停滯在一個狀態,陷入到「飛矢不動」的狀態。自從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這個實驗設想之後,很多實驗物理學家都嘗試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這種量子狀態,而且這些嘗試也可能為人類在其他領域的研究帶來影響。

假設存在一個狀態不穩定的、隨時可能發生衰變的粒子,如果人們對它進行觀測的結果是還沒有發生衰變,那麼人們對這個粒子的觀測行為也就使得這個粒子的波函數坍塌到「不衰變」的狀態,而後,在極短的時間內,這個粒子發生衰變的概率將會隨著時間迅速增加。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對這個粒子進行持續不斷的觀測,這個粒子的狀態就將永遠都不會發生改變,保持在「不衰變」的狀態。但是對於一個自然發生的衰變來說,人們很難觀測到這種現象,因為需要觀測的間隔極短,在實際實驗中很難做到。

1988年,美國物理學家理察·庫克(RichardCook)發表論文,提出了一個設想,可以利用單個的、被困離子的受激躍遷的過程實現量子芝諾效應。依照庫克的設想,在1990年3月1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與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Wineland)和他的同事們在《物理評論A》(PhysicalReviewA)雜誌發表論文《量子芝諾效應》(QuantumZenoEffect),描述他們第一次在量子領域裡實現了芝諾效應(維因蘭德之後因為在量子物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在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維因蘭德和他的同事們利用電磁場固定住鈹離子,然後再利用雷射把鈹離子降低到極低的溫度。他們利用持續極短時間的光脈衝對這個粒子進行不斷觀測,使鈹離子的狀態「靜止」,第一次實現了在量子領域的「飛矢不動」。

更多的物理學家嘗試通過其他手段在量子領域實現芝諾悖論。2013年8月,德國洪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奧利佛·本森(OliverBensen)和他的同事們在《物理評論A》雜誌發表論文《對單固態自旋的量子芝諾現象的研究》(StudyoftheQuantumZenoPhenomenononaSingleSolidStateSpin),描述他們第一次在室溫條件下,在金剛石晶體中實現了量子芝諾現象。這項研究,不僅對於量子物理的理論研究有重要意義,結合之前在金剛石晶體實驗中實現的另一些突破,還有可能對於量子計算機和量子信息網絡的實現有幫助。

本森和他的同事們利用在金剛石中的氮空位晶體缺陷進行實驗——一個氮原子和一個空缺位置取代了在晶體中兩個本該相鄰的碳原子。他們利用微波來改變在晶體中空位電子的磁旋狀態,然後實驗者在任意時間利用雷射脈衝來探測氮空位電子處於兩個可能的量子態中的哪一個。他們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本應在兩種量子態中振蕩的電子的狀態停滯了,也就是說,他們在室溫下,在金剛石晶體中實現了芝諾悖論的「飛矢不動」。

本森和他的同事們實現了在室溫條件下金剛石晶體內部的芝諾悖論,對於量子計算機和量子信息網絡的研究也有意義。結合最近在金剛石晶體內的另一項研究突破,量子芝諾效應對於兩個量子比特的量子門(Two-qubitQuantumGate)的研究有很大推動。本森認為,觀察到了金剛石晶體內部的芝諾現象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利用這一特性研究「量子門」。「門」是在集成電路和計算機中最基本的器件,用來處理「0」和「1」兩個信號的運算關係,而量子態的奇妙之處在於,它可以同時處於「0」和「1」兩種狀態,因此通過「量子門」進行計算,也就有可能實現遠高於普通計算機的效率。

2013年5月2日,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的物理學家羅納德·漢森(RonaldHansen)和他的同事們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兩個固態量子比特相隔3米的糾纏態》(HeraldedEntanglementBetweenSolid-stateQubitsSeparatedbyThreeMetres)。在論文中描述的是量子世界中另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量子糾纏。漢森和他的同事們在室溫的條件下,同樣在金剛石晶體中的氮空位中心,首次實現了相隔3米的量子比特的糾纏態。量子糾纏態是量子世界最令人迷惑和著迷的性質之一,也是用於製造量子門的關鍵技術。同樣是在室溫條件下進行的實驗,使兩個量子比特的量子態相互糾纏,這表明金剛石晶體很有可能是最適合製造量子門,在實際條件下進行量子計算的材料,雖然在目前,基於金剛石晶體的實驗效果還不如離子阱(IonTrap),但是漢森認為,金剛石晶體很有可能在幾年的時間內超越離子阱。

物理學家們對於「飛矢不動」這樣一個哲學命題,通過各種的物理學實驗使之成為現實,讓人們對於這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哲學命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有可能對量子計算機和量子信息網絡研究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各類「飛矢不動」的物理學實驗也可以使人們更深入地思考哲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係。

哲學,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一門高於科學的學科,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都可以起到指引作用。但是近年來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的進步,使它在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後,繼而擺脫了哲學的幫助,反過來,物理學實驗的結果可以給哲學研究以佐證,這讓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甚至發出了「哲學已死」的論調。

類似於「飛矢不動」這樣的一個哲學命題,最開始被認為是一個悖論,之後被認定是一個「聰明的騙局」,在歷經了兩千多年後才引起哲學界重視,轉而被物理學家當作一個物理學命題來研究,最終成為實驗事實,這正是人類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過程,這個實驗也使人們更接近理解「運動」的本質。同時,人們也難免會產生更多的期待:是否可以通過物理學實驗的方式,真正實現更多的哲學悖論,讓哲學和物理學的命題可以從形上學和邏輯學思辨的領域轉至普遍通過實驗來證實。

(本文參考了《自然》網站的相關報導)

201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

201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

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埃利亞的芝諾(ZenoofElea),喜歡通過哲學思辨的方式研究運動的本質。他曾經對運動的本質提出了一系列悖論,柏拉圖在著作中記錄了其中最知名的「飛矢不動」悖論:一個飛行中的箭頭,在一個特定時刻,如果它有一個確定的位置,那麼它在這個時刻就沒有運動,因此,這個箭頭就永遠都不會到達目的地。

很明顯,真實的運動是存在的,飛行的箭頭最終也會到達目的地。那麼,如何理解芝諾關於運動的悖論?2000多年以來,這都被認為是一種詭辯,而哲學家芝諾則被認為是一個「聰明的騙子」。直到20世紀,芝諾和他的關於運動的一系列悖論才重新引起了哲學界的關注。

「飛矢不動」悖論不僅吸引了哲學界的關注,在物理學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探討。是否有可能通過物理學實驗真正地實現芝諾悖論,讓人們更加接近理解運動的本質?這對於人類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實際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理論物理學家就提出了在量子領域實現芝諾悖論的設想,通過物理學實驗來實現這樣的一個哲學悖論,所依賴的基礎就在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之一:對於量子系統進行觀察會對這個量子系統產生影響。對一個量子系統進行觀測,會導致系統波函數的坍塌,如果對一個量子系統進行頻繁觀測,那麼這個量子系統的演化就將會明顯變慢;如果對一個量子系統進行持續觀察,那麼這個量子系統就可能無法演化,停滯在一個狀態,陷入到「飛矢不動」的狀態。自從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這個實驗設想之後,很多實驗物理學家都嘗試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這種量子狀態,而且這些嘗試也可能為人類在其他領域的研究帶來影響。

假設存在一個狀態不穩定的、隨時可能發生衰變的粒子,如果人們對它進行觀測的結果是還沒有發生衰變,那麼人們對這個粒子的觀測行為也就使得這個粒子的波函數坍塌到「不衰變」的狀態,而後,在極短的時間內,這個粒子發生衰變的概率將會隨著時間迅速增加。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對這個粒子進行持續不斷的觀測,這個粒子的狀態就將永遠都不會發生改變,保持在「不衰變」的狀態。但是對於一個自然發生的衰變來說,人們很難觀測到這種現象,因為需要觀測的間隔極短,在實際實驗中很難做到。

1988年,美國物理學家理察·庫克(RichardCook)發表論文,提出了一個設想,可以利用單個的、被困離子的受激躍遷的過程實現量子芝諾效應。依照庫克的設想,在1990年3月1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與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Wineland)和他的同事們在《物理評論A》(PhysicalReviewA)雜誌發表論文《量子芝諾效應》(QuantumZenoEffect),描述他們第一次在量子領域裡實現了芝諾效應(維因蘭德之後因為在量子物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在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維因蘭德和他的同事們利用電磁場固定住鈹離子,然後再利用雷射把鈹離子降低到極低的溫度。他們利用持續極短時間的光脈衝對這個粒子進行不斷觀測,使鈹離子的狀態「靜止」,第一次實現了在量子領域的「飛矢不動」。

更多的物理學家嘗試通過其他手段在量子領域實現芝諾悖論。2013年8月,德國洪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奧利佛·本森(OliverBensen)和他的同事們在《物理評論A》雜誌發表論文《對單固態自旋的量子芝諾現象的研究》(StudyoftheQuantumZenoPhenomenononaSingleSolidStateSpin),描述他們第一次在室溫條件下,在金剛石晶體中實現了量子芝諾現象。這項研究,不僅對於量子物理的理論研究有重要意義,結合之前在金剛石晶體實驗中實現的另一些突破,還有可能對於量子計算機和量子信息網絡的實現有幫助。

本森和他的同事們利用在金剛石中的氮空位晶體缺陷進行實驗——一個氮原子和一個空缺位置取代了在晶體中兩個本該相鄰的碳原子。他們利用微波來改變在晶體中空位電子的磁旋狀態,然後實驗者在任意時間利用雷射脈衝來探測氮空位電子處於兩個可能的量子態中的哪一個。他們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本應在兩種量子態中振蕩的電子的狀態停滯了,也就是說,他們在室溫下,在金剛石晶體中實現了芝諾悖論的「飛矢不動」。

本森和他的同事們實現了在室溫條件下金剛石晶體內部的芝諾悖論,對於量子計算機和量子信息網絡的研究也有意義。結合最近在金剛石晶體內的另一項研究突破,量子芝諾效應對於兩個量子比特的量子門(Two-qubitQuantumGate)的研究有很大推動。本森認為,觀察到了金剛石晶體內部的芝諾現象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利用這一特性研究「量子門」。「門」是在集成電路和計算機中最基本的器件,用來處理「0」和「1」兩個信號的運算關係,而量子態的奇妙之處在於,它可以同時處於「0」和「1」兩種狀態,因此通過「量子門」進行計算,也就有可能實現遠高於普通計算機的效率。
2013年5月2日,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的物理學家羅納德·漢森(RonaldHansen)和他的同事們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兩個固態量子比特相隔3米的糾纏態》(HeraldedEntanglementBetweenSolid-stateQubitsSeparatedbyThreeMetres)。在論文中描述的是量子世界中另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量子糾纏。漢森和他的同事們在室溫的條件下,同樣在金剛石晶體中的氮空位中心,首次實現了相隔3米的量子比特的糾纏態。量子糾纏態是量子世界最令人迷惑和著迷的性質之一,也是用於製造量子門的關鍵技術。同樣是在室溫條件下進行的實驗,使兩個量子比特的量子態相互糾纏,這表明金剛石晶體很有可能是最適合製造量子門,在實際條件下進行量子計算的材料,雖然在目前,基於金剛石晶體的實驗效果還不如離子阱(IonTrap),但是漢森認為,金剛石晶體很有可能在幾年的時間內超越離子阱。

物理學家們對於「飛矢不動」這樣一個哲學命題,通過各種的物理學實驗使之成為現實,讓人們對於這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哲學命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有可能對量子計算機和量子信息網絡研究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各類「飛矢不動」的物理學實驗也可以使人們更深入地思考哲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係。

哲學,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一門高於科學的學科,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都可以起到指引作用。但是近年來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的進步,使它在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後,繼而擺脫了哲學的幫助,反過來,物理學實驗的結果可以給哲學研究以佐證,這讓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甚至發出了「哲學已死」的論調。

類似於「飛矢不動」這樣的一個哲學命題,最開始被認為是一個悖論,之後被認定是一個「聰明的騙局」,在歷經了兩千多年後才引起哲學界重視,轉而被物理學家當作一個物理學命題來研究,最終成為實驗事實,這正是人類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過程,這個實驗也使人們更接近理解「運動」的本質。同時,人們也難免會產生更多的期待:是否可以通過物理學實驗的方式,真正實現更多的哲學悖論,讓哲學和物理學的命題可以從形上學和邏輯學思辨的領域轉至普遍通過實驗來證實。

(本文參考了《自然》網站的相關報導)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數學無法解決芝諾悖論,但物理學卻可以
    芝諾悖論(Zeno's paradox)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哲學悖論如果要行駛有限的距離,則首先必須行駛該距離的一半。定量關係是必要的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是僅憑純粹的數學並不能為悖論提供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原因很簡單:悖論不只是將有限的事物分成無數個部分,還在於速率的內在物理概念。儘管通常僅根據距離來構成悖論,但悖論實際上是關於運動的,這大約是在特定時間內覆蓋的距離量。
  • 《易簡·微哲學》:「羅素悖論」李永樂老師你搞錯了!
    在一期關於《第三次數學危機》的節目中,李老師講到了數理邏輯領域的《羅素悖論》並將羅素悖論跟大數學家康託爾的集合論聯繫在一起。其實羅素悖論根本不是針對康託爾,而是弗雷格,李永樂老師你搞錯了!誰是弗雷格呢? 弗雷格全名弗裡德裡希·路德維希·戈特洛布·弗雷格,是德國數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哲學家。
  • 宇宙學「基本悖論」的三種樣式
    宇宙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的「基本悖論」、或兩者對立和統一的辯證關係通過物質、時間和空間的存在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將物質的有限性和無限性,時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看成是宇宙「基本悖論」的兩種、或三種主要的形式,在三種主要的形式之外還存在幾種、或多種次要形式的「基本悖論」,比如:宇宙的基本粒子種類是有限的
  • 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芝諾悖論到底存不存在?
    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這則悖論曾經困擾了整個科學界上千年之久,甚至導致了第二次數學危機,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烏龜與人類賽跑,由於人的平均速度是烏龜的十倍,鑑於人類很有體育精神,於是他決定,讓烏龜先跑100米,然後自己再跑,當他跑了100米後,這名人類發現烏龜領先他十米,於是他又奮力地追了一米,此時,人們發現烏龜比他領先了十釐米,那麼人類,究竟何時才能追上烏龜?
  • 加強悖論的跨學科研究
    悖論是困擾人類思維和科學發展的跨學科難題。以往人們多關注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悖論及其研究,而忽視悖論與跨學科研究的關係。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認識悖論的跨學科特徵並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科學史上,悖論是指一種奇特的推論,即在某一科學理論體系中,某些公理或定理看起來似乎無懈可擊,但從一定的共同體公認的背景知識或真實的可接受的前提出發,經過嚴格的邏輯推導卻得出令人難以接受的荒謬的矛盾。邏輯學的常識告訴我們:演繹推理具有保真性。如果某一推論的前提真實且推理形式有效,那麼其結論一定真實可靠。然而,悖論不僅挑戰邏輯學的常識,也成為批評邏輯學或其他學問的工具。
  • 希臘人哲學的先驗認識、芝諾悖論和原子論概念之分析
    「希臘人的哲學觀念是:雜多的、變化的、暫時的對象是不真實或不太真實的,只有單純的、統一的、永恆不變的對象才是真實的存在。」(引文6頁)繁華、複雜、變化的世界,只是一個假象;萬事萬物的本質確實是徹底一元論的,它清淨不動,但是卻有能動的屬性。
  • 量子物理學:從普朗克到東方哲學
    在今天的《亞洲時報》 (Asia Times)上,登載了一篇作者為揚·克裡克的科技與哲學的文章。揚·克裡克(Jan Krikke)是《 21世紀的量子物理學和人工智慧:從中國學到的教訓》一書的作者。他的這一長篇文章具有一些參考價值,下面是文章的擇要。1927年9月1日,《紐約時報》報導了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的一次會議。
  • 物理哲學簡介(II):時間與空間的哲學基本問題
    時間、空間、時空(或時間-空間,時間和空間的結合)等概念,是物理學、天文學、空間物理學和哲學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關於它們的存在和本質是物理學哲學的中心課題。在許多哲學中,時間被視為變化。通常認為時間是一種基本量,即不能用其他量來定義的量。因為時間似乎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因此無法用任何更簡單的方式來定義時間。
  • 科學無法解釋的5大悖論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個疑問,在這無限宇宙中人類真的是個孤兒嗎?薛丁格的貓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試圖從宏觀尺度闡述微觀尺度的量子疊加原理的問題,巧妙地把微觀物質在觀測後是粒子還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觀的貓聯繫起來,以此求證觀測介入時量子的存在形式
  • 用物理學方法,而不是數學方法,最終解決了著名的芝諾悖論
    因此,芝諾說,運動是不可能的:芝諾悖論。圖註: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亞特蘭大在比賽。如果不是因為阿芙羅狄蒂的詭計和三個金蘋果的誘惑,沒有人能以公平的競爭擊敗亞特蘭大。這個悖論最古老的「解決方案」是從純數學的角度來完成的。
  • 說謊者悖論
    」這也許是最簡單的一個悖論,但卻仍然是無解的悖論。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歐幾裡得提出的這個悖論,至今還在繼續困擾著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因為,如果你說它是真話,那麼按照話的內容分析,它就應該是一句謊話;反過來,如果你說它是謊話,由於他說自己在說一句謊話,當然它就應該是一句真話了。那麼,這句話到底是真話還是謊話呢?這就是著名的說謊者悖論。
  • 講座回顧|林德宏: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
    林老師的講座題目是「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講座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潘天群老師主持。現代物理理論是相對經典物理理論來說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經典物理理論已經發展成一個壯觀的理論大廈。當時很多的研究者認為,物理大廈已經落成,留待解決的只是細節問題;當然,天空中還有「兩朵烏雲」——「以太漂移」的「零結果」和黑體輻射的「紫外災難」。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我們該秉承的認知是,只要能夠在歷史留名的哲學家,他們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具有智慧;同時,這個世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沒有一種哲學理論是白璧無瑕的。 另外,哲學,愛的是智慧,是要將其學到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從。 還有朋友說,我怎麼覺得他們每個人都說得很有道理呢?
  • 愛哲學的人是最聰明三
    巴門尼德巴門尼德的思想受到了畢達哥拉斯的影響,但他的思想很是深刻,從純粹的哲學思想方面說,他是最敏銳的,最有天才的,超過了和他同時代以及他前面的哲學家們。巴門尼德認為,大自然根本沒有變化,是不動的。雖然我們用眼睛看到了大自然恆常變化的事實,但那是因為我們的感官沒有能力真正認清這個世界,應該用理智來揭穿各種形式的「感官幻象」。
  • 神秘主義、直覺與邏輯悖論
    1906年中學畢業時,維根斯坦想跟從路德維希·玻爾茲曼(Lud-wig Boltzmann)學物理學,但玻爾茲曼在這一年自殺。研究物理學的想法受挫後,維根斯坦去柏林學機械工程,兩年後到英國學習航空工程。工程師的訓練大約是維根斯坦倒向邏輯學的一個原因,而物理學可能會把他引到另一個方向。在讀工程學期間,維根斯坦對數學的興趣日漸濃厚。
  • 無悖論新概念物理挑戰現代物理學
    我只關心物理學科學的發展,堅持系統唯物論使我認識到現象學現代物理學的錯誤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場物理 歷經一個多世紀現代物理學不能突破「特殊物質」就是充斥全宇宙的場物質,1)不能認識到宇宙物質統一性:場物質與普通物質具有相同的基本粒子:正負電子;2)不能認識到宇宙場統一性:同一種場物質以不同條件,不同運動形成六種基本作用力場,主宰宇宙演化運動;3)不能認識到宇宙簡潔性
  • 經典悖論漫遊(及續篇)
    對於詭辯術,智慧只是貌似而已,辯證家則將一切事物囊括於他們的辯證法中,而「實是」也是他們所共有的一個論題;因而辯證法也包含了原屬於哲學的這些主題。詭辯術和辯證法談論與哲學上同類的事物,但哲學畢竟異於辯證法者由於才調不同,哲學畢竟異於詭辯術者則由學術生活的目的不同。哲學在切求真知時,辯證法專務批評;至於詭辯術儘管貌似哲學,終非哲學(《形上學》卷四章一)。
  • 極簡量子物理學|秒懂核心概念
    量子加密在任何形式的計算機運算面前都是安全的,這是因為由量子顆粒傳遞的信息在被外界試圖截獲時就會同時被銷毀。因此「雙方能夠秘密交流」。【極簡量子物理學】量子物理學如此重要,不可迴避——因為量子通訊、量子加密、量子計算機等前沿應用,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了。
  • 芝諾悖論圖解
    WW兄建了一個哲學讀書群「雅典學園」,理想是將葉秀山先生主編的《西方哲學史(學術版)》全八卷讀薄。都說哲學群難搞,但「雅典學園」集聚了眾多哲學老師、學者以及專業人士和靠譜的哲學愛好者,在志願者團隊的認真而又專業的領讀下,大家緊扣書本認真學習討論,呈現了良好難得的哲學學習氛圍。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霍金在去世之前做過一次演講,題為「哥德爾與物理學的終結」。他在演講中說道,「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達到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