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之「道」:超級震撼的東方神秘主義與近代物理學的相互佐證

2020-12-04 仿佛心評

今天繼續為大家推薦一本書——《物理學之「道」》。這本書是1976年開始出版的,距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本國際暢銷書,被翻譯成12種語言版本在全世界發行,目前我國已經買不到這本書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系統論專家和作家卡普拉。卡普拉是維也納大學的博士,也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愛爾蒙伍德研究所的創辦人和主持人。這個研究所主要是用生態學的觀念來解決當前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物理學之「道」》的主要特色有:

《物理學之「道」》知識涉及面非常廣,闡釋相當權威、專業。

《物理學之「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探索近代物理學與東方哲學、宗教、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繫。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本具有突破性的好書,它兼具科普性和專業性。對個人的價值觀塑造、心靈成長、修行實踐以及對世界本來面目的認識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因為作者是物理學家,所以他通過物理學以及科學家的視角去看待整個宇宙、人類社會、物質、空間、時間以及因果關係等等。這本書所探求的是關於整個宇宙的本來面目以及人在宇宙當中的形成、地位、作用、發展等等。

這本書打開了我們的認知視野,刷新了我們的觀念。以前有些人對東方神秘主義的內容有誤解,有偏見。現代物理學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跟實驗能夠證明東方神秘文化或者東方的哲學、宗教所揭示的世界本源理論或現象。用現代物理學解釋並佐證東方神秘主義的觀點、思想、方法與正確性、可能性,這是《物理學之「道」》的主旨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可能最後的指向和終點宗教和傳統文化已經闡述的內容近代物理學和東方神秘主義之間存在著某些相似性、相容性。東方神秘主義當中有一些不為人們所理解的部分可以藉由現代的物理學實驗加以證明。

一切事物的統一性

佛教裡面強調「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西方靈性體系強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老子強調「道可道,非常道」。

東方宇宙觀裡面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一切事物,它都具有統一性和互相關聯。世界上所有的現象,都是一個基本統一體的表現。切事物整個宇宙體系當中,都是互相依賴和不可分割的,是同一終極實在的不同表現。每個事物之間都相互關聯。所有局部的事物,最終構成一個整體性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它的一部分,它在印度教裡面叫做「梵」,在佛教裡面稱為「法身」、「真如」,在道教裡面稱為「道」。它是超越一切概念與範疇的。

作為「真如」,靈魂指的是一切事物總體的統一性,那無所不包的巨大整體。

印度教和佛教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調伏自我,達到一種非常深刻的寧靜的狀態的時候。通常說的「三昧」狀態,他就有可能體會到宇宙的基本的統一性。

進入純粹的三昧的人,會獲得看透一切的洞察力,使它變得能夠悟知宇宙的絕對整體性。

宇宙的基本統一性不僅是神秘經驗的主要特徵,也是近代物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量子物理學已經發現。我們在觀察世界的時候,習慣於以分子結構的系統進行觀察。我們將被觀察的事物看作是一個原子、一個亞原子粒子,或者是一個原子過程,當科學家試圖去觀察分子內部結構的時候,去觀察的意願與分子的變化狀態之間發生了關係。

量子物理研究表明,任何分子或粒子都是在時刻運動和變化著。當科學家觀察的意志介入的時候,就會引起分子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速度非常快,程度非常複雜。以致於最後我們不能把世界分解為獨立存在的最小單位。因為分子的結構,永遠只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種概率,是一種變化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海森伯「測不準理論」,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重要定律,它告訴我們永遠無法精確的同時測定粒子的位置和動量。

在原子物理學當中,科學家無法作為獨立的客體觀察者,而是被捲入自己所觀察的世界當中,以至於它影響著被觀察對象的性質。據此我們可以發現,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在一起的,宇宙是共享的宇宙。近代物理學已經達到把宇宙看成是物質的關係和精神的關係相互關聯的網絡。

密宗佛教徒嘎文達喇嘛曾說過,佛家不相信獨立或孤立存在的外部世界,不相信自己能加入到外部世界能動的力量中去,對於他而言,外在世界和自己的內在世界是一塊布的兩面,這其中各種力量和各種事件、各種形式的意識和它們的對象都被植入一張不可分割沒有盡頭互相制約的關係網中。

超越對立的世界

如果你能充分理解並深信,世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密不可分,沒有盡頭的,包羅萬象的整體的話,那麼你就能夠對一切對立現象有深刻的理解和領悟。

人類社會一直認為世間一切是對立的,相互分離的,比如:男人和女人;時間和空間;精神和物質;善與惡……如果這些通常以為對立的事物,其實是一個整體,是一個整體之的不同的表現形式的話那麼我們的世界觀宇宙觀價值觀,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佛教的全部教義,或者說東方神秘主義當中反覆強調的,反覆推演的就是沒有絕對的觀點。一切對立物其實是統一的,是整體的兩極。而且這兩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動態平衡的過程。

中國的聖賢們以陰陽太極的象徵說法來說明這個統一體的概念。莊子曾說,「彼是此,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萬變。」

首先我們看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這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極性之一。我們往往對自身是男人或女人兩極有著不安的傾向。因此我們不是突出這一方面,就是突出那一方面,但我們不承認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都是男性因素和女性因素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而是假設所有的男人都具有大丈夫氣概,所有的女人都是柔弱的,據此去建立一種靜止的狀態,並且賦予男子以主導地位和大部分社會特權,而女人處於弱勢地位。男人這種特權表現為社會能力、理性思維、競爭意識等等,而陰性的女性的思想方式是直覺的,感性的,神秘的,隱秘的,或者是通靈的,在我們男性主導的社會裡面女性受到抑制,或者女性方面的特質及表現受到抑制。

再看時間和空間。時間、空間在我們來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但是已經在相對論物理學中統一起來了。這種根本的統一就是上述對立概念相統一的基礎,正如神秘主義者所提倡的,體驗到了對立統一一樣,這個統一出現了較高的層次上,也就是說較高緯度上。它是一種動態的統一。本質上說物體是過程,而且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都是動態類型的。

我們從量子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上,可以得出結論。例如光以量子或者光子的形式被發射或吸收,但是當這些光的粒子在空間傳播時看起來卻像是震蕩著的電磁場顯示出的一切特性。通常認為電子是粒子,然而當粒子穿過一個狹縫時,它所演示的情況正像一束光,換句話說電子也表現得像波。在量子物理中當我們談到粒子,所說的並不是粒子的軌跡,而是說,整個波的圖像是粒子的一種振動表現。在三維空間看粒子可能是物質,在其他維度看,那它就不是物質,而是一種波的震動。

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面前有一張白紙,上面畫了一個圓環,那麼我們平視看,它是一個封閉的、圓形的環,但是如果我們把視角向左旋轉90度。把環投影到牆上,那麼它就是一條直線。如果在紙上環在旋轉,那麼我們看投影上投影到牆上的這個環,它就是在上下垂直地浮動。也就是說從不同的緯度看事物是不一樣的,而我們所在三維空間只能認為,它就是一個放在地面上的一個環。這是我們的認知局限造成的。

愛因斯坦認識到時間的描述也是相對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把周圍的事物排到唯一的時間順序當中去。這是因為與我們知道的任何速度相比光的速度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可以假設,我們在事情發生的那一瞬間,就看到了他們,然而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光從事情發生傳播到觀察者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正常情況下這個時間極短極短,以至於我們把光的傳播看作是瞬間的。但是在觀察者以高速相對於被觀察者的現象而運動的情況下,發生事件與觀察到它之間的時間間隔,對於排除事件的順序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愛因斯坦認識到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不同速度運動的觀察者,將把世界排列成不同的時間順序。從而確認了時間的相對性。

既然同時性已被看成是取決於觀察者運動狀態的相對概念,也就不再能對整個宇宙來定義這樣一個確定的時刻。某特定時刻發生在遠處的事件,對於一個觀察者來說,可能比另一個觀察者來得要早一些或晚一些,因此,我們不能從絕對的方面來談論「給定時刻的宇宙」,與觀察者無關的絕對空間是不存在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晴朗的夏夜,我們仰望天空,假設當下我們看到的M星在發光,但是我們以為我們現在和M星是一個同時空狀態,其實不是這樣子的。M星可能早已經不存在了,M星或許在宇宙中早已消逝了,但是因為它距離你的眼睛非常非常的遙遠,光把這些信息傳播到你的眼睛需要很長的時間。M星消亡前發出的的光彩傳播到你的眼睛裡面時,已經過去了幾億光年了,所以你會誤認為M星依然存在,依然在發著光,其實M星是不存在的。我們看到的是或許是M星的「歷史」——很久很久以前發出的光。

還有如果兩個人A和B同時看M星,但是A與B相距甚遠,不在同一處,那麼他們看到的景象也是不同的,他們對M星的認知又會有差異。因為倆人距離M星的長度不一樣。所以說我們觀察到的任何現象都與我們自己有關。並不存在一個與觀察者無關的絕對的時空。

我們在地球上任何距離的測量,都不可能與時間無關,因為它涉及到測量者運動狀態的標定,從而與時間有關。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任何所謂距離的測量都是相對的,都是測不準的。同樣關於質量、空間、時間、高度、速度等。所有的相對立的事物都是運動和變化著的。我們無法給它恆定的定義。

物理學家做了許許多多的實驗說明了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加深了我們對時空的理解,而這個理解跟東方神秘主義所持概念密切近似。東方神秘主義說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慣用的名稱,思想形式和言辭」。

沒有任何無時間的空間,也沒有任何無空間的時間,他們是互相滲透的。

除了以上介紹的兩點,統一性和超越對立的世界之外,《物理學之「道」》還給我們介紹了:物質是沒有基本結構單位的。人與物是不可分割的。一切自然現象,歸根結底都是互相聯繫的,要解釋其中任何一種現象,我們都必須了解其他所有現象。宇宙一切皆流,一切皆變宇宙是一個互相聯繫的整體。其中沒有任何部分比其他部分更為基本,因此任何一部分的性質都取決於其他所有部分的性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部分都含有所有其他部分。

物理學之「」》引經據典非常豐富。

《物理學之「道」》引用了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大量的觀點、思想、分析、研究、試驗成果。書中涉及愛因斯坦、奧羅賓多、李約瑟、康德、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羅素、蘇格拉底、牛頓、伽利略、亞里斯多德、波爾、海森伯、笛卡爾、弗洛伊德、榮格等等。

引用東方神秘主義著作有:《奧義書》、《梨俱吠陀》、《薄茄梵歌》、《瑜伽經》、《心經》、《華嚴經》、《金剛經》、《道德經》、《莊子》、《波斯古經》、《聖經》、《易經》、《鬼谷子》、《春秋》、《管子》、《禪宗公案》等。書中提及到的大神大師也有很多,如:溼婆、佛陀、老子、莊子、龍樹、朱熹、馬祖、鈴木大拙、白雲禪師、大鑑禪師、趙州古佛……

《物理學之「道」》幾乎涵蓋了所有已知的宗教、哲學名家的思想、體悟。博採眾長、旁徵博引,蔚為大觀。

如果你對探索宇宙與生命真相有興趣,如果你對個人修行有興趣,我極力建議你看一看這本書,這樣會加深你藉由科學思維理解宗教要義的可能性。

南懷瑾曾說,未來的大菩薩一定會在科學領域誕生。我想著多半是因為現代人普遍相信科學、崇尚科學造成的,為了讓無數眾生早日覺醒,所以菩薩會選擇易於大家接受的形象和領域進行說法授義。

說到底,科學只是人類自以為是的認識世界及宇宙的工具,僅僅是人類在特定維度創造的價值體系與認知方式,不會也不能揭開宇宙的全部真相。因為真正的真相就在每個人心裡。

感恩您的閱讀,謝謝緣分。請關注我的帳號,我將持續進行創作與分享。

相關焦點

  • 《周易》隱藏了近代物理學的粒子標準模型?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近代物理的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到現時為止,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它是目前權威界認可的最科學物理理論。一個是中國古代聖賢創立的「哲學體系」,一個是近代物理學家發現的「科學定律」。可是,兩者之間卻有千絲萬縷的共同點。
  • 量子物理學:從普朗克到東方哲學
    愛因斯坦、海森堡和玻爾雖然有所不同,但他們與量子物理學的其他先驅者都具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認為,諸如《 易經》和《 博伽梵歌》等古代東方經典著作,提出了對被量子物理學所揭示的「非物質」世界的直觀理解。海森堡也從他的不確定性原理,使他看到了經典東方思想中的量子物理學特徵。《物理學之道》的作者弗裡特霍夫·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書中講述了作者與海森堡會晤時海森堡與東方哲學之間的故事。筆者這裡順便簡要介紹一下《物理學之道》(The Tao of Physics)這本書。
  • 近代以來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意義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標誌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牛頓力學是經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力學以及與之有關的工程技術的理論基礎。牛頓力學和熱學引發了以英國工業革命為起點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牛頓用數學方法精確描述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還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
  • 文明的起源:28.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牛頓
    文明的起源:28.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牛頓為什麼你跳起來馬上要落下?為什麼你丟出去的任何東西都會落在地上或者某種支撐物上?為什麼水會往低處流?這些問題中的現象是我們每天都會經歷,都能看到的,而且即使不進行任何試驗或者觀察,我們也絕對能預測結果,因為這就是經驗事實和信念。然而要解釋這些事實,恐怕不那麼容易。
  • 近代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
    17世紀至20世紀初,是近代科技文化迅猛發展的時代。無論在數學、物理學還是在化學、生物學方面都出現了飛速的進步,以牛頓、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科學巨人和以雨果、高爾基為代表的文學巨匠層出不窮,燦若繁星。他們在各個領域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附:《現代物理學基礎問題研究》後記
    1993年,花費20多億美元在德克薩斯州開鑿了幾十公裡長的地下隧道後,美國國會參議院決定停止對超導超級對撞機計劃(SSC)的撥款。尋找希格斯粒子,對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進行最終檢驗的實驗擱淺。幾千物理學家失去工作,世界高能物理學界感到了空前的失落和沮喪。
  • 吳有訓:中國近代物理學的開拓者
    曾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吳有訓文集》。1916年7月,吳有訓畢業於江西省立第二中學,報考了中國最早成立的四大國立高等師範學校之一——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進入學校的理化部學習。吳有訓上大學三年級時,恰逢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胡剛復歸國前來任教。
  • 物理學的啟蒙運動
    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的自然科學,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是對於大自然的研究分析,目的是為了要明白宇宙的行為。
  • ——物理學淺談
    科學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的,因為科學是以探索宇宙自然、追求真理為己任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獲得真理之光照耀和溫暖的權利。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物理學的深度決定了自然科學整體的高度。物理學向我們展示了奇妙的微觀世界,給我們描繪了絢麗的宇宙大圖景;同時物理學還在改變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改變著我們的世界觀。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面對近代數學,若非精通數理者,恍如墜入「數學的深淵」(回復1907可獲同題文章)。該文用一張生動有趣的長圖,將深奧的數學深淵化作一部星漢燦爛的數學史。事實上,數學的發展常常得益於物理學提出的問題,而物理學的每一次重大革命,則往往伴隨著新數學的引入。《返樸》總編文小剛特為此撰文,回顧歷史上幾次物理學革命,從數學的眼光看待物理學,並闡述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1898—1977)     葉企孫,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與合作者一起利用X射線短波限與加速電壓的關係測定普朗克常數,獲得當時該方法最精確的實驗數據。
  • 量子技術如何突出數學與物理學的神秘聯繫
    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稱數學的神秘力量為「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不合理效力」。維格納說,某種程度上講,旨在解釋已知現象的數學包含了尚未經歷的現象的線索-該數學給出的結果比實際情況要多。「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巨大用處與神秘事物接壤,……沒有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維格納( Wigner )在1960年寫道。
  • 物理學九大未解之謎
    原標題:物理學九大未解之謎   今年10月8日,2013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高中歷史《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革命者》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經典力學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過程與方法】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科學家為科學進步所做出的努力,學習他們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形成科學的態度。
  • 科學網—物理學之美在於簡單
    無論是從事研究或教學工作的物理學工作者,還是在各個階段物理學得好的學生,都能自然而然地享受到這些光芒,從而被自然而然地歸為聰明人。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筆者作為物理學工作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光輝的照耀。在它的影響下,我們各自有那麼一段時間變得忘乎所以,肆無忌憚地用看似高深的理論和晦澀難懂的學術名詞來談論物理,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 神奇而強大的物理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測為基礎、以數學為主要語言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包括自然界中一切形式的物質結構、運動方式和相互作用。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太陽何以發光?摩擦何以生熱?摩擦力屬於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中的哪種?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嗎?宇宙的邊界在哪裡?所有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或者看似毫無關係的問題,都是物理學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 「道」與物理學上「四大基本力」關係
    「道」者。道家_「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_「平常心是道」。《易經》_「一陰一陽之謂道」。故道是一、太極、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規律規則,是人的心境與思想;道是終極的、無形的、無限永恆的,是造物者;陰陽合而生萬物,道生陰陽、造人類。
  •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吳有訓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 天問諾貝爾物理學獎:日本受漢學啟發,陽明心學滋養,所以獲獎
    東方文化能夠直接達道,直接達真理;西方文化重在從外在的分科分析,從而無限地逼近於真理。然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西方文明歷史上並不是沒有掌握真理的智者,其實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等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得道的智者,只是在西方稱之為真理,而東方稱之為道。所謂道,裡面是首,下面是走之旁,就是回歸路起首的地方,也就是回歸於心路起始的地方,也就是回歸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