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無知是所有流亡者的命運

2021-01-09 鳳凰網

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對報紙採訪有過著名論述:「一,採訪者對您只提一些他所感興趣的問題,而您對這些問題毫無興趣;二,在您的回答中,他只採用一些他覺得合適的;三,他用他的語言、他的思維方式來闡釋您的回答。在美國式新聞的影響下,他甚至不屑讓您證實他讓您說出的話是正確的。 採訪發表了,您安慰自己說:人們很快就會忘了它的!根本不是:有人還會引用它!甚至那些最謹慎的大學教授們也不再將一個作家自己撰寫、署了名的詞句與那些別人轉述的他的話區別開來。一九八五年六月,我堅決地下了決心,不再接受任何採訪。」

但是《無知》出版之際,昆德拉破例同意以書面形式回答法國《快報》的提問。

經昆德拉本人授權,《外灘畫報》全文轉載了該訪談:

問:《無知》是您第三部用法語寫的小說。您跟這門語言的關係進展得怎樣?您還懷念捷克語嗎,就像書中的人物約瑟夫跟他的朋友N用母語講話時那樣?

昆德拉:不,不懷念。因為,跟約瑟夫不同,我每天用捷克語跟我妻子講話。不過,二十八年來,我周圍的世界是法語世界,別人跟我說法語,我也跟別人說法語。於是每天我能感覺到母語與外語間深刻的區別。 我說捷克語時,句子自己就從嘴裡跳出來,不受控制,是從小就形成的腦神經的自動反應。相反,說法語,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東西是自動的。用這種語言,一切都是有意識的,一切都是經過思考的,經過斟酌的,受控制的,但也是新的、新得到的,令人驚奇、令人讚嘆。每一個詞,每一個語法結構,這種對語言極為有意識的狀態讓我著迷。它與我的創作風格並不矛盾,因為,一直以來,我的創作風格都是由清楚、簡單、透明、明晰的情感引領著。

問:讀您的小說,感覺流亡超越了政治背景,是所有人的命運,是存在的一個根本特徵。似乎從根本上講,人永遠都是流亡者。您覺得呢?

昆德拉:流亡是可怕的政治動亂造成的後果。不過,您說得對,流亡,謹慎一點說,內心的流亡,也是「所有人的命運」。小說家不是歷史學家的僕人。小說家不講述或評論歷史,而要發現人類存在不為人知的方面。大的歷史事件對他來講像聚光燈,一下子照亮那些隱藏的方面,揭示它們。實際上,把所有關於思鄉之情的陳詞濫調放到一邊,看看究竟什麼是思鄉呢?除了對被遺棄的祖國的思念,不是也有對遙遠的流亡之地的思念嗎?除了對帕涅羅珀的思念,不是也有對卡呂普索的思念嗎?還有回歸,大回歸呢?它還可以在這個世界存在嗎?既然歷史飛速前進,日益改變著從前屬於我們的景象,究竟什麼是記憶? 我到處聽到「應該記住」、「必須記住」類的口號,但我小說裡的兩個人物二十年後回到祖國,卻被「再明顯不過的事實」震驚了:過去已經一去不復返,再回去是不可能了。遺忘抹去過去,記憶改變過去。我們全都淹沒在無知之中。無知,不應該視為智力上的一個缺陷,而應該視為人類境遇的根本特徵。

問:能跟我談談這部小說的結構嗎?它的敘述節奏在我看來是越來越快,而讀者讀得卻是越來越慢:應該因為敘述的緊張而放慢閱讀的步伐嗎? 昆德拉:您剛剛說出了我心中理想的小說結構。我常常說我用法語寫的三部小說借鑑了賦格結構。其實,賦格是一種完美的形式,適用於所有藝術。它的復調原則要求每個細節一旦展開就轉變為動機,在整個結構中多次重複、變奏、暗示。在《無知》裡,動機就是關於思鄉、遺忘、尤利西斯、阿諾德·勳伯格、鏡子(伊萊娜、米拉達、母親、古斯塔夫,所有人都迷戀鏡子)、一件印著卡夫卡頭像的可笑T恤、丹麥的房子(約瑟夫對它念念不忘)、變成噪音的音樂,等等。這些動機留在讀者的記憶裡,從它們最開始出現一直到小說結束。

因此,小說結構的後半部分自然應該比前半部分更美、更豐富、更「緊張」,就像您說的。因為,越深入小說內部,已經說過的句子、展現過的主題的回聲就越多,而且彼此呼應,從四面八方響起來。這就是音樂學上的術語所稱的「密接和應」:賦格的最後部分,以一種特別緊密的敘述為特徵。

王勇

相關焦點

  • 米蘭.昆德拉:「極症」的本質是癌細胞
    這兩天重讀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依然佩服得五體投地。同樣是尖刻,錢鍾書只能糾纏於人情世故,那種自以為智慧的姿態往往變成庸俗瑣碎的刻薄,而昆德拉卻能真正擊中要害,三言兩語就把人和世界的狀況清楚地揭示出來。抱慰在愛中掙扎得遍體鱗傷的個體,珍惜殘缺和破損的愛的碎片 。
  • 諾貝爾文學獎,昆德拉今年有戲嗎
    唐諾說:早該把諾貝爾獎給昆德拉了,阿貓阿狗都得了。我跟唐諾一樣,也為昆德拉鳴不平。事情不在於,昆德拉得不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獎,並且還自稱很公平公正的,繞過昆德拉,而頒給其他二流作家。
  • 對話高行健:我的流亡沒有任何政治色彩
    高行健是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這位法籍華人文學家談及了命運,壓迫和他對自由的渴望。法蘭克福匯報:在德國的埃爾蘭根市,舉辦了一場以您為主題的討論會。而討論會的主題就是「自由,命運和預測。」高先生,您相信命運嗎? 高行健:我相信命運。但同時我又不相信命運。人無法最終抗拒命運的安排。
  • 流亡者大爆伊朗核秘密:伊朗在地下秘密提純鈾
    「伊朗已經在帕爾欽建成一個類似於隧道的地下設施,」流亡者阿里-禮薩·加法爾扎德過去曾告發了伊朗的秘密核設施。「這個地下場所隱藏在帕爾欽內部,正在從事雷射濃縮活動。」加法爾扎德從美國首都華盛頓通過電話告訴路透社記者。據他所說,消息引自「安插在伊朗政權內部的人士」。加法爾扎德說,這個地下設施在帕爾欽被稱作「圖1」的地方。
  • 楊振寧被罵「滾出中國」,是無知者的狂歡,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這樣一個成就斐然的科學家,放到哪一個國家都是國寶級的人物,然而卻在自己的祖國遭受到了無知者肆意的攻擊。或許這才是一個時代真正的悲哀,看不到一個人的貢獻,只記住了他曾經的離開。過去的50年曾先後有6個人,因為研究楊振寧的理論成果而獲得諾貝爾獎,而他本人更是囊括了物理學界大大小小的所有獎項。
  • 人類簡史|發現自己的無知
    經歷了「認知革命」人類開啟了「想像共同體」的能力,在「農業革命」後,經濟、文化隨之高速發展,時至今日,全球化也是各個國家在歷史上的大方向,成為「命運共同體」也成了人類的必然選擇,那麼最終人類究竟會何去何從呢?看看作者給出了怎麼樣的答案。說到人類的未來,我們還是需要從歷史中尋找線索。
  • 世界上還有哪些流亡國家?
    首先來說一下:流亡政府是主張為某國家的合法政府,但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執行法律權力,而駐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臨時性政治組織。由於本國領土被敵國佔領或本國發生政變,一些政府官員逃到國外,為恢復其政權而組成的政府。
  • 諾貝爾和平獎獲獎女性曾被迫流亡 坐過監獄
    她在上臺之前曾長時間跟當政者抗爭過,而且曾兩次流亡,還坐過監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曾被迫流亡 坐過監獄杜平:72歲了,也是非洲第一位民選女總統。她在上臺之前有長時間的跟當政者抗爭過,而且兩次自己流亡了,或者是被迫流亡,然後還有短期的被拘留過,或者是坐過監獄。任韌:第二位我們再來看一下是賴比瑞亞的女權分子格鮑伊,應該說知名度並不是很高。
  • 他是瑞典最有錢的吝嗇鬼,為逃稅流亡海外40年臨死前才回國
    1952年春,坎普拉德決定放棄其他所有業務,專注於低價位家具的經營,宜家家居時代由此開始。坎普拉德的秘訣是,將家具製造商和家具零售商融為一體,免去中間商賺差價的影響,以更低的價格向消費者出售家居產品。為逃稅流亡40年在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去世前的一個多月,宜家正處於「逃稅門」的風口浪尖上。據中新社報導,在蘋果公司、星巴克等跨國巨頭之後,全球家居零售巨頭宜家因涉嫌利用與荷蘭當局達成的稅收協定大肆逃稅,2017年12月18日成為歐盟打擊逃稅的調查對象。
  • 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道德經》第三章,是後人對老子產生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主要和這一章中「無知」和「無為」的提出有關。「常使民無知無欲」,有的人評論為老子這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是「愚民政策」。「無為」,則讓人認為老子思想消極,且認為是老子本人懷才不遇,所以才提出「無為」的不積極進取的思想主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
  • 劉慈欣的《三體》告訴我們:你的無畏來源於無知
    不幸的是,第二天是感恩節,火雞並沒有等到吃的東西,但卻等來了農夫的屠刀……火雞是不幸的,因為它們都成了感恩節的大餐;火雞又是快樂的,是因為它們連續幾個月吃到了美味佳餚,每天享受美食的心情無疑是美妙的,但這有一個前提:它們不知道命運為自己安排了什麼!
  • 一個人的無知,到底有多可怕
    我想,無知並且還不自知,是這世上最可怕的東西了,而這種人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這樣的人就像那陰溝裡的石頭,又臭又硬,永遠待在那狹隘的世界裡,靠著那僅有的一點認知過活,不願意接受新鮮的血液,固步自封,可憐又可悲。
  • 亞洲一國成立半年便被攻滅,百姓至今不服統治,流亡政權位於荷蘭
    可能如中國者,綿延五千餘年,可能如美國者,建國200多年,也有可能如同子淵要向大家介紹的南馬魯古共和國,從建立到滅亡不足半年,士兵和百姓紛紛逃竄上山當土匪,其流亡政府至今還在荷蘭為尋求獨立而奮鬥。 ▲南馬魯古共和國國旗安汶人對此很不甘心,一些政客直接逃到荷蘭建立流亡政府,而不情願被印尼統治的安汶島居民則逃上山,做了土匪,繼續同印尼軍隊遊擊作戰,長達30多年。
  • 汪涵:婚姻和愛情一點也不奧秘,所有的奧秘來自於我們的無知
    而且,還有一點,婚姻和愛情一點也不奧秘,所有的奧秘和奇妙都源自於我們的無知。當你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你自然就知了,知了一切之後,奧妙和神秘就會,變得很平常。唯有變得平常的道理,你才會很好地去接受它,然後很好地去保護它,很好地去運用它,很好地去享受它。
  • 「知識改變命運」還是「教育使人不被命運所擺布」
    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安所遂生,是為位育。在古典政治哲學中,人的位置是什麼?上帝把大地上一切被造物賜給人統治:並不是把整體都賜給他統治;他被安置在一個園子裡,經營它並守護它——這是人被指派的位置。德性在本質上是「適度」,善的生活是按自然的本性去生活,安於特定的限度。正當性便是遵從被神聖地建立起來的秩序,正義乃是遵從自然的秩序。
  • 【樂】《在被覆蓋的小路上》與昆德拉筆下的雅納切克
    他是米蘭·昆德拉和村上春樹所推崇和喜愛的作曲家,在村上春樹《1Q84》中,雅納切克的《小交響曲》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昆德拉的《相遇》中,主人公有這樣的表述:「如果有人問我,我的祖國通過什麼在我的美學基因裡留下深遠影響,我會毫不遲疑地回答:通過雅納切克的音樂。」相信米蘭·昆德拉的的名字對中國的讀者已經不再陌生,他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已經是不爭的經典之作。
  • 如何給孩子講「命運」,這是我見過最好的解釋
    2000多年前的《詩經》裡,就有人感嘆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隱隱中也能聽出古人對於命運的無奈。中國有句老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在痛苦無奈時也容易發出「都是命」的哀嘆來自我排解。多少有些宿命論的味道。
  • TG丨我們比我們以為的更無知
    但如果我們想要了解無知,對自己的無知有所了解大概算是個不錯的開始。我們不僅僅要提及那些我們覺得自己了解、最後卻證實並非如此的事物,事實上,我們還要以那些我們認為是正確的事作為開端,簡單一點的,比如,地球不是平的。我問過班裡的學生多少人知道地球是個球體,幾乎所有人都舉了手。
  • 為泰黨:英拉已安全流亡到杜拜 或與其兄會合
    總理即時下令加強邊境檢查,但有指她已於周三晚(23日)潛逃國外與兄長他信會合,恐步他信後塵,踏上遙遙無期的流亡生涯。為泰黨消息其後證實,英拉已安全流亡到杜拜。此外,CNN泰國曼谷25日消息稱,據英拉所在政黨——為泰黨黨內可靠消息,泰國前總理英拉於周三(23日)離開泰國,目前已經安全逃往杜拜。
  • 紀錄片 |《地球公民》從漠視與無知中醒來
    觀看《地球公民》是我所獲得的最佳禮物,我無法相信自己過去竟是如此無知。—— 女星布萊絲·達拉斯·霍華紀錄片 |《地球公民》友情提示:小孩請在大人的陪同下觀看《地球公民》 Earthling 這個英文字的意思是地球上的居民,包括人類和所有動物在內,它由 Shaun Monson 導演,著名演員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旁白,音樂奇才 Moby 配樂,Maggie Q 是此片的合作製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