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首席記者王湛
通訊員 朱苗苗 邱伊娜 柯溢能
攝影 盧紹慶
攝像 楊媛 毛璐嬋 汪曉勇
「原來程開甲也偏科。」最近,在浙大紫金港校區黨建館裡,有幾位正在一邊上課一邊看展的學生們對此很驚奇。
他們上的這門課,是《形勢與政策2》,主題為「黨史校情教育」,任課老師是浙大機械工程學院的項淑芳。
項淑芳安排的這堂課,既不在教室,也沒有教材,而是到浙大新落成的黨建館,讓40多位大四學生上一次體驗課。
老校長日記、大咖成績單、國家特獎證書,這堂課夠有料
浙大黨建館佔地800多平方米,歷時一個多月策劃籌建。「在這裡,有很多鮮活的素材,比如全國勞動模範的獎章,竺可楨老校長的日記,還有很多各級獎項證書。」項淑芳介紹。
「1937年,抗戰爆發,浙大開始西遷,從杭州出發,途徑七個省份,最後到達貴州遵義、湄潭。每到一個地方,稍作修整時,老師會打開教案,學生會打開課本,堅持教學科研。竺可楨校長有記日記的習慣,因此這段歷史以這種形式被記錄下來。」項淑芳帶著學生們來看竺可楨的日記手稿。
這些手稿,是2017年浙大建校120周年時,竺可楨的家屬捐贈給浙大檔案館的,共有56冊,記錄了從1936年至他去世的1974年間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有一份日記是1962年6月4日,72歲的竺可楨在那天入黨。展櫃中,竺可楨的字跡清晰可辨,「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工人階級知識分子」。
「西遷過程中,有很多大師學者,他們當時在浙大或任教或求學。比如『中國核司令』程開甲、數學家谷超豪,這個展櫃裡是他們的成績單。」順著項老師的視線,大家湊上前細細觀看。
「老師,這些課滿分都是60分嗎?」一位戴著黑框眼鏡的男生,貼在玻璃櫃前問。
「我們也對這個成績單深入討論過,按照其他科目來看,滿分應該是100分。可以看出那個時候打分非常嚴。」 項淑芳說。
這份1926年的入學考試成績顯示,程開甲的「化學」為87分、「物理」為72分、「數學甲」為75分,而「英語」為40分 「幾位男生調皮地說,「原來程老先生也偏科。」
在新時代浙大發展的展示單元,有各類國家級證書、榮譽獎章。「大家看一看,帶國徽的證書長什麼樣?」項淑芳指的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一等獎證書。
「2012年,我們學院楊華勇院士的項目,拿到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淑芳希望,再過十年、二十年,「你們也能拿到這樣的證書。」
科技特派員講如何教農民養蜂,這堂課夠有趣
這次課程,還有一位嘉賓——汪自強是浙大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
汪自強最大的教學場,就是農田。「每年他都有100多天的時間在農村。頭上戴個草帽,腳上穿一雙解放鞋,就下地幹活了。」
「2005年,我加入到科技特派員隊伍。」汪自強說的科技特派員,就是讓大學教授到農村去,下到地裡田間,幫農民解決問題。
2010年,汪自強來到溫州泰順的一個鄉鎮,在一番調研之後,他認為「中華蜂養殖產業在泰順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途」。此後,他邀請養蜂專家來到了泰順,他的研究生變成了農技推廣員,而他的授課內容也變成了推廣中華蜂養殖。憑藉小小的中華蜂,這個鄉鎮農業合作社的年產值,從2010年的10多萬,增長到現在的3000多萬。
談起這段經歷,汪自強非常感慨,「作為大學生,今後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做好調查研究。要問問農民的需求是什麼?我們又能做什麼?同時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像浙大,就有非常強的學科支撐,要學會依託學科的力量為農民服務。」
「教學生和教農民有啥區別?」機械工程專業大四的鄭思傑問。
「農民更看重實用的技術,你做得有成效,農民就接受,甚至還主動請你做示範。」汪自強說。
「那是不是您在學校做科研,會把您自身價值發揮得更大呢?」又有一位女生問道。
「我覺得不管是在科研崗、教學崗還是在農業推廣崗,我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往大了說,學校的發展,實際上也是多方向的,並不是一天到晚做科研,很大一部分還是服務社會、回饋社會。」汪自強這番話讓學生們頻頻點頭。
鄭思傑喜歡這樣的思政課模式,「給我一種浸入式的體驗,就和VR一樣,既切身感受到了學校發展的歷史,也看到了很多優秀的前輩。」
師說
用身邊人身邊事感染學生
思政課如何能夠吸引學生,成為大家的成長課、幸福課,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內容。當我得知浙大黨建館建成後,先是自己來參觀學習了一次,看到展館內有非常豐富的圖片、圖表和實物,展現了浙大的光輝歷程、辦學成就。當我看到櫥窗裡的一枚枚閃耀的獎章時,我想,如果能現場聽到這些優秀教師、勞動模範講講他們的奮鬥故事就好了。
於是,在籌備形勢與政策課時,我就想到了黨建館。我嘗試邀請了「將論文寫在大山深處」的汪自強教授,希望他能結合自身經歷,給同學們講述奮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沒想到汪老師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不出所料,黨建館內豐富的陳列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和好奇,他們主動向我詢問圖片實物背後的故事;當同學們看到在新聞中出現過的汪老師也來到現場時,他們更激動了,認真地聆聽汪老師的教誨、積極向汪老師請教自己的人生規劃。這堂思政課,成了同學們自己的思政課。
思政課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主陣地,既要「上接天線」,讓最核心的理論知識和最新的時事熱點走進課堂,又「下接地氣」,用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教學內容入耳、入腦、入心。
因此,在內容設計上,我將黨史校情、理論經典、時政新聞、人物故事等有利於同學們認識「發展的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思考人生價值選擇的內容融入課堂。在教學隊伍上,我邀請專家教授、校友、學生、管理服務人員等各行各業的代表走進課堂,講述 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自身的奮鬥歷程,用生動的案例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報國志。在教學形式上,通過現場教學、實地體驗、遠程直播等啟發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溝通、討論、交流中,讓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人翁。
我希望思政課能成為同學們最喜愛的課程之一,將課堂拓展到教室外,在校園裡、在網絡上、在田間地頭,我說得少一些,同學們問得多一些,我們能夠充分交流、思維碰撞。我希望在課堂外,同學們能夠牢記課堂所學所知,在校園內外各個實踐平臺上充分鍛鍊自己,增長才幹;深入社會,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去看一看,對自己、社會和國家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在未來,學生們能夠以汪自強教授等燦若星辰的浙大人為榜樣,更加努力學習工作,讓自己成為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華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項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