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導,春節期間在一些地方,許多農村家庭大量購買火紙香燭,祭菩薩、拜神仙,保佑來年發大財。與此同時,一些算命看相、封建迷信行為再度興起。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警惕迷信與神秘主義的回潮。
其實,迷信與神秘主義的回潮並不起於今年春節,也不僅限於農村。最近,筆者到北京某圖書大廈聽科普講座,卻意外發現,在這家書店,「風水」已經與「歷史」、「文學」、「財經」等並列為圖書之一大門類,被特設專櫃銷售。想來,書店為「風水」設專櫃,至少說明三點:其一,「風水」圖書已經有了相當多的品種,否則不足以專設櫃檯;其二,「風水」圖書一定擁有相當多的購買者,否則經營者不會著力為其營造「規模效應」;其三,這樣的圖書還在源源不斷地出版,林林總總「風水」圖書版權頁上的日期印證了這一點。與「風水」大受追捧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筆者參加的科普講座,聽眾寥寥,僅有20多人到場,其中還包括數位工作人員。
事實上,在同形形色色的迷信與神秘主義的較量中,科學普及已經處於下風。「科學普及有科普法保證,但風水師的培訓卻已經走向職業化」,一位科普工作者的話道出了現實的尷尬。
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最新完成的2007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2007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2.25%,儘管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0.65個百分點,但由於2003年這一調查數字就曾達到1.98%,我們只能得出結論——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仍在低水平徘徊。如果考慮到在上述調查期間,我國國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經驗告訴我們,文化程度的提升,並不能天然地抵禦迷信和神秘主義的侵襲——上述為「風水」設專櫃的書店就坐落在全國最知名的高新技術開發區,找大師為住宅「看風水」的很多是白領階層,近年來頻頻曝出從事迷信活動的基層黨政官員中不乏高學歷人士,而星座佔卜、血型預測、「筆仙」通靈等流傳最快的是在大學校園……
更多的迷信與神秘主義正在悄然無息侵蝕著我們的社會——數字禁忌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社會的常態,無數人請「大師」為孩子起名、改名以圖「趨利避害」,各種傳媒娛樂節目爭相請各色「老師」講授星相、命途——以致於我們熟視無睹。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時尚元素,都是它們隨手拈來的華麗外衣;無論是美好祝福還是人生波折,甚至金融危機都能成為它們介入的時機;無論是口耳相傳還是網絡傳播,它們無孔不入。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很多人對待迷信和神秘主義的態度,「反正也沒有什麼損失」。真的是這樣嗎?美國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的一段話或許可以對此作出回答,迷信和偽科學「提供的是簡單的答案,逃避懷疑性的考察,隨心所欲地利用我們的敬畏之心,使我們的經驗變得一錢不值,使我們成為循規蹈矩,沒有個人思想的行事者和輕信的犧牲品。」
是的,當我們無法擺脫迷信與神秘主義的誘惑時,我們失去的,將是自我。
(邢宇皓)
責編: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