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利用杜仲水解液發酵產生天然丁酸

2021-01-13 人民網

原標題:利用杜仲水解液發酵產生天然丁酸

  近日,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RFL)提供的碳離子束非定向性輻照梭菌,篩選突變體與杜仲水解液融合發酵,產生天然丁酸,填補國內空白。該成果於6月在線發表於《生物資源技術》雜誌。

  近代物理所研究員梁劍平介紹說,丁酸是梭菌屬代謝的一種產物,是重要的合成香料以及精細化工產品的原料,在香精、食品添加劑、醫藥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目前,丁酸大多由石油材料等工業合成,並且代謝產物中雜質繁多,提純工藝的成本很高。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開始了利用微生物繁殖丁酸的研究。

  近代物理所副研究員周翔表示,研究小組通過碳離子束非定向性輻照梭菌,導致細胞代謝周轉速率增加,生物酸獲得率提高。藥用杜仲在我國產量很高,研究人員依照糖類的水解原理水解杜仲。在處理過程中,研究人員加入1.5%的硫酸並高壓滅菌60秒,產生的水解液主要成分為苷類化合物,可為梭菌突變體生產生物酸提供大量的碳源物質。隨後,研究小組篩選出梭菌功能獲得性突變體,並利用中藥材杜仲水解液進行發酵,可獲得高純度生物酸。

  該項研究打破了藥用杜仲只能作為中醫藥材的傳統觀念,為其用於梭菌等同類型菌屬的高效綜合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劉曉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通過廢棄細菌的水解液實現發酵生產L-色氨酸
    目前最常用的生產方法為微生物發酵,發酵廢液的處理,通常是將廢棄的細菌經過簡單處理後作為有機肥使用,但這樣粗糙的廢棄物處理大大降低了產品的附加值。  近日,來自天津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題為「Using enzymatic hydrolysate as new nitrogen source for L-tryptophan fermentation by E.coli 」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水解發酵廢液中的細菌細胞,而實現循環利用廢棄細菌進行發酵生產L-色氨酸的新方法。
  • 天津科技大學徐慶陽副研究員等通過廢棄細菌的水解液實現發酵生產L-色氨酸
    目前最常用的生產方法為微生物發酵,發酵廢液的處理,通常是將廢棄的細菌經過簡單處理後作為有機肥使用,但這樣粗糙的廢棄物處理大大降低了產品的附加值。  近日,來自天津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題為「Using enzymatic hydrolysate as new nitrogen source for L-tryptophan fermentation by E.coli 」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水解發酵廢液中的細菌細胞,而實現循環利用廢棄細菌進行發酵生產L-色氨酸的新方法。
  • (經濟)我國天然橡膠資源亟待開闢杜仲膠替代產品
    所以近期的杜仲發展方針應當調整為「統籌發展、綜合開發、綠色經濟、富民強國」,強調杜仲的綜合開發利用。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杜仲產業是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工農業複合型產業體系,涉及到工業、農業、林業及醫藥保健等,整個產業鏈只有互為依存協調發展才會產生最大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 天然酵母,天然老面,酵母菌,乳酸菌,人類發酵風味的天使
    最常見的和最常使用的是葡萄,蘋果製成的天然酵母種,這類酵母能把果實中的糖分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添加在麵團中可以產生自然的果香。酸種:小麥與黑麥混合發酵引子,或五穀雜糧合種-有溫水發酵種與湯(燙)種兩類形態種面。麩皮種:按照1:1-純淨的細麩皮與引子,2-3h.
  • 提高杜仲生物量的有效栽培模式,促進杜仲葉、皮、材的綜合利用
    3 討 論對以葉、皮、材兼用的高密度杜仲栽培模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利用寬窄行栽培模式,將寬行行距控制在 1m,窄行行距控制在 0.5m,株距 0.5m,每株留側枝 3~4 個左右,杜仲經濟性狀指標值相對較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杜仲栽培的經濟效益。
  • 杜仲可解天然橡膠資源匱乏之困
    原標題:杜仲可解天然橡膠資源匱乏之困  科技日報訊 (王建蘭 胡利娟)長期以來,天然橡膠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日趨嚴重,已成為影響我國橡膠工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日前,在北京正式發布的《杜仲產業綠皮書:中國杜仲橡膠資源培育與產業發展報告(2013)》(以下簡稱《綠皮書》)中指出,大力發展杜仲橡膠資源產業,是解決我國天然橡膠資源匱乏的唯一途徑。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對杜仲種植、栽培與杜仲產業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綠皮書》。
  • 杜仲膠:急需國家政策扶持
    天然杜仲膠是我國獨有的戰略資源。世界上2000種含膠植物中,絕大部分植物僅含順式異戊橡膠,含有反式異戊橡膠的植物則非常稀少。天然杜仲膠正是典型的反式異戊橡膠,其獨有的抗衝擊、抗疲勞、耐磨、形狀記憶、密封以及透X光等性能,使其可廣泛應用於交通、醫療、軍工、體育等領域。
  • 杜仲膠產業將迎來曙光
    天然膠資源匱乏,供不應求,嚴重製約了我國橡膠工業發展。開發第二天然膠資源——杜仲橡膠是補充天然膠資源最積極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加快我國橡膠工業健康發展的一種根本措施。利用杜仲高產膠良種培育的果園化杜仲林每公頃產果量達到3.5~4.5噸,每公頃產膠量可達400~600千克,比傳統喬林栽培模式提高40~60倍。杜仲葉林栽培模式試驗結果表明,杜仲葉林定植3年後,每公頃可年產杜仲幹葉15噸,杜仲幹皮0.5噸,木材22.5噸,每公頃杜仲橡膠產量500~600千克,為天然杜仲橡膠的規模化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研究組招聘博士後和研究員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研究組招聘博士後和研究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組從事
  • 杜仲產業綠皮書發布 解決我國天然橡膠資源匱乏
    中國網9月18日訊 2013年《杜仲產業綠皮書:中國杜仲橡膠資源培育與產業發展報告(2013)》新聞發布會今日舉行。《杜仲產業綠皮書》指出,大力發展杜仲橡膠資源產業,是解決我國天然橡膠資源匱乏的唯一途徑。
  • 袁仲雪建議加強杜仲橡膠資源培育和應用開發
    中證網訊 全國人大代表、軟控股份董事長袁仲雪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作為我國目前唯一具有發展潛力的天然橡膠替代資源
  • 水產養殖中,乳酸菌、丁酸梭菌有哪些優勢和區別?
    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類以碳水化合物為原料發酵產生乳酸的細菌的統稱,大部分屬於耗氧菌。乳酸菌可利用水產動物腸道內的有機物進行生長繁殖,同時消耗腸道內氧氣,在腸道內形成厭氧環境,並且產生大量有機酸降低腸道PH從而維護腸道內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存繁殖。乳酸菌在其生長繁殖過程中還可以分泌乳酸、過氧化氫等對有害菌有殺滅或拮抗作用的物質,從而治療某些腸道疾病。
  • 水產養殖中丁酸梭菌可以和乳酸菌一起使用嗎
    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類能利用可發酵碳水化合物產生大量乳酸的細菌的統稱。 2、促進營養轉化 乳酸菌在水生動物體內可以繁殖產生乳酸,使水生動物的腸道環境偏酸性,並產生一系列的消化酶,有利於物質的分解,促進水生動物的營養吸收。
  • 丁酸梭菌對宿主免疫的調節,在水產動物中的應用
    丁酸梭菌為嚴格的厭氧菌,施曼玲等[14]採用封石蠟凡士林和焦性沒食子酸的方法培養丁酸梭菌發現菌株長勢良好,而未用石臘凡士林封閉的培養基上菌株不生長,該實驗證實了丁酸梭菌對氧的敏感性。丁酸梭菌培養方式通常分為固態培養和液態發酵兩種方式。
  • 發酵飼料的原理是什麼?微生物發酵飼料的菌種及種類
    部分發酵飼料養豬雞鴨帶給你無臭味健康無抗養殖效果1、微生物發酵飼料定義發酵飼料是指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微生物通過自身的代謝活動,將植物性、動物性和礦物性物質中的抗營養因子分解或轉化,產生更能被畜禽採食、消化、吸收且無毒害作用的飼料原料。
  • 中科院物理所2021年新年致辭
    2021-01-01 14:09:51 來源: 中科院物理所 舉報
  • 天然發酵生物素
    它是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維生素,是人體自身不能產生的一種成分。它以低濃度廣泛存在於大部分動物和植物組織,如牛奶、蛋黃、瘦肉、動物肝腎以及草莓、蘑菇、柚子和葡萄等多種水果,以及糙米、啤酒、酵母和小麥中。近日,丹麥生物技術公司Biosyntia對外宣布,推出一款天然發酵生物素產品BIO-B7,該成分是在以糖為基礎的可持續發酵過程生產的,適用於多個產品的應用。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看來,這項技術將把細胞生物學帶入一個新時代,甚至對生命科學產生重大影響。 實際上,在我國生命科學領域,近幾年來像這樣有分量的重大產出還有很多,而其中不少均指向了同一個地方——中國科學院生物大分子科教融合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
  • 中科院物理所迎來80華誕 與臺灣"中研院"物理所籤署合作協議
    9日上午,中科院物理所會議廳內大家雲集,周光召、楊振寧、冼鼎昌、陳難先、李蔭遠等物理學界泰鬥與中科院物理所師生齊集一堂,共慶物理所成立80周年慶典。他勉勵物理所科研人員在既有成績的基礎上不斷進取,務實創新,多出廣為學界認同的、有生命力的成果。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說,一個世紀以來,各領域在中國都已萌芽、成長,達到「本土化」的階段了。其中,物理學的發展與中科院物理所有密切的關係。「值此物理所80周年大慶,請容許我謹祝此後20年物理所達到世界一流物理研究所的目標」。
  • 無抗養殖中微生態製劑配伍:君臣佐使,君藥丁酸梭菌
    7.複合菌類:發酵中藥、專業發酵處理汙水、垃圾、秸稈、生物肥料、生物飼料。 8.中藥微生態飼料添加劑:活菌發酵中藥微生態、死菌中藥微生態。 在使用微生態製劑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其作用對象以及目的,對不同的動物要區別對待,不同種類的動物消化系統的特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