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的書越多,越能感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

2021-01-19 皇室戰爭卡組攻略

最近無論是讀書、思考還是寫作,有一種特別深刻的體會。感覺生命猶如一張網,所謂的求知、學習和成長,只不過是一種補網的過程。

很多時候人的意識、認知、觀點,是斷裂的,是不全面的,是存在漏洞的。有時我們片面地抓住某一點,以為是事物的全面或者真相,以此說教別人,以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許多。

讀的書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生命中的某些「網眼」一旦彌補,才能看到自己的淺薄。人就是在這種不斷試錯,不斷彌補,不斷總結,然後不斷遇到新的問題中,才一步步走向成熟。

難怪大哲學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他想說的,是不僅要認識自己能力,也要認識自己的淺薄。就是這樣一位大哲學家,卻要一再自謙,說自己是最無知的人。卻被希臘乃至整個世界認為是最聰明的人。

所以英國經驗論者約翰·穆勒說:「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快樂,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滿足的傻瓜快樂。」本質上,人生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只要求索,只要不斷的向前,只要有所求,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痛苦,而人們依然願意永不停息。

雖然痛苦,但至少證明你還活著。雖然你不滿足,不快樂,感覺生活存在這樣那樣的痛苦、無奈和不幸,人也依然願意活著。這也就是人和動物本質的不同,人和傻瓜本質的區別。

雖然都是痛苦和快樂,顯然它們之間有天壤之別。一種是為了獲取物質或者肉體上的滿足,當無法得到時挫敗的痛苦。一種是為了追求形上學的精神、或者靈魂的自由,無法穿過層層迷霧時,一種來自精神上的困惑。

只不過一種人把外在的東西當成目的 把更好地活著當目的,而另一種人把內在的覺醒,不切實際的精神追求當成生活的主旨。所謂的平常心,是我們面對生活、生命、或者不同的境遇時,選擇的一己態度。

昨天看到這麼一條留言:「寫作應當引領時尚,寫天下人的正能量心聲;而不是寫隨波逐流的文字遊戲。」每次看到這樣的留言,我都會倍加珍惜,然後會不斷反思,不斷自我校正。是得,自己寫了太多的,自以為是的文章。

我忽然意識到,這麼多年,我一直固守的「平常心」,就是把自己置身事外。以為做個明白人、做個理性的人,與世無爭,獨守一份內心的清靜就平常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為內心的修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讀林清玄的文章「平常心不是道」,終於對平常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說:「對剛開始修行的人,平常心不是道,而是流血奮鬥,甚至為之犧牲,要透過非常的努力追求心性的開悟。」

所謂的道,所謂的平常心,一定不是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歲月靜好、獨善其身。而是一種更大的氣魄,更大的胸懷,更大的志向,與身份、地位和所處的境遇無關。是一種生而為人的責任和憂患意識。

而所謂的放開、放下,一定不是逃避,畏懼,退避三舍。而是一種拼搏、堅持、努力、勤奮、傾其所有後,無法更改的釋懷。是一種直面殘酷現實的「頓悟」。就像羅曼羅蘭所說:「改變我們能改變的,不能改變的要學會承受。」而平常心,就要我們以一種更優雅的姿勢身在局中。

《嶽陽樓記》中有這樣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篇散文如果只寫,那些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或者波瀾不驚,上下天空,一碧萬頃。又或者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那它和其他寫景的散文,並無太大差別。

正因為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真性情。才讓這篇文章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感情,讀起來盪氣迴腸、情景交融。 這才是大人物本該擁有的真性情。

當然平常心一定不是無病亂呻吟,甚至像那些道貌岸然的小人,裝出一副憂國憂民、或者心懷天下的樣子,而背地裡卻幹一些損人利己、中飽私囊、任人唯親、荼毒生靈、貪贓枉法的勾當,就更不是平常心,而是虛偽,是演戲,是作惡。

終於理解,魯迅去世多年後,每當人們形容他的文章,都會用匕首的短小精湛形容。雖然短小,但異常鋒利,常常能直擊人心。魯迅就是一個具備真性情的文學大師,他總是站在人民的角度,理解人民的疾苦,理解舊中國深重的災難,才寫出膾炙人口的佳文。

這樣看來,生活上的隨遇而安,飢來吃飯、困來休眠,行住坐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靈魂上的歇歇停停,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內涵,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無道可求,而是融入生活,卻又不甘平庸的平常心。

正是因為受到了某種啟示,跨越了世俗的底線,尋求一種現實生活之外更高的東西,比如某種信仰、某種情懷、某種崇高和值得我們敬畏的東西。愛國、仁愛、共情、真誠、才是一個擁有平常心的人必須的配方。

有人說:「擁有平常心的人,心裡一定裝著真感情。」他所有的率性而為,所有的直抒胸臆,所有的悲喜交集,所有的憂國憂民,所有的吶喊宣洩,都是一種真性情的展示。這種人最易受傷,也常常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可那又有什麼?就像一首歌詞裡唱得:「不經歷風雨,怎見得彩虹,陽光總在風雨後。」痛苦也是一種殘酷的美,只有那些與痛苦相伴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瑰麗的風景,雨後的彩虹,淡淡的憂傷,放下以後的餘興。

相關焦點

  • 越無知,越自負!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如果你經常刷自媒體,或者玩抖音等短視頻,你會發現讓自己愉悅的短視頻和資訊越來越多,自然你會認為,這才是熱點,是不是有很多和你三觀相同的人,和你發表相同的觀點,和你一起討伐「三觀不正」的人!其實這是AI技術,,把和你三觀相同人的人,聚集起來,讓你感到愉悅而已,有人把這個比喻成現代版的「精神鴉片」!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知的局限性!
  • 你在給孩子多選繪本讀繪本,可能讀的越多毒害越多
    原標題:你在給孩子多選繪本讀繪本,可能讀的越多毒害越多 現在越來越多的媽媽開始在為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努力可以說,現在的孩子能讀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選擇面非常大。每天都有不少媽媽給月華留言,希望我能給她們推薦一些繪本,讓她們能給孩子讀。對已從事出版工作16年,作為資深出版人的我來說,看見這樣的景象真是非常開心。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小說的意境確實很美好,寫了一群小學生的故事,感覺桑桑就像自己身邊的同學一樣真實,書中還有很多兒時的共鳴,閱讀中不斷引起一陣陣感慨。能寫出優秀而乾淨的兒童文學的人一定是一個悲憫的人,就像寫出《小王子》的聖埃克蘇佩裡一樣。3、麥家《人生海海》《人生海海》,麥家的小說,讀的紙質書。
  • 高爾基:「我讀的書愈多,就愈親近世界。」
    那時他沒錢買書,需要到處去借,在每天像奴隸一般的生活結束後,他在自製的燈下堅持讀書,而且,他還要遭受老闆娘的非難——老闆娘禁止他讀書,經常去高爾基居住的閣樓上搜書,搜到後就撕碎,而且還會毒打高爾基。不過,高爾基寧願忍受毒打也要讀書,甚至他還說過這樣的話:「假如有人向我提出用棍棒打我一頓可以讀書,那我也願意接受!」
  • 昆德拉:無知是所有流亡者的命運
    採訪發表了,您安慰自己說:人們很快就會忘了它的!根本不是:有人還會引用它!甚至那些最謹慎的大學教授們也不再將一個作家自己撰寫、署了名的詞句與那些別人轉述的他的話區別開來。一九八五年六月,我堅決地下了決心,不再接受任何採訪。」但是《無知》出版之際,昆德拉破例同意以書面形式回答法國《快報》的提問。
  • 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 人類簡史|發現自己的無知
    雖然現在人類已經擁有許多令人讚嘆的能力,但我們仍然對目標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總是感到不滿。……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樣使用這些力量。對於科學革命,赫拉利的目光聚焦在產生和發展的推動力,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看「科學革命」的內在推動力—我們人類自身。一、 承認自我的無知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 傳統的宗教知識體系,它們假設世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經為人或為神所知。
  • 俄國人能打死灰狼,武松就不能打死老虎?迷信科學不只導致愚昧
    他們認為不可能的標準就在於:無論從體型和力量,人類都遠遠弱於老虎。更不用說從動物世界那裡聽到的科學闡述老虎有令人恐怖的咬合力。這就是我們科學教育的「成果」,就是對科學的過度迷信,已經導致了我們的國民正變得愚昧。尤其是90後以後的新生代們,他們對科學的認識,大多來自大多來自科學頻道或科學讀物,而不是身體力行的勞動實踐。
  • 笛卡兒走出巴黎,走出法國,決心讀「世界這本大書」!
    笛卡兒渴望獲得真正的知識,他用自己的求學經歷來讀「世界這本大書」,從而提升自己的知識。公元1612年,笛卡兒到波埃頓大學攻讀法律,這大概是秉承他父親的意願吧。4年後,他異的成績獲得了法學博土的學位。不過,他對法學委實不感興趣,他醉心的只是數學。
  • 學者:釣魚島是荒島,金一南:無知!它能劃出40萬平方公里海域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位於中國臺灣省基隆市東北約190千米的東海海域,是臺灣省的附屬島嶼,主要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和北小島以及一些礁石組成,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面積一共5.69平方公裡。在這些島嶼中,以釣魚島面積最大,約有3.91平方公裡,主峰海拔362米。
  • 大量閱讀一定能提高閱讀能力?那要看讀什麼書
    那是不是讀的書多了,閱讀理解能力一定好?大部分喜歡讀書的學生,閱讀理解力都比較好,可是有個別學生也喜歡看課外書,閱讀理解能力卻並不怎麼樣,這又是為什麼?我認為,能否提高閱讀能力,還要看他平時讀什麼書。如果只是讀一些穿越,玄幻,恐怖,言情等網絡小說對語文素養的提升沒什麼用,但如果各類書都看,特別是經常讀些有價值的雜誌或名家的作品,那就不一樣了。
  • 認識自己的無知,才是真知的開始——胡嬌嬌分享
    更重要的是我們博愛的聶老師從第一次上課至今都是在以把我們打造成為「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職業化選手為導向,而不斷去發現我們的思維和認知盲區,且毫無保留傳授他20多年企業管理實戰經驗,通過 「管理+IT」的《自管理》系統進行手把手傳授。這套系統在目前國內甚至是國際上來說,都是極度稀缺且具備高商業附加值的。慶幸自己和大家一樣都是幸運的能加入這個班,在聶老師的輔導下進行蛻變、進化!!!
  •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努力?這個效應告訴你,認識無知是有知第一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經常抱怨命運、羨慕別人的人,往往是遊手好閒,安於現狀,相反,那些被嫉妒和成功的人總是試圖提高自己。根據這一現象,美國貝爾電話電報公司實驗室的著名科學家、衛星通信之父約翰·皮爾斯(john pierce)提出了著名的皮爾斯定理,旨在告訴人們,要彌補這一不足,必須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缺點,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們才能取得進步。古希臘神廟裡的一位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知道後,他說道:「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蠢越是有著迷之自信?
    簡單說就是,如果你很蠢,你就發現不了自己的蠢,因為發現自己的蠢需要相當高的智力。關於一個人的能力水平和自信程度的關係,我們可以看下面這張圖:在這張圖上,可以看到,當一個人掌握了一小部分知識的的時候,自信達到了一個高峰,這個高峰叫「愚昧之山」。大部分人其實都處在愚昧之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達爾文說的「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
  • 為什麼無知的人那麼自大?搞笑諾貝爾獎:讓這個笨賊告訴你答案
    懷著對這個問題的好奇,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鄧寧和學生賈斯汀·克魯格開始了研究。他們讓本科生為自己估分,發現成績越差的學生,給自己估的分越高;他們讓司機為自己的車技打分,發現車技越差的司機,越是認為自己是好司機。
  • 中科大博士投河:為什麼知識越多,懂得越多,人反而越脆弱?
    01娛樂圈人稱FAN爺的知名女星曾經說過:我能經得起多大詆毀,就能擔得起多少讚美!當然這句話應該反過來也成立:一個人擔得起多少讚美,就要經得住多大詆毀。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能夠享受得了多大成功,就應該能擔得起多少挫敗。
  • 36氪領讀 | 《人類簡史》尤瓦爾·赫拉利:無知怎麼破解?沒人知道
    36氪專門為讀書設立了【36氪領讀】欄目,篩選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提供一些書摘。希望你手邊有一本稱心的書,讓讀書這場運動繼續下去。書籍評論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歷史學家,《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在《知識的錯覺》一書中,認知學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費恩巴赫又毫不客氣地為個人理性的棺材板狠狠地釘上了一顆 鉚釘。在 17—20 世紀的400 年間,西方哲學相信人人都能獨立思考,將個人理性奉為圭臬,並把這些視為現代社會的基石。
  • 稻盛和夫:越窮的家庭,買東西越多?原因就在於這3點窮人思維!
    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曾再公開場合提到過貧富家庭的區別。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買東西反而越來越多,而反觀那些富有的家庭卻並沒有很大的購買慾望,他說「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買東西越多?原因就在於這3點窮人思維!」因為富人之所以能擁有財富,大多是他們都把時間放在了學習和工作之上,在他們看來,與其把時間浪費在買東西這樣沒意義的事情上,還不如花時間在如何讓幫助我們創造財富、積累財富之上。所以,富人才會越來越富,窮人反而越來越窮。
  •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一生的福氣也越多
    一個人越是表現地固執自負,越是表明其認知水平越低!認知低的人,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1、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越是固執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說了一番超出大家認知的話,讓人印象深刻:「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渾,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那清過?
  • 為什麼白頭髮會越拔越多,越染越多?對身體有哪些負面影響?
    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頭髮都是黑色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操勞過度,常常會冒出一根根白髮。白頭髮在很多人的心裡就代表著身體進入了衰老期,而且這邊一根、那邊一根,看上去也不怎麼美觀。對於白頭髮的「處置方法」,大多數人都選擇直接用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