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就是迷信,正確的就是科學?
凡是粗略了解科學史的人都會知道,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歷史。每次剛獲得一個結論時,人類都篤信自己找到了真理,直到有新的理論去推翻它時,人類也會這樣看待新的理論。
沒有科學家敢斷言他的理論永遠站得住腳,對和錯在科學史上從來沒有篤定的分明過。
粗暴地認為「錯誤是迷信,正確是科學」這是一種馬後炮式的戴帽子,沒有任何意義,更是對「科學」一詞泛化的誤解與吹捧。
科學理論會犯錯,同樣的,有的迷信行為也可以包含一定的道理,只不過行為者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並不知道其中真正的因果關係。
風水學認為理想住宅選址應該講究「山環水抱」,認為這樣的選址有「靈氣」。但其實,這樣的地方大都在河流的衝積平原中,土壤比較肥沃,灌溉也比較方便,這些條件恰好是古代農業文明最需要的——有些迷信就是這樣,正確的結論卻指向錯誤的解釋——以世俗經驗為基礎的文明尤其如此。
科學和迷信的區別不在結論的正確性上,而是在研究過程和方法上。
這二者其實有著相同的目的,即由果溯因,找到事物現象之所以如此的源頭,並加以改造或利用,讓事情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最根本的在於它一直在努力尋求嚴謹的探究方法,這套方法要求尊重經驗、尊重事實,要求得出的結論既能夠被人類理性思維承認,又能夠符合普遍的經驗。它必須能夠經得起每一場公開實驗的驗證,不管這實驗是誰做的,只要符合條件,結果必定是那樣。而且科學界認為,對於一個理論,如果能找到一個反例,它即使不至於馬上崩潰,但其權威性將被撕開一個大口子——科學不僅具有可證實性,而且還必須具有可證偽性。尊重事實,尊重(普遍)經驗是它的關鍵。
而在迷信看來,事物之間的關係屬於天機,往往隱藏在我們輕易看不到的地方,它不可能被所有凡人經驗到。那些越是「事關重大」的真理,越是高不可攀,只有那些具有通天之術的人才能藉助先天異能偷窺到,它的解釋權被壟斷在這些異能者手中。他們沒有普遍公認的研究方法,全憑個人的天才和靈感整體直觀到所謂的真理。也就是說,「半仙」們給我們的解釋無法被普遍經驗證實,頂多只能被他們自己的個人經驗「證實」。他的研究方法合不合理、結論正不正確只有他自己知道,它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員,其權威性永遠是一個謎。在科學中,這種無法被證實的觀點只能叫做假說,可以在私下裡研究,但不能拿到檯面上公布。
好玩的是,迷信解釋不僅不具有可證實性,甚至不具有可證偽性。也就是說,他們不能證明它是真的,我們也無法證明它是假的。
小時候有鄰居大娘肩膀痛,去找神婆瞧病,神婆說她看見一隻「鬼狐」趴在她左肩膀上,每月初一去十字路口燒紙把「鬼狐」送走,肩膀自然就不痛了。可是照做之後還是無果,神婆就又解釋說那隻「鬼狐」跟她打過招呼了,她和大娘前世有因緣,必須在家裡待夠時間,等到所有的帳勾消了,她才會自動離開。再之後,這事就不了了之了。大娘的肩周炎到底好了沒有,現在更是無從得知。
反正話都是由神婆神漢們說的,他們說是怎樣就是怎樣,我們什麼都看不到,只能洗耳恭聽。就像一群被愚弄的皇帝,穿著並不存在的新衣站在鏡子前,被這些騙子擺弄。
我們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但是如果所謂的「真理」不符合實踐,卻總能為自己找到逃遁之詞,那麼,我們怎麼決定對他們保持耐心到什麼時候呢?
迷信聲名狼藉,不過科學也並不是永遠正確。話說回來,不管是科學還是迷信,都不過是我們試圖搞清因果聯繫的一種努力,只不過前者更嚴謹一些,而後者更隨意一些。
科學的方法、科學的工具、科學的態度,這些極大地惠及了我們的生活。卻容易使我們誤以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科學問題,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論去解決。生活中所有的現象和人,都像科學中的研究對象一樣,非錯即對、非此即彼。生活的意義無非就是堅持唯一正確的東西,摒棄錯誤的東西,我們的生活應該是高效的、快捷的、方便的。
科學致力於尋找事物和現象的正確答案,這符合我們追求「真」的天性。可是不要忘了,人不僅要追求「真」,還要追求「善」和「美」。而這恰恰是科學給不了我們的。
奉科學為唯一的準繩,又形成了對科學的迷信。
什麼是迷信?只要對某個事物失去了質疑能力,那就是迷信。
我們更應該警惕的不是愚昧,而是迷信,這二者是不同的。因為愚昧的反義詞是科學,而迷信的反義詞是懷疑。我們只有具備了普遍懷疑的精神,才敢自信地宣稱已經走出了迷信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