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義、直覺與邏輯悖論

2020-12-03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全景網)

胡塞爾通過複雜的抽象概念展開他的哲學。大多數人不知道也不能理解這些晦澀的概念。人類的心理活動不可能是由這些概念規定的,在這些概念被創造出來之前已經死去的人們更不可能用之於意識過程。可是,古人今人卻有相近的心理。所以,胡塞爾的方法是用各種概念精細地分解心理的構成,不如榮格較為混沌的理解更能接近真實的心理。心理是多彩的、跳動的,而抽象的理論是灰色的,死板的,雖然有用。

「現象學的概念」只屬於哲學家胡塞爾,他曾經的學生海德格爾都不能完全繼承,甚至還有推翻。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一位徹底的邏輯主義者,則拋棄了這一類哲學。維根斯坦出生在維也納,父親是著名企業家,作曲家勃拉姆斯、馬勒是家中沙龍的常客。維根斯坦不是好學生,所以被父母送去外地中學讀書。在林茨實科中學,他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班同學,1901年的一張班級合影中有他們兩人。希特勒說,他對猶太人的仇恨開始於林茨的一位中學同學。有歷史學家考證,這位同學就是維根斯坦,一位猶太人,在各方面都比當時的希特勒出色得多,而且孤傲。

1906年中學畢業時,維根斯坦想跟從路德維希·玻爾茲曼(Lud-wig Boltzmann)學物理學,但玻爾茲曼在這一年自殺。研究物理學的想法受挫後,維根斯坦去柏林學機械工程,兩年後到英國學習航空工程。工程師的訓練大約是維根斯坦倒向邏輯學的一個原因,而物理學可能會把他引到另一個方向。在讀工程學期間,維根斯坦對數學的興趣日漸濃厚。

經由弗雷格——那位對胡塞爾的《算術哲學》提出批評的邏輯學家——推薦,1911年,維根斯坦到英國劍橋大學拜伯特蘭·羅素為師。當時,羅素已經出版了《數學的原理》(1903年),與懷特海合寫的三卷本《數學原理》正在陸續出版(1910、1912、1913)。羅素把維根斯坦引向數理邏輯的研究。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的師生關係幾乎顛倒過來。

在劍橋大學,維根斯坦還修習心理學,做過音韻的實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維根斯坦在奧匈帝國陸軍中服役,在戰場上完成《邏輯哲學論》。這位志願兵參加戰爭的目的是自殺。1920年代,維根斯坦以及哥德爾與維也納小組的成員有來往。這個小組的成員深受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1922年)的啟發,建立了邏輯實證主義,試圖以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消滅形上學。他們都生活在維也納,所以邏輯實證主義的核心是維也納學派。

戰後,維根斯坦嘗試過山區小學老師、修道院園丁助手、姐姐瑪格麗特的建築師。他在1929年從奧地利返回劍橋大學,以《邏輯哲學論》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留校任教,後來成為英國公民。1947年,他從劍橋大學辭去「荒唐的」哲學教授工作。

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馮·哈耶克為他的表兄維根斯坦寫過回憶文章。他們的交往不多,而維根斯坦遠非一個熱情的人。1939年,哈耶克到劍橋大學,住在凱恩斯給他安排的房間裡。在這個房間正下方的一次俱樂部聚會中,哈耶克見到維根斯坦怒氣衝衝地批評一篇文章,手裡還拿著撲克牌。哈耶克的印象是:「這老兄瘋了。」一兩年後,他們在劍橋的談話是愉快的:「我們談了很多話題,除了哲學和政治(我們清楚彼此的政治觀點不同)。」作為一個邏輯主義者,維根斯坦難免傾向計劃經濟,也就對蘇聯懷有好感。這位理性主義者證明了理性不具有完全的理性。

維根斯坦的姐姐瑪格麗特以及他的一些朋友都接受過精神分析,瑪格麗特還與弗洛伊德有長期的交往。1926年前後,維根斯坦自己在小學老師的工作失敗之後也接受過心理分析。與精神分析學類似,維根斯坦用他的哲學進行分析和治療。他了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著作,在後期深入研究精神分析學,特別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等書。

不過,維根斯坦是一位徹底的懷疑主義者,而且精神分析和他的邏輯分析格格不入。他說:「弗洛伊德經常聲稱他是科學的。但他給出的東西卻是猜測——某種先在於構成假設的東西。」這個判斷把精神分析學放在他認為無意義的形上學一類,但他仍然從中受到啟發。維根斯坦還指出:「如果你的思路不夠清晰的話,那麼心理分析就是一個很危險又很骯髒的職業,它只會產生無盡的傷害,而且相對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好處。」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前提是「你的思路不夠清晰」。無論在精神的表層還是深層都潛藏著危險,這是密宗特別重視導師的原因。「東方文化」的愛好者尤其應該牢記這一點,以免走火入魔。維根斯坦的警告也同樣適用於理性——「思路不夠清晰的」理性主義者在20世紀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這樣說並不是指出邏輯學不重要。相反,邏輯學極其重要,而且我們仍然缺少邏輯的訓練。但不能讓邏輯成為精神的暴君。

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早期處於機械時代、照相時代。這是數理邏輯學興盛的時代背景,也是精神分析學反叛的時代背景。邏輯和精神往往背道而馳。邏輯主義者把生活和世界簡化為算數,加以邏輯運算。這個困境的源頭在古希臘:科學與哲學是作為連體雙胞胎在那裡出生的。在缺少邏輯學傳統的中國(有名學和因明學,但都不是主流),幾乎不存在這樣的困擾,但這並不是優勢。

維根斯坦的生活符合他的「哲學」,雖然他實際上取消了哲學。維根斯坦否定的,他自己也在之中——這就構成了一個悖論。他試圖自殺這是他注重邏輯的必然結果。維根斯坦說:「世界獨立於我的意志之外。」否定叔本華的命題「世界是我的意志」。他又說:「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在世界裡沒有意義——如果有的話,那也會沒有價值。如果有任何有價值的價值,那麼它必定處在一切發生的和既存的東西之外。因為一切發生的和既存的東西都是偶然的。」邏輯不排除偶然。維根斯坦避免陷入悖論:「使得這些事物非偶然的東西不能在世界之中,因為否則這些事件又變成偶然的了。它一定在世界之外。」可是他拒絕形上學。

佛教哲學把世界分為真諦和俗諦,成功地解決了這個矛盾。龍樹菩薩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盤。」他的《中論·觀四諦品》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假名就是俗諦、概念。《中論·觀如來品》說:「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叵」,即「不可」。《大寶積經》卷四說:「一切諸法皆是如來假名說。」因此,看空一切的印度佛教還是要說,只是認為言語、概念是「假名」,通往智慧的橋梁。

維根斯坦在可說的和不可說的之間劃了一條界限。他認為,哲學屬於不可說的範疇,需要對之保持沉默。孔子問:「天何言哉?」其實,「天」本身就是不可說的。《莊子·齊物論》似乎不置可否:「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實際上傾向天地萬物與「我」都是不可說的。王弼(226-249)說:「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三國志·魏書·王弼傳》)「聖人」指孔子。龍樹大約與王弼同時代或略晚,而《中論》的漢譯更在五世紀初,所以王弼之說是本土自產,不可能來自龍樹。禪宗尤其發揮「不可說的」。北宋禪師圓悟克勤給弟子虎丘紹隆的《印可狀》說:「不滯名相,不墮理性言說。」圓悟克勤的這件書法作品流入日本,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

不可說的一部分落入神秘體驗的範疇。這正是榮格工作的主要領域,而且他說出來了,必然遭到理性主義者的批判。榮格的心理學也衝擊了理性的霸權。一心想把精神分析學納入科學範疇的弗洛伊德其實也沒有那麼理性。

維根斯坦說:「作為倫理主體的意志是不可說的。作為現象的意志只是心理學感興趣的。」他還說:「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必須保持沉默。」這個「不可說」不是禪宗的,因為它排除了生命的體驗、超驗的體悟,禪宗大德為此會給他當頭一棒吧。其實,維根斯坦也沒有保持沉默,而是寫了《邏輯哲學論》來論證沉默的必要性。

維根斯坦說:「我的命題是在這樣的方式上起著說明的作用:了解我的人,通過這些命題,踏過這些命題,越過這些命題而爬了出來的時候,最後他也會認識到這些命題是無謂的(了解我的人好象必須從一架梯子爬上去以後,就把這架梯子拋開一樣),他必須排除這些命題,然後才能正確的看世界。」這大概就是《莊子》說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在1946年與劍橋大學學生的談話中,維根斯坦說:「如果我拿到一份弗洛伊德提供的夢境報告(他自己的夢的報告),我可以用自由聯想的方法達到他在分析中得出的同樣結論——儘管那不是我的夢。而且聯想還能通過我的經驗,等等。事實是,無論何時,當你全神貫注於某個麻煩,或你的生活中的某件大事——例如,性——那麼,不論你從什麼事情開始,聯想將最終而且不可避免地導向背後的相同主題。弗洛伊德在分析之後指出,夢顯得是多麼有邏輯。夢當然是有邏輯的。」在這裡,維根斯坦承認夢是有邏輯的,亦即可以通過邏輯來理解夢。

維根斯坦也指出心理分析學的漏洞:可以在很多事情之間建立同樣的聯繫模式,而且同樣也是有邏輯的。弗洛伊德是在這種聯繫之中提到各種古代神話,並聲稱他的研究已經解釋了神話的形成。維根斯坦說:「然而,弗洛伊德實際上做的事情卻不同。他沒有對古代神話作出科學的解釋。他所做的是推出一個新的神話。這個觀點的魅力只不過是神話的魅力,例如,所有焦慮都是出生創傷的重現。『這完全是很久以前發生的某些事的結果。』他幾乎是在說一個圖騰。」

維根斯坦對精神分析學的結論是:「分析可能造成傷害。因為儘管一個人可能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關於自我的各種事情,但為了辨別和洞悉提供給他的或強加給他的神話,他必須保持非常強大的、敏銳的和持久的批評力。要受到誘惑說:『是的,當然,必須這樣。』一個強大的神話。」

《哲學研究》在維根斯坦去世後整理出版,是他的後期著作,與早期的《邏輯哲學論》不一致。這本書也有一部分是對心理學的批判,尤其是「概念混淆」。這與他從語言的角度批評哲學一致。他說:「假如一頭獅子會說話,我們也無法理解它。」人類的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也經常出現錯誤,因為許多詞的內涵和外延都不一樣,句子的表達也不一樣,此外還有與字詞沒有直接關係的語氣和環境的影響。對於夢和無意識也是如此,還要加上陳述真實度的不確定性,所以不可能有準確的「翻譯」。

維根斯坦說:「我對這個人是否疼不如對二加二等於四那樣確定嗎?——這是否表明前者是一種數學的確定性?——「數學的確定性」不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但維根斯坦並不否定心理學。他接受心理學的試驗。他說:「同數學相關聯的探討是可能的。這種探討同我們的心理學探討完全類似。」

維根斯坦是一個純粹的學者。他放棄繼承家庭財產,在挪威的曠野中隱居,在愛爾蘭的小客棧裡越冬。他驚奇於世界的存在:「不是世界是如何的,神秘的是世界存在。」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神秘的。維根斯坦過著簡單的生活,在邏輯上對明天不抱希望。他說:「太陽明天會升起,這是一個假設,那就意味著,我們不知道太陽是否將要升起。」在邏輯上確實如此。太陽照樣升起只是歸納的結果。維根斯坦認為,歸納的過程只有心理基礎。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反駁這個判斷。他說:可以假設一個太陽會照樣升起的理論;一直到太陽不升起的那一天之前,這條理論不能被證偽。但波普爾只是給出了一個假設,既不能被證偽,也不能被證實——直到太陽升起。

經驗告訴我們,明天的太陽照樣升起。天文學家也會證明太陽明天仍會升起。不過,我們確實不知道自己明天是否會醒來——這種事情曾發生在許多人身上。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說:「人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在這個問題消失以後才可以看到。」問題是人生問題如何消失呢?消失後又如何看到呢?

維根斯坦有強烈的自殺欲望,這很可能是他的哲學的心理基礎。羅素為他的生命擔憂,陪伴著他說話和沉默,直到半夜也不敢讓他回自己的家。維根斯坦因癌症死在好友兼醫生家裡,臨終前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這句遺言讓關心他的人們感到安慰。

理性的命題不能避免各種悖論。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曾希望證明算術公理系統的無矛盾性。這個希望被庫爾特·哥德爾(Kurt G觟del,1906-1978)打破。哥德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他的最大貢獻是在1931年發表的「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實際上在兩年前他的博士論文中已經提出。簡略地說,如果一個形式系統是自洽的,那麼在這個系統之內必定包含不能證明為真或證偽的命題。

這個定理的一個通俗例子是公元前六世紀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提出的說謊者悖論:「克裡特人都說謊。」埃庇米尼得斯是克裡特人。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他這位克裡特人就沒有說謊;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說這句話的人也被列入說謊者之列。在真假兩種情況下,這句話都不可能全部為真。悖論產生的原因是埃庇米尼得斯在這個判斷的系統之內。伯特蘭·羅素在《數學原理》中轉述了一個相似的悖論:設想某個村莊裡有一位理髮師(一個男人),他只給村裡那些不自己剃鬚的人刮鬍子。那麼,這位理髮師要給自己刮鬍子嗎?

哥德爾用數學證明形式系統是一個悖論;可證並不等於真;可證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證。人類的直覺不受邏輯的限制。傑出的數學家和科學家都有很好的直覺,而不是只靠邏輯。這是人腦和電腦的區別。一些科學家因此相信,使用邏輯運算的電腦永遠不會超過人腦。

在近代,科學極大地改變了人類思想和活動。但作為科學基礎的數學本身仍存在悖論。那些站在科學的立場上反對弗洛伊德和榮格的人大約不會注意到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榮格心理學尤其倚重直覺,常常被認為是神秘主義的。

哥德爾在1924年到維也納大學讀書,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在母校任教。1939年,在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的第二年,他離開維也納,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他的朋友愛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後,哥德爾的妄想症變得更加嚴重。因為害怕受害,他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往來。

哥德爾在1959年開始仔細研究胡塞爾的現象學,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似,指出他們的方法都是「直覺邏輯主義」。直覺是對事物的感性認識,或譯為直觀。數學不完全依靠推理。哥德爾說:「在數學中我們有時會斷然拒絕將一個命題作為公理引進,解釋這一行為的唯一理由是我們確信直覺的力量。」他也在數學直覺和感性直覺之間做了區分:「藉助感性知覺,我們感知特殊的事物;藉助數學直覺,我們把握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實際上兩者可能並無差別,因為具體事物也以概念的形式呈現在意識之中的,而數學也具有意象。哥德爾承認,數學屬於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問題。面對不可窮盡的世界,直覺把握是不可缺少的,儘管這一做法是神秘主義的。顯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不能完全排除神秘主義。這一神秘主義不是通常理解的鬼神的世界,而是在理性把握之外的東西。物理學家也不能排除神秘主義,反而直接要面對各種「幽靈」,如量子幽靈(不僅僅是一個比喻)。科學與神秘主義的聯繫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直覺主義——數學概念是自主的智力活動
    直覺主義的哲學思想來自康德。它特別強調人的直覺對數學概念的作用。布勞威爾:構造出的自然數作為直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布勞威爾提出了他對數學對象的看法。於是,直覺主義也被叫做構造主義者。這種否定實在無窮的觀點,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在數學家當中,康託的老師克朗南格也反對無窮集的觀點。主張數學研究的對象一定要能夠在有限步驟之內構造出來,構造不出來的就不存在。比如,π= 3.14159265… ,它的每一位小數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 從「全球主義」到「美國優先」:川普經濟政策轉向的悖論、實質及...
    川普政府出於美國自身利益而力推「美國優先」的政策主張在邏輯上具備一定自洽性,但其總體經濟政策調整既暴露出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與邏輯「悖論」,更是與當今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實為一種保守主義的復歸與倒退。不過也正因如此,川普政府未來是否會回歸「美國優先」與「全球主義」的平衡,值得研究。
  • 飲酒悖論中的邏輯
    「飲酒悖論」由於雷蒙德·斯穆裡安(Raymond Smullyan)的書而出名,這本書的名字就叫《這本書叫什麼名字》。這個關於飲酒悖論的介紹實在是晦澀難懂。換一個方式來解說吧。飲酒悖論說的是:在酒吧裡,總可以找到一個人,如果他喝了酒,那酒吧裡的每個人就都喝了酒。聽上去很荒謬,但在數學上可以用數理邏輯嚴格證明它。酒吧裡的人,可以分成每個人都喝了酒和至少有一個人沒有喝酒這兩種情況。對每個人都喝了酒的這種情況,隨便找個人說,如果他喝了酒,那酒吧裡的每個人就都喝了酒。
  • 反直覺的「生日悖論」問題
    點擊藍色「五分鐘學算法」關注我喲加個「星標」,一起學算法作者 | labuladong來源 | labuladong生日悖論是由這樣一個問題引出的這個結論看起來不可思議,所以被稱為悖論。按照直覺,要得到 50% 的概率,起碼得有 183 個人吧,因為一年有 365 天呀?
  • 宇宙間的神秘力量:直覺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感到震驚,因為我發現:宇宙間的確存在著一種神秘的力量,它就環繞在我們的周圍。 這種力量不可思議,超越了我們的思維和邏輯,它是宇宙的本源,是主宰萬事萬物的道體。這種力量無處不在,如果我們心有靈犀,就能夠隨時隨地接受其指引;倘若我們無視它的存在,對它渾然不知,就註定會遭遇厄運。
  • 亂說:理髮師悖論(羅素悖論)
    這個悖論:缺少時間線,時間是一直向前,永不停歇、停頓的,而且時間不能回走。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與將來的我,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用數學表達:A≠B,B≠A。而數學的基礎(邏輯基礎)A=B,B=A。理髮師悖論:只給不給自己理髮(掛鬍鬚更簡單些)的人理髮。悖論根源:是否要給自己理髮?為什麼沒有一個前提條件或時間限制。前提條件:一定時間段內,理髮師沒有給自己理髮。
  • 「全能棋王」AlphaZero 背後的真正啟示:直覺是如何戰勝邏輯的
    我們因此在認知上有了偏見,要求技術和方法由邏輯機器驅動。這就是 Good Old Fashioned AI (GOFAI) 在過去幾十年間失敗的原因,它從一開始就試圖通過邏輯範式來解決智力問題。一個關於直覺的機器的反直覺的預想就是「邏輯思維如何從直覺機器中產生呢?」
  • 佛教推理的邏輯——當東方哲學與西方邏輯相遇
    用西方邏輯的標準看,佛教哲學充滿了邏輯矛盾,但是邏輯學正在研究,這可能是一件好事。作者:Graham Priest紐約城市大學哲學教授,墨爾本大學名譽教授。總的來說,西方哲學家對佛教思想並沒有多大熱情。正如一位同事曾經對我說的:這一切都只是神秘主義。
  • 烏鴉悖論-對傳統歸納法發出的挑戰
    悖論指在邏輯上可以推導出互相矛盾之結論,但表面上又能自圓其說的命題或理論體系。烏鴉悖論的提出是對傳統的歸納法的挑戰,眾所周知的是,我們很多東西得出的結論都是通過歸納來證明的,但是烏鴉悖論說明歸納法違反直覺,利用我們傳統的知識向歸納法發出了挑戰,而像這樣的問題並不是這一個,難道我們以前學到的知識都是錯的?
  • 數學反常識,不能亂猜的直覺與結論
    ,我們對數學幾乎完全沒有可以天生的直覺,幾乎(這個「幾乎」也可以看成是數學用語^_^)只要一出手就會錯。我們會很難相信奇數跟整數一樣多,整數跟有理數一樣多( Hilbert 旅店問題),無窮長的周長可以圍著有限的面積,關聯不意味著因果,調和級數是發散的,甚至邏輯上的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所有這些都只有在稍稍經過訓練之後才有可能出現這種「直覺」。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與讀者分享了三類典型的數學反常識問題。
  • 悖論與冰山理論
    在第一章中,我們將享受破解一些著名悖論的樂趣,無需用到任何科學。隨後我們將繼續探討我所挑選的九則悖論。每敘述一則,我將抽絲剝繭揭開其奧秘,並說明如何破解它,解釋其基本邏輯,顯示其謬誤以及它何以不再是真正的問題。這些悖論都很有趣,不但有知識的精華在其中,也有解決之道等著我們發掘。
  • 邏輯實證主義——清華大學教授盧風
    邏輯實證主義所使用的人工語言分析法,是分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分析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作用。邏輯實證主義,它是分析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奧地利,其核心是以石裡克和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一種澄清或確定命題意義的活動。
  • 南哲思享|頓新國:合理相信視角下的歸納悖論
    歸納悖論作為現代歸納邏輯、邏輯哲學、科學哲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領域,自其發現以來一直受到學界激烈而持久的討論,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通常是孤立地對單個悖論進行消解,沒有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及其本質。考察歸納悖論的研究歷史脈絡可以發現,它實質是關於合理相信的確證理論所遭遇到的難題家族,並且其「困難度」逐步提高。
  • 《科洛弗悖論》——科洛弗宇宙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這部《科洛弗悖論》則已經是這個系列的第三部了。本片作為獨立的一部電影也許並非很出色,但作為一部續集,真的很不錯了。特別是最後雲層裡穿出的怪物,驚鴻一瞥,令人興奮。仿佛回到了12年前看第一部科洛弗檔案的時候。雖然整個電影的發展邏輯十足借鑑了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也許太經典了,概念太深刻了,無數模仿者),但對於科洛弗檔案的前世今生倒也給了一個能夠接受的解釋。
  • 警惕迷信與神秘主義回潮
    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警惕迷信與神秘主義的回潮。     其實,迷信與神秘主義的回潮並不起於今年春節,也不僅限於農村。最近,筆者到北京某圖書大廈聽科普講座,卻意外發現,在這家書店,「風水」已經與「歷史」、「文學」、「財經」等並列為圖書之一大門類,被特設專櫃銷售。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一、什麼是悖論? 悖論也稱為佯謬或詭局。 特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 通常從邏輯上無法判斷正確或錯誤稱為悖論,似非而是稱為佯謬。 有時候違背直覺的正確論斷也稱為悖論。
  • 通常無法用常規邏輯解釋的9個現實悖論
    對於我們而言,邏輯和常識可能是非常良好的工具,特別是當涉及到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它們就能夠讓我們以達到預期結果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同樣存在的悖論是使我們經受考驗的那些難題,因為它們的處理方式似乎更像是一個迷宮,將我們帶到了問題的根源。而今天,傑瑞就將為你介紹,通常無法用常規邏輯解釋的9個現實悖論。
  • 讓你燒腦讓你暈的阿基裡斯與烏龜的悖論
    這就是著名芝諾悖論。所謂悖論,一般是指同一個命題中有兩個對立相反的結論。 有的人嗤之以鼻,這是謬論!悖論本來指的就是推理的結論與常識相矛盾,卻不能發現邏輯上的漏洞。同樣似是而非的東西,如果一眼就能看得穿,不需要什麼腦筋,叫「胡攪蠻纏」。如果讓人反覆思考仍不得其解,那就上了檔次,叫「悖論」。悖論的價值在於促進人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