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士德消毒法的發現看科學研究,以及對教育神經研究的啟發

2021-02-24 為了理解而教和學

巴士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是Louis Pasteur為了保存葡萄酒發明出來的。其實,在那之前,已經由Antonie van Leeuwenhoek發現了細菌(例如變質的食物上有彩色黴點,放到顯微鏡下面能看到這些黴點的細部結構,這樣的東西被稱為細菌。其實還有可能是真菌),由民間以及其他人(見wikipedia "pasteurization"詞條)採用了加熱密封罐的方法來保存食物。那Pasteur幹了件什麼事呢?他把細菌和加熱保存兩件事情給聯繫了起來,用實驗證明了:加熱之所以能夠幫助保存食物是因為加熱過程減少了食物中的細菌,而食物變質是由於細菌,所以,一旦大部分細菌被加熱過程消滅了,則食物就能夠長時間保存了。

為了證明這個結論,Pasteur做了下面的實驗:

Pasteur實驗。圖片來自於wikipedia"pasteurization"詞條。

這個實驗的第一行,也就是第一步,證明了:在沒有變壞的酒裡面,沒有觀察到(很多)細菌。至於用火燒一下,加加熱,只不過就是前人已經知道的可以讓酒長時間不變壞的一個辦法。

這個實驗的第二行,也就是第二步,證明了:第一、變壞了的酒裡面可以看到很多細菌。

這兩步合起來,細菌和「變壞」之間已經有了強關聯性,也就是「細菌」可以當做即將或者已經「變壞」的標記物(indicator)。當然,還需要進一步反過來驗證,是不是,大部分看不到細菌的確實沒有已經也不會馬上變壞,大部分看到細菌的已經或者馬上就要變壞。只要這一步反過來的驗證也能夠通過,或者很大的概率通過,則細菌當做變壞的標記物這個事情就基本沒問題了。

但是,如果我們要再往前走一步,看看是不是「變壞」就是由「細菌」引起來,那還要作進一步的實驗。

一種可能的來檢驗因果性的方法是對比一下變壞前後的酒,是不是就唯一增加了細菌。可是這個做不了。第一,因為確實有別的東西也變了;第二,當時的條件也很難說把其他不同的因素找出來。

這就是Pasteur實驗非常聰明的地方。Pasteur實驗的第一步既然已經做到了基本沒有細菌了,那第二步就想辦法把細菌引入回來——把酒和空氣接觸。實驗發現,經過這個接觸,確實酒變壞了,裡面也重新有了細菌。當然,這個實驗不能排除還有其他沒有觀測到的更加直接的原因,例如某個其他東西從空氣中進入到酒中,這個東西導致了細菌的產生和酒的變壞,於是細菌就不是直接原因。可是,最簡單的可以和觀測到的現象相符的解釋就是:空氣中有細菌,空氣和酒接觸以後細菌從空氣進入酒,把酒變壞了。於是,Pasteur實驗第二步基本上證明了細菌是變壞的原因,而不僅僅是一個標記物。

這種把一個東西變沒了,再加回來,來體現這個東西的效果的思路是非常聰明和具有普遍意義的思路。

Pasteur實驗第三步就更巧妙了。留作思考題。

好,現在我們來看我們正在開展的教育神經科學的研究。我們希望對高級思維,例如抽象推理、關係類比等,做教和學的方法的研究。尤其是,我們想看看機械式學習到推理,當做一個結論記住,和理解型學習推理,理解推理背後的思考過程來學會推理,有沒有效果上的差別。

第一個層次,這個實驗不用腦科學的參與,只需要做行為研究。一組被試做機械式學習,另一組做理解型學習,對比學習效果(例如,看看是否能解決某個難度的問題)。這就好像Pasteur實驗的第一步:一組用火加熱,一組不用火加熱,對比哪一組變壞了。

但是,就算真的兩組被試表現不一樣,我們只能說,學習方式和效果有關聯,而不知道這個關聯是不是就是「理解型學習和機械式學習」的區別。因為我們的所謂理解型學習其實還意味著「真的理解了」這樣一個大腦活動過程。用Pasteur實驗的類比,也就是說,我們能說用火燒和不用火燒效果不同,但是,我們不知道所謂的火燒和不火燒之間的真正的區別是什麼。於是,也就不能進一步遷移推廣到。一旦我們發現,其實,兩者的區別是是否消滅了其中的細菌,那我們就可以考慮其他的消滅細菌的方式,例如不適合加熱的時候用電場。

類似地,如果我們能夠找到所謂的行為上的「機械式」和「理解型」學習的內在區別,那我們就有可能可以遷移推廣到其他的理解型方式上去。那怎麼辦呢?

我們需要Pasteur實驗的第二步:找到某個東西,去掉它(或者說不激活它),然後重新加回去(或者說激活它),如果還有效果,那就一定程度上有了因果性。可是,在那之前,我們還需要把「它」是什麼找出來,也就是找到理解型學習的Indicator(標記物或者標記活動)。也就是說,其實,我們需要先完成Antonie van Leeuwenhoek的那一步。

一旦能夠區分機械式和理解型學習的標記活動找出來了,我們還能證明去掉它和加上它分別正好對應著機械式和理解型學習的行為(不用火燒和用火燒)和效果(不能和能夠解決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我們就真的達到了Pasteur實驗的境界:理解型學習是學習者能夠學習之後解決這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的原因。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理解型學習的理念推廣到其他學習中去(做其他高層思維的實驗),並且在教和學的實踐中推廣理解型學習。

你看,科學的思維其實很簡單,人類如何通過對比和類比來做邏輯嚴密的、有想像力創造力的、解決問題的思考,多少年都沒有變過,從一個Pasteur實驗可以看到教育神經科學的實驗研究怎麼做。

另外,這其實是初中生物學的一課。我不知道上課的時候老師有沒有深入地從思維和科學研究的角度來闡述Pasteur實驗。其實,做高層次知識生成器,高層思維的教和學也很簡單,只要有一雙對科學研究和高層思維敏感的眼睛,對教學上心。

相關焦點

  • 教育研究的類型
    教育研究的類型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學研究的簡稱,是以教育問題為對象,運用科學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關資料,以發現和總結教育規律的一種認識活動。教育研究根據相關的維度不同可以講研究分為以下四類:(一)按目的可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根據目的可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 【4月20日】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首次完成巴氏消毒法測試
    小魚60秒,帶你走進科學史上的今天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首次完成巴氏消毒法測試。
  • 研究發現:電飯鍋可為N95口罩消毒
    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 - 香檳分校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電飯鍋可以為 N95 口罩消毒,且經電飯鍋 「消毒」 後的 N95 口罩,依然可以保持原有的過濾性和舒適度。方法很簡單,只需準備一條毛巾、一個電飯鍋和幾個待消毒的 N95 口罩,然後將 N95 口罩放入電飯鍋,幹加熱 50 分鐘即可。
  • 近代化學和微生物學的翹楚,開創「巴氏消毒法」的路易·巴斯德
    畢業後他為了能夠在巴黎繼續自己的科學研究,因此他決定在高等師範學校多待一年。不久之後,發現溴元素的著名科學家巴拉爾看上了巴斯德的才華,於是決定幫助巴斯德留在巴黎。就這樣,在他二十六歲那年,巴斯德進入了巴拉爾的實驗室。一方面給這位科學家當助手,一方面成為博士班研究生。作為巴斯德科學道路上的領路人,巴拉爾確實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他打破常規,讓學生充分享有自我學習和研究的自由。
  • 臭氧消毒 高溫蒸汽消毒 盤點汽車排毒四法
    臭氧消毒:  臭氧消毒是利用車內的空調循環系統進行消毒的方式,使用專用的消毒液進入循環系統,可將車內的異味除去,有一定的消毒除菌作用,特別是針對胺、菸鹼細菌等。臭氧消毒效果是立竿見影,但維持不到一星期。
  • 人工神經網絡初學:是什麼以及為什麼?
    【IT168 技術】談及人工智慧,就會涉及到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現代人工智慧的重要分支,它是一個為人工智慧提供動力,可以模仿動物神經網絡行為特徵,進行分布式並行信息處理的系統。
  • 案例研究法在教育課題中的應用
    定性研究方法包括人種學研究、民族志研究、現象學研究、案例研究、紮根理論、批判性研究、歷史研究等。其中案例研究法是一個對於教師來說教容易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案例研究適合於以下三種情形:一是需要回答「怎麼樣」和「為什麼」的問題時;二是研究者幾乎無法控制研究對象時;三是關注的重心是當前現實生活背景下的實際問題時。[2]比如新疆的少數族裔群體圖瓦人,他們的群體生存狀態和習慣有別於其他民族,當研究圖瓦人的教育狀況的時候,則比較適用於案例研究法。
  • 房間空氣消毒殺菌用什麼好 常見的室內消毒法
    房間裡空氣要流通,同時也需要做好消毒措施,這場冠狀病毒戰爭,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去戰勝它們,大家要團結一致進行抵抗。那麼房間空氣消毒殺菌用什麼好呢,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大家知道和了解的內容了。常見的室內消毒法有哪些呢,來看看這些相關的小常識吧,讓大家知道室內如何消毒。
  • 重複使用口罩 網傳酒精、紫外燈等消毒法靠譜嗎?
    2、紫外線消毒法,把口罩放進紫外線消毒櫃,殺菌時間30分鐘~1小時。不可行的消毒方法1、高溫高壓(高壓鍋)法,會導致口罩變形,破壞口罩氣密性。需要分情況的消毒方法蒸煮法,無法使用烘烤和紫外線消毒法的情況下,N95級別口罩可以考慮此法,沸水隔水蒸煮30分鐘,完全晾乾後使用。而普通醫用口罩不推薦此法。
  • 歷史上的今天——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1862年4月20日,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首次完成巴氏消毒法測試。巴氏殺菌技術除用於液態食品(果汁、牛乳)、酸性食品和果醬罐頭等外,還向其他領域滲透,如處理帶殼牡蠣時用蒸汽處理法會降低牡蠣的含菌數。它的優點就是在較低溫度、較短時間內處理食品,最大限度地使食品的色、香、味以及營養成分免受高溫長時間處理的破壞。通常,市場上出售的袋裝牛奶就是採用巴氏滅菌法生產的。工廠採來鮮牛奶,先進行低溫處理,然後用巴氏消毒法進行滅菌。
  • 科學研究發現眼睛真的是'靈魂'之窗!
    科學研究發現眼睛真的是靈魂之窗!為什麼?答案和眼球本身有關。
  • 周志華組最新論文提出「溯因學習」,受瑪雅文字啟發的神經邏輯機
    而這項研究的靈感,則來自於考古學家破譯瑪雅文字的過程。研究靈感源自考古學家破譯瑪雅文字:視覺感知+數學推理如何相互影響?瑪雅文字對於現代人類而言完全是一個謎,直到在19世紀末瑪雅文字的數字系統和日曆被成功破譯。
  • 科學研究發現,是為了清理你受損的神經垃圾
    論文指出,目前,關於人類為什麼需要睡眠主要有兩個假設:一是睡眠能夠修復和清除糾正或預防神經損傷,另一個是睡眠能讓神經重組和保持突觸穩態。在此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2-3歲是睡眠目的的分割點。在生命早期,尤其是嬰兒的2-3歲以前,嬰兒大腦發育非常迅速,當嬰兒熟睡時,年輕的大腦會開始忙於建立和加強神經元彼此之間的連接。但在2-3歲以後,睡眠的主要目的從大腦的構建轉變為大腦的維護和修復,並在接下來的人生裡都不再改變。
  •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科學研究的方法(二)
    是與已有知識密切有關的問題,通過研究這個問題,其答案可以加深或擴大我們原有的認識;d.  是一個簡單而直接的問題,應該避免抽象而不具體的問題以及有太多變量的問題;e.  研究問題必須有可行性,也就是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等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對於剛剛起步的研究工作者,開始時要把研究問題定得簡單一點。但是簡單並不等於沒有深度和難度,不等於不能有重大發現。
  • IDG資本李驍軍:科學研究的藝術
    他最早發現了豬流感和20世紀初西班牙大流感二者之間的聯繫。他寫的《科學研究的藝術》和《發現的種子:(科學研究的藝術)續篇》被評為「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100本書」。他非常重視科學研究的方法,以誨人不倦的態度向青年學子傳授科研方法和思維技巧。
  • 父親讓他改姓「鞠」,名「躬」,終成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
    大膽創新,碩果纍纍 50年代,鞠躬剛到四醫大時,學校沒有指定研究方向,鞠躬在研究神經解剖學的時候,發現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他認為這是「未開墾的處女地」,有著廣大的發展空間。 20世紀40年代中期,Nauta法被美國人Nauta發明,50年代後期發展成熟。
  • 教育專家40年研究:男孩的大腦註定他們要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這套書就是來自世界性別科學領域先驅人物、國際知名男孩教育專家麥可·古裡安的「優勢教養系列」。古裡安以腦科學與神經生物學的研究為基礎,結合他40年的教育實踐成果,從「what」「why」「how」三個層面,告訴你到底要怎麼養育男孩。只有按照他們原本的樣子來理解和指引他們,才能更有效地幫助他們成長。1.
  • 「腦科學頂刊導讀52期」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頂刊導讀目錄 1,通過損傷和間接結構-功能中斷預測腦卒中後缺損 2,聽覺驚嚇反射的適應性是最低意識狀態的一種新標誌3,上行覺醒系統的光遺傳學操作可調節皮層寬帶gamma頻段能量,並能揭示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功能缺陷4,野生型和脆弱X模型小鼠在NMDAR和mGluR依賴性長期突觸抑制過程中樹突棘的功能和結構可塑性解離 5,人類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 84消毒液中的84是「巴氏消毒法」的音譯嗎?84消毒液為什麼叫84消毒...
    6月4日,在今天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的問題是關於84消毒液的,今天的問題就是「84 消毒液中的「84」是「巴氏消毒法」的音譯嗎?這個問題太容易回答錯了,因為大家都覺得是巴氏的音譯,但是其實不是的,下面就來為大家科普一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