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更應該警惕的不是愚昧,而是迷信,這二者是不同的

2020-10-05 了不起的西西弗



錯誤的就是迷信,正確的就是科學?

凡是粗略了解科學史的人都會知道,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歷史。每次剛獲得一個結論時,人類都篤信自己找到了真理,直到有新的理論去推翻它時,人類也會這樣看待新的理論。

沒有科學家敢斷言他的理論永遠站得住腳,對和錯在科學史上從來沒有篤定的分明過。

粗暴地認為「錯誤是迷信,正確是科學」這是一種馬後炮式的戴帽子,沒有任何意義,更是對「科學」一詞泛化的誤解與吹捧。

科學理論會犯錯,同樣的,有的迷信行為也可以包含一定的道理,只不過行為者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並不知道其中真正的因果關係。

風水學認為理想住宅選址應該講究「山環水抱」,認為這樣的選址有「靈氣」。但其實,這樣的地方大都在河流的衝積平原中,土壤比較肥沃,灌溉也比較方便,這些條件恰好是古代農業文明最需要的——有些迷信就是這樣,正確的結論卻指向錯誤的解釋——以世俗經驗為基礎的文明尤其如此。

科學和迷信的區別不在結論的正確性上,而是在研究過程和方法上。

這二者其實有著相同的目的,即由果溯因,找到事物現象之所以如此的源頭,並加以改造或利用,讓事情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最根本的在於它一直在努力尋求嚴謹的探究方法,這套方法要求尊重經驗、尊重事實,要求得出的結論既能夠被人類理性思維承認,又能夠符合普遍的經驗。它必須能夠經得起每一場公開實驗的驗證,不管這實驗是誰做的,只要符合條件,結果必定是那樣。而且科學界認為,對於一個理論,如果能找到一個反例,它即使不至於馬上崩潰,但其權威性將被撕開一個大口子——科學不僅具有可證實性,而且還必須具有可證偽性。尊重事實,尊重(普遍)經驗是它的關鍵。

而在迷信看來,事物之間的關係屬於天機,往往隱藏在我們輕易看不到的地方,它不可能被所有凡人經驗到。那些越是「事關重大」的真理,越是高不可攀,只有那些具有通天之術的人才能藉助先天異能偷窺到,它的解釋權被壟斷在這些異能者手中。他們沒有普遍公認的研究方法,全憑個人的天才和靈感整體直觀到所謂的真理。也就是說,「半仙」們給我們的解釋無法被普遍經驗證實,頂多只能被他們自己的個人經驗「證實」。他的研究方法合不合理、結論正不正確只有他自己知道,它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員,其權威性永遠是一個謎。在科學中,這種無法被證實的觀點只能叫做假說,可以在私下裡研究,但不能拿到檯面上公布。

好玩的是,迷信解釋不僅不具有可證實性,甚至不具有可證偽性。也就是說,他們不能證明它是真的,我們也無法證明它是假的。

小時候有鄰居大娘肩膀痛,去找神婆瞧病,神婆說她看見一隻「鬼狐」趴在她左肩膀上,每月初一去十字路口燒紙把「鬼狐」送走,肩膀自然就不痛了。可是照做之後還是無果,神婆就又解釋說那隻「鬼狐」跟她打過招呼了,她和大娘前世有因緣,必須在家裡待夠時間,等到所有的帳勾消了,她才會自動離開。再之後,這事就不了了之了。大娘的肩周炎到底好了沒有,現在更是無從得知。

反正話都是由神婆神漢們說的,他們說是怎樣就是怎樣,我們什麼都看不到,只能洗耳恭聽。就像一群被愚弄的皇帝,穿著並不存在的新衣站在鏡子前,被這些騙子擺弄。

我們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但是如果所謂的「真理」不符合實踐,卻總能為自己找到逃遁之詞,那麼,我們怎麼決定對他們保持耐心到什麼時候呢?

迷信聲名狼藉,不過科學也並不是永遠正確。話說回來,不管是科學還是迷信,都不過是我們試圖搞清因果聯繫的一種努力,只不過前者更嚴謹一些,而後者更隨意一些。

科學的方法、科學的工具、科學的態度,這些極大地惠及了我們的生活。卻容易使我們誤以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科學問題,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論去解決。生活中所有的現象和人,都像科學中的研究對象一樣,非錯即對、非此即彼。生活的意義無非就是堅持唯一正確的東西,摒棄錯誤的東西,我們的生活應該是高效的、快捷的、方便的。

科學致力於尋找事物和現象的正確答案,這符合我們追求「真」的天性。可是不要忘了,人不僅要追求「真」,還要追求「善」和「美」。而這恰恰是科學給不了我們的。

奉科學為唯一的準繩,又形成了對科學的迷信。

什麼是迷信?只要對某個事物失去了質疑能力,那就是迷信。

我們更應該警惕的不是愚昧,而是迷信,這二者是不同的。因為愚昧的反義詞是科學,而迷信的反義詞是懷疑。我們只有具備了普遍懷疑的精神,才敢自信地宣稱已經走出了迷信的時代。

相關焦點

  • 迷信科學不只導致愚昧
    俄羅斯人徒手打死大灰狼如果這不是新聞報導的事實,多數國內的網友都不會相信這是真的。單人徒手打死孤狼,在他們看來是天方夜譚。正如他們一直懷疑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也是不可能的一樣。更不用說從動物世界那裡聽到的科學闡述老虎有令人恐怖的咬合力。這就是我們科學教育的「成果」,就是對科學的過度迷信,已經導致了我們的國民正變得愚昧。尤其是90後以後的新生代們,他們對科學的認識,大多來自大多來自科學頻道或科學讀物,而不是身體力行的勞動實踐。同樣的原因,他們根本不會相信80年代的糧店搬運工可以扛起8袋面(50斤/袋)。因為他們自己連2袋面都扛不動。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有些人以《易經》的名義練習迷信,因為許多人因為神秘而無法理解迷信。這加劇了我們普通百姓對《易經》的誤解。有些人甚至將易經與迷信聯繫起來,並認為易經是迷信。那麼,《易經》是迷信嗎? 《易經》和《迷信》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可以分為五個方面。易經與迷信的內容不同《易經》是一門描述,總結,論證和應用物體運行規律的學科,它基於陰陽二元論和五個要素。
  • 《周易》預測是「迷信」還是「科學」?
    雖然國學熱持續了許多年了,但是一聽到《周易》還是會有人說:你那是迷信,21世紀我們只相信科學。其實包括我自己也迷惑了很多年。所以,我去查了「迷信」與「科學」的定義。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光就二者的定義都有無數種說法。或者說,二者的定義還沒有定論。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早已分不清什麼叫迷信,什麼叫科學。
  • 21世紀了,我們的信仰應該是科學
    首先我們傳統理解的信仰大概就是宗教信仰,也就是我們農村人說的封建迷信。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們傳統的信仰都是無理無據的,就是神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與我們的經驗和感覺聯繫起來,我們無從推理論證,只是所有人相信,然後我們也就信了,所以這就是愚昧無知的農村人的宗教信仰!我們只要保持適當的信任即可,有時候也是一種心靈安慰,但絕不能完全相信。
  • 疫情威脅著全人類,當下我們更要反對迷信,提倡科學
    偉大而又智慧的人類寄生在46億年歷史的地球母親身體上僅僅過了短暫的500萬年,而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500萬年來就最近這「幾秒年」發展的最快,好厲害啊!這回好玩了,地球媽媽超負荷運轉了。」不知道您看完這個問題有什麼感想,我感覺題主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和愛學習、愛思考的人。但是,題目當中透露出的觀點似乎有點問題,我們能把2020發生的這些「怪事大事」歸咎於科學嗎?
  • 警惕迷信與神秘主義回潮
    與此同時,一些算命看相、封建迷信行為再度興起。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警惕迷信與神秘主義的回潮。     其實,迷信與神秘主義的回潮並不起於今年春節,也不僅限於農村。最近,筆者到北京某圖書大廈聽科普講座,卻意外發現,在這家書店,「風水」已經與「歷史」、「文學」、「財經」等並列為圖書之一大門類,被特設專櫃銷售。
  • 迷信的鴿子-科學教-人類信仰的危機與未來
    宗教迷信 漢語解釋: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 宗教與迷信經常放在一起,縱觀現在幾大宗教,宗教起源於真實人物/歷史, 不具備迷信那麼廣的含義, 但不可否認二者具有一定的交集.
  • 因果不是迷信,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
    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福、祿、壽、名都是齊全的,那當我們這個福、祿、壽、名都不是很齊全的時候,我們就要反省自己了,自己是不是一個大德之人,厚德之人,這也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如果我們翻開一部《二十四史》,我們讀一讀這些歷史上的故事,這一部歷史書講的是什麼道理呢?其實都是給我們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現在很多人很喜歡學《易經》,學《易經》有什麼好處呢?
  • 中國科協全國調查:相信迷信特異功能人數減少
    調查結果是在中國科協「捍衛科學尊嚴、破除愚昧迷信、反對偽科學」論壇第十次研討會上發布的。與會專家在「破除迷信要長抓不懈」的主題下展開討論,專家認為,這些數據既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在破除愚昧迷信、反對偽科學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又說明了中國封建迷信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破除愚昧迷信、反對偽科學將是一個艱巨複雜的歷史過程。
  • 潮汕風俗:潮汕信奉眾多「神明」,不是迷信而是信仰!
    很多人對潮汕的第一印象就是美食,第二印象就是迷信封建,來到潮汕旅遊過的人,都覺得潮汕哪裡都有祠堂和廟宇。這些廟宇供奉的都是潮人信奉的各路「神明」!而這些「神明」有的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有的是外地的,而有一些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等等,而且每到祭拜的時候,非常隆重,所以潮汕就被貼上迷信的標籤,但並不是這樣,更多的是一種信仰。
  • 孩子看見老人大哭不是有天眼,而是在經歷這兩個階段,可不是迷信
    寶媽小張卻不相信這些,家裡也從來不迷信,於是就帶著已經滿6個月的寶寶經常去外面轉悠,可都沒有出現類似「見到老人會哭」的現象。直到遇見一個陌生的老爺爺,看模樣頭髮已經全白,臉上布滿皺紋,每天杵著拐棍。小張萬萬沒有料想到,寶寶看見這位老爺爺總會哭,甚至不敢看他。有一次,老爺爺上前想要抱寶寶,小傢伙兒哭聲更大了。
  • 故宮為什麼沒有鳥敢大便,這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故宮為什麼沒有鳥敢大便,這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我相信許多的朋友特別好奇,讓我們看看我們一起來!如今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旅遊業也越來越發達,吸引了不少遊客外出遊玩,而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每天都有大量遊客前來觀光。
  • 創造宇宙萬物的並不是上帝,而是原始宇宙的吸引力和離心力
    人類必須對兩大問題說清楚,才能最後從愚昧迷信中解放出來,獲得人的思想自由。人類由神創論或者是什麼宗教去統治,都不能表明人類思想的最後解放。西方的中世紀神創論統治,是人類最黑暗,最野蠻,最愚蠢,最落後的時代。他們怎麼會突然出現科學呢?
  • 魚翅消費是愚昧有害的傳統文化
    宣稱將「正確應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不公平指責,提出科學的、公正的、符合客觀實際的鯊魚產業利用現狀及可持續利用建議」。近年來,許多國際組織致力於鯊魚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國人也逐漸認識到所謂的魚翅文化是一種愚昧的傳統糟粕,認識到應該對保護資源負起應有的責任。而水產協會透露出來的信息明顯傾向於其行業利益,為此不惜顛倒黑白、漫天撒謊,演出了一場醜陋、拙劣的利益鬧劇。
  • 專家: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專家: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在很多恐怖片或者恐怖小說裡,都會有關於鏡子的場景或描述,把一個普通的人置身於鏡子前,再營造一種非常經常而驚悚的氛圍,鏡子會讓這種效果加分,更顯得可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關於鏡子的迷信的,比如半夜起來不要照鏡子,有人去世了的家裡也是不能擺放鏡子的、如果床的對面放著鏡子的話,要是晚上睡覺醒來很是容易嚇到自己。
  • 「太平洋大逃殺」案結:不是審判人性,而是區分善惡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令人唏噓的同時也引人深思:人生其實就是一次次選擇,而這當中的某次,就可能起了決定作用。 比如,和李承權選擇不同的是,王鵬、馮興豔等6人並未積極主動地選擇殺人,而是在劉貴奪等人的逼迫下為求自保才舉起屠刀,他們根據情節不同,分別被判死緩、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
  • 西方國家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已經到了「超心理學」的領域,我們還認為那是「迷信」嗎?
    李嗣涔教授說,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實驗室都看到同樣的現象,這就是科學的基本定義。比如你沒有見過原子,你怎麼相信有原子呢?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原子,他怎麼會相信呢?就是因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實驗室、不同的科學家來做,都看到類似的結果、相似的結果。符合這一基本條件的,就可以稱為「科學」,認為其有一定的「科學性」。那麼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的?
  • 李政道「科學家皆應該讀一讀《易經》」,它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說起《易經》,大家可能會聯想到算命呀,八卦和五行之術這類的。大多數人認為算命八卦這種方式非常不靠譜,是迷信的行為。但是,依舊有很多的學者來推崇《易經》是為什麼呢?例如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就盛讚《周易》為「萬有概率寶庫」李約瑟博士認為書中所說各種道理,並不是來源於不知名的神,也不是自身的恐懼;這本書既不吹捧自己,也不提供證明和結果。只有各種數據,它們需要充分理性的運作才能明白他的含義。
  • 讀的書越多,越能感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
    所謂的平常心,是我們面對生活、生命、或者不同的境遇時,選擇的一己態度。昨天看到這麼一條留言:「寫作應當引領時尚,寫天下人的正能量心聲;而不是寫隨波逐流的文字遊戲。」每次看到這樣的留言,我都會倍加珍惜,然後會不斷反思,不斷自我校正。是得,自己寫了太多的,自以為是的文章。我忽然意識到,這麼多年,我一直固守的「平常心」,就是把自己置身事外。
  • 何謂迷信?何謂科學?
    發現很多人分不清楚迷信與科學的區別,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存在失誤之處。迷信「即「迷失自性,而盲目地信從」之意。迷信是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其說。「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理論上,如果不具備科學素養,都存在著「迷信」的可能性,即使是有些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如果沒有科學素養。與迷信對立的是科學的方法。科學是一種允許自我證偽的動態開放的可靠方法(科學不是任何科學理論),講究的是形式邏輯和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