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竺可楨日記、看程開甲成績單、聽科技特派員現身說法……浙大這...

2020-11-23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首席記者王湛

通訊員 朱苗苗 邱伊娜 柯溢能

攝影 盧紹慶

攝像 楊媛 毛璐嬋 汪曉勇

「原來程開甲也偏科。」最近,在浙大紫金港校區黨建館裡,有幾位正在一邊上課一邊看展的學生們對此很驚奇。

他們上的這門課,是《形勢與政策2》,主題為「黨史校情教育」,任課老師是浙大機械工程學院的項淑芳。

項淑芳安排的這堂課,既不在教室,也沒有教材,而是到浙大新落成的黨建館,讓40多位大四學生上一次體驗課。

老校長日記、大咖成績單、國家特獎證書,這堂課夠有料

浙大黨建館佔地800多平方米,歷時一個多月策劃籌建。「在這裡,有很多鮮活的素材,比如全國勞動模範的獎章,竺可楨老校長的日記,還有很多各級獎項證書。」項淑芳介紹。

「1937年,抗戰爆發,浙大開始西遷,從杭州出發,途徑七個省份,最後到達貴州遵義、湄潭。每到一個地方,稍作修整時,老師會打開教案,學生會打開課本,堅持教學科研。竺可楨校長有記日記的習慣,因此這段歷史以這種形式被記錄下來。」項淑芳帶著學生們來看竺可楨的日記手稿。

這些手稿,是2017年浙大建校120周年時,竺可楨的家屬捐贈給浙大檔案館的,共有56冊,記錄了從1936年至他去世的1974年間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有一份日記是1962年6月4日,72歲的竺可楨在那天入黨。展櫃中,竺可楨的字跡清晰可辨,「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工人階級知識分子」。

「西遷過程中,有很多大師學者,他們當時在浙大或任教或求學。比如『中國核司令』程開甲、數學家谷超豪,這個展櫃裡是他們的成績單。」順著項老師的視線,大家湊上前細細觀看。

「老師,這些課滿分都是60分嗎?」一位戴著黑框眼鏡的男生,貼在玻璃櫃前問。

「我們也對這個成績單深入討論過,按照其他科目來看,滿分應該是100分。可以看出那個時候打分非常嚴。」 項淑芳說。

這份1926年的入學考試成績顯示,程開甲的「化學」為87分、「物理」為72分、「數學甲」為75分,而「英語」為40分 「幾位男生調皮地說,「原來程老先生也偏科。」

在新時代浙大發展的展示單元,有各類國家級證書、榮譽獎章。「大家看一看,帶國徽的證書長什麼樣?」項淑芳指的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一等獎證書。

「2012年,我們學院楊華勇院士的項目,拿到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淑芳希望,再過十年、二十年,「你們也能拿到這樣的證書。」

科技特派員講如何教農民養蜂,這堂課夠有趣

這次課程,還有一位嘉賓——汪自強是浙大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

汪自強最大的教學場,就是農田。「每年他都有100多天的時間在農村。頭上戴個草帽,腳上穿一雙解放鞋,就下地幹活了。」

「2005年,我加入到科技特派員隊伍。」汪自強說的科技特派員,就是讓大學教授到農村去,下到地裡田間,幫農民解決問題。

2010年,汪自強來到溫州泰順的一個鄉鎮,在一番調研之後,他認為「中華蜂養殖產業在泰順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途」。此後,他邀請養蜂專家來到了泰順,他的研究生變成了農技推廣員,而他的授課內容也變成了推廣中華蜂養殖。憑藉小小的中華蜂,這個鄉鎮農業合作社的年產值,從2010年的10多萬,增長到現在的3000多萬。

談起這段經歷,汪自強非常感慨,「作為大學生,今後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做好調查研究。要問問農民的需求是什麼?我們又能做什麼?同時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像浙大,就有非常強的學科支撐,要學會依託學科的力量為農民服務。」

「教學生和教農民有啥區別?」機械工程專業大四的鄭思傑問。

「農民更看重實用的技術,你做得有成效,農民就接受,甚至還主動請你做示範。」汪自強說。

「那是不是您在學校做科研,會把您自身價值發揮得更大呢?」又有一位女生問道。

「我覺得不管是在科研崗、教學崗還是在農業推廣崗,我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往大了說,學校的發展,實際上也是多方向的,並不是一天到晚做科研,很大一部分還是服務社會、回饋社會。」汪自強這番話讓學生們頻頻點頭。

鄭思傑喜歡這樣的思政課模式,「給我一種浸入式的體驗,就和VR一樣,既切身感受到了學校發展的歷史,也看到了很多優秀的前輩。」

師說

用身邊人身邊事感染學生

思政課如何能夠吸引學生,成為大家的成長課、幸福課,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內容。當我得知浙大黨建館建成後,先是自己來參觀學習了一次,看到展館內有非常豐富的圖片、圖表和實物,展現了浙大的光輝歷程、辦學成就。當我看到櫥窗裡的一枚枚閃耀的獎章時,我想,如果能現場聽到這些優秀教師、勞動模範講講他們的奮鬥故事就好了。

於是,在籌備形勢與政策課時,我就想到了黨建館。我嘗試邀請了「將論文寫在大山深處」的汪自強教授,希望他能結合自身經歷,給同學們講述奮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沒想到汪老師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不出所料,黨建館內豐富的陳列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和好奇,他們主動向我詢問圖片實物背後的故事;當同學們看到在新聞中出現過的汪老師也來到現場時,他們更激動了,認真地聆聽汪老師的教誨、積極向汪老師請教自己的人生規劃。這堂思政課,成了同學們自己的思政課。

思政課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主陣地,既要「上接天線」,讓最核心的理論知識和最新的時事熱點走進課堂,又「下接地氣」,用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教學內容入耳、入腦、入心。

因此,在內容設計上,我將黨史校情、理論經典、時政新聞、人物故事等有利於同學們認識「發展的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思考人生價值選擇的內容融入課堂。在教學隊伍上,我邀請專家教授、校友、學生、管理服務人員等各行各業的代表走進課堂,講述 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自身的奮鬥歷程,用生動的案例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報國志。在教學形式上,通過現場教學、實地體驗、遠程直播等啟發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溝通、討論、交流中,讓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人翁。

我希望思政課能成為同學們最喜愛的課程之一,將課堂拓展到教室外,在校園裡、在網絡上、在田間地頭,我說得少一些,同學們問得多一些,我們能夠充分交流、思維碰撞。我希望在課堂外,同學們能夠牢記課堂所學所知,在校園內外各個實踐平臺上充分鍛鍊自己,增長才幹;深入社會,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去看一看,對自己、社會和國家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在未來,學生們能夠以汪自強教授等燦若星辰的浙大人為榜樣,更加努力學習工作,讓自己成為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華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項淑芳

相關焦點

  • 《竺可楨日記》:民國四大日記中的清明上河圖
    (《竺可楨日記》1936年10月15日)       這是竺可楨接任浙大校長之後不久,蔣介石即來浙大視察以示重視。在這次會面中,竺可楨要求擴充校舍,蔣介石巡視「文理學院教室、圖書館、物理室視察一周」,親見「屋宇之零落」,他自己也強調「確非加新建築不可」。竺可楨要求增加辦學經費,蔣答應下年度開始撥款。
  • 竺可楨 近代「問天」第一人
    被譽為「浙大保姆」   1936年4月,竺可楨被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當時的浙大應該可以算是全國最破敗的大學之一。一年後,抗日戰爭爆發了,浙大與整個中國一樣處在了風雨飄搖之中。1937年底,面對著岌岌可危的學校,竺可楨決定帶領全校1000多名師生走上「西遷」之路。
  • 會發光的竺可楨石!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竺可楨石是自然界中發現的第一個鋰鋁氧化物,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質,對未來科技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竺可楨石的背散射電子像(Ckc - 竺可楨石;Fl - 螢石;Na-M - 鈉雲母)新礦物竺可楨石產於湖南省郴州市香花嶺矽卡巖中,是癩子嶺花崗巖侵入過程中與周圍碳酸巖圍巖反應產物,其形成時間約155百萬年前,歷經滄海桑田。
  • 不信胡適的短命預言,竺可楨活至耄耋之年,卻在半月內,喪妻失子
    如今被完整保存下來的是從1936年到1974年2 月6 日的日記,總計有800多萬字。在這長達38年的時間裡,竺可楨一天不落地寫日記,直到臨終前一天。從來沒有人要求他要做這樣一件事,可是他卻堅持了數十年。
  • 他擁有8個院士頭銜,在浙大校史上,地位僅次於竺可楨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浙江大學老校長路甬祥,他擁有8個院士頭銜、18個博士學位,1988年到1995年擔任浙大校長,在任期間,提出增加「創新」為校訓。有師生評價,路甬祥老校長在浙大校史上的地位,僅次於竺可楨老校長。
  • 蓮都區深化校企合作進一步加強科技特派員工作
    蓮都區深化校企合作進一步加強科技特派員工作發布日期:2020-11-26 11:03瀏覽次數:29次為更好服務蓮都區企業,深化校企合作,2020年11月24日,蓮都區科技局組織召開了2020年工業科技特派員工作會議,蓮都區企業家與麗水學院相關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並相互更緊密合作
  • 浙大最牛竺可楨學院 今年給學霸們出了什麼「奇葩」試題?
    8月16日,這場PK如約而至,來自全國各地的244名浙大新學子參加了浙大最牛學院——竺可楨學院的選拔。如果說能考上浙大的學生是學霸,那能拿到竺可楨學院選拔邀請函的學生就是學霸中的「戰鬥機」。在為期兩天的選拔考試中,考生們將通過綜合測試、體能測試、面試三項「關卡」,才有可能拿到竺可楨學院的「入場券」。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為了回報自己的祖國,竺可楨在填報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學,在他看來「中國以農業立國」,學習農學將來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
  • 竺可楨:哈佛博士為回報祖國而學習農業、氣象學,回國後教書育人
    這對當時科學知識不完善的中國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心懷同樣理想的竺可楨院士,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科學》雜誌最重要的作者之一。在1918年,竺可楨院士獲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這一刻,與祖國闊別了8年之久的他終於能夠帶著先進知識回國,實現自己最初的心願了。
  • 五指山上來科技特派員,綠了山頭富了鄉鄰
    原標題:五指山上來科技特派員,綠了山頭富了鄉鄰 「我們依託科技特派員的力量,加強對高素質農民、返鄉農民工、本土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等人員的培訓,發揮其科技『二傳手』的作用,讓他們逐步成長為依靠科技實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取得良好的成效。」
  • 盤點高校頂級班型——復交、浙大、南大、中科大!
    中科大少年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也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辦學歷史悠久,這個班出了很多天才少年,年紀輕輕就當了哈佛教授或終生教授,科研實力驚人,動輒拿下世界科技發明大獎。
  • 躲過日軍轟炸、親歷「文軍長徵」的這位浙大老學長一百歲了!
    80年前,她進入浙大學習,入學第二天就隨竺校長踏上了西遷的徵程,是「文軍長徵」的親歷者;她是誰?儘管路途艱險、條件艱苦,她仍刻苦讀書,是竺校長日記中的優秀學子。她是誰?畢業後,她始終掛念母校,即便收入微薄,仍然多次向母校捐贈,是心繫母校的浙大校友。今年的5月21日,她與其他幾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進入浙大學習的老學長一起參加了校慶紀念大會。
  • 氣象人物誌:中國現代氣象學創始人——竺可楨
    竺可楨出生在浙江東關鎮一個小商人家庭。 2歲時,竺可楨就開始了識字,尚年幼便博覽群書,在接觸宋代詩人陸遊蕩氣迴腸的詩句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後,他萌發了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1908年,美國利用部分「庚子賠款」作為中國赴美留學生基金,這一政策在當時一度掀起留學熱潮。
  • 中國氣象之父竺可楨,在氣象學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在這進程中,竺可楨為整頓和統一全國氣象業務,曾擬出《全國氣象觀測實施規程》,通過政府頒令全國實施,還在1930-1937年間連續主持召開過3次全國氣象機關聯席會議,使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逐步走向統一規範化的軌道。
  • 《竺可楨全集》24卷出齊共約2000萬字_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記者周瑋)記者28日獲悉,連續列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的大型文化工程《竺可楨全集》,目前24卷全部出齊,全卷冊約2000萬字。    竺可楨(1890—1974)是中國現代氣象學、地理學的一代宗師,一位卓越的科學家,在氣象學與氣象事業、地理學與自然資源考察、科學史、科學普及、科研管理和諸多科學文化領域皆有傑出貢獻。同時他又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開辦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特別是在浙江大學掌校13年的艱苦過程中,他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精神對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影響甚大。
  • 河北: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 打通科技創新「最後一公裡」
    長城網記者 李文培 攝長城網訊(記者 李代姣)11月26日,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明確河北將著力打造新型科技特派員隊伍及新型科技特派員服務支撐體系,到2020年底,科技特派員數量達到3000人,建設不少於100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
  • 福州科技特派員化身主播 為特色產品「代言」
    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  東南網11月24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近日,由福州市科技局主辦的「福州市科技特派員直播活動」,邀請4名科技特派員化身主播,為凝聚著自己智慧結晶的產品「代言」。  本次活動也是福州市科技特派員第二次通過「直播帶貨」方式與大家見面,探索舌尖上美味背後的科技文化元素,引起觀眾和消費者的濃厚興趣。主辦方介紹,直播現場觀眾的總流量為2.5萬人,連同未來兩周的延伸,預計將實現不低於10萬元的科技產品銷售。  當天,劉先鋒、王維奇、許建華、賴譜富4名科技特派員亮相直播間,為企業「帶貨」。
  • 浙江大學畢業生回憶浙大院系調整
    我們那一年全國報考浙大的學生有13000多人,正式錄取只有203名,錄取率大約為1.5%。我們是在敬愛的竺可楨校長手上考入浙大的最末一屆新生。末屆浙江大學農學院畢業生事有湊巧,1952年夏季我們畢業時,又成為獲得浙江大學文憑的末屆農學院畢業生。怎麼回事呢?1952年為學習蘇聯經驗進行了全國性高等院校大調整。
  • 來大學做什麼、畢業後做怎樣的人:看浙大人答「竺可楨之問」
    報導說,在1937年的開學儀式上,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問了新生兩個問題:到浙大來做什麼?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今天,這著名的「兩問」出現在浙大新生錄取通知書、校門口「兩問石」,以及師生的各類演講中,浙大人以銳意改革的勇氣,在拔尖人才培養上砥礪前行,成為一面引領我國高教改革的旗幟,回答著竺可楨的哲學之問。澎湃新聞予以轉載。1937年9月18日的杭州,晨有微雨,午後放晴。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給竺可楨的私人信函中曾言:「讀大著,每讀一遍,都使我覺得,這篇文章功力之深,分量之重,實為多年少見的作品,無疑應列於世界名著之林。」1 1973年,Nature 雜誌對該文進行了詳細介紹,使其在西方世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JG,1973)。日本著名氣候學家吉野正敏曾對該文有這樣的評價:「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竺可楨)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