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資本李驍軍:科學研究的藝術

2021-02-25 IDG資本
前兩天,IDG資本合伙人李驍軍在活動上為創業者推薦了一本書——《科學研究的藝術》。本書的作者W·I·B·貝弗裡奇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名教授,澳大利亞裔微生物學家和動物病理學家。他最早發現了豬流感和20世紀初西班牙大流感二者之間的聯繫。他寫的《科學研究的藝術》和《發現的種子:(科學研究的藝術)續篇》被評為「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100本書」。他非常重視科學研究的方法,以誨人不倦的態度向青年學子傳授科研方法和思維技巧。他說:「人們固然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去訓練和武裝科學家的頭腦,但是,對於如何充分利用頭腦,在技術細節上卻幾乎未加注意。」所以貝弗裡奇教授寫了這本書。那麼,李驍軍為什麼會向創業者推薦這本書呢?作者寫道:「所謂科學研究,就是對新知識的探求,所以對有獨創精神的人特別具有吸引力。研究人員在很多方面酷似開拓者。」因此,這本書裡面的很多實踐、思維方面的技巧也同樣適用於創業者、創新者參考閱讀,獲得啟發。

以下是李驍軍的分享提煉:

1.「內行幾乎總對革新的思想抱著懷疑的態度,這正說明現有的知識成了障礙。在研究一個問題時,對該問題已經解決到什麼程度一無所知是更嚴重的障礙。」對於投資、創業來說也一樣:你要解決什麼問題?該問題以前有人解決過嗎?現在解決到什麼程度…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2. 「自覺無知和學術的誠實對研究人員來說是兩個最重要的品格。」這也是我要求我們團隊做到的:要誠實,因為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

3. 「時思考遇到瓶頸,可以把這個問題暫時擱置下來,或者是與別人討論問題,最好是與不熟悉我們工作的人討論。」如果一直在思考、試圖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暫時放下有利於產生創造性想法。

4. 「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工作的座右銘,是始終不懈的敏感性。」這一點尤為適合投資工作,永遠要留意身外之事,很多機會不是你刻意找到的。

5. 「愛因斯坦說:研究人員有三種人,一種是把研究當成工作,一種把它視為謀生工具,一種則是科學的獻身者。」 第三種人最有可能取得最大成就,這類人也許拋棄了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把研究當成唯一最重要的事。我認為對於投資和創業來說「唯一性」很值得思考。

以下內容源自《科學研究的藝術》: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危險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不是未知的東西,」——所有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都面臨這一難題。

蕭伯納的妙語「讀書使人迂腐」很說明問題。這一現象可以這樣解釋:當滿載豐富知識的頭腦考慮非問題時,那些相應的知識就成為思考的焦點。如果這些知識對於所思考的問題已經足夠,那就可能得出解決的方法。但是,如果這些知識不夠,那麼,已有的那一大堆知識就會使頭腦更難得出新穎獨創的見解。

此外,有些知識實際上也是虛妄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造成更嚴重的障礙,妨礙新的有成效的見解產生。

因此,如若研究的對象是一個仍在發展的學科,或是一個新的問題,或問題雖已解決但卻是一種新的看法,這時,內行最有利。但是,如若研究的是一個不再發展的學科,這一領域的問題已解決,那麼就需要一種新的革命的方法,而這種方法更可能由一個外行提出。

內行幾乎總是對革新的思想抱著懷疑的態度,這正說明已有的知識成了障礙。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的方法是批判性地閱讀,力求保持獨立思考能力,避免因循守舊。過多的閱讀滯礙思想,這主要是對那些思想方法錯誤的人而言。若是用於都來啟發思想,若是科學家在閱讀的同時積極從事研究活動,那就不一定會影響其觀點的新鮮以及獨創的精神。無論如何,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研究一個問題時,對該問題已經解決到什麼程度一無所知,是更為嚴重的障礙。

對於創造性思維來說,見林比見樹更重要,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很危險。一個頭腦成熟、對科學事物有過深思熟慮的科學家,不僅有時間積聚技術細節,而且掌握了足以見到森林的全局觀。

人的思考有時會受條件的限制

科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天,一個學生在課後問大生化學家洛布問題,洛布是這樣回答的:

「我回答不出你的問題,因為我自己還沒有看過教科書的那一章。不過你明天來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也許能夠回答你。」

在知識高度專門化的今天,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自覺無知和學術上的誠實,對研究人員來說,是兩個重要的品格。

因為有時候人的思考會受條件的限制。一旦我們對一組資料進行了思考,往往每次都會採用同樣的思路,這樣就容易重複不利的思路。有兩種方法幫助我們思想擺脫這種限制:一是把問題暫時擱置起來;一是同別人討論問題,最好同不熟悉我們工作的人討論。

如果把問題擱置數天或數周再回到問題上來,這時,就有的聯想或部分被遺忘,或變得單薄。而且,我們常常得以從新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從而產生了新的設想。

把寫好的論文擱置一旁數周的做法,很能說明暫時放棄的好處。等到回過頭再來看的時候,先前被疏忽的缺陷暴露得十分明顯,恰當的新見解也可能躍入腦際。

另外,要突破已經固定的陳舊思路,討論是十分有益的。在給別人,特別是一個不熟知本學科的人解釋問題時,往往需要闡明並且詳述那些過去想當然的方方面面。

常有這樣的情況:在講解的時候,對方未發一語自己就想到了一個新的念頭。因為在講解的時候,自己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對方的問題,哪怕是無知的問題,也可能使講述者自己打破已形成的固定思路。而且,這可能使講述者看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或是看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現象或設想之前的聯繫。

提問題對思想產生的影響可比喻為拔火對火的助燃,它擾亂了固定的思路,同不熟悉本學科的人討論可能幫助更大,因為親近的同事之間很多思想習慣是共同的。

機遇對於新發現的作用

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工作者的座右銘。

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培養那種經常注意預料之外事情的心情。並養成檢查機遇提供的每一條線索的習慣。

新發現是通過對最細小的線索的注意而做出的。在研究工作中,進行新發現所需要的思想方法不同於求證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因為發現和求證是不同的過程。我們不應把全副心思放在我們的假說上,以致錯過或忽視了與之無直接關係的別的東西。

但在新發現中,運氣,或者說機遇佔多大成分?用運氣這個詞來僅僅表示機遇,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很多人那裡,運氣是個形上學的概念,神秘地影響了事件的發生。但是,如若研究人員不留神注意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許多機會可能就被忽略過去。

美國醫學工作者格雷格寫道:

「人們猜想:對大自然最細微的逸出常規舉動十分注意,並從中得益,這種罕見的才能是否就是最優秀研究頭腦的奧秘,是否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出色地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而取得顯著成果的奧秘。在這種注意背後,則是始終不懈的敏感性。」

因此,明確認識機遇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在回顧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新發現已經有了眾所公認的重要意義。最初,這種發現通常不具有內在價值;機遇起的只是提供機會的作用,巴德斯說:「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真正起作用的是對機遇觀察的解釋。發現者把這個發現和其他知識聯繫起來,或許利用它引申出新的知識,從而賦予這個發現以重要意義。

做出偉大成就的人,

往往是獻身者、捍衛者,卻也是謙恭之人

科學家擁有自己的科學鑑賞力。恰如文學鑑賞力和藝術鑑賞力一樣,也存在著一種科學鑑賞力。我們的鑑賞力來自別人的經驗、自己的經驗和思想這三者全部的總和。

研究人員在很多方面酷似開拓者。研究人員探測知識的疆界要很多與開拓者同樣的品格:事業心和進取心;冒險精神,隨時準備以自己的才智迎戰並克服困難的精神狀態;對現有知識和流行觀念的不滿足;以及急於試驗自己判斷力的迫切心情。

對科學的好奇和熱愛是進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條件。愛因斯坦認為,研究人員分為三種:一種人從事科學工作是因為工作給他們提供了施展他們特殊才能的機會,他們喜好科學正如運動員喜好表現自己的技藝一樣;一種人把科學看成是謀生的工具,如非機遇也可能成為成功的生意人;最後一種人是真正的獻身者,這種人為數不多,但對科學所做的貢獻卻極大。

第三種真正的獻身者為科學獻出了所有,但科學事業也反向錘鍊了他們的性格。對於科學家來說,新發現給人激勵,但遺憾的是事情並非總是這樣。我們往往發現自己高興得太早,是一場空歡喜,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深深的抑鬱和沮喪。「忍受痛苦」而不氣餒,是青年科學家必修的嚴峻一課。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很多傑出的偉人都曾遭受心理上的打擊以及形形色色的困難,若非如此,也許他們是不會付出超群出眾所必需的那種勞動的。

科學上的偉大先驅,雖然都曾經熱烈地捍衛自己的設想,並時常為之戰鬥,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心靈深處卻是謙恭之人,因為他們太清楚了:比起廣闊的未知世界,他們的成就只是滄海一粟。巴斯德在他生命快要終結時說:「我虛度了一生」,因為他想到的是很多他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據說,牛頓在死前不久曾說:

「我不知道世人怎麼看我,但在我自己看來,我只是像一個在沙灘上玩耍的男孩,一會兒找到一顆特別光滑的卵石,一會兒發現一隻異常美麗的貝殼,就這樣使自己娛樂消遣;而與此同時,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未被認識,未被發現。」

小結:

這本書的英文叫做《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讀完此篇文章後,你是怎麼理解這個「art」,即「藝術」的?其實,英語中的「art」含義比漢語中的「藝術」要廣,也含有「a skillful method of doing sth, esp. something difficult」之意,在這一層面上也可譯作「技巧、巧妙方法」。但是,我們不妨廣義地理解「藝術」這個詞——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方法和技巧

正像本書作者寫在序言中寫的那樣:

「人們固然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去訓練和武裝科學家的頭腦,但是,對於如何充分利用頭腦,在技術細節上卻幾乎未加注意。在科學研究的實踐和思維技巧,亦即藝術方面,尚無一本令人滿意的書把有關知識順理成章。

本書從科學研究的實踐與思維技巧方面綜合了一些著名科學家具有普遍意義的觀點,分析了在科學上做出新發現的方法,總結了科學研究中有益而有趣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可供各種學科參考的指導原則與思維技巧。」

在世界的進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們的才能,而是我們如何運用才能。希望李驍軍推薦的這本書能讓你感受到科學,以及研究工作的魅力。

¹ IDG資本牛奎光:服務於效率提升的2B企業,增長顯著優於2C

相關焦點

  • 恆玄科技成立五年即上市 創始投資人IDG資本長期發力硬科技投資
    作為創始投資機構,IDG資本自2016年開始,持續參與了恆玄科技全部的3輪融資,目前已經是最大外部股東。單純的「股東」或許無法完整地闡釋兩者之間的關係。回看整個投資過程,會發現這是IDG資本對半導體領域長久追蹤,和對創始團隊長期陪伴的必然結果。
  • 《三體》作者劉慈欣受邀擔任IDG資本首席暢想官
    IDG資本今日宣布,正式聘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擔任IDG資本「首席暢想官」。這是IDG資本首次跨界到科幻領域,未來雙方將展開一系列腦洞大開的合作。劉慈欣以富有想像力、具有人文內涵的科幻作品為人所熟知,曾連續12次獲中國科幻文學創作最高獎「銀河獎」,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他的《三體》被公認為中國科幻文學裡程碑之作。
  • 直播預告 | 慶祝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成立70周年——《科學研究的藝術》閱讀分享
    6月14日(周日)上午10:00,將直播本系列的第三講:「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科學研究的藝術》閱讀分享」,直播間屆時開啟並在中國科訊微博置頂,敬請關注。科學研究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科研人員都受到過系統嚴格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鍛鍊,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還應關注科學研究的規律和方法。《科學研究的藝術》出版於1950年,作者是曾任劍橋大學動物病理學研究所所長的W·貝弗裡奇。該書出版70年以來廣受好評,直至近年仍不斷再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書中介紹的眾多優秀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經驗和體會,對於21世紀的年輕科技工作者仍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鑑意義。
  • 站在水滴、銀河航天、猿輔導背後 IDG王辛如何看VC投資人的成長
    他在2013年底加入IDG資本,是早期投資團隊的兩位80後合伙人之一。   王辛所感恩的過往,正是IDG資本敢於啟用、樂於培養年輕人的傳統。不僅如此,IDG資本也給年輕一代的優秀投資人提供了更多的晉升通道。
  • 康立明啟動上市輔導:獲IDG資本、領道資本等多家機構投資
    公司經歷了6輪融資,最早的一次是2016年獲得元生創投的天使輪投資,最近的一次是去年9月份獲得6億元c輪投資,投資方分別是領道資本、盛宇投資、君度資本、興銳資本、IDG資本、廣州開發區基金、海松資本、清松資本、匯聚新星基金、天津華益、鼎暉投資。據公司官網顯示,康立明是由優秀科學家團隊創辦的一家高科技生物公司。
  • 康立明生物啟動輔導,IDG資本、鼎暉投資等為主要投資方
    天眼查App顯示,康立明生物此前共完成六輪融資,曾於2016年1月、6月和2017年分別獲得由元生創投、天士力資本和前海母基金、辰德資本以及渤溢基金投資的天使輪、Pre-A輪和A輪融資。2019年4月,康立明生物完成3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鼎暉投資、IDG資本投資,老股東辰德資本和金闔、金垣基金繼續跟投。同年8月,康立明生物引入戰略投資人國藥資本,進一步完善「長安心」銷售布局。
  • 電子菸行業新面孔,IDG源碼資本投資的悅刻電子菸簡評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電子菸的新人,悅刻,成立之初變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018年06月25日 ,RELX悅刻宣布完成首輪3800萬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源碼資本領投、IDG跟投,引起業內轟動。該款電子菸的包裝可謂是電子菸領域類數一數二的,預期是內包裝和說明書部分,都頗為用心,不愧是得到資本市場看中的。整個煙杆是細長橢圓形的,類似於杆子煙變形而來,官方未標明煙杆材質,筆者的直覺,覺得像是鋁合金材質,拿握起來手感不錯,比較舒適。目前煙杆有兩個顏色,灰色和粉色。
  • IDG資本熊曉鴿:To B業務一定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會 | 投資者說
    12月7日,在第十八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與清科集團創始人暨董事長倪正東展開對話,雙方圍繞資本寒冬、IDG投資重點以及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等話題展開了討論。自1993年熊曉鴿將IDG資本引入中國,開啟中國的VC時代,以美元基金起家的IDG已經在中國走過25年。
  • 前有IDG後有高瓴資本,光伏企業緣何成了投資機構的「香餑餑」?
    ,下稱"高瓴資本")於2020年12月19日籤署了《關於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李春安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向高瓴資本轉讓其持有的公司股份2.2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6.00%。隱形巨頭IDG資本12月9日,另一家光伏行業巨頭通威股份公布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結果,包括高瓴資本、睿遠基金在內的16家投資機構旗下的基金獲得配售。此次隆基股份迎來高瓴,再往前追溯,如麥格理、國開國際入股晶科能源,這些投資均是在二級市場完成的。
  • 清科創業正式登陸港交所 引入高瓴、紅杉中國、IDG資本等基石投資者
    清科創業已引入多位基石投資者,包括高瓴資本、盈科資本、IDG資本、紅杉中國公開市場基金等等,合計認購金額約佔總募資金額的45%。優質的基石投資者的加入為清科創業的發展增添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現有股東不乏紅杉資本、海爾金控以及天使投資人龔虹嘉等眾多知名投資方和企業家的身影。
  • 「會議直擊」稻草熊娛樂明起招股 IDG資本為基石投資人
    基石投資人為雪湖資本、IDG資本、唯品會。招商證券及中信建投為聯席保薦人。稻草熊娛樂為中國主要的劇集製片商及發行商,業務涵蓋電視劇及網劇的投資、開發、製作及發行等。公司三大主要業務包括︰自製劇集播映權許可;買斷劇集播映權許可;及定製劇集承制服務。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為中國《電視劇製作許可證(甲種)》的73名持有機構之一,亦是江蘇省唯一的持有機構。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進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在實驗室或者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製作生物藝術作品。而具體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如何被納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解釋。
  • 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達文西 勒達與天鵝但當「放蕩不羈」的藝術與爭議不斷的生物技術組隊後,常常會挑戰社會和人體禁忌的極端;其面臨的倫理挑戰正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種爭議中,不禁會問,這種藝術形態究竟從何而來?西方的生物藝術理論家比較一致地認為,生物藝術與西方美學乃至西方文化有著深厚淵源,這直接導致了生物藝術的最終產生。
  • 投出喜茶、泡泡瑪特的黑蟻資本劉湛:零售是一門精細的藝術|投資者說
    成立4年,專注消費賽道,投出喜茶、泡泡瑪特、江小白、元気森林等頭部品牌的黑蟻資本已成為某種風向標。在此前的媒體報導中,黑蟻資本也被評價為「懂消費產業」,「既有資源也有經驗」「真能幫上品牌創始人」的資本。黑蟻是如何在投後幫助品牌快速成長的?在觀遠數據2020智能決策峰會上,黑蟻資本運營董事劉湛給出了他的解答。
  • 多家上市公司參投火山石二期基金 管理人章蘇陽為IDG資本前合伙人
    據他介紹,火山石資本創始人章蘇陽,具有TMT的專業背景,曾在IDG資本從事投資工作20餘年。資料顯示,章蘇陽是IDG資本的首位榮譽退休合伙人,也是中國VC史上首位榮譽退休合伙人。相關分析師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則表示,對於相關上市公司,本次投資,公司可以藉助外部專業投資機構的資源優勢和專業能力,進行新經濟產業財務投資,有望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
  • 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解析
    布迪厄提出了社會資本理論,他把學生的家庭資本劃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大類別。這三類資本幾乎貫穿學生的整個受教育生涯,也就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成才。先前研究多從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而文化資本的重要作用卻被忽略,而實際上家庭文化資本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佔據重要地位。
  • 高一作文|杭州學軍中學期中:科學與藝術
    題目圍繞將科學公式、天文現象做成井蓋塗鴉是否合理的問題,設置爭論語境:大多數公眾持支持態度,認為這種形式可愛、有趣;也有人發出反對聲音,認為其純屬作秀、汙染環境、影響市容,破壞了科學研究的嚴肅性。考生要在這一具體情境之下展開聯想和思考,圍繞要針對此闡述自己的想法,不可脫離材料泛泛而談。2.典型任務的限制。
  • 「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不是科學研究的唯一價值
    另一方面,科學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發現,不僅極大推動了技術的巨大進步,也對改變人類的認識和哲學、文學、藝術的繁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需要澄清的是,科學和技術並不是一回事,「轉化」並不是科學研究的唯一價值,也不是所有的科學成果都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如果要求所有科學成果都要「轉化」、把能否「轉化」當作評判研發活動的唯一標準,不僅不切合實際,也容易抹殺科學研究的多元價值,甚至會把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引入功利主義的歧途,催生種種短視行為。
  • 2020資本敗退影視圈:王長田王中磊稱對不起資本
    實際上,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原本是整個影視行業最先登陸資本市場的頭部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二者身後一直站著豪華的投資者財團,其中不乏阿里、騰訊、復星、紅杉資本等頂級企業和機構。據IT桔子統計,2016至2020年間,影視行業投融資事件分別為195起、127起、84起、30起和25起,合計金額達762億元。
  • 《長城》:正在資本「饕餮」中殉葬的中國電影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毫無疑問,張藝謀三個字的IP威力甚至都不能用摧枯拉朽來形容,他只要還碰電影,其在整個電影領域的輿論焦點度,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人可匹及;特別是他的名字和《長城》這樣的影片結合起來,更是能召喚出8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陳年往事。在這個意義上,《長城》的出現,還真是具有歷史節點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