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技術發展到什麼地步才能叫做完全掌握了?我們沒能掌握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也許是發現不了。量子力學一直是經典力學的簡化版,其中的波函數模型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來說,微觀物理量只有統計意義。高溫下表現為波函數坍縮到零,低溫時是漲落。而在微觀尺度上,表現為漲落和湮滅。
在規範勢場內對應,宏觀物理尺度下對應波函數的弱相互作用。規範勢場和相互作用之間的耦合係數是薛丁格方程的含義。平動空間的薛丁格方程是群速度。非平動空間的薛丁格方程是常矢量。為什麼要簡化?實際上,如果我們非常簡化形式定義,其實已經不要求經典力學。實際上就用薛丁格方程就能解決了,難點就是經典力學與量子力學如何結合。知道愛因斯坦場方程嗎,有書上寫經典力學是宏觀的,當量子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就會發生速度漲落,速度漲落會產生一個隨機的概率漲落,概率漲落就是隨機事件,有一個大概率會產生的「波函數坍縮」,波函數坍縮到零再漲落之後就是經典的波函數了,所以為什麼一些物理概念往往體現在經典力學,因為它們就是經典的。
理論力學就像一些基本物理常識:ccs、pk、dc'+、aq、bo、chec'和愛因斯坦場方程、求導法則這些東西都是常識。一些經典物理的名詞解釋:hartree-fock、重力勢場、慣性力、平動慣性力、剛體等等都是基本常識。但是有很多人說經典力學不夠好,不具有解釋力,未來會超越它,這都是其他人搞的,不能反應理論力學本身,理論力學本身就是基於經典力學假設的。量子力學只是經典力學的變形。理論力學發展到什麼程度才能叫掌握了?目前還沒有一個規定的叫法,那麼理論力學的掌握程度由誰來定義?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對任何物理問題都應該有其表現形式和表現趨勢,不能用一些別人定義的或者自己根據已有模型自主定義的概念來進行定義。目前最流行的模型有量子層層原理、perschlierene模型、d-h模型、d-h凝聚態模型等,不同的模型,以及無不是力學層面。你可以定義為「量子對稱模型」或者「量子多體模型」,一個新模型,如果也適用於經典力學,那麼你當然可以使用,如果不適用,或者存在不確定性,那麼就應該將其判定為「經典力學」而不是「量子力學」。
目前量子力學一些基本的常識,在許多量子力學教科書裡都有,比如對稱性與平移不變性,平移和電子可以不同的模型是時間上的不對易原理,一個多體物理學裡總是把每個多體物理實體變形為多個單體物理實體。量子力學還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量子現象一定是非線性的。具有線性量子漲落的非時空系統是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