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科學家啟動世界最大人工太陽 盼有助研發氫能源

2020-11-28 人民網陝西站

原標題:德科學家啟動世界最大人工太陽 盼有助研發氫能源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引述英國《衛報》3月24日報導,為推進發展對環境友善的氫(Hydrogen)能源,德國科學家如今啟動了世界最大、可產生比地球上的自然光線強1萬倍的人工太陽。

據報導,德國航空太空中心(German Aerospce Center)的研究主任Bernard Hoffschmidt表示,科學家正在該中心的一個輻射防護艙中進行這項實驗。科學家架設了149個、可製造出比自然光線強1萬倍光的強力聚光燈。這些燈都聚焦在同一點時,它們的光線可產生出約3500度的高溫,相當於高爐溫度的2到3倍。Hoffschmidt說,若有人在燈打開時走進這個艙,就會被直接燒傷。

科學家希望能通過這個實驗,來找出如何利用濃縮的自然陽光來產生化學反應、從水蒸氣中抽取出氫,氫能源可用作飛機和汽車的燃料。

但目前這個實驗需大量的能源,開啟這些聚光燈會耗掉一個4人家庭約一年的用電量,科學家希望未來可用自然太陽光、以零排碳量的方式製造出氫能。Hoffschmidt表示,全球氣候變遷正在加速,因此極需加速創新發展新能源。(實習編輯:周思敏 審核:譚利婭)

(責編:左瑞、鄧楠)

相關焦點

  • 葉思宇院士受聘為廣州大學黃埔氫能源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10 月12日下午,我校舉行葉思宇院士聘任儀式,加拿大國家工程院葉思宇院士受聘為我校全職院士、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廣州大學黃埔氫能源創新中心主要負責人和首席科學家,將領銜推動廣州大學黃埔氫能源創新中心的建設。校長魏明海,葉思宇院士企業化團隊負責人及相關職能部門、學院負責人參加了聘任儀式。儀式由副校長孫延明主持。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中國航空報訊: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在法國南部正式開始組裝,這也標誌著新能源時代的開始。35個合作國家的領導人通過視頻遠程參加了慶典。
  • 走進世界最大制氫工廠:日本氫能源是怎樣造出來的?
    走進世界最大制氫工廠:日本氫能源是怎樣造出來的? 採訪東京奧運會組委會,得知豐田汽車公司的氫能源汽車
  • 山西自主研發生產的首批氫能源電動汽車下線
    這是由山西自主研發生產的第一批氫能源電動汽車。  這批氫能源電動汽車由山西德志時代新能源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副總經理楊耀豐介紹,整個疫情期間,專家團克服困難,全廠職工都在加班加點生產,才有了第一批處女作的順利下線。  8日當天,全省開發區項目集中簽約開工投產「三個一批」活動舉行,德志時代作為其中「投產一批」的項目代表之一,迎來了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等省領導的實地觀摩。
  • 我省首批本土氫能源電動汽車開來了
    從充電2小時到加氫僅需6至10分鐘,氫能源電動汽車在純電動汽車的基礎上,又提升了一大步,這一步可以到達320公裡以外的地點。「很高興很驕傲,但更多的是如履薄冰,我們要不斷進步才不會退步。」山西德志時代新能源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喻志遠說道。8月8日,山西省自主研發生產的首批氫能源電動汽車,在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下線,標誌著山西本土汽車產業進入「氫時代」。
  • 最大「人造太陽」啟動安裝!它會給人類帶來鋼鐵俠嗎?
    7月28日,「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ITER)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舉行,標誌著ITER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正式啟動。
  • 發布 | 氫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及研發應用:引領環保,守護未來
    聯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同濟大學、上汽集團等多家機構發布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和《氫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及研發應用
  • 氫能源產業鏈全梳理
    2、氫能發展已進入市場推廣階段,政策支持發展有保障根據美國能源署氫能源計劃顯示一個新產業的新起一般需經歷四個階段:1.技術研究;2.過渡到市場;3.基礎設施完善;4實現產業化。而氫能的應用已經積累了科學家們的大量研究已開始逐漸走向市場,正處於其第二個階段,產業化之日即將到來。
  • 發電與儲能一機搞定,科學家研發太陽能液流電池混合系統
    ,達到穩定電網、削峰填谷功用,移轉白天太陽能電力到夜間使用,而現在太陽能也有另一個合作夥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組成的跨國團隊就研發出高效,且長時間儲存電力的太陽能液流電池混合系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猶他州立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聯合小組本月在世界知名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High-performance solar flow battery powered by a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的文章。
  • 氫能源產業鏈全梳理!
    2、氫能發展已進入市場推廣階段,政策支持發展有保障根據美國能源署氫能源計劃顯示一個新產業的新起一般需經歷四個階段:1.技術研究;2.過渡到市場;3.基礎設施完善;4實現產業化。而氫能的應用已經積累了科學家們的大量研究已開始逐漸走向市場,正處於其第二個階段,產業化之日即將到來。在第二個階段政策仍然起主導作用。
  • 美國研發氫能源戰車,任何液體都可作為氫氣來源
    撰文:聞刀設想中的未來坦克據環球網報導,美國"防務博客"網站本月28號的消息,美國陸軍目前正在研發新型氫能源戰車,這個項目由美軍的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地面車輛系統"(GVSC)和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著手進行。
  • 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啟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啟動氫科學與技術籌備聯盟成立   自然界取之不盡的清潔氫能源怎樣更好地利用?
  • 氫能源會是電動車的終結者?
    繼電動車之後,氫能源動力汽車也將加速發展。氫能源其實更環保?可能有人會認為氫能源是近年才推出的技術。其實不然,早在1807年,Lsaac De Rivas製造了首輛氫內燃車,可惜受限於當時的技術,車型沒有研發成功。隨後多年,很多公司都在研發氫能源汽車,眾多車企從放棄再到繼續研究,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 業內人士預言:「在未來,氫能源可能在我國大規模推廣使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上不可再生資源已經越來越少了,人們也將不可再生資源,逐漸放在了可再生資源上。其中,以綠色環保、高能量為鮮明特徵的氫能源未來將在我國能源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終極能源」的氫能源具有來源豐富、質量能量密度高,並且可清潔、無汙染和能夠和電能互相轉換等優勢特點。現如今,世界各國都在加快氫能的開發和利用,並且氫能也擁有著十分優越的市場前景。只要人們利用得好,那麼氫能和氫燃料對能源產業的發展有著巨大促進作用。那麼這類新能源,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有著哪些好處呢?
  • 曼哈頓計劃啟動,或將影響你的生活!
    在這封信裡,愛因斯坦勸說羅斯福啟動核鏈式反應的研製。聽從這位物理學大師的建議,羅斯福於1941年啟動了這項計劃。時年,這項最高絕密任務被以「曼哈頓計劃」代稱。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戰爭先機,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小男孩」「胖子」投放日本廣島和長崎,打敗了法西斯主義,曼哈頓計劃完滿成功。
  • 一文看懂,氫能源為什麼被稱為未來能源戰略方向?
    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用氫氣作為內燃機的燃料,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廣泛開展了氫能源研究750KM,存氫罐容量為141L,可存儲5.0KG高壓氫;2015年,豐田旗下的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也開始正式量產,其驅電機最大輸出功率為113kW,峰值扭矩達335牛米,續航裡程為650KM。
  • 學術頭條: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科學家喚醒1億年前海底微...
    在另外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與靜息幹細胞相比,嗅上皮幹細胞在人工誘導損傷後表達ACE2蛋白的水平更高。美疾控中心承認疫情主要來自歐洲:起初每周6萬人從歐洲進入美國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博士周二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採訪時首次承認,美國在認識來自歐洲的新冠病毒威脅方面行動遲緩。
  • 因為更高維的競爭對手氫能源汽車來了!
    氫能源汽車,「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氫能源汽車很神秘,其實科研人員和一些車企已經默默地研發了多年,制氫技術、加氫站、氫燃料電池技術是阻礙氫能源汽車普及的三座大山,如今這三座大山都被攻克,氫能源汽車普及駛上了快車道。
  • 清潔環保零汙染,2分鐘,帶你了解氫能源的前世今生
    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用氫氣作為內燃機的燃料,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廣泛開展了氫能源研究750KM,存氫罐容量為141L,可存儲5.0KG高壓氫;2015年,豐田旗下的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也開始正式量產,其驅電機最大輸出功率為113kW,峰值扭矩達335牛米,續航裡程為650KM。
  •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年氫能源行業市場研究報告》 全產業鏈解讀...
    政策環境:政策支持全球化 中國補貼最真實從政策環境來看,世界範圍內的主要國家都先後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氫能源發展。從發展規劃來看,美、韓、法、中注重氫燃料電池產業基礎設施(如加氫站)建設;而日本則更重視氫能源技術(如儲運技術)的發展。具體到我國的政策環境,《2018年氫能源行業市場研究報告》總結有如下特點:其一,中國補貼力度全球最大,均以購置補貼形式發放。