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8月港股上市計劃擱淺後,「AI四小龍」之一的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曠視」)上市傳聞一直未停止。在昨天,靴子終於落地。
1月12日,北京證監局官網顯示,曠視已於2020年9月與中信證券籤署關於公開發行存託憑證並在科創板上市之輔導協議。
不出意外,這家2011年成立的AI公司,很快會迎來上市喜訊。作為中國最大的人臉識別身份驗證解決方案供應商,曠視9年多來在明星資本追捧下一路高歌猛進,共完成7輪融資,總額超12億美元,曾離「AI第一股」一步之遙。但如今來看,依圖科技、雲從科技都已搶先一步。加上曠視仍未擺脫巨額虧損魔咒,過去幾年裡頻繁踩踏個人隱私紅線,其上市之路和未來發展都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1
深陷虧損魔咒 盈利主要靠政府買單?
自成立以來,曠視一直備受資本青睞,投資方一度包含螞蟻金服、富士康、創新工場、啟明創投、阿里巴巴中銀投資、工銀資管、阿布達比投資局等明星資本。2019年5月,曠視D輪融資後估值已達40億美元。但與高估值相反的是,曠視的燒錢速度十分驚人。
根據此前的招股書,曠視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收入分別為6700萬元、3.13億元、14.27億元、9.49億元,但曠視增收不增利,同期淨虧損金額分別為3.428億元、7.59億元、33.51億元及52億元,也就說,三年半時間裡,曠視科技燒掉了百億元。
彼時,對帳面上的巨額虧損數字,曠視稱主要是由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及持續的研發投資。經調整後,公司2018年淨利潤為3220萬元,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為3270萬元。
但問題在於,曠視調整後的盈利並非真正的利潤,更多像政府補貼帶來的。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曠視拿到的政府補貼分為高達6330萬元、9200萬元和4470萬元,遠遠高於其調整後的淨利潤。
而在收入結構上,曠視的買單方也主要是政府、事業單位等。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的收入來源於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三大塊。其中,城市物聯網逐漸成為收入支柱,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分別佔比27.5%、53.6%、74%和73%。而城市物聯網,主要是安裝監控攝像頭等安防業務,也是AI企業比較扎堆的領域。
當然,從行業上看,虧損是AI行業的通病,曠視不是個例。拿依圖科技來說,在AI領域長跑七年,2017年-2020年上半年淨虧損分別高達11.68億元、11.68億元、36.47億元和13.03億元,三年半累積虧損高達72億。
更重要的是,AI企業普遍面臨研發成本高、商業落地難,長遠來看虧損情況難以改變。而在巨額虧損難以逆轉的情況下,市場和資本究竟會為這種巨額虧損的企業燒多久的錢,燒的錢又能帶來多少實實在在的成果和利潤,都要打個問號。
2
屢踩隱私紅線IPO頭上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眾所周知,人工智慧要想發展,離不開海量用戶數據的支撐。但與大數據相伴的隱私洩露問題已成為輿論和監管的紅線,一旦碰觸,後果不堪設想。而作為一家知名的AI企業,曠視卻在上市關口在隱私問題上多次栽跟頭。
去年9月12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公開演講時便捅到了「隱私」馬蜂窩,稱「曾幫助曠視科技尋找合作夥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人臉數據」。
言論一出,因涉及到曠視、螞蟻等頭部公司,又牽扯到輿論敏感點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立即引發了市場對涉事方的滔天輿論聲討。隨後,涉事企業先後做出否認,李開復也對其「口誤」進行道歉。
但涉事三方回應之後,未能打消人們對於隱私安全的擔憂,更對曠視科技聲稱的「不收集用戶信息」表示質疑。網友稱,「不主動收集用戶信息,但是不授權就不給用APP」,「不知道動機是什麼,但你說不收集用戶信息我不信」等等。
而這已不是曠視科技第一次捲入「隱私」風波。2019年8月,曠視還因其起家的人臉識別業務遭受隱私質疑。當年,其開發的教室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一所高校開始試水,除了人臉識別門禁、刷臉自動考勤打卡等技術之外,學生進入教室後,通過攝像頭,系統會自動分析並呈現學生姓名、學號、出勤率等信息。不僅如此,學生在課堂上舉手、發呆、聽講、睡覺等數據也會被記錄,甚至是學生的面部表情也會被分析。
相關視頻曝光後,「涉嫌侵犯學生隱私」立刻成為曠視科技這一新產品的標籤,也引發了網友的聲討。彼時,曠視科技方面回應表示,網傳課堂行為分析只是概念演示,但曠視科技也給公眾留下了「侵犯隱私成性」的負面印象。
更有意思的是,在去年疫情期間,曠視被傳申請了1億元「抗疫專用貸款」,用於開發戴口罩人臉識別相關技術。戴上口罩還能進行人臉識別,再次引發了用戶對於人臉數據洩露的不安。儘管後來曠視科技再次回應稱,研發的是測溫系統,但同樣未能平息用戶疑慮。
對於曠視科技來說,隱私安全問題就像懸在IPO之路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有不慎就會觸及雷區。對數據隱私保護不當,不僅會增加IPO的不確定性因素,還將直接增添公眾對其產品合規性和發展前景的質疑。
3
創世團隊提前套現、多家股東退出 上市前景幾何
截止目前,「AI四小龍」中依圖、雲從、曠視三家均開啟了創業板上市之路,依圖進展最快,行業似乎迎來「收穫期」。
但實際情況是,AI已經進入「擠泡沫」階段。2019年被公認為人工智慧行業的分水嶺,風口過後,資本市場已經趨於理性,對存在營收低、風險高、周期長、未來發展不確定性極高的人工智慧企業熱度降低、估值下降。
同時,這些獨角獸們面臨的壓力也十分巨大。網際網路巨頭也就開始親自試水AI行業,勢必增加曠視科技們在場景拓展、業務發展上的變數,進而影響營業收入和資本市場估值。
而就在D輪融資後,曠視被曝出多家明星資本集體退出。根據企查查信息,2019年5月16日,北京納遠明志信息技術徵詢有限公司、天津遐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貝眉鴻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雲鑫投資經管有限公司紛紛退出,涉及到的投資方主要是螞蟻金服、聯想和創新工場。
儘管曠視闢謠稱是工商信息正常調整,但根據業內人士爆料,人工智慧領域一獨角獸公司涉嫌購買營收數據,被投資方們看破,才導致幾家公司紛紛退出。該爆料情況與曠視的企業信息變更的表現基本吻合。
無論真相如何,多家明星股東的退出,都增加了市場對人工智慧這個行業的疑問。在巨額虧損、隱私旋渦之下,曠視們能否繼續講好人工智慧故事,證明這個行業的價值所在?上市後又能否為股東和股民帶來增長前景?我們很難判斷。
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已經在科創板上市的寒武紀。儘管研發實力強、市場地位有目共睹、市值一度超千億1100億元。但如今,寒武紀股價一路下跌,發稿前為150.70元,市值蒸發500億元僅剩602.95億元,縮水45%。
但另一邊的真相是,投身AI行業多年,曠視的創始人和部分資本在這場「無限遊戲」裡是不虧的。根據招股書,2018年,曠視融資獲得資金34.51億元,其中7.35億元用於回購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3.8億元用於回購普通股。也就是說,其創始團隊已經套現3.8億元,部分資本也已小賺幾個億。
*聲明:金融觀察團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建議。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